一种现浇混凝土墙用直埋配电箱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34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现浇混凝土墙用直埋配电箱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现浇混凝土墙体配电箱预埋的施工过程中,工人首先预制好木套箱(木套箱一般比正式安装配电箱大),然后将木套箱固定在墙体钢筋上,浇筑混凝土并待混凝土凝固后,将木套箱拆下,然后将配电箱箱壳稳固在预留洞内,然后使用细石混凝土对预留洞进行填充,填充的过程需要支模,而且经常出现填充不密实空鼓等现象,施工工序较为复杂,需用工时较多,而且对预留洞进行细石混凝土填充需要一定的凝固时间,影响后续施工进度,而且传统的预制木套箱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容易变形,后期不好进行配电箱的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方便,减少预制木套箱使用,提高施工效率的现浇混凝土墙用直埋配电箱组件。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现浇混凝土墙用直埋配电箱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配电箱以及设置在所述配电箱内的内套箱,所述配电箱包括底板和设置在所述底板四周的侧板组成,所述底板的四角处均设置有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内均固定设置有圆杆,所述圆杆的上部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转动设置有调节板,所述调节板的另一端设置立板,所述立板的上端且位于所述底板的上方设置有水平板,所述水平板上固定设置有螺柱;

所述内套箱由四个侧板围成,所述内套箱的内壁四角处均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均设置有与所述螺柱配合的扇环槽,所述螺柱能够沿着所述扇环槽移动,所述内套箱通过与所述螺柱配合的螺母固定在所述配电箱内;

所述配电箱和内套箱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接线出口。

所述内套箱之间均有间隙,转动的所述螺柱可以与所述扇环槽配合使用,可以避免制造产生的误差以及后期变形造成的误差导致的所述内套箱不好安装。

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矩形凹槽的内侧设置有减重口。

所述内套箱的接线出口为矩形口,所述配电箱的接线出口为若干个通孔,所述通孔均位于所述矩形口的内部。

还包括配电箱的内撑件,所述内撑件包括矩形框,所述矩形框的四个侧板上均通过螺纹连接设置有调节螺杆;

所述矩形框与所述接线出口相对应的两个侧板上通过弹簧设置有内撑板,所述内撑板位于所述调节螺杆的外侧,另外两个所述调节螺杆的外端设置有圆形内撑板。这样可以防止所述配电箱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变形,所述内套箱伸出所述配电箱一端外侧设置有翻边。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螺母和所述螺柱之间的若干垫圈,可以通过调节所述垫圈数量的来调节内套箱的出墙度,以满足现场抹灰厚度不均匀的需要。

所述配电箱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可以采用现有技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安装方便,减少预制木套箱使用,提高施工效率;转动的所述螺柱可以与所述扇环槽配合使用,可以避免制造产生的误差以及后期变形造成的误差,使所述内套箱不好安装,以及可以对内套箱的位置进行调节;可以通过调节所述垫圈数量的来调节内套箱的出墙度,以满足现场抹灰厚度不均匀的需要;所述支撑架可以避免所述配电箱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配电箱和内套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配电箱与内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配电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内套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配电箱;2、内套箱;3、支撑件;101、底板;102、通孔;103、矩形凹槽;104、圆杆;105、调节板;106、水平板;107、螺柱;108、螺母;201、扇环槽;202、连接板;203、矩形口;204、翻边;301、矩形框;302、调节螺杆;303、弹簧;304、内撑板;305、圆形内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参见图1-图7,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现浇混凝土墙用直埋配电箱组件,包括配电箱1以及设置在配电箱1内的内套箱2,配电箱1包括底板101和设置在底板101四周的侧板组成,底板101的四角处均设置有矩形凹槽103,矩形凹槽102内均固定设置有圆杆104,圆杆104的上部设置有环形槽,环形槽内转动设置有调节板105,调节板105的另一端设置立板,立板的上端且位于底板101的上方设置有水平板106,水平板106上固定设置有螺柱107;

内套箱2由四个侧板围成,内套箱2的内壁四角处均设置有连接板202,连接板202上均设置有与螺柱107配合的扇环槽201,螺柱107能够沿着扇环槽201移动,内套箱2通过与螺柱107配合的螺母108固定在配电箱1内;

配电箱1和内套箱2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接线出口。

内套箱2之间均有间隙,转动的螺柱107可以与扇环槽201配合使用,可以避免制造产生的误差以及后期变形造成的误差导致的内套箱2不好安装。

底板101上且位于矩形凹槽103的内侧设置有减重口。

内套箱2的接线出口为矩形口203,配电箱1的接线出口为若干个通孔102,通孔102均位于矩形口203的内部。

还包括配电箱1的内撑件3,内撑件3包括矩形框301,矩形框301的四个侧板上均通过螺纹连接设置有调节螺杆302;

矩形框301与接线出口相对应的两个侧板上通过弹簧303设置有内撑板303,内撑板303位于所调节螺杆302的外侧,另外两个调节螺杆302的外端设置有圆形内撑板305。这样可以防止配电箱1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变形,内套箱2伸出配电箱1一端外侧设置有翻边204。

还包括设置在螺母108和螺柱107之间的若干垫圈,可以通过调节垫圈数量的来调节内套箱2的出墙度,以满足现场抹灰厚度不均匀的需要。

配电箱1设置有盖板,盖板可以采用现有技术。

使用方式:将配电箱1固定在墙体钢筋上并通过通过调节螺杆302控制内撑板304和圆形内撑板305对配电箱1的内壁进行支撑然后进行浇筑,浇筑完成之后,将内撑件3拆下,将内套箱2通过螺母108固定在螺柱107上,安装过程中可以通过转动调节板105调节螺柱107的位置,以方便安装。另外,还可以通过增加垫圈来控制内套箱2的出墙度。

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现浇混凝土墙用直埋配电箱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配电箱以及设置在所述配电箱内的内套箱,所述配电箱包括底板和设置在所述底板四周的侧板组成,所述底板的四角处均设置有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内均固定设置有圆杆,所述圆杆的上部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转动设置有调节板,所述调节板的另一端设置立板,所述立板的上端且位于所述底板的上方设置有水平板,所述水平板上固定设置有螺柱;

所述内套箱由四个侧板围成,所述内套箱的内壁四角处均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均设置有与所述螺柱配合的扇环槽,所述螺柱能够沿着所述扇环槽移动,所述内套箱通过与所述螺柱配合的螺母固定在所述配电箱内;

所述配电箱和内套箱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接线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墙用直埋配电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矩形凹槽的内侧设置有减重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墙用直埋配电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箱的接线出口为矩形口,所述配电箱的接线出口为若干个通孔,所述通孔均位于所述矩形口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墙用直埋配电箱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配电箱的内撑件,所述内撑件包括矩形框,所述矩形框的四个侧板上均通过螺纹连接设置有调节螺杆;

所述矩形框与所述接线出口相对应的两个侧板上通过弹簧设置有内撑板,所述内撑板位于所述调节螺杆的外侧,另外两个所述调节螺杆的外端设置有圆形内撑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墙用直埋配电箱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箱伸出所述配电箱一端外侧设置有翻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现浇混凝土墙用直埋配电箱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螺母和所述螺柱之间的若干垫圈。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现浇混凝土墙用直埋配电箱组件,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为:包括配电箱以及设置在配电箱内的内套箱,配电箱包括底板和设置在所述底板四周的侧板组成,底板的四角处均设置有矩形凹槽,矩形凹槽内均固定设置有圆杆,圆杆的上部设置有环形槽,环形槽内转动设置有调节板,调节板的另一端设置立板,立板的上端且位于底板的上方设置有水平板,水平板上固定设置有螺柱;内套箱的内壁四角处均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上均设置有与螺柱配合的扇环槽,螺柱能够沿着扇环槽移动,内套箱通过与螺柱配合的螺母固定在配电箱内;配电箱和内套箱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接线出口。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方便配电箱的安装。

技术研发人员:方玉东;徐先伟;王沛君;李浩远;罗思峰;蒋园园;张智博;余梦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03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958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