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监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监控高空区域的摄像机。
背景技术:
监控场景中常存在具有空间竖直方向上的大跨度尺寸的监控目标,例如,在针对“高空抛物”行为的监控场景中,高层建筑在空间竖直方向上存在较大的跨度尺寸。
然而,单镜头的垂直视场角非常有限,无法兼顾空间竖直方向上的大跨度尺寸的高空区域(本文所述的“高空区域”是指位于镜头的垂直视场角上方的区域、而并非限定具体的绝对高度)。
若采用两个或多个摄像机在空间竖直方向上级联部署,则,多个摄像机需要分别与用于级联部署的支架各自安装装配,尤其是,支架纵深至较高高度的上部的装配存在很大难度,由此难以实现多个摄像机的垂直视场角之间的连贯性拓展。
而且,布置在室外环境的摄像机会面临不同的天气条件。在雨天时,雨水会淋落在镜头视窗所在的端面,若雨水不能从端面及时排流,则容易在镜头视窗形成积水,由此影响摄像机的成像质量。
因此,如何提供覆盖空间竖直方向上的大跨度尺寸的监控目标的连贯视野覆盖范围、并同时减轻成像质量由于镜头视窗积水而受到的影响,成为现有技术中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摄像机,有助于减轻成像质量由于镜头视窗积水而受到的影响。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机可以包括:
机腔主壳;
机腔端盖,所述机腔端盖装设于所述机腔主壳,以形成用于在高度方向上同腔布署第一镜头模组和第二镜头模组的机腔;其中,所述第一镜头模组和所述第二镜头模组的视野光轴之间呈预设倾角的角度扩张,所述角度扩张使所述第一镜头模组和所述第二镜头模组的成像视野在指定目标距离处沿所述高度方向构成具有重叠区域的双目成像视野;
饰盖组件,所述饰盖组件装设于所述机腔端盖,其中,所述饰盖组件具有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邻接集成的第一装饰面板和第二装饰面板,所述第一装饰面板与所述第二装饰面板以所述预设倾角相对倾斜,以使所述饰盖组件在所述第一装饰面板与所述第二装饰面板的交界处前凸;
第一透光窗盖组件,所述第一透光窗盖组件封盖所述第一视窗面板避让所述第一镜头模组的成像视野的第一镜头视窗、并且嵌入在所述第一装饰面板的与所述第一镜头视窗对位布置的第一避让窗中;
第二透光窗盖组件,所述第二透光窗盖组件封盖所述第二视窗面板避让所述第二镜头模组的成像视野的第二镜头视窗、并且嵌入在所述第二装饰面板的与所述第二镜头视窗对位布置的第二避让窗中;
其中,所述第二透光窗盖组件位于所述第一透光窗盖组件在高度方向上的上方,所述第二透光窗盖组件与所述第二装饰面板的背向所述第一视窗面板的外侧表面共面,以形成用于为所述第二镜头视窗疏水的上疏水平坦表面;
并且,所述饰盖组件在所述第一装饰面板和所述第二装饰面板的交界处进一步具有疏水凸檐,所述疏水凸檐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延展至所述第一镜头视窗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边界之外。
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机可以包括:机腔主壳,所述机腔主壳与机腔端盖装配形成用于在高度方向上同腔布署第一镜头模组和第二镜头模组的机腔,其中,所述第一镜头模组和所述第二镜头模组的视野光轴之间呈预设倾角的角度扩张,所述角度扩张使所述第一镜头模组和所述第二镜头模组的成像视野在指定目标距离处沿所述高度方向构成具有重叠区域的双目成像视野;
饰盖组件,所述饰盖组件装设于所述机腔端盖,其中,所述饰盖组件具有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邻接集成的第一装饰面板和第二装饰面板,所述第一装饰面板具有避让所述第一镜头模组的第一避让窗,所述第二装饰面板具有避让所述第二镜头模组的第二避让窗,并且,所述饰盖组件在所述第一装饰面板和所述第二装饰面板的交界处进一步具有疏水凸檐;
其中,所述第一装饰面板与所述第二装饰面板相对倾斜,使所述饰盖组件在所述第一装饰面板与所述第二装饰面板的交界处呈大于90°的折弯角度前凸,所述第二装饰面板在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装饰面板的上方,所述第二装饰面板被配置为具有上疏水平坦表面,所述上疏水平坦表面使在所述第二镜头模组的成像视野内的附着雨水响应于重力作用向所述疏水凸檐倾斜滑落;
并且,所述疏水凸檐被配置为使滑落的附着雨水响应于重力作用,以避让所述第一镜头模组的成像视野的侧向疏趋势导滑落。
基于上述实施例,摄像机可以被配置为具有沿高度方向同腔部署的第一镜头模组和第二镜头模组的双目摄像机,其中,第一镜头模组和第二镜头模组的视野光轴之间呈预设倾角的角度扩张,从而使得第一镜头模组和第二镜头模组的成像视野在指定目标距离处沿高度方向无缝邻接、并形成大跨度的双目成像视野,以提供覆盖空间竖直方向上的大跨度尺寸的监控目标的连贯视野覆盖范围。而且,摄像机的饰盖组件在高度方向上位于第一装饰面板上方的第二装饰面板可以被配置为具有上疏水平坦表面,并且,在第一装饰面板和第二装饰面板的交界处的疏水凸檐可以将从上平坦疏水表面导流的雨水以避让第一镜头视窗的趋势疏导,因而可以避免在第一镜头模组和第二镜头模组中的任意一个的成像视野所在区域积水,以减轻成像质量由于镜头视窗积水而受到的影响。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a和图2b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装配结构剖视图;
图4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疏水机构的装配剖视图;
图5为如图4所示疏水机构的分解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如图4所示疏水机构的半装配状态的示意图;
图7a和图7b为如图4所示疏水机构的饰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疏水原理示意图;
图9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镜头部署示意图;
图10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视野覆盖范围的实例示意图;
图11a和图11b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遮光原理示意图;
图12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遮光片组件的单件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如图12所示遮光片组件的防堆积设计原理图;
图14为如图13所示遮光片组件的拱缘设计原理图;
图15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遮光片组件的装配原理示意图;
图16为如图15所示的装配原理的视野避让原理图;
图17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遮阳罩组件的装配原理示意图;
图18为如图17所示的装配原理的视野避让原理图;
图19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局部装配剖视图;
图20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第一镜头模组的组装状态示意图;
图21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第二镜头模组的组装状态示意图;
图22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镜头支架的正投影视图;
图23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镜头支架的剖视图;
图24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卡合装配的剖视图;
图25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镜头支架与机腔端盖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镜头模组
11第一镜头座
111第一限位肩台
112第一卡合凸翼
113第一模组装配定位柱
114第一止转卡柱
12第一镜头
13第一电路板组件
130第一模组装配定位孔
20第二镜头模组
21第二镜头座
211第二限位凸台
212第二卡合凸翼
213第二模组装配定位柱
214第二止转卡柱
22第二镜头
23第二电路板组件
230第二模组装配定位孔
30镜头支架
31第一安装板
310第一安装通孔
311第一孔缘
312第一卡合机构
312a第一内侧卡扣
312b第一外侧卡扣
314第一止转插孔
32第二安装板
321第二孔缘
322第二卡合机构
322a第二内侧卡扣
322b第二外侧卡扣
324第二止转插孔
33支架侧板
341第一凸耳
341a第一筋缘
341b第一螺钉孔
341c第一定位孔
342第二凸耳
342a第二筋缘
342b第二螺钉孔
342c第二定位孔
343第三凸耳
343a第三筋缘
343b第三螺钉孔
40机腔端盖
41第一视窗面板
410第一镜头视窗
411第一限位凸框
412第一压框安装孔
413第一压框安装螺钉
42第二视窗面板
420第二镜头视窗
421第二限位凸框
422第二压框安装孔
423第二压框安装螺钉
43端盖侧板
441第一凸台
441a第一螺纹孔
441b第一组合装配定位柱
442第二凸台
442a第二螺纹孔
442b第二组合装配定位柱
442c第三螺纹孔
45整机装配安装通孔
47遮光片组件安装槽
48第一盖板卡座
49第二盖板卡座
51第一透光窗盖组件
510第一窗盖压框
511第一玻璃盖板
511a第一主板体
511b第一外凸缘
512第一缓冲垫圈
52第二透光窗盖组件
520第二窗盖压框
521第二玻璃盖板
512a第二主板体
512b第二外凸缘
522第二缓冲垫圈
60饰盖组件
61第一装饰面板
610第一避让窗
62第二装饰面板
620第二避让窗
63第一盖板卡扣
64第二盖板卡扣
65疏水凸檐
70机腔主壳
700安装基座
71遮光片组件
711拱形遮光板材
712吊装支腿
713吊装螺钉
72遮阳罩组件
720主罩体
721安装槽孔
722调节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a和图2b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装配结构剖视图。请参见图1、并同时结合图2a和图2b以及图3,在该实施例中,摄像机可以包括机腔主壳70、机腔端盖40以及饰盖组件60。
机腔端盖40装设于机腔主壳70,形成用于在高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高度方向)上同腔布署的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机腔。
其中,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视野光轴之间呈预设倾角α的角度扩张,该角度扩张使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在指定目标距离处沿所述高度方向构成具有重叠区域的双目成像视野,即,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在指定目标距离处沿高度方向无缝邻接、并形成在高度方向上连续的双目成像视野。
该机腔端盖40具有在高度方向上邻接集成的第一视窗面板41和第二视窗面板42,其中,第一视窗面板41具有避让第一镜头模组10的第一镜头视窗410,以使得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通过第一视窗面板41的第一镜头视窗410暴露;第二视窗面板42具有避让第二镜头模组20的第二镜头视窗420,以使得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通过第二视窗面板42的第二镜头视窗420暴露。
并且,第一视窗面板41与第二视窗面板42以预设倾角α相对倾斜,以使机腔端盖40在第一视窗面板41与第二视窗面板42的交界处前凸。即,第一视窗面板41与第二视窗面板42相对倾斜,使机腔端盖40在第一视窗面板41与第二视窗面板42的交界处呈大于90°的折弯角度,以使第一镜头模组10的垂直视场角与第二镜头模组20的垂直视场角在高度方向上具有部分重叠区域,其中,大于90°的折弯角度和预设夹角α互补,以使第一镜头模组10的视野光轴
饰盖组件60装设于机腔端盖40,其中,饰盖组件60具有在高度方向上邻接集成的第一装饰面板61和第二装饰面板62,第一装饰面板61平行于第一视窗面板41,并且,第二装饰面板62平行于第二视窗面板42,即,第一装饰面板61和第二装饰面板62以预设倾角α相对倾斜,以使饰盖组件60在第一装饰面板61与第二装饰面板62的交界处前凸。即,第一装饰面板61与第二装饰面板62相对倾斜,使饰盖组件60在第一装饰面板61与第二装饰面板62的交界处呈大于90°的折弯角度前凸。
基于上述结构,摄像机可以被配置为具有沿高度方向排列的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双目摄像机。
为了实现对第一镜头视窗410和第二镜头视窗420的保护,在该实施例中,摄像机可以包括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和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
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封盖第一视窗面板41的第一镜头视窗410、并且嵌入在第一装饰面板61的与第一镜头视窗410对位的第一避让窗610中。
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封盖第二视窗面板42的第二镜头视窗420、并且嵌入在第二装饰面板62的与第二镜头视窗420对位的第二避让窗620中。
从图3中可以看出,机腔主壳70的底部具有用于将摄像机固定装设的安装基座700,通过设定该安装基座700在安装时所处的角度,可以确定摄像机的仰俯角β。
当安装基座700被布置为相对于空间水平方向仰倾至一定角度(β为大于0的预设角度值)时,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和第一装饰面板61、以及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和第二装饰面板62均仰倾,此时,封盖第一镜头视窗410的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以及封盖第二镜头视窗420的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所在的区域都可能产生积水,进而影响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质量;
即便安装基座700被布置为平行于空间水平方向(β=0)、或略微仰倾(β大于0)时,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和第一装饰面板61可以处于俯倾或竖直的姿态,但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和第二装饰面板62仍仰倾,此时,封盖第二镜头视窗420的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所在的区域仍然容易产生积水,进而影响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质量,而且,竖直姿态的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所在的区域有可能无法完全避免积水。
为了在第一装饰面板61的表面疏导流经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的雨水,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与第一装饰面板61的背向第一视窗面板41的外侧表面共面,以形成用于为第一镜头视窗410疏水的下疏水平坦表面。
同理,为了在第二装饰面板62的表面疏导流经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的雨水,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与第二装饰面板62的背向第二视窗面板42的外侧表面共面,以形成用于为第二镜头视窗420疏水的上疏水平坦表面。
图4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疏水机构的装配剖视图。图5为如图4所示疏水机构的分解状态的示意图。请在参见图4的同时进一步结合图5,在该实施例中:
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可以通过第一窗盖压框510装设于第一视窗面板41,以封盖第一镜头视窗410,其中,第一窗盖压框510对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的压力,被调节为使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与第一装饰面板61的背向第一视窗面板41的外侧表面共面,以形成下疏水平坦表面;
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可以通过第二窗盖压框520装设于第二视窗面板42,以封盖第二镜头视窗420,其中,第二窗盖压框520对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的压力,被调节为使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与第二装饰面板62的背向第二视窗面板42的外侧表面共面,以形成上疏水平坦表面。
即,通过控制第一窗盖压框510对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的压力,可以将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与第一装饰面板61的背向第一视窗面板41的外侧表面调节为共面,以形成用于为第一镜头视窗410疏水的下疏水平坦表面;
同理,通过控制第二窗盖压框520对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的压力,可以将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与第二装饰面板62的背向第二视窗面板42的外侧表面调节为共面,以形成用于为第二镜头视窗420疏水的上疏水平坦表面。
具体地,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可以包括第一玻璃盖板511、以及环绕包裹第一玻璃盖板511的第一缓冲垫圈512,其中,第一窗盖压框510通过将第一缓冲垫圈512挤压在第一视窗面板41(将第一缓冲垫圈512挤压变形),使第一玻璃盖板511与第一装饰面板61的背向第一视窗面板41的外侧表面共面。
例如,第一玻璃盖板511可以具有第一主板体511a、以及环绕在第一主板体511a的外周的第一外凸缘511b(周向干涉配合、且双层堆叠),其中,第一缓冲垫圈512包裹第一外凸缘511b,并且,第一主板体511a的外侧表面相对于第一缓冲垫圈512被第一窗盖压框510挤压的表面外凸至与第一装饰面板61的背向第一视窗面板41的外侧表面共面。即,第一外凸缘511b的厚度为t11,第一主板体511a相比于第一外凸缘511b的突起高度差为t10,第一缓冲垫圈512在第一外凸缘511b的单侧堆叠壁厚为t12,在此情况下,图4中示出的第一视窗面板41与第一装饰面板61之间的间隙l1可以配置为l1=t10 t11 t12×(1-k1),其中,k1为第一缓冲垫圈512的压缩率(例如30%)。
类似地,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可以包括第二玻璃盖板521、以及环绕包裹第二玻璃盖板521的第二缓冲垫圈522,其中,第二窗盖压框520通过将第二缓冲垫圈522挤压在第二视窗面板42(将第二缓冲垫圈522挤压变形),以使第二玻璃盖板521与第二装饰面板62的背向第二视窗面板42的外侧表面共面。
例如,第二玻璃盖板521可以具有第二主板体521a、以及环绕在第二主板体521a的外周的第二外凸缘521b(周向干涉配合、且双层堆叠),其中,第二缓冲垫圈522包裹第二外凸缘521b,并且,第二主板体521a的外侧表面相对于第二缓冲垫圈522被第二窗盖压框520挤压的表面外凸至与第二装饰面板62的背向第二视窗面板42的外侧表面共面。即,第二外凸缘521b的厚度为t21,第二主板体521a相比于第二外凸缘521b的突起高度差为t20,第二缓冲垫圈522在第二外凸缘521b的单侧堆叠壁厚为t22,在此情况下,图4中示出的第二视窗面板42与第二装饰面板62之间的间隙l2可以配置为l2=t20 t21 t22×(1-k2),其中,k2为第二缓冲垫圈522的压缩率(例如30%)。
假设t10或t20为3.5mm、t11或t21为取1.5mm、t12或t22取1mm、k1或k2取30%,则,l1或l2可以大约设定为5.7mm。
为了避免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由于受到第一窗盖压框510的挤压而发生位置偏移,第一视窗面板41可以具有环绕在第一镜头视窗410的边缘之外的第一限位凸框411,在此情况下,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第一缓冲垫圈512)可以被限位在第一限位凸框411中。并且,第一视窗面板41还可以具有部署在第一限位凸框411之外的第一压框安装孔412,相应地,第一窗盖压框510可以通过固定在第一压框安装孔412的第一压框安装螺钉413而形成对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第一缓冲垫圈512)的挤压(可调节挤压),并且,通过调节第一压框安装螺钉413的锁紧程度,可以调节第一窗盖压框510对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第一缓冲垫圈512)产生的压力。
与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同理,第二视窗面板42可以具有环绕第二镜头视窗420的边缘之外的第二限位凸框421,在此情况下,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第二缓冲垫圈522)可以被限位在第二限位凸框421中。并且,第二视窗面板42还可以具有部署在第二限位凸框421之外的第二压框安装孔422,相应地,第二窗盖压框520可以通过固定在第二压框安装孔422的第二压框安装螺钉423而形成对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第二缓冲垫圈522)的挤压(可调节挤压),并且该挤压产生的压力同样可以通过控制第二压框安装螺钉423的锁紧程度而被调节。
图6为如图4所示疏水机构的半装配状态的示意图。请在参见图4的同时结合图6、并回看图2a和图2b,饰盖组件60还可以具有第一盖板卡扣63和第二盖板卡扣64,其中,第一盖板卡扣63位于第一装饰面板61在高度方向上远离第二装饰面板62的边缘处、第二盖板卡扣64位于第二装饰面板62在高度方向上远离第一装饰面板61的边缘处。相应地,机腔端盖40可以具有第一盖板卡座48和第二盖板卡座49,其中,第一盖板卡座48位于第一视窗面板41在高度方向上远离第二视窗面板42的边缘处、第二盖板卡座49位于第二视窗面板42在高度方向上远离第一视窗面板41的边缘处。从而,通过第一盖板卡扣63与第一盖板卡座48的卡接配合、以及第二盖板卡扣64与第二盖板卡座49的卡接配合,可以使饰盖组件60固定在装设于机腔端盖40。
当饰盖组件60装设于机腔端盖40时,除了形成前述的下疏水平坦表面和上疏水平坦表面之外,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和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以及机腔端盖40用于与机身组件装配的整机安装通孔45都可以被饰盖组件60遮挡。
图7a和图7b为如图4所示疏水机构的饰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请在参见图4的同时特别关注图7a和图7b,在该实施例中,饰盖组件60在第一装饰面板61和第二装饰面板62的交界处还可以进一步具有疏水凸檐65,例如,从图7a中可以看出,疏水凸檐65在长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长度方向)上的前突尺寸c1可以在5mm-8mm的范围内。
如图7b所示,该疏水凸檐65在宽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延展至第一镜头视窗410在宽度方向上的边界之外,以在第一镜头视窗410的上方形成疏水遮挡。例如,疏水凸檐65在宽度方向上可以横贯饰盖组件60。
第二装饰面板62在高度方向上位于第一装饰面板61的上方,如前文所述的方式,第二装饰面板62可以被配置为具有上疏水平坦表面,该上疏水平坦表面使在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内的附着雨水响应于重力作用向疏水凸檐65倾斜滑落。
而且,疏水凸檐65可以被配置为使滑落的附着雨水响应于重力作用,以避让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的侧向疏趋势导滑落。
可见,由于封盖第二镜头视窗420的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通过与第二装饰面板62的外侧表面共面而形成上疏水平坦表面,并且,在第一装饰面板61和第二装饰面板62的交界处的疏水凸檐65可以将从上平坦疏水表面导流的雨水以避让第一镜头视窗的趋势疏导,因而可以避免在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中的任意一个的成像视野所在的区域积水,以减轻成像质量由于镜头视窗积水而受到的影响。
进一步地,封盖第一镜头视窗410的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通过与第一装饰面板61的外侧表面共面而形成了下疏水平坦表面,因而可以进一步避免在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所在的区域积水。
具体地,疏水凸檐65可以呈中间高于两端的拱形。例如,疏水凸檐65的两端相比于中间部分在高度方向上的落差c2可以在1mm-3mm的范围内。从而,当有雨水从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通过与第二装饰面板62的外侧表面共面而形成的上疏水平坦表面疏导至疏水凸檐65时,雨水可以优先向疏水凸檐65的两端继续疏导,从而可以降低雨水从疏水凸檐65的前缘滴落的概率,以避免在第一镜头视窗410的正前方形成类似于“水帘”的成像干扰。
请再次关注图7a中可以看出,疏水凸檐65相对于摄像机的安装基面(安装基座700)仰倾上翘,例如以8°至12°的仰角θ上翘。
图8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疏水原理示意图。请参见图8,当有雨水滴落在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通过与第二装饰面板62的外侧表面共面而形成的上疏水平坦表面时,这些雨水可以被疏导至疏水凸檐65、并从疏水凸檐65向宽度方向上的两端排流,而不会积存在覆盖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所在区域的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处;并且,当有雨水滴落(直接滴落、而不是来自于上疏水平坦表面)在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通过与第一装饰面板61的外侧表面共面而形成的下疏水平坦表面时,这些雨水可以从饰盖组件60的下方排流,而不会积存在覆盖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所在区域的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处。
在该实施例中,机腔端盖40的第一视窗面板41和第二视窗面板42以预设倾角α相对倾斜、并且饰盖组件60的第一装饰面板61和第二装饰面板62以预设倾角α相对倾斜,是为了适配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部署方式。
图9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镜头部署示意图。请参见图9,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视野光轴之间呈预设倾角α的角度扩张,该角度扩张能够使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在指定目标距离处沿高度方向无缝邻接、并形成在高度方向上连续的双目成像视野。
基于上述结构,摄像机可以被配置为具有在高度方向上同腔部署的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双目摄像机,并且,其双目成像视野在高度方向上的覆盖跨度,可以比单镜头的成像视野在高度方向上的覆盖跨度更大,能够适用于对例如“高空抛物”等特殊场景的监控。
图10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视野覆盖范围的实例示意图。请参见图10,若摄像机用于监控“高空抛物”,则,利用沿高度方向无缝邻接形成的双目成像视野,可以实现单摄像机独立地对高层建筑实施完整的监控覆盖。
例如,将该摄像机部署在高层建筑的一侧,并且相对于高层建筑具有预设的空间水平间距d0(指定目标距离)、并以预设安装高度h0悬置,使该摄像机的双目成像视野(由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的成像视野无缝邻接而成)以预设仰俯角β仰倾(β大于0)地朝向高层建筑,则,靠近机腔主壳70的底部的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可以覆盖高层建筑的中低层区间h1,靠近机腔主壳70的顶部的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可以覆盖高层建筑的高层区间h2。
从图1和图3中可以看出,机腔主壳70的底部具有用于将摄像机固定装设的安装基座700,通过设定该安装基座700在安装时所处的角度,可以确定前述的仰俯角β。例如,在该实施例中,以第二镜头模组20位于第一镜头模组10在高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高度方向)上的上方为例,当安装基座700被布置为平行于空间水平方向(β=0)时,第一镜头模组10的视野光轴俯倾、第二镜头模组20的视野光轴仰倾;当安装基座700被布置为相对于空间水平方向仰倾至一定角度(β为大于0的预设角度值)时,可以使第一镜头模组10的视野光轴平视或俯倾,同时使第二镜头模组20的视野光轴仰倾。即,在摄像机平置安装或仰倾安装时,预设倾角α至少使得第二镜头模组20的视野光轴仰倾。
如前所述,大跨度的双目成像视野可以是由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的成像视野无缝封邻接而成的,其中,“无缝”可以是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在指定目标距离d0处的成像视野的边界重合,也可以是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在指定目标距离d0处的成像视野在边界处局部交叠。为了避免双目成像视野在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的成像视野之间不存在断裂间隙(即,确保无缝),优选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在指定目标距离d0处的成像视野在边界处局部交叠,在此情况下,为了最大化双目成像视野的跨度尺寸,并且同时兼顾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的成像视野在边界处的局部交叠的区域(视野损失)尽量小,上述的预设倾角α可以设置在20°至40°的范围内,以将视野损失率控制在5%至10%的区间内,即,在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无缝邻接的高度方向(空间竖直方向上)上,局部交叠区域的高度跨度占双目成像视野的总高度跨度的5%至10%。
也就是,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可以通过局部交叠实现无缝邻接,并且,预设倾角α可以被配置为使局部交叠的区域高度占双目成像视野在高度方向上的跨度的5%~10%。
具体地,该预设倾角α可以是根据以下参数确定的:摄像机与监控目标之间在空间水平方向上的指定目标距离d0、第一镜头模组10的垂直视场角γ1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垂直视场角γ2、以及局部交叠的区域高度δh。
在一个最优的部署实例中,第一镜头模组10可以选用短焦镜头(例如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焦距可以配置为2.8mm),第二镜头模组20可以选用长焦镜头(例如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焦距可以配置为6mm),上述的预设倾角α被设置为32°,在此情况下,通过合理配置空间水平间距d0和安装高度h0(表示摄像机与监控目标之间在空间竖直方向的相对高度)以及仰俯角β,能够使得双目成像视野的上边界和下边界之间达到100米的高度跨度,并且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的成像视野此时在无缝邻接处的局部交叠区域的高度跨度δh不超过8米,即,交叠扩张的视野损失率可以被控制为不超过8%。
在摄像机部署在室外场景(例如在高层建筑之外监控“高空抛物”)时,由于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视野光轴之间呈预设倾角α的角度扩张、以及第一视窗面板41与第二视窗面板42以该预设倾角α相对倾斜,因此,通过第一镜头视窗410暴露的第一镜头模组10、以及通过第二镜头视窗420暴露的第二镜头模组420将会受到不同方向的环境光照射。
因此,在双目成像视野实施遮光保护时,为了兼顾对来自不同方向的环境光的照射,该实施例中的摄像机可以进一步包括遮光板组件71和遮阳罩组件72。
遮光板组件71可以装设于机腔主壳70,并且,遮光板组件71可以从第一镜头视窗410在高度方向上远离第二镜头视窗420的外侧(高度方向上的下侧)对双目成像视野形成遮光保护。例如,该遮光板组件71可以具有拱形遮光板材711、以及利用吊装螺钉713将拱形遮光板材711吊装在镜头端盖40下方的吊装支腿712,该拱形遮光板材711在摄像机的机身宽度方向上侧展、并且在机身长度方向上偏移至镜头端盖40背向镜头支架30的前侧,以便于防止地面的反射光或地灯产生的直射光干扰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尤其是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
遮阳罩组件72可以装设于机腔主壳70,并且,遮阳罩组件72可以从第二镜头视窗420在高度方向上远离第一镜头视窗410的外侧(高度方向上的上册)对双目成像视野形成遮光保护。例如,遮阳罩组件72可以具有安装槽孔721、并通过穿设于安装槽孔721的调节螺钉722固定装设在机壳70的顶面,并且,通过安装槽孔721与调节螺钉722的滑动配合,遮阳罩组件72在镜头端盖40一侧的探出长度(沿摄像机的机身长度方向的向前探出长度)可调节,以便于根据日光照射强度、或日光照射角度改变遮阳罩组件72的遮挡范围,用于防止来自摄像机的上方的日光照射对第二镜头模组20和第二镜头模组20(尤其是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造成过曝。
基于上述部署,摄像机可以利用遮光板组件71和遮阳罩组件72,分别从高度方向上的两个外侧对双目成像视野形成遮光保护,以确保获取到的监控信息的成像质量。而且,遮阳罩组件72还有利于减少滴落在下疏水平坦表面和上疏水平坦表面的雨水。
也就是,在摄像机部署在室外场景(例如在高层建筑之外监控“高空抛物”)时,由于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视野光轴之间呈预设倾角α的角度扩张、以及第一视窗面板41与第二视窗面板42以该预设倾角α相对倾斜,因此,通过第一镜头视窗410暴露的第一镜头模组10、以及通过第二镜头视窗420暴露的第二镜头模组420将会受到不同方向的环境光照射。因此,在双目成像视野实施遮光保护时,需要兼顾对来自不同方向的环境光的照射。
图11a和图11b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遮光原理示意图。请参见图11a和图11b,摄像机可以利用遮光片组件71和遮阳罩组件72,分别从高度方向上的两个外侧对双目成像视野形成遮光保护,以确保获取到的监控信息的成像质量。
图12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遮光片组件的单件结构示意图。图13为如图12所示遮光片组件的防堆积设计原理图。图14为如图13所示遮光片组件的拱缘设计原理图。图15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遮光片组件的装配原理示意图。请参见图12至图15,在该实施例中,遮光片组件71可以包括在宽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宽度方向)上延展的拱形遮光板材711、以及连接拱形遮光板材711的吊装支腿712。
其中,吊装支腿712可以通过吊装螺钉713固定在机腔端盖40的底部,例如吊装支腿712可以通过吊装螺钉713固定在机腔端盖40下方的遮光片组件安装槽47,使拱形遮光板材711与机腔端盖40的底部之间具有供飘落物(例如落叶等)通过的预设间隙t1,例如,该间隙t1可以设定为10-15mm。
并且,拱形遮光板材71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向下弯曲,两端向下弯曲的降幅t2足以使附着在拱形遮光板材711的飘落物沿拱面滑落,例如,该降幅t2可以设定为12-15mm。
拱形遮光板材711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可以设定为不小于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在拱形遮光板材711上方的投影宽度,例如,拱形遮光板材711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可以设定为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在拱形遮光板材711上方的投影宽度的1.2至1.3倍。
拱形遮光板材711优选采用黑色材料。拱形遮光板材711背向吊装支腿712的下表面(拱形凹面)作为反射面,可以进行表面粗糙化处理,以便于形成漫反射。并且,拱形遮光板材711朝向吊装支腿712的上表面(拱形凸面)的表面尽量光滑,以便于飘落物滑落。即,拱形遮光板材711背向吊装支腿712的下表面(拱形凹面)的表面粗糙度,可以大于拱形遮光板材711朝向吊装支腿712的上表面(拱形凸面)的表面粗糙度。
图16为如图15所示的装配原理的视野避让原理图。请参见图16,为了最大化双目成像视野,遮光片组件71避让在第一镜头模组10的垂直视场角远离第二镜头模组20的外侧边界之外。从图16中可以看出,拱形遮光板材711与第一镜头模组10的垂直视场角的外边界之间,具有第一冗余偏角δγ1的避让间隙,例如该第一冗余偏角δγ1可以设定为2-5°(优选2°)。
在三维空间中,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的空间边界可以认为是锥面状,相应地,为了使遮光片组件71达到最优,拱形遮光板材711可以具有弧形前缘710,其中,该弧形前缘710与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的空间边界之间,具有尺寸恒定(第一冗余偏角δγ1)的避让间隙。从图15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相比于图15中的阴影矩形的直线边界,拱形遮光板材711的弧形前缘710的两端相比于中心部分进一步向前探出。也就是,遮光片组件71在长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长度方向)上向远离第一视窗面板41的前侧偏斜,并且遮光片组件71避让第一镜头模组10在高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高度方向)上的垂直视场角。
图17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遮阳罩组件的装配原理示意图。图18为如图17所示的装配原理的视野避让原理图。请参见图17和图18,遮阳罩组件72的装设位置可以沿长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长度方向)可调节,具体地,遮阳罩组件72可以包括主罩体720,例如,主罩体720可以从高度方向上靠近第二镜头视窗420的上侧包覆机腔主壳70的顶部和侧部。其中,主罩体720开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槽孔721,并且,主罩体720通过穿设于安装槽孔721的调节螺钉722装设于机腔主壳70的顶部。而且,主罩体720可以包围覆盖机腔主壳70和机腔端盖40的顶部、以及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通过调节遮阳罩组件72的装设位置,可以改变主罩体720在长度方向上探出的长度,并且,装设位置的调节范围可以将遮阳罩组件72约束为避让在第二镜头模组20的垂直视场角远离第一镜头模组10的外侧边界之外。
从而,在长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长度方向)上,遮阳罩组件72的前缘与第一视窗面板41之间具有第一间距、且与第二视窗面板42之间具有大于第一间距的第二间距,其中,第二间距被限定为使遮阳罩组件72的前缘避让第二镜头模组20在高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高度方向)上的垂直视场角、以及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在宽度方向(摄像机的机身宽度方向)上的水平视场角。
如图18所示,当遮阳罩组件72处于最大探出长度的极限位置时,主罩体720的前端上缘与第二镜头模组20的垂直视场角的外边界之间,具有第二冗余偏角δγ2的避让间隙,例如该第二冗余偏角δγ2可以设定为2-5°(优选2°)。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可以通过镜头支架30保持角度扩张,并且,该镜头支架30可以装设于镜头端盖40,以使得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容纳在机身组件70中。
图19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局部装配剖视图。请参见图19,镜头支架30可以装设于机腔端盖40,并且,镜头支架30具有在高度方向上邻接集成的第一安装板31和第二安装板32。
其中,第一镜头模组10装设于第一安装板31,第二镜头模组20装设于第二安装板32,并且,第一安装板31与第二安装板32以预设倾角α相对倾斜,以使得第一安装板31与第一视窗面板41平行、并且第二安装板32与第二视窗面板42平行。
图20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第一镜头模组的组装状态示意图。图21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第二镜头模组的组装状态示意图。
如图20所示,第一镜头模组10可以包括第一镜头座11、装设于第一镜头座11的前端的第一镜头12、以及装设于第一镜头座11的尾端的第一电路板组件(printedcircuitboardassembly,pcba)13。例如,第一镜头12可以通过螺接或卡接的方式装设于第一镜头座11的前端、并辅以点胶粘接;第一电路板组件13可以通过点胶粘接于第一镜头座11的尾端,并且,第一镜头座11的尾端可以具有与第一电路板组件13的第一模组装配定位孔130定位配合的第一模组装配定位柱113。
如图21所示,与第一镜头模组10的结构类似,第二镜头模组20可以包括第二镜头座21、装设于第二镜头座21的前端的第二镜头22、以及装设于第二镜头座21的尾端的第二电路板组件23。例如,第二镜头22可以通过螺接或卡接的方式装设于第二镜头座21的前端、并辅以点胶粘接;第二电路板组件23可以通过点胶粘接于第二镜头座21的尾端,并且,第二镜头座21的尾端可以具有与第二电路板组件23的第二模组装配定位孔230定位配合的第二模组装配定位柱213。
第一电路板组件13和第二电路板组件23可以包括例如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光感成像元件。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镜头模组20与第一镜头模组10采用类似的结构,可以提高镜头模组的通用化,以便于不同规格的镜头更替,但第二镜头模组20并非必须与第一镜头模组10采用类似的结构。
图22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镜头支架的正投影视图。图23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镜头支架的剖视图。请在参见图19的同时进一步结合图22和图23:
第一安装板31开设有第一安装通孔310,并且,第一镜头模组10可以穿设于第一安装通孔310,例如,第一镜头座11可以固定装设于第一安装通孔310,以使得第一镜头12可以探出在镜头支架30朝向机腔端盖40的一侧、第一电路板组件13可以被遮挡在镜头支架30背向机腔端盖40的另一侧;
第二安装板32开设有第二安装通孔320,并且,第二镜头模组20可以穿设于第二安装通孔320,例如,第二镜头座21可以固定装设于第二安装通孔320,以使得第二镜头22可以探出在镜头支架30朝向机腔端盖40的一侧、第二电路板组件23可以被遮挡在镜头支架30背向机腔端盖40的另一侧。
从而,第一镜头12和第二镜头22在镜头支架30朝向机腔端盖40的一侧可以被布置为以扩张的方式相对偏斜,并且,第一电路板组件13和第二电路板32在镜头支架30背向机腔端盖40的另一侧以聚拢的方式相对偏斜。
也就是,第一镜头模组10在第一安装板31的安装方式、以及第二镜头模组20在第二安装板32的安装方式均采用穿设式安装,以便于镜头支架30的设计简单化、以及镜头模组的通用化。但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镜头模组10在第一安装板31的安装方式、以及第二镜头模组20在第二安装板32的安装方式,并不排斥择一采用穿设式安装,也不排斥其他安装方式,例如第一镜头模组10也可以采用第一电路板组件13在第一安装板31的堆叠装设,和/或,第二镜头模组20也可以采用第二电路板组件23在第二安装板32的堆叠装设。
为了实现第一镜头模组10在第一安装通孔310处的安装稳定性、以及第二镜头模组20在第二安装通孔320处的安装稳定性:
第一镜头模组10可以卡接装设于第一安装通孔310,并且,第一镜头模组10与第一安装通孔310之间可以点胶粘接;
同理,第二镜头模组20可以卡接装设于第二安装通孔320,并且,第二镜头模组20与第二安装通孔320之间点胶粘接。
图24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卡合装配的剖视图。请在参见11的同时特别关注图24,第一安装通孔310具有第一孔缘311,第一孔缘(311)的外周布置有向镜头支架30背向机腔端盖40的一侧突起的第一卡合机构312,相应地,第一镜头座11具有第一限位台肩111、以及相对于第一限位台肩111向尾端轴向偏移的第一卡合凸翼112,其中,当第一镜头12穿过第一安装通孔310探出在镜头支架30朝向机腔端盖40的一侧时,第一孔缘311可以对第一限位台肩111形成第一抵接限位、第一卡合机构312可以对第一卡合凸翼112形成与第一抵接限位反向的第一卡合限位,以使得第一镜头模组10(第一镜头座11)能够被轴向卡接在第一安装通孔310,并且,第一镜头座11与第一孔缘311之间还可以点胶粘接。
类似地,第二安装通孔320具有第二孔缘321,第二孔缘321的外周布置有向镜头支架30背向机腔端盖40的一侧突起的第二卡合机构322,第二镜头座21具有第二限位台肩211、以及相对于第二限位台肩211向尾端轴向偏移的第二卡合凸翼212,其中,当第二镜头22穿过第二安装通孔320探出在镜头支架30朝向机腔端盖40的一侧时,第二孔缘321对第二限位台肩211形成第二抵接限位、第二卡合机构322对第二卡合凸翼212形成与第二抵接限位反向的第二卡合限位,以使得第二镜头模组20(第二镜头座21)能够被轴向卡接在第二安装通孔320,并且,第二镜头座21与第二孔缘321之间还可以点胶粘接。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卡合机构312和第二卡合机构322均包括离散布置的卡扣,为了使离散布置的卡扣能够与第一卡合凸翼112和第二卡合凸翼212对位卡合,第一镜头座11可以具有第一止转卡柱114、第二镜头座21可以具有第二止转卡柱214,相应地,镜头支架30可以在第一孔缘311开设第一止转插孔314、并且在第二孔缘321开设第二止转插孔324,从而:
当第一镜头12穿过第一安装通孔310探出在镜头支架30朝向机腔端盖40的一侧时,第一止转卡柱114与第一止转插孔314的插接配合,能够引导第一卡合凸翼112与第一卡合机构312的离散卡扣对位卡合,并将第一卡合机构312的离散卡扣与第一卡合凸翼112之间的相对相位约束在对位卡合的状态;
当第二镜头22穿过第二安装通孔320探出在镜头支架30朝向机腔端盖40的一侧时,第二止转卡柱214与第二止转插孔324的插接配合,能够引导第二卡合凸翼212与第二卡合机构322的离散卡扣对位卡合,并将第二卡合机构322的离散卡扣与第二卡合凸翼212之间的相对相位约束在对位卡合的状态。
例如,第一卡合机构312的离散卡扣可以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内侧卡扣312a(位于第一安装通孔310靠近第二安装通孔320的一侧)和第一外侧卡扣312b(位于第一安装通孔310远离第二安装通孔320的另一侧);并且,第二卡合机构322的离散卡扣可以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二内侧卡扣322a(第二安装通孔320靠近第一安装通孔310的一侧)和第二外侧卡扣322b(第二安装孔通320远离第一安装通孔310的另一侧)。
从图24中可以看出,第一内侧卡扣312a相对于第一安装板31倾斜布置、并斜探至第一安装通孔310的轴向投影范围内,第二内侧卡扣322a相对于第二安装板32倾斜布置、并斜探至第二安装通孔320的轴向投影范围内,并且,第一内侧卡扣312a和第二内侧卡扣322a沿镜头支架30的开模方向彼此平行突起,从而有利于简化镜头支架30的模具设计。在此情况下,第一外侧卡扣312b和第二外侧卡扣322b则可以不必像第一内侧卡扣312a和第二内侧卡扣322a那样沿镜头支架30的开模方向突起,即,第一外侧卡扣312b可以垂直于第一安装板31突起,第二外侧卡扣322b可以垂直于第二安装板32突起。
图25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镜头支架与机腔端盖的装配关系示意图。请参见图25,在该实施例中,镜头支架30可以直接装设在机腔端盖40,即:
镜头支架30可以进一步具有凸耳机构,例如,镜头支架30可以进一步具有支撑第一安装板31和第二安装板32的支架侧板33,支架侧板33可以沿第一安装板31和第二安装板32的邻接方向延伸,凸耳机构可以从支架侧板33外凸(外凸方向与第一安装板31和第二安装板32的邻接方向相交),在该实施例中,以凸耳机构包括第一凸耳341、第二凸耳342以及第三凸耳343为例,其中,第一凸耳341可以从一侧的支架侧板33外凸,第二凸耳342和第三凸耳343可以从另一侧的支架侧板33外凸;
机腔端盖40可以进一步具有凸台机构,例如,机腔端盖40可以进一步具有支撑第一视窗面板41和第二视窗面板42的端盖侧板43,端盖侧板43可以沿第一视窗面板41和第二视窗面板42的邻接方向延伸,凸台机构位于端盖侧板43的内侧,优选地,凸台机构可以进一步支撑第一视窗面板41和第二视窗面板42,在该实施例中,以凸台机构包括第一凸台441和第二凸台442为例,其中,第一凸台441可以靠近其中一侧的端盖侧板43,第二凸台442可以靠近另一侧的端盖侧板43、并且第二凸台442可以具有比第一凸台441更大的长度(在第一视窗面板41和第二视窗面板42的邻接方向上的长度)。
其中,凸耳机构与凸台机构固定装设,例如:
第一凸耳341可以具有第一筋缘341a、被包围在第一筋缘341的内侧的第一螺钉孔341b和第一定位孔341c,第一凸台441可以具有第一螺纹孔441a和第一组合装配定位柱441b,通过第一定位孔341c与第一组合装配定位柱441b的插接配合,第一螺钉孔341b可以对准第一螺纹孔441a,从而,通过穿设于第一螺钉孔341b、并与第一螺纹孔441a螺接的螺钉,可以实现第一凸耳341与第一凸台441的固定装设;
第二凸耳342可以具有第二筋缘342a、被包围在第二筋缘342a的内侧的第二螺钉孔342b和第二定位孔342c,第三凸耳可以具有第三筋缘343a、被包围在第三筋缘343a的内侧的第三螺钉孔343b,第二凸台442可以具有第二螺纹孔442a、第二组合装配定位柱442b、以及第三螺纹孔442c,通过第二定位孔342c与第二组合装配定位柱442b的插接配合,第二螺钉孔342b可以对准第二螺纹孔442a、并且第三螺钉孔343b可以对准第三螺纹孔442c,从而,通过穿设于第二螺钉孔342b、并与第二螺纹孔442a螺接的螺钉,可以实现第二凸耳342与第二凸台442的固定装设,通过穿设于第三螺钉孔343b、并与第三螺纹孔442c螺接的螺钉,可以实现第三凸耳343与第二凸台442的固定装设。
也就是,凸耳机构与凸台机构可以实现基于两点定位的三点固定,以通过三点固定提供稳定连接的同时,通过两点定位吸收机腔端盖40与镜头支架30之间的装配偏差。
并且,凸台机构对凸耳机构的支撑,使得第一视窗面板41与第一安装板31之间形成足以使第一镜头模组10缩进在第一镜头视窗410之内的间隔(即,形成用于容纳第一镜头12的间隔空间),并且还使得第二视窗面板42与第二安装板32之间形成足以使第二镜头模组20缩进在第二镜头视窗420之内的间隔(即,形成用于容纳第二镜头22的间隔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1.一种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腔主壳(70);
机腔端盖(40),所述机腔端盖(40)装设于所述机腔主壳(70),以形成用于在高度方向上同腔布署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机腔;其中,所述第一镜头模组(10)和所述第二镜头模组(20)的视野光轴之间呈预设倾角的角度扩张,所述角度扩张使所述第一镜头模组(10)和所述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在指定目标距离处沿所述高度方向构成具有重叠区域的双目成像视野;
饰盖组件(60),所述饰盖组件(60)装设于所述机腔端盖(40),其中,所述饰盖组件(60)具有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邻接集成的第一装饰面板(61)和第二装饰面板(62),所述第一装饰面板(61)与所述第二装饰面板(62)以所述预设倾角相对倾斜,以使所述饰盖组件(60)在所述第一装饰面板(61)与所述第二装饰面板(62)的交界处前凸;
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所述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封盖所述第一视窗面板(41)避让所述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的第一镜头视窗(410)、并且嵌入在所述第一装饰面板(61)的与所述第一镜头视窗(410)对位布置的第一避让窗(610)中;
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所述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封盖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避让所述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的第二镜头视窗(420)、并且嵌入在所述第二装饰面板(62)的与所述第二镜头视窗(420)对位布置的第二避让窗(620)中;
其中,所述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位于所述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在高度方向上的上方,所述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与所述第二装饰面板(62)的背向所述第一视窗面板(41)的外侧表面共面,以形成用于为所述第二镜头视窗(420)疏水的上疏水平坦表面;
并且,所述饰盖组件(60)在所述第一装饰面板(61)和所述第二装饰面板(62)的交界处进一步具有疏水凸檐(65),所述疏水凸檐(65)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延展至所述第一镜头视窗(410)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边界之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与所述第一装饰面板(61)的背向所述第一视窗面板(41)的外侧表面共面,以形成用于为所述第一镜头视窗(410)疏水的下平坦疏水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腔端盖(40)具有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邻接集成的第一视窗面板(41)和第二视窗面板(42),其中,所述第一视窗面板(41)与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以所述预设倾角相对倾斜,以使所述第一装饰面板(61)与所述第一视窗面板(41)平行、所述第二装饰面板(62)与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平行;
所述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通过第一窗盖压框(510)装设于所述第一视窗面板(41),以封盖所述第一镜头视窗(410),其中,所述第一窗盖压框(510)对所述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的压力,被调节为使所述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与所述第一装饰面板(61)的背向所述第一视窗面板(41)的外侧表面共面,以形成所述下疏水平坦表面;
所述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通过第二窗盖压框(520)装设于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以封盖所述第二镜头视窗(420),其中,所述第二窗盖压框(520)对所述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的压力,被调节为使所述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与所述第二装饰面板(62)的背向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的外侧表面共面,以形成所述上疏水平坦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光窗盖组件(51)包括第一玻璃盖板(511)、以及环绕包裹所述第一玻璃盖板(511)的第一缓冲垫圈(512),其中,所述第一窗盖压框(510)将所述第一缓冲垫圈(512)挤压在所述第一视窗面板(41),以使所述第一玻璃盖板(511)与所述第一装饰面板(61)的背向所述第一视窗面板(41)的外侧表面共面;
所述第二透光窗盖组件(52)包括第二玻璃盖板(521)、以及环绕包裹所述第二玻璃盖板(521)的第二缓冲垫圈(522),其中,所述第二窗盖压框(520)将所述第二缓冲垫圈(522)挤压在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以使所述第二玻璃盖板(521)与所述第二装饰面板(62)的背向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的外侧表面共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玻璃盖板(511)具有第一主板体(511a)、以及环绕在所述第一主板体(511a)的外周的第一外凸缘(511b),其中,所述第一缓冲垫圈(512)包裹所述第一外凸缘(511b),并且,所述第一主板体(511a)的外侧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缓冲垫圈(512)被所述第一窗盖压框(510)挤压的表面外凸;
所述第二玻璃盖板(521)具有第二主板体(521a)、以及环绕在所述第二主板体(521a)的外周的第二外凸缘(521b),其中,所述第二缓冲垫圈(522)包裹所述第二外凸缘(521b),并且,所述第二主板体(521a)的外侧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二缓冲垫圈(522)被所述第二窗盖压框(520)挤压的表面外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视窗面板(41)具有环绕所述第一镜头视窗(410)的边缘之外的第一限位凸框(411)、以及部署在所述第一限位凸框(411)之外的第一压框安装孔(412),其中,所述第一缓冲垫圈(512)被限位在所述第一限位凸框(411)中,并且,所述第一窗盖压框(510)通过固定在所述第一压框安装孔(412)的第一压框安装螺钉(413)而形成对所述第一缓冲垫圈(512)的挤压;
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具有环绕所述第二镜头视窗(420)的边缘之外的第二限位凸框(421)、以及部署在所述第二限位凸框(421)之外的第二压框安装孔(422),其中,所述第二缓冲垫圈(522)被限位在所述第二限位凸框(421)中,并且,所述第二窗盖压框(520)通过固定在所述第二压框安装孔(422)的第二压框安装螺钉(423)而形成对所述第二缓冲垫圈(522)的挤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凸檐(65)在宽度方向上横贯所述饰盖组件(6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凸檐(65)呈中间高于两端的拱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凸檐(65)相对于所述摄像机的安装基面仰倾上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模组(10)和所述第二镜头模组(20)的视野光轴之间呈所述预设倾角的角度扩张,所述角度扩张使所述第一镜头模组(10)和所述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在指定目标距离处沿所述高度方向无缝邻接、并形成在所述高度方向上连续的双目成像视野。
11.一种摄像机,包括:
机腔主壳(70),所述机腔主壳(70)与机腔端盖(40)装配形成用于在高度方向上同腔布署第一镜头模组(10)和第二镜头模组(20)的机腔,其中,所述第一镜头模组(10)和所述第二镜头模组(20)的视野光轴之间呈预设倾角的角度扩张,所述角度扩张使所述第一镜头模组(10)和所述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在指定目标距离处沿所述高度方向构成具有重叠区域的双目成像视野;
饰盖组件(60),所述饰盖组件(60)装设于所述机腔端盖(40),其中,所述饰盖组件(60)具有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邻接集成的第一装饰面板(61)和第二装饰面板(62),所述第一装饰面板(61)具有避让所述第一镜头模组(10)的第一避让窗(610),所述第二装饰面板(62)具有避让所述第二镜头模组(20)的第二避让窗(620),并且,所述饰盖组件(60)在所述第一装饰面板(61)和所述第二装饰面板(62)的交界处进一步具有疏水凸檐(65);
其中,所述第一装饰面板(61)与所述第二装饰面板(62)相对倾斜,使所述饰盖组件(60)在所述第一装饰面板(61)与所述第二装饰面板(62)的交界处呈大于90°的折弯角度前凸,所述第二装饰面板(62)在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装饰面板(61)的上方,所述第二装饰面板(62)被配置为具有上疏水平坦表面,所述上疏水平坦表面使在所述第二镜头模组(20)的成像视野内的附着雨水响应于重力作用向所述疏水凸檐(65)倾斜滑落;
并且,所述疏水凸檐(65)被配置为使滑落的附着雨水响应于重力作用,以避让所述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的侧向疏趋势导滑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
透光窗盖组件(52),所述透光窗盖组件(52)封盖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的第二镜头视窗(420)、并且嵌入在所述第二装饰面板(62)的第二避让窗(620)中;
其中,所述透光窗盖组件(52)与所述第二装饰面板(62)的背向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的外侧表面共面,以形成所述上疏水平坦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腔端盖(40)具有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邻接集成的第一视窗面板(41)和第二视窗面板(42),其中,所述机腔端盖(40)在所述第一视窗面板(41)与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呈大于90°的折弯角度前凸,以使所述第一装饰面板(61)与所述第一视窗面板(41)平行、所述第二装饰面板(62)与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平行;
所述透光窗盖组件(52)通过窗盖压框(520)装设于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以封盖所述第二镜头视窗(420),其中,所述窗盖压框(520)对所述透光窗盖组件(52)的压力,被调节为使所述透光窗盖组件(52)与所述第二装饰面板(62)的背向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的外侧表面共面,以形成所述上疏水平坦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窗盖组件(52)包括玻璃盖板(521)、以及环绕包裹所述玻璃盖板(521)的缓冲垫圈(522),其中,所述窗盖压框(520)通过将所述缓冲垫圈(522)挤压变形,使所述玻璃盖板(521)与所述第二装饰面板(62)的背向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的外侧表面共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玻璃盖板(521)具有主板体(521a)、以及环绕在所述主板体(521a)的外周的外凸缘(521b),其中,所述缓冲垫圈(522)包裹所述外凸缘(521b),并且,所述主板体(521a)的外侧表面相对于所述缓冲垫圈(522)被所述窗盖压框(520)挤压的表面外凸至与所述第二装饰面板(62)的背向所述第二视窗面板(42)的外侧表面共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饰面板(61)被配置为具有下疏水平坦表面,所述下疏水平坦表面使在所述第一镜头模组(10)的成像视野内的附着雨水响应于重力作用滑落。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