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49


本申请涉及城市排水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



背景技术:

下凹式绿地是指一种高程低于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也称低势绿地。与“花坛”相反,其理念是利用开放空间承接和贮存雨水,达到减少径流外排的作用,一般来说低势绿地对下凹深度有一定要求,而且其土质多未经改良。

下凹式绿地具有补充地下水、调节径流和滞洪以及削减径流污染物的作用。

在公告号为cn20661666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包括滞水层、种植土层、生物过滤层、砾石层和素土层;还包括第一溢流管和第二溢流管,第一溢流管的上端的溢水口位于下凹式绿地的预设最高水位处,第二溢流管横卧于砾石层内,第一溢流管的下部与第二溢流管连接,第二溢流管与第一溢流管的底端的垂直距离为50-100mm;种植土层的上表面的边坡比为1:5且下凹深度为90-110mm;周边绿地与下凹式绿地连接处的边坡比为1:6。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类似的此种下凹式绿地可以及时将高出下凹式绿地最高液位线的水体从第一溢流管排出,但由于溢水口的口径较小,当遇到暴雨或洪水时,溢水口往往来不及将积水排进第一溢流管,极其容易出现溢流的情况,因此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改善下凹式绿地暴雨天容易出现溢流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包括中间的凹地和两侧的高地,所述凹地内竖直设置有若干溢流井,所述溢流井上设置有第一溢流口以及第二溢流口,所述第一溢流口设置在所述溢流井的顶部侧壁,所述第二溢流口设置在所述溢流井的顶壁,所述第一溢流口与所述第二溢流口内均设置有过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凹式绿地包括中间的凹地以及两侧的高地,雨天时,雨水流入到凹地内进行收集储蓄,设置在凹地内的溢流井能够对收集储蓄的雨水进行溢流,防止收集储蓄的雨水溢出到凹地外,通过在溢流井的顶部侧壁设置第一溢流口,在溢流井的顶壁设置第二溢流口,当凹地内储蓄收集的雨水达到一定量时,能够通过第一溢流口溢流,当下暴雨或发生洪水时,凹地对雨水的收集储蓄量大时,也可通过第二溢流口溢流,通过第一溢流口与第二溢流口的同时结合溢流,最大程度的发挥下凹式绿地的补充地下水、调节径流和滞洪以及削减径流污染物的作用,防止溢流情况的发生。

可选的,所述溢流井外部的周侧壁上设置有浮动件,所述浮动件能够将所述第一溢流口堵住,当所述凹地内的水位上涨时,所述浮动件上浮使得所述第一溢流口打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溢流井外部周侧壁设置的浮动件,平时浮动件能够将第一溢流口堵住,当雨天凹地内收集储蓄的水位上涨时,浮动件会随着水位的上而上升,使得第一溢流口打开,此时第一溢流口起到溢流作用,防止凹地发生溢流的情况。

可选的,所述溢流井外部的周侧壁上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所述溢流井的周侧壁之间形成能够容纳所述浮动件的腔室。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在溢流井外部周侧壁的限位板起到限位作用,限位板与溢流井的周侧壁之间形成腔室,腔室用于容纳浮动件,将浮动件限制在腔室内,确保浮动件在水位上涨时不会乱跑,水位下降时能够正常回到原先的位置,保证凹地的溢流效果好。

可选的,所述腔室的底部以及所述限位板的侧壁均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将所述腔室的内部以及外部的所述凹地之间连通,所述通孔内均设置有过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腔室的底部以及限位板的侧壁设置的若干通孔将腔室与凹地连通,通孔内设置有过滤网,凹地内的水位上涨后,通过通孔进入到腔室内,将浮动件上浮使得第一溢流口打开,确保凹地的溢流效果好。

可选的,所述浮动件套设在所述溢流井外部的周侧壁上,所述浮动件与所述溢流井之间滑移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浮动件套设在溢流井外部的周侧壁上,浮动件与溢流井之间滑移连接,将浮动件相对固定在溢流井上,确保浮动件能够对第一溢流口正常遮盖,确保凹地的溢流效果好。

可选的,所述溢流井的底部与市政的雨水调蓄调度池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溢流井的底部与市政的雨水调蓄调度池连通,经溢流口进入到溢流井的水,输送到市政的雨水调蓄调度池,用于市政用水,节约水资源。

可选的,所述凹地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滞水层、种植土壤层、砂层以及砾石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入到凹地内储蓄的雨水依次通过滞水层、种植土壤层、砂层以及砾石层,其结构简单且合理,能够对渗入凹地中的水分层净化,提高凹地的净化能力,保证凹地的渗水效果好,能够储蓄更多雨水。

可选的,所述凹地与高地之间形成斜坡,所述斜坡的坡度为10%-3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凹地与高地之间形成斜坡,斜坡的坡地为10%-30%,保证凹地的导水效果好,能够渗透并储蓄更多的雨水。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通过第一溢流口与第二溢流口的同时结合溢流,最大程度的发挥下凹式绿地的补充地下水、调节径流和滞洪以及削减径流污染物的作用,防止溢流情况的发生;

浮动件会随着水位的上而上升,使得第一溢流口打开,此时第一溢流口起到溢流作用,防止凹地发生溢流的情况;

凹地内的水位上涨后,通过通孔进入到腔室内,将浮动件上浮使得第一溢流口打开,确保凹地的溢流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的主视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凹地;2、高地;3、滞水层;4、种植土壤层;5、砂层;6、砾石层;7、斜坡;8、溢流井;9、雨水调蓄调度池;10、第一溢流口;11、第二溢流口;12、过滤网;13、限位板;14、腔室;15、通孔;16、浮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

参照图1和图2,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包括中间的凹地1和两侧的高地2,下凹式绿地的横截面呈梯形。凹地1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滞水层3、种植土壤层4、砂层5以及砾石层6,凹地1与高地2之间形成斜坡7,此实施例中的斜坡7的坡度为30%。

参照图2和图3,凹地1内竖直设置有溢流井8,溢流井8呈空心管状,此实施例中的溢流井8竖直为两个,溢流井8的底部与市政的雨水调蓄调度池9连通。溢流井8上设置有第一溢流口10以及第二溢流口11,第一溢流口10开设在溢流井8的顶部侧壁,第一溢流口10沿溢流井8的周侧壁均匀分布,第二溢流口11开设在溢流井8的顶壁,第一溢流口10与第二溢流口11均呈圆柱状,第一溢流口10的轴线方向与第二溢流口11的轴线方向垂直,第一溢流口10与第二溢流口11内均粘接设置有过滤网12。

溢流井8顶部的周侧壁一体成型有限位板13,限位板13沿溢流井8的轴线方向环绕设置,限位板13与溢流井8的周侧壁之间形成腔室14,腔室14使得限位板13与溢流井8之间具有间隙,腔室14的底部以及侧壁均开设有通孔15,通孔15内设置有过滤网12,通孔15将腔室14的内部以及外部的凹地1之间连通。

溢流井8的外部的周侧壁上套设有浮动件16,浮动件16设置为浮力好的泡沫塑料,浮动件16滑移连接在溢流井8上,浮动件16位于腔室14内。平时,浮动件16能够将第一溢流口10堵住,当凹地1内的水位上涨时,浮动件16受到浮力上浮使得第一溢流口10打开,水位通过第一溢流口10从溢流井8排出,达到泄流的目的。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的实施原理为:雨水顺着高地2的斜坡7流入到凹地1内进行收集储蓄,当凹地1内储蓄收集的雨水达到一定量时,设置在溢流井8外侧壁的浮动件16会随着水位上升,使得第一溢流口10打开,储蓄的水第一溢流口10溢流;当遇到下暴雨或发生洪水时,凹地1对雨水的收集储蓄量大时,也可同时通过第二溢流口11溢流。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包括中间的凹地(1)和两侧的高地(2),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地(1)内竖直设置有若干溢流井(8),所述溢流井(8)上设置有第一溢流口(10)以及第二溢流口(11),所述第一溢流口(10)设置在所述溢流井(8)的顶部侧壁,所述第二溢流口(11)设置在所述溢流井(8)的顶壁,所述第一溢流口(10)与所述第二溢流口(11)内均设置有过滤网(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井(8)外部的周侧壁上设置有浮动件(16),所述浮动件(16)能够将所述第一溢流口(10)堵住,当所述凹地(1)内的水位上涨时,所述浮动件(16)上浮使得所述第一溢流口(10)打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井(8)外部的周侧壁上设置有限位板(13),所述限位板(13)与所述溢流井(8)的周侧壁之间形成能够容纳所述浮动件(16)的腔室(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14)的底部以及所述限位板(13)的侧壁均设置有若干通孔(15),所述通孔(15)将所述腔室(14)的内部以及外部的所述凹地(1)之间连通,所述通孔(15)内均设置有过滤网(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件(16)套设在所述溢流井(8)外部的周侧壁上,所述浮动件(16)与所述溢流井(8)之间滑移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井(8)的底部与市政的雨水调蓄调度池(9)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地(1)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滞水层(3)、种植土壤层(4)、砂层(5)以及砾石层(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地(1)与高地(2)之间形成斜坡(7),所述斜坡(7)的坡度为10%-30%。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城市排水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海绵城市下凹式绿地,其包括中间的凹地和两侧的高地,所述凹地内竖直设置有若干溢流井,所述溢流井上设置有第一溢流口以及第二溢流口,所述第一溢流口设置在所述溢流井的顶部侧壁,所述第二溢流口设置在所述溢流井的顶壁,所述第一溢流口与所述第二溢流口内均设置有过滤网。本申请具有减小下凹式绿地暴雨天出现溢流概率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郑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溢景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03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197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