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茶叶生产方法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扁平型红茶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2.红茶,英文为black tea。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和香气物质,具有红茶、红汤、红叶、香甜味醇的特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扁平型红茶的生产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扁平型红茶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5.步骤(1).毛茶筛拼:经筛分设备、去梗、去末、去黄片、去沙石,筛分出毛茶等级;
6.步骤(2).萎凋:茶鲜叶的摊放厚度控制在5mm
‑
50mm,通过热风装置吹 30℃热风,进行自然摊放预处理0.5
‑
2.0h;
7.步骤(3).理条做形:当理条锅锅温升至110
‑
120℃时,将冷却后的杀青叶投入锅中,投入量在0.3
‑
0.4kg杀青叶/锅,先用较快速度以抖、散、抓、齐的手势翻炒1
‑
2分钟,将杀青叶抖散,待芽叶变软后减慢速度转为理条,待芽叶理直成条后,将锅温降至90
‑
100℃,用手掌加压以先轻、后重、再轻的原则将芽叶加压炒制4
‑
6min,待芽叶被压扁,外观呈扁平伸直时出锅即为理条成形叶,此时理条成形叶含水量为15
‑
20%,理条做形总的时间控制在20
‑
25min;
8.步骤(4).发酵:将理条做形后的茶叶放入发酵装置进行发酵;
9.步骤(5).烘焙;烘焙分为初烘干和复烘干,所述初烘干的温度为120
‑
140℃,烘干20
‑
40min,复烘干的温度为80
‑
100℃,复烘时间为30
‑
40min。
10.所述步骤(1)中以一二级互拼,三四级互拼,含梗依据茯砖制作国家的标准进行适量拼配。
11.所述步骤(4)中发酵室温度控制在26
‑
28℃,空气湿度95%以上,水蒸气 ph值在6.5
‑
7.5之间,摊叶厚度为10cm,发酵3
‑
5h。
12.所述步骤(5)中初烘干摊叶厚度2
‑
3cm,每隔5min翻拌一次,烘至八成干,摊凉0.5
‑
1.5小时;再复烘干,摊叶厚度3
‑
4cm,每10min翻拌一次,成品水分含量控制在6%以下。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将芽茶压扁,同时使更多的茶汁附着在茶体表面,使内含物释放,有效促进成品茶的增味增香,改善成品品质。
具体实施方式
14.为了使本发明的实现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进
一步阐述本发明,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15.实施例1
16.一种扁平型红茶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7.步骤(1).毛茶筛拼:经筛分设备、去梗、去末、去黄片、去沙石,筛分出毛茶等级;以一二级互拼,三四级互拼,含梗依据茯砖制作国家的标准进行适量拼配;
18.步骤(2).萎凋:茶鲜叶的摊放厚度控制在5mmmm,通过热风装置吹30℃热风,进行自然摊放预处理0.5h;
19.步骤(3).理条做形:当理条锅锅温升至110℃时,将冷却后的杀青叶投入锅中,投入量在0.3kg杀青叶/锅,先用较快速度以抖、散、抓、齐的手势翻炒 1分钟,将杀青叶抖散,待芽叶变软后减慢速度转为理条,待芽叶理直成条后,将锅温降至90℃,用手掌加压以先轻、后重、再轻的原则将芽叶加压炒制4min,待芽叶被压扁,外观呈扁平伸直时出锅即为理条成形叶,此时理条成形叶含水量为15%,理条做形总的时间控制在20min;
20.步骤(4).发酵:将理条做形后的茶叶放入发酵装置进行发酵;发酵室温度控制在26℃,空气湿度95%以上,水蒸气ph值在6.5之间,摊叶厚度为10cm,发酵3h;
21.步骤(5).烘焙;烘焙分为初烘干和复烘干,所述初烘干的温度为120℃,烘干20min,复烘干的温度为80℃,复烘时间为30min;初烘干摊叶厚度2cm,每隔5min翻拌一次,烘至八成干,摊凉0.5小时;再复烘干,摊叶厚度3cm,每10min翻拌一次,成品水分含量控制在6%以下。
22.实施例2
23.一种扁平型红茶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24.步骤(1).毛茶筛拼:经筛分设备、去梗、去末、去黄片、去沙石,筛分出毛茶等级;以一二级互拼,三四级互拼,含梗依据茯砖制作国家的标准进行适量拼配;
25.步骤(2).萎凋:茶鲜叶的摊放厚度控制在5mm
‑
50mm,通过热风装置吹 30℃热风,进行自然摊放预处理1h;
26.步骤(3).理条做形:当理条锅锅温升至110℃时,将冷却后的杀青叶投入锅中,投入量在0.3kg杀青叶/锅,先用较快速度以抖、散、抓、齐的手势翻炒 1分钟,将杀青叶抖散,待芽叶变软后减慢速度转为理条,待芽叶理直成条后,将锅温降至100℃,用手掌加压以先轻、后重、再轻的原则将芽叶加压炒制6min,待芽叶被压扁,外观呈扁平伸直时出锅即为理条成形叶,此时理条成形叶含水量为20%,理条做形总的时间控制在25min;
27.步骤(4).发酵:将理条做形后的茶叶放入发酵装置进行发酵;发酵室温度控制在28℃,空气湿度95%以上,水蒸气ph值在6.5之间,摊叶厚度为10cm,发酵5h;
28.步骤(5).烘焙;烘焙分为初烘干和复烘干,所述初烘干的温度为130℃,烘干30min,复烘干的温度为90℃,复烘时间为30min;初烘干摊叶厚度2
‑
3cm,每隔5min翻拌一次,烘至八成干,摊凉0.5
‑
1.5小时;再复烘干,摊叶厚度3
‑
4cm,每10min翻拌一次,成品水分含量控制在6%以下。
29.实施例3
30.一种扁平型红茶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31.步骤(1).毛茶筛拼:经筛分设备、去梗、去末、去黄片、去沙石,筛分出毛茶等级;以一二级互拼,三四级互拼,含梗依据茯砖制作国家的标准进行适量拼配;
32.步骤(2).萎凋:茶鲜叶的摊放厚度控制在50mm,通过热风装置吹30℃热风,进行自然摊放预处理2.0h;
33.步骤(3).理条做形:当理条锅锅温升至120℃时,将冷却后的杀青叶投入锅中,投入量在0.4kg杀青叶/锅,先用较快速度以抖、散、抓、齐的手势翻炒 2分钟,将杀青叶抖散,待芽叶变软后减慢速度转为理条,待芽叶理直成条后,将锅温降至100℃,用手掌加压以先轻、后重、再轻的原则将芽叶加压炒制6min,待芽叶被压扁,外观呈扁平伸直时出锅即为理条成形叶,此时理条成形叶含水量为20%,理条做形总的时间控制在25min;
34.步骤(4).发酵:将理条做形后的茶叶放入发酵装置进行发酵;发酵室温度控制在28℃,空气湿度95%以上,水蒸气ph值在7.5之间,摊叶厚度为10cm,发酵5h;
35.步骤(5).烘焙;烘焙分为初烘干和复烘干,所述初烘干的温度为140℃,烘干40min,复烘干的温度为100℃,复烘时间为40min;初烘干摊叶厚度3cm,每隔5min翻拌一次,烘至八成干,摊凉1.5小时;再复烘干,摊叶厚度4cm,每10min翻拌一次,成品水分含量控制在6%以下。
3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的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扁平型红茶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毛茶筛拼:经筛分设备、去梗、去末、去黄片、去沙石,筛分出毛茶等级;步骤(2).萎凋:茶鲜叶的摊放厚度控制在5mm
‑
50mm,通过热风装置吹30℃热风,进行自然摊放预处理0.5
‑
2.0h;步骤(3).理条做形:当理条锅锅温升至110
‑
120℃时,将冷却后的杀青叶投入锅中,投入量在0.3
‑
0.4kg杀青叶/锅,先用较快速度以抖、散、抓、齐的手势翻炒1
‑
2分钟,将杀青叶抖散,待芽叶变软后减慢速度转为理条,待芽叶理直成条后,将锅温降至90
‑
100℃,用手掌加压以先轻、后重、再轻的原则将芽叶加压炒制4
‑
6min,待芽叶被压扁,外观呈扁平伸直时出锅即为理条成形叶,此时理条成形叶含水量为15
‑
20%,理条做形总的时间控制在20
‑
25min;步骤(4).发酵:将理条做形后的茶叶放入发酵装置进行发酵;步骤(5).烘焙;烘焙分为初烘干和复烘干,所述初烘干的温度为120
‑
140℃,烘干20
‑
40min,复烘干的温度为80
‑
100℃,复烘时间为30
‑
40min。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平型红茶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以一二级互拼,三四级互拼,含梗依据茯砖制作国家的标准进行适量拼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平型红茶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发酵室温度控制在26
‑
28℃,空气湿度95%以上,水蒸气ph值在6.5
‑
7.5之间,摊叶厚度为10cm,发酵3
‑
5h。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平型红茶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初烘干摊叶厚度2
‑
3cm,每隔5min翻拌一次,烘至八成干,摊凉0.5
‑
1.5小时;再复烘干,摊叶厚度3
‑
4cm,每10min翻拌一次,成品水分含量控制在6%以下。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扁平型红茶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毛茶筛拼:经筛分设备、去梗、去末、去黄片、去沙石,筛分出毛茶等级;步骤(2).萎凋:茶鲜叶的摊放厚度控制在5mm
技术研发人员:杨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裕佳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03
技术公布日:2021/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