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停车桩的防潮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42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停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停车桩的防潮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已广泛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停车难已成为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有的地方甚至达到了“一位难求”的地步,停车问题已对现有的生活、生产、环境、安全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车位不足影响市内交通,不少车主将车停在了小区或办公区周边道路上的临时停车位里,使道路狭窄,造成交通不畅;2、乱停放的汽车占了道路和绿地,既使环境、绿化遭受到破坏,又影响了城市的形象;3、防灾能力降低,车辆乱停放,道路拥堵,影响了道路的通畅,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根本无法通过,不能及时救援。

大部分城市的停车设施量上不足,质上简陋。许多停车场自动收费设备缺乏,乱收费现象严重;泊位引导系统不完善,驾驶员停车取车困难;公共路边停车区域缺乏有效监管,逃费严重;商业中心、闹市区开放式停车场依靠人工收费,收费管理难、收费不透明、跑冒滴漏、不能准确计时等问题。

停车桩内部设有各种电气元件,具有较强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洁净度的敏感性,如果停车桩内的湿度长期过高,则可能降低停车桩内部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智能停车桩的防潮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智能停车桩的防潮结构,所述智能停车桩设置于防潮结构内部,所述防潮结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上的防潮除尘机构;

所述壳体底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上侧设有驱动电机以及智能停车桩,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连接有滑动设置在壳体底部的升降装置,所述壳体顶面中央设有暖风箱,所述暖风箱内设有加热管,所述暖风箱底部连通壳体内腔,所述暖风箱上方设有支撑横板,所述支撑横板上方设有防潮顶,所述支撑横板两侧壁分别与防潮顶侧壁连接,所述支撑横板上设有循环风机,所述循环风机的进风管穿过防潮顶,所述循环风机的出风管通向暖风箱内部;

所述防潮除尘机构包括静电除尘组件和散热窗,所述散热窗设置在壳体侧壁上,所述静电除尘组件设置在壳体顶部。

其中,所述静电除尘组件包括静电发生器和静电除尘板,所述静电发生器下方连有静电除尘板,所述静电除尘板伸入所述壳体内腔,所述循环风机的进风管上设有可更换活性炭层。

其中,所述防潮顶由伸缩板组成,所述伸缩板上设有防水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停车桩的防潮结构,通过升降装置的设置,实现了桩体的升降,当桩体需要移动时移动轮位于桩体下侧,起到了支撑桩体的作用,不需要移动时,仅当底部进水时升高桩体的高度进行防潮;通过防潮顶可以起到遮挡雨水的作用,通过循环风机以及暖风箱内的加热管可以将热风引入桩体侧壁的空腔内,对桩体侧壁进行保温干燥,保证停车桩不受潮湿影响,维持干燥的状态;通过防潮顶、静电除尘组件、循环风机和散热窗的设置,使得智能停车桩具有很好的防尘防潮防雨散热的作用,避免了桩体长期放置在户外雨水灰尘进入桩体内部造成电器元件损坏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智能停车桩的防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智能停车桩的防潮结构的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壳体;11、隔板;12、驱动电机;13、智能停车桩;14、暖风箱;15、支撑横板;16、防潮顶;17、循环风机;

2、静电除尘组件;

3、散热窗;

4、升降装置;41、第一齿轮;42、第二齿轮;43、丝杆;44、移动块;45、支撑杆;46、升降板;47、移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智能停车桩的防潮结构,所述智能停车桩13设置于防潮结构内部,所述防潮结构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于壳体1上的防潮除尘机构;

所述壳体1底部设有隔板11,所述隔板11上侧设有驱动电机12以及智能停车桩13,所述驱动电机12输出端连接有滑动设置在壳体1底部的升降装置4,所述壳体1顶面中央设有暖风箱14,所述暖风箱14内设有加热管,所述暖风箱14底部连通壳体1内腔,所述暖风箱14上方设有支撑横板15,所述支撑横板15上方设有防潮顶16,所述支撑横板15两侧壁分别与防潮顶16侧壁连接,所述支撑横板15上设有循环风机17,所述循环风机17的进风管穿过防潮顶16,所述循环风机17的出风管通向暖风箱14内部;

所述防潮除尘机构包括静电除尘组件2和散热窗3,所述散热窗3设置在壳体1侧壁上,所述静电除尘组件2设置在壳体1顶部。

由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停车桩的防潮结构,通过升降装置的设置,实现了桩体的升降,当桩体需要移动时移动轮位于桩体下侧,起到了支撑桩体的作用,不需要移动时,仅当底部进水时升高桩体的高度进行防潮;通过防潮顶可以起到遮挡雨水的作用,通过循环风机以及暖风箱内的加热管可以将热风引入桩体侧壁的空腔内,对桩体侧壁进行保温干燥,保证停车桩不受潮湿影响,维持干燥的状态;通过防潮顶、静电除尘组件、循环风机和散热窗的设置,使得智能停车桩具有很好的防尘防潮防雨散热的作用,避免了桩体长期放置在户外雨水灰尘进入桩体内部造成电器元件损坏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静电除尘组件2包括静电发生器和静电除尘板,所述静电发生器下方连有静电除尘板,所述静电除尘板伸入所述壳体1内腔,所述循环风机17的进风管上设有可更换活性炭层。

进一步的,所述防潮顶16由伸缩板组成,所述伸缩板上设有防水层。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一种智能停车桩的防潮结构,所述智能停车桩13设置于防潮结构内部,所述防潮结构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于壳体1上的防潮除尘机构;

所述壳体1底部设有隔板11,所述隔板11上侧设有驱动电机12以及智能停车桩13,所述驱动电机12输出端连接有滑动设置在壳体1底部的升降装置4,所述壳体1顶面中央设有暖风箱14,所述暖风箱14内设有加热管,所述暖风箱14底部连通壳体1内腔,所述暖风箱14上方设有支撑横板15,所述支撑横板15上方设有防潮顶16,所述支撑横板15两侧壁分别与防潮顶16侧壁连接,所述支撑横板15上设有循环风机17,所述循环风机17的进风管穿过防潮顶16,所述循环风机17的出风管通向暖风箱14内部;

所述防潮除尘机构包括静电除尘组件2和散热窗3,所述散热窗3设置在壳体1侧壁上,所述静电除尘组件2设置在壳体1顶部;

所述静电除尘组件2包括静电发生器和静电除尘板,所述静电发生器下方连有静电除尘板,所述静电除尘板伸入所述壳体1内腔,所述循环风机17的进风管上设有可更换活性炭层;

所述防潮顶16由伸缩板组成,所述伸缩板上设有防水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停车桩的防潮结构,通过升降装置的设置,实现了桩体的升降,当桩体需要移动时移动轮位于桩体下侧,起到了支撑桩体的作用,不需要移动时,仅当底部进水时升高桩体的高度进行防潮;通过防潮顶可以起到遮挡雨水的作用,通过循环风机以及暖风箱内的加热管可以将热风引入桩体侧壁的空腔内,对桩体侧壁进行保温干燥,保证停车桩不受潮湿影响,维持干燥的状态;通过防潮顶、静电除尘组件、循环风机和散热窗的设置,使得智能停车桩具有很好的防尘防潮防雨散热的作用,避免了桩体长期放置在户外雨水灰尘进入桩体内部造成电器元件损坏的问题;

通过升降装置的设置,实现了移动轮的升降,当智能停车桩需要移动时移动轮位于桩体下侧,起到了支撑桩体的作用,不需要移动时,移动轮位于桩体内部,增加了智能的稳定性,避免充电桩本体充电时发生滑动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停车桩的防潮结构,所述智能停车桩设置于防潮结构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潮结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上的防潮除尘机构;

所述壳体底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上侧设有驱动电机以及智能停车桩,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连接有滑动设置在壳体底部的升降装置,所述壳体顶面中央设有暖风箱,所述暖风箱内设有加热管,所述暖风箱底部连通壳体内腔,所述暖风箱上方设有支撑横板,所述支撑横板上方设有防潮顶,所述支撑横板两侧壁分别与防潮顶侧壁连接,所述支撑横板上设有循环风机,所述循环风机的进风管穿过防潮顶,所述循环风机的出风管通向暖风箱内部;

所述防潮除尘机构包括静电除尘组件和散热窗,所述散热窗设置在壳体侧壁上,所述静电除尘组件设置在壳体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停车桩的防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除尘组件包括静电发生器和静电除尘板,所述静电发生器下方连有静电除尘板,所述静电除尘板伸入所述壳体内腔,所述循环风机的进风管上设有可更换活性炭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停车桩的防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潮顶由伸缩板组成,所述伸缩板上设有防水层。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停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停车桩的防潮结构,所述智能停车桩设置于防潮结构内部,所述防潮结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上的防潮除尘机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停车桩的防潮结构,通过升降装置的设置,实现了桩体的升降,当桩体需要移动时移动轮位于桩体下侧,起到了支撑桩体的作用,不需要移动时,仅当底部进水时升高桩体的高度进行防潮;通过防潮顶可以起到遮挡雨水的作用,通过循环风机以及暖风箱内的加热管可以将热风引入桩体侧壁的空腔内,对桩体侧壁进行保温干燥;通过防潮顶、静电除尘组件、循环风机和散热窗的设置,使得智能停车桩具有很好的防尘防潮防雨散热的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林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索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01
技术公布日:2021.0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030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