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协助水下设备姿态转换的旋转平台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37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用于协助水下设备姿态转换的旋转平台,涉及海洋工程领域的水下设备安装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水下生产系统在海洋石油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水下设备的建造和安装技术也日趋成熟。在一些水下设备的建造和安装过程中,需要进行姿态的调整。

目前大多用多台吊机辅助配合的方式进行水下设备姿态的调整,这就需要在水下设备上设置多个吊点,并且进行多次挂扣解扣的操作,这种做法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都将长时间占用吊机资源。并且在海底能见度低的情况下,多台吊机配合一旦协调不当,极易造成水下设备的损坏,进而影响整个水下生产系统的组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协助水下设备姿态转换的旋转平台,节省调整水下设备姿态的时间同时节省吊机资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协助水下设备姿态转换的旋转平台,包括底座、支撑架、旋转轴和与水下设备接触的翻板,所述支撑架包括长度相同并间隔开来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均垂直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所述第一立柱在背离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有第一短管,所述第二立柱在背离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有与所述第一短管同轴设置的第二短管,所述旋转轴的两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一短管和所述第二短管内,且所述旋转轴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平行,所述翻板固定在所述旋转轴上且悬在所述底座上方,所述翻板在外力作用下带动所述旋转轴沿所述第一短管和所述第二短管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短管和所述第二短管内管壁为光滑面,光滑面保证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第一短管和所述第二短管之间的相对运动顺畅。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轴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短管和所述第二短管外侧管端之间的距离,使所述旋转轴可以架放在所述第一短管和所述第二短管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短管和所述第二短管在背离所述旋转轴的管端均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能够限制所述旋转轴的移动范围,避免所述翻板与所述第一短管或所述第二短管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平台还包括若干根斜筋,所述斜筋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立柱或所述第二立柱上,所述斜筋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斜筋用于加强支撑架的支撑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翻板为工字钢焊接组成,且所述翻板焊接在所述旋转轴的表面,所述旋转轴穿设在所述翻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为工字钢焊接组成的框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底部固定有一底板,所述底板能够提高所述旋转平台工作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一短管的外壁焊接,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二短管的外壁焊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1、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协助水下设备姿态转换的旋转平台,包括底座、支撑架、旋转轴和与水下设备接触的翻板,所述支撑架包括长度相同并间隔开来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均垂直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所述第一立柱在背离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有第一短管,所述第二立柱在背离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有与所述第一短管同轴设置的第二短管,所述旋转轴的两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一短管和所述第二短管内,且所述旋转轴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平行,所述翻板固定在所述旋转轴上且悬在所述底座上方,所述翻板在外力作用下带动所述旋转轴沿所述第一短管和所述第二短管同步转动。使用时将水下设备的一端与翻板接触并与翻板临时固定,再使用吊机牵引水下设备的另一端,水下设备绕固定端旋转,并且带动翻板转动,旋转轴在第一短管和第二短管之间绕旋转轴的轴线同步转动,便于水下设备进行姿态调整,当吊机停住,翻板上的水下设备便保持在该姿态。

2、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协助水下设备姿态转换的旋转平台,节省了辅助调整姿态用的吊机资源,仅需要牵引用的吊机和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平台即可以完成水下设备的姿态调整,也省去了在水下设备上安装多个吊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协助水下设备姿态转换的旋转平台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协助水下设备姿态转换的旋转平台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协助水下设备姿态转换的旋转平台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中主要标号说明:

1-旋转平台、2-第一短管、3-第二短管、4-内侧管端、5-外侧管端、6-盖板、7-斜筋、8-底板、11-底座、12-支撑架、13-旋转轴、14-翻板、15-限位结构、16-连接结构、17-固定结构、`18-辅助支撑结构、19-吊装结构、121-第一立柱、122-第二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协助水下设备姿态转换的旋转平台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协助水下设备姿态转换的旋转平台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协助水下设备姿态转换的旋转平台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用于协助水下设备姿态转换的旋转平台1,包括底座11、支撑架12、旋转轴13和与水下设备接触的翻板14,支撑架12包括长度相同并间隔开来的第一立柱121和第二立柱122,第一立柱121和第二立柱122均与底座11的上表面垂直,第一立柱121在背离底座11的顶部固定有第一短管2,第二立柱122在背离底座11的顶部固定有与第一短管2同轴线第二短管3,旋转轴13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短管2和第二短管3内,翻板14固定在旋转轴13上且悬在底座11上方,翻板14在外力作用下带动旋转轴13沿第一短管2和第二短管3内同步转动。

第一短管2和第二短管3内管壁为光滑面,光滑面保证旋转轴13与第一短管2和第二短管3之间的相对运动顺畅,减小摩擦。

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旋转轴13的长度小于第一短管2和第二短管3外侧管端5之间的距离,使旋转轴13可以架放在第一短管2和第二短管3之间。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短管2和第二短管3在背离旋转轴13的外侧管端5均设置有盖板6,盖板6能够限制旋转轴13的移动范围,避免翻板14与第一短管2或第二短管3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旋转平台1还包括若干根斜筋7,两根斜筋7对称地设置在第一立柱121的两侧,斜筋7的一端固定连接底座11上,斜筋7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立柱121上远离底座11的位置,第二立柱122上同样设置有两根斜筋7,斜筋7用于加强支撑架12的支撑强度。

翻板14的尺寸与水下设备与翻板14的连接端大小匹配。

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翻板14为工字钢焊接组成,翻板14与旋转轴13的外表面焊接,旋转轴13穿设在翻板14上,底座11为工字钢焊接组成的框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底座11的底部固定有一底板8,底板8能够提高旋转平台1工作时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底板8为带孔钢板,第一立柱121与第一短管2的外壁焊接,第二立柱122与第二短管3的外壁焊接。

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在旋转平台1上还设置了限位结构15,限位结构15与底座11固定,限位结构15与翻板14配合可以将翻板14固定,使翻板14保持在一定的角度;在旋转平台1上还设置了连接结构16,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16为对接杆,对接杆的一端固定在旋转轴13上,对接杆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水下设备,使水下设备和翻板14以及旋转轴13在水下设备的姿态转换过程中不会发生相对位移;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它的连接结构16以使水下设备能够与翻版14固定。

参见图3,还可以在旋转平台1上设置固定结构17,本实施例中,固定结构17用于将水下设备和旋转平台1固定,便于水下设备和旋转平台1的整体运输;还可以在底座11上设置吊装结构19和水下设备的辅助支撑结构18,吊装结构19的设置便于旋转平台1的吊装和运输。

参见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平台1在使用时,首先将水下设备的一端与翻板14接触并通过设置在翻板14上的连接结构16与翻板14临时固定,再使用吊机牵引水下设备的另一端,使水下设备绕与翻板14接触的端部旋转,从而带动翻板14转动,翻板14在转动的同时会带动旋转轴13在第一短管2和第二短管3之间绕旋转轴13的轴线转动,便于水下设备进行姿态调整,当水下设备到达目标的姿态时,吊机停住,翻板14不再转动,位于翻板14上的水下设备保持在该姿态,仅需要牵引用的吊机和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平台1即可以完成水下设备的姿态调整,节省了辅助调整姿态用的吊机资源,也省去了在水下设备上安装多个吊点。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协助水下设备姿态转换的旋转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支撑架、旋转轴和与水下设备接触的翻板,所述支撑架包括长度相同并间隔开来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均垂直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所述第一立柱在背离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有第一短管,所述第二立柱在背离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有与所述第一短管同轴设置的第二短管,所述旋转轴的两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一短管和所述第二短管内,且所述旋转轴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平行,所述翻板固定在所述旋转轴上且悬在所述底座上方,所述翻板在外力作用下带动所述旋转轴沿所述第一短管和所述第二短管同步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短管和所述第二短管内管壁为光滑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短管和所述第二短管外侧管端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短管和所述第二短管在背离所述旋转轴的管口均设置有盖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平台,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若干根斜筋,所述斜筋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立柱或所述第二立柱上,所述斜筋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为工字钢焊接组成的框架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板为工字钢结构,并焊接在所述旋转轴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底部固定有一底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一短管的外壁焊接,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二短管的外壁焊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协助水下设备姿态转换的旋转平台,包括底座、支撑架、旋转轴和与水下设备接触的翻板,支撑架包括长度相同并间隔开来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均垂直于底座的上表面,第一立柱在背离底座的顶部固定有第一短管,第二立柱在背离底座的顶部固定有与第一短管同轴设置的第二短管,旋转轴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短管和第二短管内并且与底座的上表面平行,翻板固定在旋转轴上且悬在底座上方,使用时将水下设备的一端与翻板临时固定,再使用吊机牵引水下设备的另一端,水下设备带动翻板转动,旋转轴随着翻板转动在第一短管和第二短管内同步转动,实现便捷调整水下设备的姿态。

技术研发人员:刘培林;王凤云;齐金龙;邢广阔;曹永;方伟;张飞;高岳松;彭朋;孙雪梅;梁辉;王长涛;张大为;何鑫;陈卓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6.30
技术公布日:2021.0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05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