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的导管架根式基础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43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上风电导管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海上风电的导管架根式基础。



背景技术:

我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然而我国近海区域水文气象条件复杂,特别是东南沿海受风暴潮影响严重,风机基础极端工况荷载量级巨大。一些新开发风场水深较深,达到30m以上,多种环境条件影响下有效施工窗口期短、运行维护条件苛刻,同时海床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既具有深厚覆盖层的地质区域,同时存在大范围的浅覆盖层地质区域。海上风电场建设中,风机基础造价占总成本的20%-30%,随着海上风电场正向更深更远的海域推进,风机的容量也越来越大,深水海域大容量机组对风机基础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研究适合我国近海深水区经济高效的海上风电机组基础结构方案显得非常迫切。

海上风电基础结构设计与建造是海上风电场开发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风机基础受到海洋水文、海底地质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是海上风电场建设的难点之一。导管架作为主要结构体,与其连接的多根单桩基础作为海上风电场的主导基础结构形式,具有结构简单、施工速度快的优点,适用于深厚覆盖层地质区域,在欧洲海上风电场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大直径单桩基础对沉桩设备要求较高,国内施工单位通过引进和自主制造的大型沉桩设备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大规模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的现状,造成大型沉桩设备资源紧张、造价较高的局面。对于覆盖层特别深的海域,不容易进行嵌岩,如何保持单桩的稳定,成为了一个核心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海上风电的导管架根式基础,结构简单,采用在多个键环相互串联的筒体上设置呈放射状布设的根键,位于筒体内设置多个呈环形布设的推挤板与根键连接,根键与键环上的根键孔滑动配合,当推挤板靠近筒体中心时根键缩回键环内,推挤板远离筒体中心时根键伸出键环外纵向嵌入海床内,单桩穿过筒体深入海床,结构强度高,有利于提高深海海域导管架的稳定性,操作简单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海上风电的导管架根式基础,它包括键环、根键和推挤板;多个所述的键环相互串联呈筒体结构,环绕于筒体布设的多个根键呈放射状穿过键环与其滑动配合,多个推挤板环形布设于筒体内与根键连接;所述推挤板靠近筒体中心时根键缩回键环内,推挤板远离筒体中心时根键伸出键环外。

所述键环为圆筒结构,位于筒壁上设置多个呈环形布设的根键孔,根键与根键孔滑动配合。

所述根键为杆状体,位于杆体表面设置多个凹槽。

所述根键远离推挤板的一端为锥形结构。

所述推挤板为弧形板,根键与推挤板的外弧面连接。

一种海上风电的导管架根式基础,它包括键环、根键和推挤板;多个键环相互串联呈筒体结构,环绕于筒体布设的多个根键呈放射状穿过键环与其滑动配合,多个推挤板环形布设于筒体内与根键连接;推挤板靠近筒体中心时根键缩回键环内,推挤板远离筒体中心时根键伸出键环外。结构简单,通过在多个键环相互串联的筒体上设置呈放射状布设的根键,位于筒体内设置多个呈环形布设的推挤板与根键连接,根键与键环上的根键孔滑动配合,当推挤板靠近筒体中心时根键缩回键环内,推挤板远离筒体中心时根键伸出键环外纵向嵌入海床内,单桩穿过筒体深入海床,结构强度高,有利于提高深海海域导管架的稳定性,操作简单方便。

在优选的方案中,键环为圆筒结构,位于筒壁上设置多个呈环形布设的根键孔,根键与根键孔滑动配合。结构简单,使用时,根键与根键孔滑动配合,当推挤板受到挤压时,推挤板推动根键伸出键环外。

在优选的方案中,根键为杆状体,位于杆体表面设置多个凹槽。结构简单,使用时,位于根键表面设置的凹槽增大了根键表面的面积,提高了与海床泥土的接触面,提高插入后的稳定性。

在优选的方案中,根键远离推挤板的一端为锥形结构。结构简单,使用时,在根键纵向插入海床时,位于根键前端的锥形结构有利于减小其插入时的阻力。

在优选的方案中,推挤板为弧形板,根键与推挤板的外弧面连接。结构简单,使用时,当根键完全伸出后,推挤板的外弧面与键环的内壁接触,推挤板的内弧面与单桩外壁接触。

一种海上风电的导管架根式基础,它包括键环、根键和推挤板,通过在多个键环相互串联的筒体上设置呈放射状布设的根键,位于筒体内设置多个呈环形布设的推挤板与根键连接,根键与键环上的根键孔滑动配合,当推挤板靠近筒体中心时根键缩回键环内,推挤板远离筒体中心时根键伸出键环外纵向嵌入海床内,单桩穿过筒体深入海床。本发明克服了原导管架单桩基础在深海沉桩后不易嵌岩,不易稳定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结构强度高,有利于提高深海海域导管架的稳定性,操作简单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键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推挤板与根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根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图7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键环1,根键孔11,根键2,凹槽21,推挤板3。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7中,一种海上风电的导管架根式基础,它包括键环1、根键2和推挤板3;多个所述的键环1相互串联呈筒体结构,环绕于筒体布设的多个根键2呈放射状穿过键环1与其滑动配合,多个推挤板3环形布设于筒体内与根键2连接;所述推挤板3靠近筒体中心时根键2缩回键环1内,推挤板3远离筒体中心时根键2伸出键环1外。结构简单,通过在多个键环1相互串联的筒体上设置呈放射状布设的根键2,位于筒体内设置多个呈环形布设的推挤板3与根键2连接,根键2与键环1上的根键孔11滑动配合,当推挤板3靠近筒体中心时根键2缩回键环1内,推挤板3远离筒体中心时根键2伸出键环1外纵向嵌入海床内,单桩穿过筒体深入海床,结构强度高,有利于提高深海海域导管架的稳定性,操作简单方便。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键环1为圆筒结构,位于筒壁上设置多个呈环形布设的根键孔11,根键2与根键孔11滑动配合。结构简单,使用时,根键2与根键孔11滑动配合,当推挤板3受到挤压时,推挤板3推动根键2伸出键环1外。

优选地,使用时,将键环1相互串联的筒体放入海床中的桩基孔内,再采用与桩机连接的推力杆插入筒体,推力杆深入筒体时挤压推挤板3,推挤板3受到挤压后推动根键2伸出根键孔11外纵向嵌入海床,之后再插入单桩,提高整体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根键2为杆状体,位于杆体表面设置多个凹槽21。结构简单,使用时,位于根键2表面设置的凹槽21增大了根键2表面的面积,提高了与海床泥土的接触面,提高插入后的稳定性。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根键2远离推挤板3的一端为锥形结构。结构简单,使用时,在根键2纵向插入海床时,位于根键2前端的锥形结构有利于减小其插入时的阻力。

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推挤板3为弧形板,根键2与推挤板3的外弧面连接。结构简单,使用时,当根键2完全伸出后,推挤板3的外弧面与键环1的内壁接触,推挤板3的内弧面与单桩外壁接触。

如上所述的海上风电的导管架根式基础,安装使用时,在多个键环1相互串联的筒体上设置呈放射状布设的根键2,位于筒体内设置多个呈环形布设的推挤板3与根键2连接,根键2与键环1上的根键孔11滑动配合,当推挤板3靠近筒体中心时根键2缩回键环1内,推挤板3远离筒体中心时根键2伸出键环1外纵向嵌入海床内,单桩穿过筒体深入海床,结构强度高,有利于提高深海海域导管架的稳定性,操作简单方便。

使用时,根键2与根键孔11滑动配合,当推挤板3受到挤压时,推挤板3推动根键2伸出键环1外。

使用时,位于根键2表面设置的凹槽21增大了根键2表面的面积,提高了与海床泥土的接触面,提高插入后的稳定性。

使用时,在根键2纵向插入海床时,位于根键2前端的锥形结构有利于减小其插入时的阻力。

使用时,当根键2完全伸出后,推挤板3的外弧面与键环1的内壁接触,推挤板3的内弧面与单桩外壁接触。

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任意组合。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海上风电的导管架根式基础,其特征是:它包括键环(1)、根键(2)和推挤板(3);多个所述的键环(1)相互串联呈筒体结构,环绕于筒体布设的多个根键(2)呈放射状穿过键环(1)与其滑动配合,多个推挤板(3)环形布设于筒体内与根键(2)连接;所述推挤板(3)靠近筒体中心时根键(2)缩回键环(1)内,推挤板(3)远离筒体中心时根键(2)伸出键环(1)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风电的导管架根式基础,其特征是:所述键环(1)为圆筒结构,位于筒壁上设置多个呈环形布设的根键孔(11),根键(2)与根键孔(11)滑动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风电的导管架根式基础,其特征是:所述根键(2)为杆状体,位于杆体表面设置多个凹槽(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上风电的导管架根式基础,其特征是:所述根键(2)远离推挤板(3)的一端为锥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上风电的导管架根式基础,其特征是:所述推挤板(3)为弧形板,根键(2)与推挤板(3)的外弧面连接。

技术总结
一种海上风电的导管架根式基础,它包括键环、根键和推挤板,通过在多个键环相互串联的筒体上设置呈放射状布设的根键,位于筒体内设置多个呈环形布设的推挤板与根键连接,根键与键环上的根键孔滑动配合,当推挤板靠近筒体中心时根键缩回键环内,推挤板远离筒体中心时根键伸出键环外纵向嵌入海床内,单桩穿过筒体深入海床。本发明克服了原导管架单桩基础在深海沉桩后不易嵌岩,不易稳定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结构强度高,有利于提高深海海域导管架的稳定性,操作简单方便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向欣;唐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10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089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