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防护结构领域,尤其是磷石膏堆场生态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磷石膏是磷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产物,且产量大。磷石膏属于低毒性工业废弃物,其处置问题是制约磷石膏工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磷石膏处理的堆场选址问题较为突出,如选在河道边或者居民区上游;同时较多的堆场无防渗措施;在磷石膏堆存时的堆坡造型未经专门设计;堆场表面也未进行景观生态修复,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污染风险,因此对堆场进行整治和生态防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磷石膏堆场整治过程中的边坡生态防护结构,常用的结构型式从下至上分别为堆体表面、保护层、hdpe膜、植物纤维毯、植生内网、植生基质层、植生外网、种植基质层、植被,同时利用扎丝和锚钉将各种结构固定于边坡上。
该方案虽然在对膜的结构安全性及防护效果上有可圈可点之处,但设置的结构层较多,一方面造价高,另一方面施工程序也较为繁琐。同时为了固定这些结构层,在坡面设置了很多锚钉,锚钉不可避免的将打穿hdpe防渗膜,在施工质量无法严格保障的情况下,坡面积水存在由这些穿孔进入堆体的可能,影响堆体稳定性还增加了产生渗滤液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磷石膏堆场边坡简易生态防护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磷石膏堆场边坡简易生态防护结构,包括稳定边坡坡面,在稳定边坡坡面上依次堆叠第一土工布、防渗膜、第二土工布,生态袋设置在第二土工布表面上,生态袋与水平面平行布置,生态袋之间通过结构扣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是,在生态袋内栽种有植物。
进一步的是,防渗膜为双糙面hdpe防渗膜。
进一步的是,第一土工布和第二土工布为长丝土工布。
进一步的是,在稳定边坡坡面的坡脚设置挡墙。
进一步的是,还包括锚固沟,锚固沟设置在稳定边坡坡面上。
进一步的是,还包括马道,马道设置在锚固沟的顶部靠近稳定边坡坡面的一侧。
进一步的是,还包括雨水收集沟,雨水收集沟设置在马道和稳定边坡坡面的坡脚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的磷石膏堆场边坡防护结构相比,本防护结构是在稳定边坡坡面上依次堆叠第一土工布、防渗膜、第二土工布,生态袋设置在第二土工布表面上,生态袋与水平面平行布置,生态袋之间通过结构扣连接固定,比现有的防护结构更简单,不用锚钉固定各层防护结构,避免铆钉打穿防渗膜,从而避免坡面积水从打穿的孔中渗入堆体,避免影响堆体的稳定性和产生渗滤液。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断面图;
图2是断面局部放大图;
图3是生态袋横向摆放平视图;
图4是生态袋横向摆放俯视图;
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稳定边坡坡面1、第一土工布2、防渗膜3、第二土工布4、生态袋5、雨水收集沟6、马道7、锚固沟8、结构扣9、挡墙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磷石膏堆场边坡简易生态防护结构,包括稳定边坡坡面1,在稳定边坡坡面1上依次堆叠第一土工布2、防渗膜3、第二土工布4,生态袋5设置在第二土工布4表面上,生态袋5与水平面平行布置,生态袋5之间通过结构扣9连接固定。
为了美观,在生态袋5内栽种有植物。
为了防渗效果好,防渗膜3为双糙面hdpe防渗膜。
为了隔水效果好,第一土工布2和第二土工布4为长丝土工布。
为了使坡面稳定,在稳定边坡坡面1的坡脚设置挡墙10。
为了使得各层结构固定稳定,还包括锚固沟8,锚固沟8设置在稳定边坡坡面1上。
为了方便行走,还包括马道7,马道7设置在锚固沟8的顶部靠近稳定边坡坡面1的一侧。
为了方便排水,还包括雨水收集沟6,雨水收集沟6设置在马道7和稳定边坡坡面1的坡脚之间。
1.磷石膏堆场边坡简易生态防护结构,包括稳定边坡坡面(1),其特征在于:在稳定边坡坡面(1)上依次堆叠第一土工布(2)、防渗膜(3)、第二土工布(4),生态袋(5)设置在第二土工布(4)表面上,生态袋(5)与水平面平行布置,生态袋(5)之间通过结构扣(9)连接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磷石膏堆场边坡简易生态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生态袋(5)内栽种有植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磷石膏堆场边坡简易生态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防渗膜(3)为双糙面hdpe防渗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磷石膏堆场边坡简易生态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土工布(2)和第二土工布(4)为长丝土工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磷石膏堆场边坡简易生态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稳定边坡坡面(1)的坡脚设置挡墙(10)。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磷石膏堆场边坡简易生态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锚固沟(8),锚固沟(8)设置在稳定边坡坡面(1)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磷石膏堆场边坡简易生态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马道(7),马道(7)设置在锚固沟(8)的顶部靠近稳定边坡坡面(1)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磷石膏堆场边坡简易生态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雨水收集沟(6),雨水收集沟(6)设置在马道(7)和稳定边坡坡面(1)的坡脚之间。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