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47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



背景技术:

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不良地质现象进行评估,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技术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防止或减轻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河边岸基边坡设置,是用于阻挡河水漫入居民生活区的工程,主体多采用土方堆起,并通过压实处理,面向河水的坡面上会铺设碎石,并会将碎石压在坡面上,通过碎石的格挡,减少因河水冲刷而造成边坡泥土流失的量,边坡面向居民生活区的位置会设置背坡,贴合背坡的位置会贴合堆起填块,通过填块对边坡支撑,增加边坡抗河水冲击的能力,并且能够阻挡背坡面上易雨水冲刷而造成滑坡的情况,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填块之间通过仅自身重力契合,并通过各个填块自身重力支撑背坡,支撑稳定性不高,当背坡有滑坡趋势时,由于各个填块均为分体设置,容易造成某些区域的填块移位或者滚落,进而失去对背坡支撑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以解决对背坡坡面支撑稳定性不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包括背坡,所述背坡的背部打入多排锚头,所述锚头上设有外螺纹,所述背坡的背部贴合铺设有填块,所述填块的两面设有多个穿入槽且锚头上设置外螺纹的一段贯穿穿入槽,所述填块竖向贴合处的两侧装设有夹板,所述夹板上设有穿孔,所述锚头上设置外螺纹的一段贯穿穿孔并通过螺母锁紧。

优选的,所述背坡内对应各排锚头的位置设有浇筑孔,各排锚头插入浇筑孔内,浇筑孔内装设有灌浆柱。

优选的,所述穿入槽为半圆状凹槽结构。

优选的,所述夹板为方条形板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每竖排的锚头的左端均嵌固在灌浆柱内,使得每竖排锚头相互固定一起,并通过浇筑孔和灌浆柱的配合,限制锚头横向脱离背坡,当螺母锁紧外螺纹时,使得左右侧的夹板压紧上下位置的填块贴合处,限制上下相互贴合的填块横向移位,从而可将所有填块稳定安置一起,当背坡的坡面出现滑坡趋势时,填块之间不会相互位移,且不会滚落,因此对背坡的坡面支撑稳定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局部剖切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填块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右视示意图。

图中:1背坡、2锚头、3浇筑孔、4灌浆柱、5外螺纹、6填块、7穿入槽、8夹板、9穿孔、10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一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包括背坡1,背坡1的背部打入沿前后方向均匀打入多竖排锚头2,每竖排锚头2之间前后距离为5米,每竖排锚头2有六个,锚头2的长度为3米,锚头2为左端设置圆锥的圆杆结构,背坡1内对应各排锚头2的位置设有浇筑孔3,浇筑孔3采用打桩机从背坡1的顶部距离背坡1的坡面1.8米位置下打而成,各排锚头2插入浇筑孔3内,浇筑孔3内装设有灌浆柱4,灌浆柱4是向浇筑孔3内浇入混凝土后,混凝土凝固后形成的圆柱结构,每竖排的锚头2的左端均嵌固在灌浆柱4内,使得每竖排锚头2相互固定一起,并通过浇筑孔3和灌浆柱4的配合,限制锚头2横向脱离背坡1,锚头2的右边一段设有外螺纹5,背坡1的背部贴合铺设有填块6,填块6的上下两面均匀设有多个穿入槽7且锚头2上设置外螺纹5的一段滑动贯穿穿入槽7,穿入槽7为半圆状凹槽结构,上下位置的填块6端部相互贴合时,贴合面的两个穿入槽7成一个圆孔结构。

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填块6竖向贴合处的左右两侧均贴紧有夹板8,左侧的夹板8贴紧在背坡1的右侧坡面,夹板8的长度为15米一根,前后相邻的夹板8相互贴合,夹板8为方条形板结构,夹板8的设有两个穿孔9,穿孔9的距离根据每竖排锚头2之间距离设置,锚头2上设置外螺纹5的一段贯穿穿孔9并通过螺母10锁紧,当螺母10锁紧外螺纹5时,使得左右侧的夹板8压紧上下位置的填块6贴合处,限制上下相互贴合的填块6横向移位,从而可将所有填块6稳定安置一起,当背坡1的坡面出现滑坡趋势时,填块6之间不会相互位移,且不会滚落。

施工时,先在背坡1的顶部沿前后方向开设浇筑孔3,并将背坡1的坡面竖向修平,可使所有填块6贴合在背坡1的坡面时,所有填块6能够竖向对齐,接着对应浇筑孔3开设位置,在背坡1的坡面沿竖向均匀打入锚头2,并将夹板8上的穿孔9对应锚头2插入,直至一侧的夹板8贴附在背坡1的坡面,接着将填块6贴着背坡1的坡面铺设,保障竖向相邻的填块6之间端部对齐,此时锚头2设置外螺纹5的一段贯穿上下位置的填块6贴合面的两个穿入槽7,再将夹板8上的穿孔9对应锚头2套入,接着向每个浇筑孔3内浇筑混凝土,并对混凝土震实,当混凝土凝固后,在浇筑孔3内形成灌浆柱4,最后再用螺母10旋紧外螺纹5即可。

每竖排的锚头2的左端均嵌固在灌浆柱4内,使得每竖排锚头2相互固定一起,并通过浇筑孔3和灌浆柱4的配合,限制锚头2横向脱离背坡1,当螺母10锁紧外螺纹5时,使得左右侧的夹板8压紧上下位置的填块6贴合处,限制上下相互贴合的填块6横向移位,从而可将所有填块6稳定安置一起,当背坡1的坡面出现滑坡趋势时,填块6之间不会相互位移,且不会滚落,因此对背坡1的坡面支撑稳定高。


技术特征:

1.一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包括背坡(1),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坡(1)的背部打入多排锚头(2),所述锚头(2)上设有外螺纹(5),所述背坡(1)的背部贴合铺设有填块(6),所述填块(6)的两面设有多个穿入槽(7)且锚头(2)上设置外螺纹(5)的一段贯穿穿入槽(7),所述填块(6)竖向贴合处的两侧装设有夹板(8),所述夹板(8)上设有穿孔(9),所述锚头(2)上设置外螺纹(5)的一段贯穿穿孔(9)并通过螺母(10)锁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坡(1)内对应各排锚头(2)的位置设有浇筑孔(3),各排锚头(2)插入浇筑孔(3)内,浇筑孔(3)内装设有灌浆柱(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入槽(7)为半圆状凹槽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8)为方条形板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包括背坡,背坡的背部打入多排锚头,锚头上设有外螺纹,背坡的背部贴合铺设有填块,填块的两面设有多个穿入槽且锚头上设置外螺纹的一段贯穿穿入槽,填块竖向贴合处的两侧装设有夹板,夹板上设有穿孔。每竖排的锚头的左端均嵌固在灌浆柱内,使得每竖排锚头相互固定一起,并通过浇筑孔和灌浆柱的配合,限制锚头横向脱离背坡,当螺母锁紧外螺纹时,使得左右侧的夹板压紧上下位置的填块贴合处,限制上下相互贴合的填块横向移位,从而可将所有填块稳定安置一起,当背坡的坡面出现滑坡趋势时,填块之间不会相互位移,且不会滚落,因此对背坡的坡面支撑稳定高。

技术研发人员:郭道冉;孙静;高尚嵘;王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郭道冉
技术研发日:2020.11.13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107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