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组件、连接器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40


本实用新型涉及btb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插头组件、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btb连接器通常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柔性电路板和主板,btb连接器的插头和插座配合时仅依靠金属pin脚的弹力作为锁合力,插头和插座容易分离,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插头组件,该插头组件能够与连接组件相连,从而对插头组件进行固定,而插座能够固定在主板上,因此能够使插头组件与插座稳定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的插头组件能够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插座相连,提高了连接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的连接器稳定性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头组件,包括:插头本体;柔性电路板;补强片,所述插头本体、所述柔性电路板和所述补强片层叠设置,且所述柔性电路板沿所述插头本体的厚度方向位于所述插头本体和所述补强片之间;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在所述补强片的延伸部分上,所述连接部适于与连接组件相连,以便对所述插头组件进行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头组件,连接部能够与连接组件相连,从而对插头组件进行固定,而插座能够固定在主板上,因此插头组件能够与插座稳定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在所述补强片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者上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设在所述补强片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所述一者上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适于与所述连接组件相连,以便对所述插头组件进行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补强片的厚度方向上邻近所述插头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补强片的厚度方向上邻近所述插头本体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扣合部,在所述插头本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扣合部与所述补强片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至少部分的轴向平行于所述插头本体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所述一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孔包括:平直段,所述平直段的轴向平行于所述插头本体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所述一者;和弯曲段,所述弯曲段的一端的轴向平行于所述插头本体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所述一者,所述弯曲段的另一端的轴向平行于所述插头本体的厚度方向,其中,所述平直段位于所述弯曲段的在所述插头本体的厚度方向上邻近所述插头本体的一侧,且所述弯曲段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平直段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包括:插座;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设在所述插座上;和插头组件,所述插头组件包括:插头本体和柔性电路板,补强片,所述插头本体、所述柔性电路板和所述补强片层叠设置,且所述柔性电路板沿所述插头本体的厚度方向位于所述插头本体和所述补强片之间,所述插座位于所述插头本体的背离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侧,且所述插头本体与所述插座配合,以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在所述补强片的延伸部分上,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组件相连,以便对所述插头组件进行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在所述补强片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者上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设在所述补强片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所述一者上的另一端,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以便对所述插头组件进行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扣合部,在所述插头本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扣合部与所述补强片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二扣合部,所述第二扣合部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间隙内,且所述第一扣合部的在所述插头本体的厚度方向上邻近所述补强片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扣合部的在所述插头本体的厚度方向上背离所述补强片的一侧相抵,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至少部分的轴向平行于所述插头本体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所述一者,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插接部,所述插接部的至少部分沿所述插头本体的长度方向伸入所述连接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主板;插座,所述插座设在所述主板上;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设在所述插座上,或者,所述连接组件设在所述主板上;和插头组件,所述插头组件包括:插头本体和柔性电路板,补强片,所述插头本体、所述柔性电路板和所述补强片层叠设置,且所述柔性电路板沿所述插头本体的厚度方向位于所述插头本体和所述补强片之间,所述插座位于所述插头本体的背离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侧,且所述插头本体与所述插座配合,以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在所述补强片的延伸部分上,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组件相连,以便对所述插头组件进行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在所述插座上,或者,所述第一连接件设在所述主板上,所述第二连接件设在所述插座上,或者,所述第二连接件设在所述主板上,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在所述补强片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者上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设在所述补强片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所述一者上的另一端,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以便对所述插头组件进行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插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三种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三种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四种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四种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插头组件10;

插头本体1;环形凸起11;

柔性电路板2;

补强片3;

第一连接部4;第一扣合部41;

第二连接部5;连接孔51;平直段511;弯曲段512;

插座20;环形凹槽201;

第一连接件30;第三连接部301;第二扣合部302;

第二连接件40;第四连接部401;插接部402;

主板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做出的:

连接器通常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柔性电路板2和主板50,连接器的插头组件10和插座20配合时,插头本体1的环形凸起11插入插座20的环形凹槽201,环形凸起11上的金属pin脚与环形凹槽201上的金属pin脚贴合,仅依靠金属pin脚的弹力作为锁合力。

对电子设备进行可靠性测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连接器分离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需要在插头组件的上方增加压紧结构,以便压紧插头组件。压紧插头组件时通常使用泡棉压紧、支架固定等方式,对泡棉型号、支架材料刚度都有较高要求,而且会增加物料成本及组装工序,作业效率低。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头组件。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头组件包括:插头本体1、柔性电路板2、补强片3和连接部。

插头本体1、柔性电路板2和补强片3层叠设置,且柔性电路板2沿插头本体1的厚度方向(如图1中的上下方向)位于插头本体1和补强片3之间。

连接部设在补强片3的延伸部分上,连接部适于与连接组件相连,以便对插头组件进行固定。

如图1所示,补强片3位于柔性电路板2的上方,补强片3的四周向外延伸,从而形成该延伸部分,因此连接部不会与插头本体1和柔性电路板2产生干涉。

如图1所示,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长度方向(如图1中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如图1中的左右方向)中的一者上的一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者上的另一端。

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前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后端;或者,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左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右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左端,且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右端时,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均靠近补强片3的前端或者后端,因此,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不会影响插头本体1与插座的装配。

优选地,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前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后端。

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适于与连接组件相连,以便对插头组件进行固定。

在此需要说明是,连接组件可以设在与插头组件对应的插座20上,也可以设在插座20附近的结构件上,例如连接组件可以设在主板50上。

具体地,连接组件可以包括第一连接件30和第二连接件40,第一连接件30设在插座20上,或者,第一连接件30设在主板50上;第二连接件40设在插座20上,或者,第二连接件40设在主板50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头组件,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能够与连接组件相连,从而对插头组件进行固定,而插座20能够固定在主板50上,因此能够使插头组件与插座20稳定配合。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头组件能够利用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对插头组件进行固定,使插头组件与插座20稳定配合,减少了组装工序,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部4位于补强片3的厚度方向上邻近插头本体1的一侧(如图1中补强片3的下方),第二连接部5位于补强片3的厚度方向上邻近插头本体1的一侧。

具体地,补强片3可以由金属材质制成,例如铁。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与补强片3一体连接。补强片3的前端朝向插头本体1延伸以形成第一连接部4,补强片3的后端朝向插头本体1延伸以形成第二连接部5。

因此,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与连接组件相连时,能够使插头本体1与插座20稳定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部4包括第一扣合部41,在插头本体1的厚度方向上第一扣合部41与补强片3之间具有间隙。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4形成时,补强片3的前端朝向插头本体1延伸并向后方弯折以形成第一扣合部41。第一扣合部41用于与连接组件相连。

第二连接部5具有连接孔51,连接孔51的至少部分的轴向平行于插头本体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者。

也就是说,第二连接部5位于补强片3的前端或者后端时,连接孔51的至少部分的轴向平行于插头本体1的长度方向;第二连接部5位于补强片3的左端或者右端时,连接片的至少部分的轴向平行于插头本体1的宽度方向。

由此,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能够通过扣合以及孔配合的方式与连接组件相连,能够对插头组件进行固定,从而能够使插头组件与插座20稳定配合。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扣合指的是两个部件的至少部分交叉重叠,且两个部件相对的面相抵。孔配合指的是插接、螺纹连接或者其它轴类部件与孔配合的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连接孔51包括平直段511和弯曲段512。

平直段511的轴向平行于插头本体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者,弯曲段512的一端的轴向平行于插头本体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者。也就是说,第二连接部5位于补强片3的前端或者后端时,平直段511的轴向以及弯曲段512的一端的轴向平行于插头本体1的长度方向;第二连接部5位于补强片3的左端或者右端时,平直段511的轴向以及弯曲段512的一端的轴向平行于插头本体1的宽度方向。

弯曲段512的另一端的轴向平行于插头本体1的厚度方向,其中,平直段511位于弯曲段512的在插头本体1的厚度方向上邻近插头本体1的一侧(如图1弯曲段512的下方),且弯曲段512的一端与平直段511连通。

连接孔51与连接组件连接时,弯曲段512能够为与连接孔51配合的结构件提供导向及避让空间,因此,连接孔51的弯曲段512有利于插头组件的安装和拆卸。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包括插座20、连接组件和插头组件。

如图1所示,插头组件包括插头本体1、柔性电路板2、补强片3和连接部。

插头本体1、柔性电路板2和补强片3层叠设置,且柔性电路板2沿插头本体1的厚度方向(如图1中的上下方向)位于插头本体1和补强片3之间。

连接部设在补强片3的延伸部分上,连接组件设在插座20上,连接部与连接组件相连,以便对插头组件进行固定。

如图1所示,补强片3位于柔性电路板2的上方,补强片3的四周向外延伸,从而形成该延伸部分,因此连接部不会与插头本体1和柔性电路板2产生干涉。

如图1-图3所示,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30和第二连接件40,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

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长度方向(如图1中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如图1中的左右方向)中的一者上的一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者上的另一端。

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前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后端;或者,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左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右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左端,且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右端时,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均靠近补强片3的前端或者后端,因此,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不会影响插头本体1与插座20的装配。

优选地,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前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后端。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连接件30和第二连接件40均设在插座20上。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前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后端时,第一连接件30设在插座20的前端,第二连接件40设在插座20的前端。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左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右端时,第一连接件30设在插座20的左端,第二连接件40设在插座20的右端。

第一连接件30与第一连接部4相连,第二连接件40与第二连接部5相连,以便对插头组件进行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第一连接件30与第一连接部4相连,第二连接件40与第二连接部5相连,插头组件能够与插座20稳定地配合。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能够通过第一连接部4与插座20的第一连接件30相连,通过第二连接部5与插座20的第二连接件40相连,使插头组件与插座20稳定配合,减少了组装工序,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4包括第一扣合部41,在插头本体1的厚度方向上第一扣合部41与补强片3之间具有间隙。

第一连接件30包括第三连接部301和第二扣合部302。第二扣合部302通过第三连接部301与插座20相连。第二扣合部302的至少部分设在间隙内,且第一扣合部41的在插头本体1的厚度方向上邻近补强片3的一侧与第二扣合部302的在插头本体1的厚度方向上背离补强片3的一侧相抵。

因此,第一连接部4和第一连接件30通过第一扣合部41和第二扣合部302扣合在一起。

第二连接部5具有连接孔51,连接孔51的至少部分的轴向平行于插头本体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者。

第二连接件40包括第四连接部401和插接部402。插接部402通过第四连接部401与插座20相连,插接部402的至少部分沿插头本体1的长度方向伸入连接孔51内。

因此,第二连接部5和第二连接件40能够通过插接部402与连接孔51插接。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能够通过第一连接部4与插座20的第一连接件30扣合,通过第二连接部5与插座20的第二连接件40插接,使插头组件与插座20稳定配合,减少了组装工序,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连接孔51包括平直段511和弯曲段512。

平直段511的轴向平行于插头本体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者,弯曲段512的一端的轴向平行于插头本体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者。也就是说,第二连接部5位于补强片3的前端或者后端时,平直段511的轴向以及弯曲段512的一端的轴向平行于插头本体1的长度方向;第二连接部5位于补强片3的左端或者右端时,平直段511的轴向以及弯曲段512的一端的轴向平行于插头本体1的宽度方向。

弯曲段512的另一端的轴向平行于插头本体1的厚度方向,其中,平直段511位于弯曲段512的在插头本体1的厚度方向上邻近插头本体1的一侧(如图1弯曲段512的下方),且弯曲段512的一端与平直段511连通。

连接孔51与插接部402配合时,弯曲段512能够为插接部402提供导向及避让空间,因此,连接孔51的弯曲段512有利于插头组件的安装和拆卸。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

如图1-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主板50、插座20、连接组件和插头组件。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30和第二连接件40。

连接组件设在插座20或者主板50上,插座20设在主板50上。具体地,第一连接件30设在插座20上,或者,第一连接件30设在主板50上;第二连接件40设在插座20上,或者,第二连接件40设在主板50上。

也就是说,如图1-图4所示,第一连接件30设在插座20上,第二连接件40设在插座20上;或者,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连接件30设在主板50上,第二连接件40设在主板50上;或者,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连接件30设在插座20上,第二连接件40设在主板50上;或者,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连接件30设在主板50上,第二连接件40设在插座20上。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30和第二连接件40的安装位置能够根据实际产品要求和生产需求具体设置。

如图1-图4所示,插头组件包括插头本体1、柔性电路板2、补强片3和连接部。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补强片3位于柔性电路板2的上方,补强片3的四周向外延伸,从而形成该延伸部分,因此连接部不会与插头本体1和柔性电路板2产生干涉。

插头本体1、柔性电路板2和补强片3层叠设置,且柔性电路板2沿插头本体1的厚度方向位于插头本体1和补强片3之间。

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者上的一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者上的另一端。

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前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后端;或者,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左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右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左端,且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右端时,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均靠近补强片3的前端或者后端,因此,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不会影响插头本体1与插座20的装配。

优选地,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前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后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第一连接件30和第二连接件40均设在插座20上。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前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后端时,第一连接件30设在插座20的前端,第二连接件40设在插座20的前端。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左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右端时,第一连接件30设在插座20的左端,第二连接件40设在插座20的右端。

第一连接件30与第一连接部4相连,第二连接件40与第二连接部5相连,以便对插头组件进行固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连接件30和第二连接件40均设在主板50上。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前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后端时,第一连接件30设在主板50上且位于插座20的前方,第二连接件40设在主板50上且位于插座20的后方。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左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右端时,第一连接件30设在主板50上且位于插座20的左侧,第二连接件40设在主板50上且位于插座20的右侧。

第一连接件30与第一连接部4相连,第二连接件40与第二连接部5相连,以便对插头组件进行固定。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连接件30设在插座20上,第二连接件40设在主板50上。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前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后端时,第一连接件30设在插座20的前端,第二连接件40设在主板50上且位于插座20的后方。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左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右端时,第一连接件30设在插座20的左端,第二连接件40设在主板50上且位于插座20的右侧。

第一连接件30与第一连接部4相连,第二连接件40与第二连接部5相连,以便对插头组件进行固定。

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连接件30设在主板50上,第二连接件40设在插座20上。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前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后端时,第一连接件30设在主板50上且位于插座20的前方,第二连接件40设在插座20的后端。第一连接部4设在补强片3的左端,第二连接部5设在补强片3的右端时,第一连接件30设在主板50上且位于插座20的左侧,第二连接件40设在插座20的右端。

第一连接件30与第一连接部4相连,第二连接件40与第二连接部5相连,以便对插头组件进行固定。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能够根据实际产品要求和生产需求设置第一连接件30和第二连接件40的位置,因此能够降低加工难度,增加了生产工艺的多样性,有利于根据生产环境和产品需求选择最优的生产工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技术特征:

1.一种插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插头本体;

柔性电路板;

补强片,所述插头本体、所述柔性电路板和所述补强片层叠设置,且所述柔性电路板沿所述插头本体的厚度方向位于所述插头本体和所述补强片之间;和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在所述补强片的延伸部分上,所述连接部适于与连接组件相连,以便对所述插头组件进行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在所述补强片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者上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设在所述补强片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所述一者上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适于与所述连接组件相连,以便对所述插头组件进行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补强片的厚度方向上邻近所述插头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补强片的厚度方向上邻近所述插头本体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扣合部,在所述插头本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扣合部与所述补强片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至少部分的轴向平行于所述插头本体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所述一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包括:

平直段,所述平直段的轴向平行于所述插头本体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所述一者;和

弯曲段,所述弯曲段的一端的轴向平行于所述插头本体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所述一者,所述弯曲段的另一端的轴向平行于所述插头本体的厚度方向,其中,所述平直段位于所述弯曲段的在所述插头本体的厚度方向上邻近所述插头本体的一侧,且所述弯曲段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平直段连通。

6.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插座;

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设在所述插座上;和

插头组件,所述插头组件包括:

插头本体和柔性电路板,

补强片,所述插头本体、所述柔性电路板和所述补强片层叠设置,且所述柔性电路板沿所述插头本体的厚度方向位于所述插头本体和所述补强片之间,所述插座位于所述插头本体的背离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侧,且所述插头本体与所述插座配合,以及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在所述补强片的延伸部分上,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组件相连,以便对所述插头组件进行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

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在所述补强片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者上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设在所述补强片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所述一者上的另一端,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以便对所述插头组件进行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扣合部,在所述插头本体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扣合部与所述补强片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二扣合部,所述第二扣合部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间隙内,且所述第一扣合部的在所述插头本体的厚度方向上邻近所述补强片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扣合部的在所述插头本体的厚度方向上背离所述补强片的一侧相抵,

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至少部分的轴向平行于所述插头本体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所述一者,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插接部,所述插接部的至少部分沿所述插头本体的长度方向伸入所述连接孔内。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板;

插座,所述插座设在所述主板上;

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设在所述插座上,或者,所述连接组件设在所述主板上;和

插头组件,所述插头组件包括:

插头本体和柔性电路板,

补强片,所述插头本体、所述柔性电路板和所述补强片层叠设置,且所述柔性电路板沿所述插头本体的厚度方向位于所述插头本体和所述补强片之间,所述插座位于所述插头本体的背离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侧,且所述插头本体与所述插座配合,以及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在所述补强片的延伸部分上,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组件相连,以便对所述插头组件进行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在所述插座上,或者,所述第一连接件设在所述主板上,

所述第二连接件设在所述插座上,或者,所述第二连接件设在所述主板上,

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在所述补强片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者上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设在所述补强片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所述一者上的另一端,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以便对所述插头组件进行固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插头组件、连接器和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主板、插座、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和插头组件。插座设在主板上;第一连接件设在插座上,或者,第一连接件设在主板上,第二连接件设在插座上,或者,第二连接件设在主板上。插头组件包括插头本体、柔性电路板、补强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插座位于插头本体的背离柔性电路板的一侧,且插头本体与插座配合;第一连接部设在补强片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者上的一端,第二连接部设在补强片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者上的另一端,其中第一连接件与第一连接部相连,第二连接件与第二连接部相连,以便对插头组件进行固定。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的连接器稳定性好。

技术研发人员:朱仕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29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125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