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越既有支护桩的落底型基坑止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44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工程领域,尤其涉及落底型基坑止水结构碰到障碍物,无法于支护桩外侧设置时的处理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坑工程正往深大基坑方向发展,对位于长江一级阶地及其他富水土体的深基坑工程,为了减小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往往需要设置落底式止水帷幕。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建筑密度正逐渐加大,城市综合体工程也越来越多,不可避免出现拟建基坑外既有的支护桩或者其他结构体,影响拟建基坑外围的落底式止水帷幕的施工。如果采用向外绕避的处理方式,会超出用地红线,难以实施或者绕避费用较高。如果采用向基坑内绕避的方式,随着基坑的开挖,会破坏落底式止水帷幕在基坑侧壁的完整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跨越既有支护桩的落底型基坑止水结构,包括:等厚度水泥土墙、第一高压旋喷桩、第二高压旋喷桩、基坑支护桩和既有支护桩,所述等厚度水泥土墙设置于基坑支护桩外侧;所述第一高压旋喷桩设置于既有支护桩桩间,所述第二高压旋喷桩设置于既有支护桩与等厚度水泥土墙之间,所述基坑支护桩用于基坑侧壁土体支护,所述既有支护桩部分可利用作为本基坑支护桩,基坑支护桩以外的部分既有支护桩是影响等厚度水泥土墙实施的障碍物。所述等厚度水泥土墙先施工,然后施工基坑支护桩,最后施工第一高压旋喷桩和第二高压旋喷桩。

进一步地,所述等厚度水泥土墙因受到既有支护桩阻挡,无法于基坑支护桩外侧施工,局部需要设置于基坑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等厚度水泥土墙底部进入强风化岩体的深度不小于500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高压旋喷桩的设置深度为既有支护桩顶至基坑底以下3~5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高压旋喷桩和所述第二高压旋喷桩水泥掺量均为20%~30%,成桩直径范围均为600mm~80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高压旋喷桩的设置深度为基坑底以上不小于3m至基坑底以下3~5m。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高压旋喷桩梅花形布置,桩间距为350~55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适用性强:该种适用于跨越既有支护桩的落底型基坑止水结构适用于拟建基坑外存在既有的支护桩的情况,还适用于建基坑外存在影响等厚度水泥土墙施工的其他结构体的情况。

(2)止水效果好:既有支护桩及利用第一高压旋喷桩加固的桩间土体作为侧壁止水帷幕,同时利用第二高压旋喷桩加固既有支护桩与等厚度水泥土墙之间的土体,并与坑底以下的等厚度水泥土墙之间有效连接,形成封闭的落底式止水帷幕,止水效果好,同时还可以采取加密第一高压旋喷桩和第二高压旋喷桩的方式增强止水效果。

(3)综合经济效益高:采用等厚度水泥土墙向基坑内侧绕避的方式,避免了等厚度水泥土墙超出用地红线、向外更远的绕避方案等措施,节约沟通协调工期,减少施工造价,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高。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跨越既有支护桩的落底型基坑止水结构的平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跨越既有支护桩的落底型基坑止水结构的剖面图。

其中:1—等厚度水泥土墙、2—第一高压旋喷桩、3—第二高压旋喷桩、4—基坑支护桩、5—既有支护桩、6—坑外既有结构、7—腰梁、8—支撑梁、9—钢格构柱、10—立柱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跨越既有支护桩的落底型基坑止水结构。

请参考图1~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跨越既有支护桩的落底型基坑止水结构的平面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跨越既有支护桩的落底型基坑止水结构的剖面图,该落底型基坑止水结构包括:等厚度水泥土墙1、第一高压旋喷桩2、第二高压旋喷桩3、基坑支护桩4和既有支护桩5;

所述等厚度水泥土墙1设置于基坑支护桩4外侧,因受到既有支护桩5及坑外既有结构6的阻挡,局部设置于基坑内侧;所述第一高压旋喷桩2设置于既有支护桩5桩间,所述第二高压旋喷桩3设置于既有支护桩5与等厚度水泥土墙1之间;所述基坑支护桩4用于基坑侧壁土体支护;既有支护桩5通过腰梁7连接支撑梁8,支撑梁8底部设置钢格构柱9,钢格构柱9底部插入立柱桩10内;所述既有支护桩5部分可作为本基坑支护桩,作为本基坑支护桩以外的部分是影响等厚度水泥土墙1实施的障碍物,在实施该跨越既有支护桩的落底型基坑止水结构时,等厚度水泥土墙1从既有支护桩5内侧绕避该障碍物进行施工。

所述等厚度水泥土墙1底部进入强风化岩体500m。

所述等厚度水泥土墙1水泥掺量为25%,墙体厚度700mm。

所述第一高压旋喷桩2设置于既有支护桩5间,设置深度为既有支护桩5顶至基坑底以下3~5m,即第一高压旋喷桩2顶端与既有支护桩5的顶端同高,第一高压旋喷桩2底端位于基坑底以下3~5m处,本实施例中,第一高压旋喷桩2底端位于基坑底以下5m处。

所述第一高压旋喷桩2水泥掺量为25%,成桩直径800mm,设置1排。

所述第二高压旋喷桩3设置于既有支护桩5与等厚度水泥土墙1之间,设置深度为基坑底以上3m至基坑底以下3~5m,即第二高压旋喷桩3顶端位于基坑底以上3m处,第二高压旋喷桩3底端位于基坑底以下3~5m处。本实施例中,第二高压旋喷桩3底端位于基坑底以下5m处。

所述第二高压旋喷桩3水泥掺量为25%,成桩直径800mm,桩间距550mm,设置2排,梅花形布置。

该种适用于跨越既有支护桩的落底型基坑止水结构的实施步骤是:先施工等厚度水泥土墙1,然后施工基坑支护桩4,最后施工第一高压旋喷桩2和第二高压旋喷桩3。既有支护桩5及利用第一高压旋喷桩2加固的桩间土体作为侧壁止水帷幕,同时利用第二高压旋喷桩3加固既有支护桩5与等厚度水泥土墙1之间的土体,通过这样,上述侧壁止水帷幕与坑底以下的等厚度水泥土墙1之间就进行了有效连接,形成封闭的落底式止水帷幕。

所述第一高压旋喷桩2、第二高压旋喷桩3正式施工前应进行成桩试验,以确定最佳的施工工艺,保证侧壁止水效果;当基坑侧壁水压较大时,可采用2~3排第一高压旋喷桩2、第二高压旋喷桩3,以加强止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适用性强:该种适用于跨越既有支护桩的落底型基坑止水结构适用于拟建基坑外存在既有的支护桩的情况,还适用于建基坑外存在影响等厚度水泥土墙施工的其他结构体的情况。

(2)止水效果好:既有支护桩及利用第一高压旋喷桩加固的桩间土体作为侧壁止水帷幕,同时利用第二高压旋喷桩加固既有支护桩与等厚度水泥土墙之间的土体,并与坑底以下的等厚度水泥土墙之间有效连接,形成封闭的落底式止水帷幕,止水效果好,同时还可以采取加密第一高压旋喷桩和第二高压旋喷桩的方式增强止水效果。

(3)综合经济效益高:采用等厚度水泥土墙向基坑内侧绕避的方式,避免了等厚度水泥土墙超出用地红线、向外更远的绕避方案等措施,节约沟通协调工期,减少施工造价,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跨越既有支护桩的落底型基坑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等厚度水泥土墙(1)、第一高压旋喷桩(2)、第二高压旋喷桩(3)、基坑支护桩(4)和既有支护桩(5);所述等厚度水泥土墙(1)设置于基坑支护桩(4)外侧;所述第一高压旋喷桩(2)设置于既有支护桩(5)桩间,所述第二高压旋喷桩(3)设置于既有支护桩(5)与等厚度水泥土墙(1)之间;所述基坑支护桩(4)用于基坑侧壁土体支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越既有支护桩的落底型基坑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等厚度水泥土墙(1)因受到既有支护桩(5)阻挡,无法于基坑支护桩(4)外侧施工,局部需要设置于基坑内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越既有支护桩的落底型基坑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等厚度水泥土墙(1)底部进入强风化岩体的深度不小于500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越既有支护桩的落底型基坑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压旋喷桩(2)的顶部与既有支护桩(5)顶部同高,所述第一高压旋喷桩(2)的底部位于基坑底以下的3~5m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越既有支护桩的落底型基坑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高压旋喷桩(3)的顶部位于基坑底以上不小于3m处,第二高压旋喷桩(3)的底部位于基坑底以下3~5m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越既有支护桩的落底型基坑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高压旋喷桩(3)梅花形布置,桩间距为350~550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跨越既有支护桩的落底型基坑止水结构,包括:等厚度水泥土墙、第一高压旋喷桩、第二高压旋喷桩、基坑支护桩和既有支护桩;等厚度水泥土墙设置于基坑支护桩外侧,局部设置于基坑内侧;第一高压旋喷桩设置于既有支护桩桩间,第二高压旋喷桩设置于既有支护桩与等厚度水泥土墙之间,基坑支护桩用于基坑侧壁土体支护,既有支护桩部分作为本基坑支护桩,基坑支护桩以外的部分既有支护桩是影响等厚度水泥土墙实施的障碍物。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加固了既有基坑支护桩间土体和等厚度水泥土墙与既有支护桩间土体,使得基坑侧壁止水帷幕能够封闭,减小因降水引起的周围土体沉降,方便基坑土方开挖,节约成本,提高基坑施工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吴彪;龙晓东;郭运;马郧;王泽希;王晓毅;王发玲;蒋善超;程莹;冉锦绣;李子优;王天琦;赵昀;张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南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10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126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