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收纳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95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车厢内并能够收纳乘员的物品的车辆用收纳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厢内设置有能够收纳乘员的物品的车辆用收纳装置。作为涉及车辆用收纳装置的现有技术,具有日本特开2012-25178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

如日本特开2012-25178号公报所示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具有:收纳部,其上部开口,并且能够在内部收纳物品;盖体,其设置成能够对开口进行开闭;以及锁定装置,其支承于该盖体,能够将盖体保持为关闭状态。

利用锁定装置,能够防止盖体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打开。



技术实现要素:

车辆用收纳装置是进入乘员视野的装置,要求高的外观性。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外观性的车辆用收纳装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收纳装置,其包括:面板,其包含面向车厢的外观面;收纳部,其与该面板相邻地设置,一部分是开口的,并且能够在内部收纳物品;盖体,其设置成能够对该收纳部的开口进行开闭;以及锁定装置,其能够将该盖体保持为关闭状态,所述车辆用收纳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装置具有:操作部,其支承于所述面板和/或所述收纳部,用于对所述关闭状态进行解除操作;以及卡合部,其与所述盖体的卡合通过对该操作部进行操作而解除,

所述盖体具有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

所述操作部包括面向所述车厢的操作部外观面部,

所述操作部外观面部的一端从所述面板的外观面大致连续,

所述操作部外观面部的另一端接近所述盖体。

在本发明中,操作部由面板和/或收纳部支承。在操作部设置于盖体的情况下,盖体变厚与操作部的厚度相应的量。由此,盖体从面板突出。或者,为了对操作部进行操作而将操作部的周缘的部位形成为凹状,需要确保用于操作者放入手指的空间。通过采用由面板和/或收纳部支承操作部的结构,能够使盖体变薄。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面板、操作部、盖体的阶差,能够得到高的外观性。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具有高外观性的车辆用收纳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实施例1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控制台的立体图。

图2是从斜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剖视图。

图4是从后方观察图2所示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2的5-5线的剖视图。

图6是图2所示的操作部的立体图。

图7a是对按下了操作部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图7b是对解除了锁定时的盖体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图7c是对自规定开度起的盖体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8a是对锁定状态的锁定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8b是对解锁状态的锁定装置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搭载有实施例2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控制台的立体图。

图10是从斜上方观察图9所示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a是沿图10的11a-11a线的剖视图,图11b是沿图10的11b-11b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10的12-12线的剖视图。

图13a是对按下了操作部时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图13b是对解锁状态的锁定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13c是对解锁状态下的盖体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左右是指以车辆的乘员为基准的左右,前后是指以车辆的行进方向为基准的前后。此外,图中fr表示前,rr表示后,le表示从乘员观察的左,ri表示从乘员观察的右,up表示上,dn表示下。

<实施例1>

参照图1和图2。例如,车辆用收纳装置20(以下称作“收纳装置20”)被搭载于设置在驾驶座侧方的控制台10。控制台10在车厢vi的中央沿前后方向延伸。收纳装置20设置在控制台10的后部,能够收纳乘员的物品。

参照图2和图3。收纳装置20具有:面板21,其兼用作控制台10的上表面部;收纳部30,其面对形成于面板21的开口即面板开口部21a,并且能够在内部收纳物品;圆棒状的收纳部旋转轴部23,其固定在该收纳部30的后部;盖体40,其由该收纳部旋转轴部23支承为能够旋转,并能够对收纳部30的开口30a进行开闭;以及锁定装置50,其设置在该盖体40的前方,能够将盖体40保持为关闭状态。

面板21是上表面21b成为面向车厢vi内的外观面的板状的部件。上表面21b也可以称为面板21的外观面21b。适当地将上表面21b称为外观面21b。

参照图3和图4。收纳部30由树脂一体成型。收纳部30具备:箱状的收纳部主体31,其上方是开口的;锁定装置支承部32,其一体地形成在该收纳部主体31的前方,且支承锁定装置50;两个收纳部轴承部33、33,它们一体地形成在收纳部主体31的后部。

盖体40具有:一对铰链臂41、41,它们支承于收纳部旋转轴部23;以及盖主体部42,其设置在这些铰链臂41、41的前部,覆盖收纳部主体31的上方。

参照图5。盖体40还具有形成在盖主体部42的前端的下部并与锁定装置50卡合的被卡合部43、43。

参照图4。铰链臂41、41分别接近收纳部轴承部33、33而设置。

参照图2。盖主体部42的前端中央成为朝向后方形成为大致u字的缺口状的缺口部42a。

参照图5。被卡合部43、43以夹着锁定装置50的方式设置在左右两个部位。被卡合部43、43分别开设有供锁定装置50的末端插入的被卡合孔43a、43a。

一并参照图3。锁定装置50具有:圆棒状的操作部旋转轴部51,其支承于锁定装置支承部32,并沿左右延伸;操作部60,其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该操作部旋转轴部51,操作者能够使该操作部60上下摆动;操作部用弹簧53,其对该操作部60向上方施力;卡合部支承部54,其固定于锁定装置支承部32;卡合部56、56,其能够滑动地支承于该卡合部支承部54,并分别与被卡合部43、43卡合;以及卡合部弹簧57,其对这些卡合部56、56向被卡合部43、43施力。

参照图6。操作部60具有:操作部主体61,其呈大致v字状,前端由操作部旋转轴部51支承;操作部止挡件62,其一体地形成在该操作部主体61的下端,限制操作部60向上方旋转;抵接部63,其与卡合部56(参照图5)抵接,限制卡合部56的位置;以及装饰板64,其设置在操作部主体61的上表面,用于提高外观性。

操作部主体61具有:上部主体61a,其位于上部,能够从车厢进行视觉辨认;以及下部主体61b,其从该上部主体61a的后端向前下方延伸,并呈圆弧状。

在下部主体61b呈槽状形成有两个抵接部63。抵接部63以随着朝向上方而分别接近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装饰板64的上表面是面向车厢vi的操作部外观面部64a。

参照图2。装饰板64的左右的边缘以及后侧的边缘被缺口部42a的边缘覆盖。另一方面,装饰板64的其他部位通过在盖主体部42形成有缺口部42a而向车厢vi内露出。即,装饰板64的前侧的边缘(沿着操作部旋转轴部51(参照图6)的端部)能够从车厢vi视觉辨认。此外,装饰板64的上表面与面板21的外观面21b位于大致同一面上。换言之,操作部外观面部64a从面板21的外观面21b连续。

参照图5。在卡合部支承部54形成有卡合部收纳部54a,该卡合部收纳部54a收纳两个卡合部56、56以及配置在这些卡合部56之间的卡合部弹簧57。

卡合部56具有:按压部56a,其被操作部主体61的抵接部63按压;以及销状的销部56b,其一体地形成于该按压部56a。销部56b的末端面向被卡合孔43a的内部。两个卡合部56、56被卡合部弹簧57以使销部56b、56b的末端分别分离的方式施力。

收纳于卡合部收纳部54a的卡合部56、56仅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位,而不能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在卡合部56、56的销部56b、56b插入在盖体40的被卡合孔43a、43a中的状态下,盖体40被限制向上部移位。即,盖体40被保持为关闭状态。

参照图7a。在使盖体40向上方摆动而打开收纳部30的情况下,乘员按下操作部60。由此,操作部60以操作部旋转轴部51为中心向下方摆动。

参照图8a和图8b。通过使操作部60向下方摆动(参照图8b中箭头a),卡合部56、56被抵接部63、63向装置的宽度方向中央按下(参照图8b的箭头b)。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通过按下操作部60,位于比抵接部63、63靠上方处的部位与按压部56a、56a抵接。如上所述,抵接部63、63以随着靠上而朝向装置的宽度方向中央的方式倾斜。由此,按压部56a、56a克服卡合部弹簧57的作用力而被按下。

通过按压部56a、56a被按下,一体地形成于按压部56a、56a的销部56b、56b分别从被卡合孔43a、43a脱出。由此,盖体40的锁定被解除。

参照图7b和图7c。乘员用指甲从手指的前端按下操作部60,抓住盖体40的末端使其向后方且上方摆动(参照箭头c和箭头d)。由此,收纳部30的上方敞开。当关闭盖体40时,乘员抓住盖体40的末端使其向前方且下方摆动。

另外,也可以是这样的结构:利用弹簧对盖体40向上方施力,当解除锁定时,向上方弹起。或者,也可以是这样的结构:通过旋转式阻尼器与弹簧的组合,利用弹簧的作用力使盖体40弹起至规定的位置,盖体40在规定的位置利用衰减力而停止。

关于以上所说明的收纳装置20,总结如下。

参照图3和图5。提供一种车辆用收纳装置20,其包括:面板21,其包含面向车厢vi的外观面21b;收纳部30,其与该面板21相邻地设置,一部分是开口的,并且能够在内部收纳物品;盖体40,其设置成能够对收纳部30的开口30a进行开闭;以及锁定装置50,其能够将该盖体40保持为关闭状态,

锁定装置50具有:操作部60,其支承于收纳部30,用于对关闭状态进行解除操作;以及卡合部56,其与盖体40的卡合通过对该操作部60进行操作而解除,

盖体40具有与卡合部56卡合的被卡合部43,

操作部60包括面向车厢vi的操作部外观面部64a,

操作部外观面部64a的一端64f从面板21的外观面21b连续,

操作部外观面部64a的另一端64r接近盖体40。

锁定装置50的操作部60支承于收纳部30。在操作部60设置于盖体40的情况下,盖体40从面板21突出与操作部60的厚度相应的量。或者,为了对操作部60进行操作而将操作部60的周缘的部位形成为凹状,需要确保用于操作者放入手指的空间。通过采用由收纳部30支承操作部的结构,能够减薄盖体40。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面板21、操作部60、盖体40的阶差,能够得到高的外观性。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具有高外观性的收纳装置20。

另外,锁定装置50也可以由面板21支承。此外,锁定装置50也可以由面板21和收纳部30双方支承。在操作部60由面板21支承的情况下、或者在操作部60由面板21和收纳部30这两者支承的情况下,收纳装置20也起到上述效果。

此外,操作部外观面部64a的一端64f从面板21的外观面21b连续,操作部外观面部64a的另一端64r接近盖体40。即,面板21、操作部60、盖体40分别接近地配置。通过面板21、操作部60、盖体40接近地设置,能够增加一体感,进一步提高收纳装置20的外观性。

优选地,锁定装置50具有沿着操作部外观面部64a的一端64f的操作部旋转轴部51,另一端64r设置成能够以该操作部旋转轴部51为中心摆动。能够摆动的操作部60的另一端64r与盖体40接近地配置。因此,能够缩短从对操作部60进行操作起到抓住盖体40的轨道。能够提供操作性高的收纳装置20。

参照图3和图4。更优选地,收纳部30具有一对收纳部轴承部33、33,

通过一对收纳部轴承部33、33支承收纳部旋转轴部23,

盖体40包括接近各个收纳部轴承部33、33而设置的铰链臂41、41,

这些铰链臂41、41由收纳部旋转轴部23支承为能够旋转。

通过在后端侧设置盖体40的旋转轴23,在前端侧配置锁定装置50,能够稳定地保持盖体40,能够进行转动动作。此外,在抓住盖体40并提起(转动动作)的同时锁定被解除(因为通过抓住自然地用手指背侧按压操作部)。不需要握住操作部60的动作,且也不需要预先设置放入手指的空间,能够得到高外观性。

参照图2。更优选地,盖体40包括以从车厢vi观察的状态为基准形成为缺口状的缺口部42a,

操作部60的周缘被缺口部42a覆盖。

通过存在缺口部42a,操作者能够容易地抓住盖体40。此外,通过与形成缺口部42a的位置对应地配置操作部60,能够整齐地配置操作部60与盖体40。进而,通过由盖体覆盖操作部60的周缘,能够使操作部60与盖体40的边界不显现于外观,能够提供具有更高的外观性的收纳装置20。

特别优选地,操作部60的操作部外观面部64a以从车厢vi内观察的状态为基准呈大致矩形形状,

仅操作部外观面部64a的一端64f露出到车厢vi内,为了使其他端部64r、64s、64s不需要可见,周缘被盖体40覆盖。

通过一端64f露出,能够容易地把握操作部60的位置,并且使其他端部64r、64s、64s不能从车厢vi看见,能够提供操作性优异并且具有更高的外观性的收纳装置20。

<实施例2>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实施例2的收纳装置。

参照图9和图10。图9和图10示出搭载有实施例2的收纳装置70的控制台10。实施例2的收纳装置70是设置在控制台10的前部的滑动式的收纳装置。对于与实施例1共通的部分,沿用标号,并且省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1a、图11b及图12。收纳装置20具有:面板21,其兼用作控制台10的上表面部;收纳部80,其配置在该面板21的前方,并且能够在内部收纳物品;轨道部77、77,它们在该收纳部80的上方分别固定于控制台10的左右侧壁12、12;盖体90,其由这些轨道77、77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并能够对开口80a进行开闭;和锁定装置100,其设置在该盖体90的后方,能够将盖体90保持为关闭状态。

收纳部80由树脂构成。能够在收纳部80中放入钥匙或智能手机等小物品。

参照图12。左右的轨道部77、77均呈朝向收纳装置70的左右方向中央开口的大致u字状。在导轨部77、77的后部分别开设有供锁定装置100卡合的轨道孔部77a、77a。

盖体90具有:盖主体部92,其覆盖收纳部80(参照图11a)的上方;以及滑动部93、93,它们从该盖主体部92的左右分别朝向导轨部77、77延伸,并能够在导轨部77、77上滑动。

在滑动部93、93的后部分别开设有与锁定装置100卡合的滑动孔部93a、93a。以盖体90的关闭状态为基准,形成滑动孔部93a的位置与轨道孔部77a一致。

一并参照图11a。锁定装置100具有:圆棒状的操作部旋转轴部101,其左右延伸;操作部110,其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该操作部旋转轴部101,操作者能够使其上下摆动;操作部用弹簧103,其对该操作部110向上方施力;锁定臂部105,其与操作部110抵接并左右延伸;以及卡合部106、106,它们形成于该锁定臂部105的左右的末端,并分别插入在滑动孔部93a、93a以及轨道孔部77a、77a中。

操作部110的上表面是面向车厢vi的操作部外观面部110a。

操作部外观面部110a的一端110r从面板21的外观面21b连续,操作部外观面部110a的另一端110f接近盖体90,并且与盖体90的外观面92a连续。

滑动孔部93a、93a也可以称为与卡合部106、106卡合的被卡合部93a、93a。

参照图13a。在使盖体90向前方滑动而打开收纳部80的情况下,乘员按下操作部110(参照箭头f)。通过按下操作部110,锁定臂部105被操作部110向下方按下(参照箭头g)。由此,能够看到盖体90的后端部侧面,能够进行按压。

一并参照图13b。通过按下锁定臂部105,卡合部106也被按下(参照箭头h),从被卡合部93a脱离。由此解除了锁定状态。

参照图13c。在解除锁定状态后,乘员使盖体90向前方滑动(参照箭头i)。由此,收纳部80被打开。处于全开状态的盖体90的前端被未图示的闩锁机构保持。由此,能够防止盖体90因行驶过程中的振动等而关闭。

当关闭盖体90时,乘员向前方推入盖体90。通过使盖体90向前方超程,闩锁机构被解除,因弹簧的反作用力,盖体90被向后方滑动而完全关闭。

以上所说明的收纳装置70也起到本发明的规定的效果。

参照图11a及图11b。此外,在收纳部80的上方设置有一对轨道部77,盖体90具有能够滑动地支承于各个轨道部77的滑动部93。

能够稳定地支承盖体90并且使其滑动,能够与欲按压盖体90的后端部的动作(滑动动作)同时解除锁定。此外,由于不在盖体90设置把持的凹部或凸部就能够进行向前后方向的滑动,因此能够得到高的外观性。

优选地,面板21、操作部110、盖体90都配置在同一面上。由此,能够提供具有特别高的外观性的收纳装置70。

另外,本发明的收纳装置以搭载于控制台的例子为基础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适用于储物箱等。即,收纳装置能够搭载于车厢内的各种场所,并不限于这些形式。

此外,锁定装置的位置也可以不配置在盖体的车宽方向中央而设置在端部。

各实施例也可以适当组合。例如,后部的盖体40的上表面可以与面板21的外观面21b以及操作部60的操作部外观面部64a连续。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前部的操作部110由缺口部42a包围。

即,只要起到本发明的作用及效果,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例。

本发明的收纳装置适用于控制台。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用收纳装置,其具有:面板,其包含面向车厢的外观面;收纳部,其与该面板相邻地设置,一部分是开口的,并且能够在内部收纳物品;盖体,其设置成能够对该收纳部的开口进行开闭;以及锁定装置,其能够将该盖体保持为关闭状态,

所述车辆用收纳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装置具有:操作部,其支承于所述面板和/或所述收纳部,用于对所述关闭状态进行解除操作;以及卡合部,其与所述盖体的卡合通过对该操作部进行操作而解除,

所述盖体具有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

所述操作部包括面向所述车厢的操作部外观面部,

所述操作部外观面部的一端从所述面板的外观面大致连续,

所述操作部外观面部的另一端接近所述盖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中,

所述锁定装置具有沿着所述操作部外观面部的一端的操作部旋转轴部,所述另一端设置成能够以该操作部旋转轴部为中心摆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中,

所述收纳部具有一对收纳部轴承部,

由所述一对收纳部轴承部支承收纳部旋转轴部,

所述盖体包括接近各个所述收纳部轴承部而设置的铰链臂,

这些铰链臂由所述收纳部旋转轴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中,

在所述收纳部的上方设置有一对轨道部,

所述盖体具有能够滑动地支承于各个所述轨道部的滑动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中,

所述外观面、所述操作部外观面部以及所述盖体的表面位于大致同一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中,

所述盖体包括以从所述车厢观察的状态为基准形成为缺口状的缺口部,

所述操作部的周缘被所述缺口部覆盖。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收纳装置。车辆用收纳装置(20)具有:面板(21);收纳部(30),其与该面板(21)相邻地设置,一部分是开口的,并且能够在内部收纳物品;盖体(40),其设置成能够对开口(30a)进行开闭;以及锁定装置(50),其能够将盖体(40)保持为关闭状态。操作部(60)包括面向车厢(Vi)的操作部外观面部(64a)。操作部外观面部(64a)的一端从面板(21)的外观面(21b)大致连续,操作部外观面部(64a)的另一端接近盖体(40)。

技术研发人员:鲸雄基;伊藤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森六汽车配件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0.11.20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13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