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收纳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95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通过铰链结构进行开闭的收纳部的车辆用收纳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上设置有用于在车厢内收纳物品的收纳装置。作为这样的车辆用收纳装置,例如有日本特开h07-89390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

日本特开h07-89390号公报公开了作为收纳装置的杂物箱。杂物箱通过铰链机构安装在仪表板上。铰链机构由设置在仪表板上的轴部和以能够嵌合轴部的方式设置在杂物箱上的大致c字状的嵌入部构成。杂物箱通过相对于仪表板以轴部为中心摆动,来开闭杂物箱的收纳部。

轴部的两端与一对对置面构成为一体。另一方面,在嵌入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沿轴部的轴线方向突出的突起部。在杂物箱的收纳部成为全开状态时,各个突出部与一对对置面抵接。由此,能够限制杂物箱在轴向的移动。其结果为,能够防止杂物箱的晃动。



技术实现要素:

对将杂物箱安装到仪表板上的工序进行说明。在相对于仪表板的轴部嵌合杂物箱的嵌入部时,需要在仪表板的一对对置面之间配置杂物箱的嵌入部。

但是,如上所述,在嵌入部上设置有突出部,设定为在将杂物箱完全打开时,各个突出部与一对对置面抵接。因此,一对对置面彼此的尺寸与包含突起部的嵌入部的宽度彼此大致相等。由于在对置面和突起部之间几乎没有间隙,所以嵌合作业耗费时间。假如不设置突起部,则嵌合作业变得容易,但不能抑制杂物箱的晃动。期望能够同时兼顾嵌合工序的作业性和防止晃动。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妨碍用于构成铰链机构的嵌合作业并能够限制铰链机构在轴向上移动的技术。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用收纳装置,其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它们通过铰链机构相互连结;收纳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的至少一方上;以及所述收纳部的开口,其通过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相对摆动而开闭,

所述车辆用收纳装置能够在所述开口关闭的全闭状态和所述开口打开最大的全开状态之间移位,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机构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上的轴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二部件上并且能够供所述轴部嵌合的大致c字状的嵌入部,

所述第一部件设置有与所述轴部构成为一体的一对对置面,

该一对对置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沿所述轴部的长度方向突出的突起部,

在所述第一部件或所述第二部件相对摆动的范围内,该突起部的末端能够与所述嵌入部的端面抵接,由此能够限制所述第二部件在轴线方向上的移位,

当将收纳装置的、所述轴部和所述嵌入部刚刚相互嵌合后的状态作为嵌合状态时,在所述嵌合状态下,所述突起部位于比所述轴部的中心靠嵌合方向的里侧的位置,并且,所述突起部的所述末端与所述嵌入部的所述端面彼此分离。

优选的是,从与所述轴部和所述嵌入部相嵌合的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突起部的侧面以朝向所述轴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引导所述嵌入部的方式倾斜。

优选的是,将所述轴部的端部中的、嵌合方向的近前侧的一半表面作为前表面,该前表面的半径随着靠向与所述轴部的所述端部相邻的所述对置面而变大。

优选的是,在从所述全开状态到所述全闭状态的范围内,所述突起部的所述末端与所述嵌入部始终抵接。

在本发明中,在与铰链机构的轴部一起构成的对置面上设置有突起部。在第一部件或第二部件相对摆动的范围内,突起部的末端能够与嵌入部的端面抵接。由此,突起部能够限制第二部件在轴线方向上移位。将收纳装置的、轴部和嵌入部刚刚相互嵌合后的状态作为嵌合状态。在嵌合状态下,突起部位于比轴部的中心靠嵌合方向的里侧的位置,并且突起部的末端与嵌入部的端面彼此分离。即,在相对于轴部嵌合嵌入部时,突起部不会妨碍嵌合。另一方面,突起部能够限制第二部件在轴线方向上移位。其结果为,能够在不妨碍用于构成铰链机构的嵌合作业的情况下,抑制第二部件在轴向上的晃动。

此外,从与轴部和嵌入部相嵌合的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观察时,突起部的侧面以朝向轴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引导嵌入部的方式倾斜。在使第一部件或第二部件以从嵌合状态变为全开状态的方式摆动时,突起部的侧面能够将在轴部的长度方向上偏移的嵌入部逐渐向轴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引导。能够顺畅地进行收纳装置从嵌合状态向全开状态的移位。

此外,在轴部的端部中,将嵌合方向的近前侧的一半表面作为前表面。前表面的半径随着靠向与轴部的端部相邻的对置面而变大,即,轴部的根部变粗,因此轴的强度提高。此外,该前表面也成为嵌合时的嵌入部的引导件。嵌合作业变得容易。

此外,在从全开状态到全闭状态的范围内,突起部的末端与嵌入部始终抵接。因此,在车辆用收纳装置的通常的可动范围(从全开状态到全闭状态的范围内)内,能够始终抑制晃动。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说明实施例的全开状态下的收纳装置的图。图1的(b)是说明全闭状态下的收纳装置的图。

图2的(a)是说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嵌合的图。图2的(b)是说明嵌合状态下的收纳装置的图。

图3的(a)是说明构成铰链机构的轴部和嵌入部的图。图3的(b)是沿图3的(a)的箭头b观察时的图。

图4的(a)是沿图4的(b)的箭头a观察时的图。图4的(b)是沿图3的(a)的4b-4b线的剖视图。图4的(c)是沿图4的(b)的箭头c观察时的图。

图5的(a)是沿图2的(b)的箭头5a观察时的图。图5的(b)是沿图5的(a)的箭头b观察时的图。图5的(c)是沿图1的(a)的箭头5c观察时的图。图5的(d)是沿图5的(c)的箭头d观察时的图。图5的(e)是沿图1的(b)的箭头5e观察时的图。图5的(f)是沿图5的(e)的箭头f观察时的图。

图6的(a)是第一突起部的侧面的作用图。图6的(b)是图6的(a)中的b部的放大图。

图7的(a)是对突起部的位置进行补充说明的图。图7的(b)是沿图7的(a)的箭头b观察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实施方式。另外,在说明中,左右是指以车辆的乘员为基准的左右,前后是指以车辆的行进方向为基准的前后。另外,图中fr表示前,rr表示后,l表示从乘员看的左,r表示从乘员看的右,up表示上,dn表示下。

<实施例>

图1的(a)示出实施例的车辆用收纳装置10。该车辆用收纳装置10由相对于仪表板20(第一部件)安装成能够摆动的杂物箱30(第二部件)构成。

杂物箱30具有能够封闭仪表板20的开口21的盖部31和设置在盖部31的内侧的收纳部32。收纳部32是由盖部31、大致扇形状的一对侧壁部33、33、以及与盖部31的里侧面31a对置的里壁部34包围的空间。在一对侧壁部33、33上设置有向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突出而限制杂物箱30的摆动的止动件35、35。将止动件35、35与仪表板20的开口21的边缘的里侧面抵接的状态作为收纳部32的开口36打开最大的全开状态。

在图1的(b)中示出收纳部32的开口36关闭的全闭状态下的杂物箱30。乘员对设置在杂物箱30的盖部31上部的把手37进行操作来进行杂物箱30的开闭。

参照图2的(a)。杂物箱30能够通过第一铰链机构11和第二铰链机构12相对于仪表板20连结。

第一铰链机构11具有:第一轴部40,其设置在仪表板20的开口21的右下角附近;和第一嵌入部50,其设置在杂物箱30的盖部31的内表面31a的右下角,并且能够供第一轴部40嵌合。另外,也可以在仪表板20上设置第一嵌入部50,在杂物箱30上设置第一轴部40。

与之相同地,第二铰链机构12具有设置在开口21的左下角附近的第二轴部71和能够供第二轴部71嵌合的第二嵌入部72。通过相对于轴部40、71嵌合嵌入部50、72,从而杂物箱30被安装成能够相对于仪表板20摆动。

图2的(b)示出刚刚相对于轴部40、71嵌合了嵌入部50、72后的嵌合状态下的杂物箱30。

参照图3的(a)。在仪表板20的下部设置有相互对置的第一对置面22和第二对置面23(一对对置面)。第一轴部40从第一对置面22形成到第二对置面23。第一轴部40和第一对置面22、第二对置面23构成为一体。第一轴部40的轴线l1沿左右方向延伸。在第一轴部40的上方设置有嵌合时能够收纳第一嵌入部50的上部的收纳孔。

第一嵌入部50呈大致c字状,具有:嵌合时成为入口的第一面51、第二面52;嵌合后与第一对置面22对置的第一端面53、以及与第二对置面23对置的第二端面54。

参照图3的(a)、图4的(b)。第一轴部40的截面为大致u字状,由以下部分构成:在杂物箱30摆动时与第一嵌入部50的内周面55滑动的弯曲部41、以及从弯曲部41的两端向前方延伸并引导嵌合的第一引导部42和第二引导部43。在嵌合时,第一嵌入部50的第一面51的端部与第一引导部42的上表面42a抵接。同样地,第二面52的端部相对于第二引导部43的下表面43a抵接。

以下,将沿着第一引导部42的上表面42a的方向作为嵌合方向(参照箭头(1))。此外,当从沿着第一铰链机构11的轴线l1的方向观察时(参照图4的(b)),沿着上下方向(与上表面42a垂直的方向)延伸并通过轴线l1的线被设定为基准线l2。另外,以基准线l2为界,将嵌合方向的近前侧作为近前侧,将嵌合方向的里侧作为里侧。

参照图4的(b)、图4的(c)。将第一轴部40的第一端部44中的、嵌合方向的近前侧的一半表面作为第一前表面45。第一前表面45由以下部分构成:相对于上表面42a倾斜的上倾斜面45a;沿着弯曲部41设置的外周面45b;以及相对于下表面43a倾斜的下倾斜面45c。

第一端部44中的包括外周面45b的部分呈圆锥台状。外周面45b的半径r1(第一前表面45的半径)随着靠向与第一端部44相邻的第一对置面22而变大。外周面45b的半径r1比弯曲部41的半径r2大。另外,第一前表面45也可以是曲面。另外,以第一轴部4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为基准(参照图3的(b)),第二前表面47是与第一前表面45左右对称的结构。省略第二前表面47的详细说明。第一前表面45的结构和作用的说明也适用于第二前表面47的说明。

参照图3的(a)、图4的(b)。第一对置面22具有沿着第一轴部40的长度方向突出的第一突起部60。第一突起部60位于比基准线l2靠嵌合方向的里侧的位置。第一突起部60与第一轴部40和第一对置面22构成为一体。此外,边界线l3表示第一突起部60与第一轴部40之间的假想边界。

参照图4的(a)。从与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观察时,第一突起部60的上表面61(侧面)以随着靠向第一轴部4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而接近轴线l1的方式倾斜。上表面61的倾斜角θ1与上倾斜面45a的倾斜角θ2(参照图4的(c))相同。从沿着轴线l1的方向观察时(参照图4的(b)),第一突起部60的下表面63和第一引导部42的下表面42b位于同一平面上。

参照图3的(b)。第二对置面23具有沿第一轴部40的长度方向突出的第二突起部80。以第一轴部4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为基准,第二突起部80是与第一突起部60左右对称的结构。省略第二突起部80的详细说明。第一突起部60的结构和作用的说明也适用于第二突起部80的说明。

接着,对嵌合状态(参照图2的(b))、全开状态(参照图1的(a))、全闭状态(参照图1的(b))下的第一铰链机构11的结构进行说明。

参照图5的(a)、图5的(b)。在嵌合状态(嵌合后完全不使杂物箱30摆动的状态)下,第一突起部60的末端62与第一嵌入部50的第一端面53彼此分离。第一突起部60的末端62位于比第一端面53更靠第二对置面23侧的位置。另外,在嵌合状态下,第一突起部60的上表面61和第一嵌入部50可以相互抵接,也可以分离。

接着,如图5的(a)的箭头(2)所示,使杂物箱30向上方摆动。如图6的(a)所示,当开始摆动时,第一嵌入部50的第一端面53的下端53a与第一突起部60的上表面61接触,然后,如图6的(b)所示,相对于上表面61开始滑动。

当进一步继续摆动时,如图5的(c)、图5的(d)所示,杂物箱30成为全开状态。在全开状态下,第一突起部60的末端62与第一端面53抵接。

而且,如图5的(c)的箭头(3)所示,当使杂物箱30从全开状态向上方摆动时,成为全闭状态(参照图5的(e)、图5的(f))。

在从全开状态(参照图5的(d))到全闭状态(参照图5的(f))的范围内,第一突起部60的末端62和第一端面53始终抵接。另外,也可以在从全开状态到全闭状态的范围内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内,使第一突起部60的末端62与第一端面53抵接。

说明实施例的效果。

参照图5的(a)、图5的(b)。第一突起部60位于嵌合方向的里侧。进而,在嵌合状态下,第一突起部60的末端62与第一端面53分离。即,在相对于第一轴部40嵌合第一嵌入部50时,第一突起部60不会妨碍嵌合。另一方面,如图5的(c)~图5的(f)所示,在全开状态和全闭状态的范围内,第一突起部60能够限制第一嵌入部50在轴线l1方向上的移位。不会妨碍用于构成第一铰链机构11的嵌合作业,能够抑制杂物箱30在轴向上的晃动。

对第一突起部60的位置进行补充。在图7的(a)和图7的(b)中示出了示意性示出的嵌合状态下的轴部40a和嵌入部50a。区域22aa是第一对置面22a中的、在嵌合状态时不与第一端面53a对置并且在杂物箱30摆动时能够与第一端面53a对置的区域。如果第一突起部60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区域22aa内,则第一突起部60a不会妨碍嵌合。当然,第一突起部60a的目的在于防止杂物箱30a摆动时的晃动。因此,只要配合杂物箱30a的通常的可动范围(全开状态和全开状态之间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区域22aa内的第一突起部60a的位置即可。

参照图3的(a)、图3的(b)。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对置面22上设置有第一突起部60,在第二对置面23上设置有第二突起部80,但也可以是仅有一个突起部的结构。即,可以对一个铰链机构设置一个或两个突起部。另外,第二铰链机构12(参照图2的(a))也设置有一个突起部分。省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6的(a)。第一突起部60的上表面61以随着靠向第一轴部4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而接近轴线l1的方式倾斜。当开始使杂物箱30摆动时,第一端面53的下端53a与上表面61抵接,然后开始相对于上表面61滑动。与之相同地,第二端面54的下端54a与上表面82抵接,然后开始相对于上表面61滑动。

参照图6的(b)。第一端面53随着摆动而逐渐向第一轴部40的中心移动。因此,随着使杂物箱30以从嵌合状态变为全开状态的方式摆动,第一嵌入部50被逐渐向第一轴部4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引导。与上表面61不倾斜的情况(例如,上表面61与第一对置面垂直的情况)相比,能够顺畅地进行杂物箱30从嵌合状态向全开状态的摆动。

参照图3的(a)。第一轴部40的第一端部44中的近前侧一半变粗。因此,第一轴部40的强度提高。此外,由于第一前表面45倾斜,所以在嵌合时成为第一嵌入部50的引导件。嵌合作业变得容易。

参照图5的(c)、图5的(d)。在从全开状态到全闭状态的范围内,第一突起部60的末端62与第一端面53始终抵接。因此,在使用杂物箱30时,能够始终抑制杂物箱30的晃动。

另外,作为车辆用收纳装置10,作为实施例说明了杂物箱30,但作为其他实施例,只要是设置在车厢内的收纳装置,能够通过铰链结构开闭收纳部的开口,则不限种类。例如,也可以将上述说明的结构应用于控制箱。即,只要起到本发明的作用和效果,本发明不限于实施例。

本发明的车辆用收纳装置适用于四轮车的杂物箱。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用收纳装置,其具有:

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它们通过铰链机构相互连结;收纳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的至少一方上;以及所述收纳部的开口,其通过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相对摆动而开闭,

所述车辆用收纳装置能够在所述开口关闭的全闭状态和所述开口打开最大的全开状态之间移位,其特征在于,

所述铰链机构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上的轴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二部件上并且能够供所述轴部嵌合的大致c字状的嵌入部,

所述第一部件设置有与所述轴部构成为一体的一对对置面,

该一对对置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沿所述轴部的长度方向突出的突起部,

在所述第一部件或所述第二部件相对摆动的范围内,该突起部的末端能够与所述嵌入部的端面抵接,由此能够限制所述第二部件在轴线方向上的移位,

当将收纳装置的、所述轴部和所述嵌入部刚刚相互嵌合后的状态作为嵌合状态时,在所述嵌合状态下,所述突起部位于比所述轴部的中心靠嵌合方向的里侧的位置,并且,所述突起部的所述末端与所述嵌入部的所述端面彼此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与所述轴部和所述嵌入部相嵌合的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突起部的侧面以朝向所述轴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引导所述嵌入部的方式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轴部的端部中的、嵌合方向的近前侧的一半表面作为前表面,该前表面的半径随着靠向与所述轴部的所述端部相邻的所述对置面而变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轴部的端部中的、嵌合方向的近前侧的一半表面作为前表面,该前表面的半径随着靠向与所述轴部的所述端部相邻的所述对置面而变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全开状态到所述全闭状态的范围内,所述突起部的所述末端与所述嵌入部始终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全开状态到所述全闭状态的范围内,所述突起部的所述末端与所述嵌入部始终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全开状态到所述全闭状态的范围内,所述突起部的所述末端与所述嵌入部始终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全开状态到所述全闭状态的范围内,所述突起部的所述末端与所述嵌入部始终抵接。

9.一种车辆用收纳装置,其具有:

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它们通过铰链机构相互连结;收纳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中的至少一方上;以及所述收纳部的开口,其通过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相对摆动而开闭,

所述铰链机构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件上的轴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二部件上并且能够供所述轴部嵌合的大致c字状的嵌入部,

所述车辆用收纳装置能够在所述开口关闭的全闭状态和所述开口打开最大的全开状态之间移位,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设置有与所述轴部构成为一体的一对对置面,

该一对对置面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沿所述轴部的长度方向突出的突起部,

该突起部的末端能够与所述嵌入部的端面抵接,

所述突起部位于比所述轴部的中心靠嵌合方向的里侧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的至少一个侧面朝向所述轴部的长度方向中央倾斜。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轴部的端部中的、嵌合方向的近前侧的一半表面作为前表面,该前表面的半径随着靠向与所述轴部的所述端部相邻的所述对置面而变大。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全开状态到所述全闭状态的范围内,所述突起部的所述末端与所述嵌入部始终抵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收纳装置,在与铰链机构的轴部一起构成的对置面上设有突起部。在第一部件或第二部件相对摆动时,突起部的末端能够相对于嵌入部的端面抵接,由此能够限制第二部件在轴线方向上的移位。将收纳装置的、轴部和嵌入部刚刚相互嵌合后的状态作为嵌合状态。在嵌合状态下,突起部位于比轴部的中心靠嵌合方向的里侧的位置,并且突起部的末端与嵌入部的端面彼此分离。

技术研发人员:藤田健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森六汽车配件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0.12.02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14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