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44


本实用新型涉及钻孔灌注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提高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结构。



背景技术:

钻孔灌注桩是指在工程现场通过机械钻孔、钢管挤土或人力挖掘等手段在地基土中形成桩孔,并在其内放置钢筋笼、灌注混凝土而做成的桩,依照成孔方法不同,灌注桩又可分为沉管灌注桩、钻孔灌注桩和挖孔灌注桩等几类,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因其所选护壁形成的不同,有泥浆护壁方式法和全套管施工法两种。

钻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将钢筋笼插入桩孔内部,但是现有桩柱的钢筋笼在水泥灌装过程中容易出现上浮的现象,轻者上浮几厘米到几十厘米,重者上浮数米,甚至全部浮起,对于工程质量与承载力有很大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结构,具备防止桩柱上浮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桩柱的钢筋笼在水泥灌装过程中容易出现上浮的现象,轻者上浮几厘米到几十厘米,重者上浮数米,甚至全部浮起,对于工程质量与承载力有很大危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提高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结构,包括外置地面,所述外置地面的顶部开设有桩孔,所述桩孔的内部设置有钢筋笼本体,所述外置地面的顶部设置有套设在钢筋笼本体表面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绞车,所述连接板顶部的左侧与右侧均固定连接有立板,所述立板的内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正反牙丝杠,所述正反牙丝杠表面的左侧与右侧均螺纹连接有挤压套,所述挤压套远离正反牙丝杠的一侧套设在钢筋笼本体的表面,所述正反牙丝杠的左端贯穿至立板的左侧并套设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左端与绞车的输出端均固定连接有斜齿轮,所述斜齿轮相互啮合。

所述套管内壁的底部与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正反牙丝杠的顶部与底部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块与滑槽滑动连接。

所述绞车输出端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位于斜齿轮背面的收卷轮,所述收卷轮的表面缠绕有钢缆,所述连接板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挂钩,所述钢缆远离收卷轮的一端贯穿钢筋笼本体并挂设在挂钩的表面。

所述连接板的固定连接有牵引爪,所述牵引爪的数量为四个且均匀对称排列。

所述连接板的顶部设置有位于牵引爪内侧的插销,所述插销的底端依次贯穿连接板与外置地面并延伸至外置地面的内部。

所述套管的表面套设有调节管,所述套管表面的左侧与右侧均固定连接有位于调节管外侧的延伸环,所述调节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绞车带动斜齿轮旋转,斜齿轮通过套管带动正反牙丝杠旋转,正反牙丝杠推动两个挤压套向内侧移动,当挤压套与钢筋笼本体的表面接触时,完成对钢筋笼本体的定位,避免钢筋笼本体出现轴向偏移或者上浮,解决了现有桩柱的钢筋笼在水泥灌装过程中容易出现上浮的现象,轻者上浮几厘米到几十厘米,重者上浮数米,甚至全部浮起,对于工程质量与承载力有很大危害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滑块与滑槽,能够便于套管扭力的传递,提高套管与正反牙丝杠的接触面积。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收卷轮、钢缆与挂钩,能够辅助挤压套对钢筋笼本体进行定位,避免钢筋笼本体出现上浮的现象。

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牵引爪,能够便于对连接板进行移动,便于连接板等结构的快速安装。

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插销,能够将外置地面与连接板进行连接,提高连接板的稳定性,避免连接板受到钢筋笼本体浮力的影响。

6、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调节管、延伸环与把手,能够便于对旋转过程中的套管进行操作,避免工作过程中的套管将击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主视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置地面;2、桩孔;3、钢筋笼本体;4、连接板;5、绞车;6、立板;7、正反牙丝杠;8、挤压套;9、套管;10、斜齿轮;11、滑块;12、滑槽;13、收卷轮;14、钢缆;15、挂钩;16、牵引爪;17、插销;18、调节管;19、延伸环;20、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外置地面1,外置地面1的顶部开设有桩孔2,桩孔2的内部设置有钢筋笼本体3,外置地面1的顶部设置有套设在钢筋笼本体3表面的连接板4,连接板4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绞车5,连接板4顶部的左侧与右侧均固定连接有立板6,立板6的内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正反牙丝杠7,正反牙丝杠7表面的左侧与右侧均螺纹连接有挤压套8,挤压套8远离正反牙丝杠7的一侧套设在钢筋笼本体3的表面,正反牙丝杠7的左端贯穿至立板6的左侧并套设有套管9,套管9的左端与绞车5的输出端均固定连接有斜齿轮10,斜齿轮10相互啮合。

参考图2,套管9内壁的底部与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滑块11,正反牙丝杠7的顶部与底部均开设有滑槽12,滑块11与滑槽12滑动连接。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滑块11与滑槽12,能够便于套管9扭力的传递,提高套管9与正反牙丝杠7的接触面积。

参考图4,绞车5输出端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位于斜齿轮10背面的收卷轮13,收卷轮13的表面缠绕有钢缆14,连接板4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挂钩15,钢缆14远离收卷轮13的一端贯穿钢筋笼本体3并挂设在挂钩15的表面。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收卷轮13、钢缆14与挂钩15,能够辅助挤压套8对钢筋笼本体3进行定位,避免钢筋笼本体3出现上浮的现象。

参考图4,连接板4的固定连接有牵引爪16,牵引爪16的数量为四个且均匀对称排列。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牵引爪16,能够便于对连接板4进行移动,便于连接板4等结构的快速安装。

参考图4,连接板4的顶部设置有位于牵引爪16内侧的插销17,插销17的底端依次贯穿连接板4与外置地面1并延伸至外置地面1的内部。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插销17,能够将外置地面1与连接板4进行连接,提高连接板4的稳定性,避免连接板4受到钢筋笼本体3浮力的影响。

参考图3,套管9的表面套设有调节管18,套管9表面的左侧与右侧均固定连接有位于调节管18外侧的延伸环19,调节管1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把手20。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调节管18、延伸环19与把手20,能够便于对旋转过程中的套管9进行操作,避免工作过程中的套管9将击伤。

本实用新型通过牵引爪16与外置吊机相互配合将连接板4移动至外置地面1的顶部且与桩孔2的轴心相互对应,当钢筋笼本体3插入桩孔2内部且对钢筋笼本体3的高度完成调节时,通过绞车5带动斜齿轮10旋转,斜齿轮10通过套管9带动正反牙丝杠7旋转,正反牙丝杠7推动两个挤压套8向内侧移动,当挤压套8与钢筋笼本体3的表面接触时,通过把手20与调节管18拉动套管9向右侧移动,使两个斜齿轮10脱离接触,从而完成对钢筋笼本体3的定位,避免钢筋笼本体3出现轴向偏移,在绞车5旋转过程中,收卷轮13对钢缆14进行释放,将钢缆14远离收卷轮13的一端贯穿钢筋笼本体3并套设在挂钩15的表面,能够对钢筋笼本体3进行限位,避免钢筋笼本体3出现上浮的现象。


技术特征:

1.一种提高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结构,包括外置地面(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置地面(1)的顶部开设有桩孔(2),所述桩孔(2)的内部设置有钢筋笼本体(3),所述外置地面(1)的顶部设置有套设在钢筋笼本体(3)表面的连接板(4),所述连接板(4)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绞车(5),所述连接板(4)顶部的左侧与右侧均固定连接有立板(6),所述立板(6)的内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正反牙丝杠(7),所述正反牙丝杠(7)表面的左侧与右侧均螺纹连接有挤压套(8),所述挤压套(8)远离正反牙丝杠(7)的一侧套设在钢筋笼本体(3)的表面,所述正反牙丝杠(7)的左端贯穿至立板(6)的左侧并套设有套管(9),所述套管(9)的左端与绞车(5)的输出端均固定连接有斜齿轮(10),所述斜齿轮(10)相互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9)内壁的底部与顶部均固定连接有滑块(11),所述正反牙丝杠(7)的顶部与底部均开设有滑槽(12),所述滑块(11)与滑槽(12)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高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绞车(5)输出端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位于斜齿轮(10)背面的收卷轮(13),所述收卷轮(13)的表面缠绕有钢缆(14),所述连接板(4)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挂钩(15),所述钢缆(14)远离收卷轮(13)的一端贯穿钢筋笼本体(3)并挂设在挂钩(15)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提高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4)的固定连接有牵引爪(16),所述牵引爪(16)的数量为四个且均匀对称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提高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4)的顶部设置有位于牵引爪(16)内侧的插销(17),所述插销(17)的底端依次贯穿连接板(4)与外置地面(1)并延伸至外置地面(1)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高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9)的表面套设有调节管(18),所述套管(9)表面的左侧与右侧均固定连接有位于调节管(18)外侧的延伸环(19),所述调节管(1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把手(2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高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结构,包括外置地面,所述外置地面的顶部开设有桩孔,所述桩孔的内部设置有钢筋笼本体,所述外置地面的顶部设置有套设在钢筋笼本体表面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绞车。本实用新型通过绞车带动斜齿轮旋转,斜齿轮通过套管带动正反牙丝杠旋转,正反牙丝杠推动两个挤压套向内侧移动,当挤压套与钢筋笼本体的表面接触时,完成对钢筋笼本体的定位,避免钢筋笼本体出现轴向偏移或者上浮,解决了现有桩柱的钢筋笼在水泥灌装过程中容易出现上浮的现象,轻者上浮几厘米到几十厘米,重者上浮数米,甚至全部浮起,对于工程质量与承载力有很大危害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蔡国华;刘班;胡敏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光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16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150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