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50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电制冷技术和承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涡旋压缩机用接线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涡旋压缩机由于体积庞大而无法放置在具备防护条件的封闭环境之中,与涡旋压缩机相连接的接线结构在无防护条件下容易出现失效问题,比如因接线结构的接线端子中进入雨水而致使接线端子烧毁,从而导致涡旋压缩机的失效故障。另一方面,随着涡旋压缩机的转速、功率不断提高,振动不断增大,现有的m5端子连接螺栓以及对应使用的端子连接板和接线柱已经不能满足涡旋压缩机在大振动条件下的使用,频繁因为端子连接螺栓的紧固力不足而出现螺栓松动,从而导致涡旋压缩机的打火故障。因此,涡旋压缩机的接线结构有必要进行改进,以满足承压设备或大涡旋压缩机的使用和可靠性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生产,满足防水、防尘和防触电的要求,可靠性高,能够使用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大大延长承压设备核心部件的使用寿命,提升承压设备稳定运行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其包括有承压设备壳体、保护盖、接线柱、电源线和盖板;所述承压设备壳体上具有接线柱开孔;所述保护盖为顶部具有保护盖开口、底部具有接线柱穿口的壳体结构,所述盖板封挡于保护盖的保护盖开口上、与保护盖连接成内具有接线腔的保护盒;保护盖由底部连接于承压设备壳体的外壁上、其接线柱穿口正对承压设备壳体的接线柱开孔;所述接线柱包括有接线座、及设于接线座两端的外接头和内接头,外接头的末端具有外接头穿孔,内接头的末端具有内接头穿孔;接线柱由接线座固定安装于承压设备壳体的接线柱开孔上,接线柱的外接头穿入保护盒的接线腔内、内接头设于承压设备壳体内;所述电源线的末端具有电源线接头并具有电源线接头穿孔,电源线的电源线接头穿入保护盒的接线腔内与接线柱的外接头连接;还包括有端子连接板,端子连接板成块状结构、其正面上具有至少1个端子连接位,每个端子连接位包括有1个端板槽、1个端板穿孔和1个安装孔;所述端板槽沿端子连接板的正面横向设置、并由端子连接板的中部附近延伸至端子连接板的边部,端子连接板的边部对应端板槽的外端具有槽端口;所述端板穿孔竖向设于端板槽的内端附近、并与端板穿孔的内端连通;所述安装孔竖向设于端板槽的内端上;所述端子连接板设于保护盖内,电源线的电源线接头通过端子连接板与接线柱的外接头连接;端子连接板的背面贴靠于保护盖的底部、其上的端子连接位与接线柱的外接头及电源线的电源线接头一一对应设置;接线柱的外接头穿出端子连接板的端板穿孔、并具有弯折于端板槽内的外接头弯折段,使接线柱的外接头穿孔正对端子连接板的安装孔;电源线的电源线接头由端子连接板的槽端口穿入端子连接板的端板槽内、并搭于接线柱的外接头弯折段上,电源线的电源线接头、接线柱的外接头和端子连接板通过端子螺栓、电源线接头穿孔、接线柱的外接头穿孔和端子连接板的安装孔紧固连接。

优选地,所述端子连接板的每个端子连接位上安装孔的末端至端子连接板的背面还具有孔径收窄的端通孔,每个端子连接位的安装孔内设有端子螺母,端子螺栓与安装孔内的端子螺母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端子连接板的每个端子连接位上位于端板槽的内侧壁还具有横向设置的条形凸台。

优选地,所述端子连接板的每个端子连接位的背面具有凸起的背凸柱,所述背凸柱与端子连接板的安装孔对应设置,使相邻背凸柱之间、以及端子连接板的背面与承压设备壳体的外壁之间具有排水间隙。

优选地,所述端子连接板上具有3个端子连接位,3个端子连接位的3个端板槽依次靠近设置,位于中间的端板槽与其两边的端板槽部分错开,即位于中间的端板槽的内端靠近其两边的端板槽的外端设置,3个端子连接位的3个端板穿孔成三角形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承压设备为涡旋压缩机,所述承压设备壳体为涡旋压缩机壳体、其内设有电机,所述接线柱和电源线均为三相结构,接线柱的内接头与电机的引出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1、本实用新型的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其通过将保护盖整圈焊接在具有防尘防触电的承压设备壳体上,端子连接板内置在保护盖内通过接线柱连接承压设备,使得承压设备整体防水防尘防触电,可靠性高,满足外壳防护的国际标准。

2、本实用新型的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其通过端子连接板上的排水间隙,形成用于快速导流冷凝水的通路,从而杜绝冷凝水的聚集,提高端子连接板和接线柱的使用寿命,避免承压设备的带电部位的短路失效。

3、本实用新型的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其通过端子连接板的三相结构的端子连接位上设置条形凸台,增加爬电距离,防止爬电蔓延,提升端子连接板的耐高压性能。

4、本实用新型的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其通过端子连接板上孔径收窄的端通孔形成螺栓连接结构,提升电源线与接线柱连接的紧固力,以及确保了接线柱外接头上的电连接用插片与电源线的金属接触面积,大大提高了电流的流通面积、降低了电阻,以及减少了通电线路的发热量,有效提高了接线柱的使用寿命,和避免了承压设备在长期运转过程中出现松脱打火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的端子连接板的接线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的端子连接板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的端子连接板的仰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的端子连接板的正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的端子连接板的背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的接线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参考图1、图2,一种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其包括有承压设备壳体1、保护盖2、接线柱3、电源线4、盖板5和端子连接板6,所述承压设备为涡旋压缩机10,承压设备壳体1为涡旋压缩机壳体、其内设有电机11,其上具有接线柱开孔。保护盖2为顶部具有保护盖开口、底部具有接线柱穿口21的壳体结构,盖板5封挡于保护盖2的保护盖开口上、与保护盖2连接成内具有接线腔20的保护盒;保护盖2由底部通过整圈凸焊的方式焊接于承压设备壳体1的外壁上、其接线柱穿口21正对承压设备壳体1的接线柱开孔。

接线柱3和电源线4均为三相结构,参考图8,接线柱3包括有接线座30、及设于接线座30两端的外接头31和内接头32,外接头31的末端具有外接头穿孔310,内接头32的末端具有内接头穿孔320;接线柱3由接线座30以焊接的方式固定安装于承压设备壳体1的接线柱开孔上,接线柱3的外接头31穿入保护盒的接线腔20内、内接头32设于承压设备壳体1内,接线柱3的内接头32与电机11的引出线12连接。电源线4的末端具有电源线接头41并具有电源线接头穿孔,电源线4的电源线接头41穿入保护盒的接线腔20内与接线柱3的外接头31连接。

参考图3至图4,端子连接板6设于保护盖2内,电源线4的电源线接头41通过端子连接板6与接线柱3的外接头31连接;端子连接板6的背面贴靠于保护盖2的底部、其上的端子连接位与接线柱3的外接头31及电源线4的电源线接头41一一对应设置;接线柱3的外接头31穿出端子连接板6的端板穿孔62、并具有弯折于端板槽61内的外接头弯折段311,使接线柱3的外接头穿孔310正对端子连接板6的安装孔63;电源线4的电源线接头41由端子连接板6的槽端口穿入端子连接板6的端板槽61内、并搭于接线柱3的外接头弯折段311上,电源线4的电源线接头41、接线柱3的外接头31和端子连接板6通过端子螺栓7、电源线接头穿孔、接线柱3的外接头穿孔310和端子连接板6的安装孔63紧固连接。

参考图6、图7,端子连接板6成块状结构、其正面上具有3个端子连接位,3个端子连接位的3个端板槽61依次靠近设置,位于中间的端板槽61与其两边的端板槽61部分错开,即位于中间的端板槽61的内端靠近其两边的端板槽61的外端设置,3个端子连接位的3个端板穿孔62成三角形均匀分布。每个端子连接位包括有1个端板槽61、1个端板穿孔62和1个安装孔63;所述端板槽61沿端子连接板6的正面横向设置、并由端子连接板6的中部附近延伸至端子连接板6的边部,端子连接板6的边部对应端板槽61的外端具有槽端口;所述端板穿孔62竖向设于端板槽61的内端附近、并与端板穿孔62的内端连通;所述安装孔63竖向设于端板槽61的内端上。

参考图4、图5,端子连接板6的每个端子连接位上安装孔63的末端至端子连接板6的背面还具有孔径收窄的端通孔64,每个端子连接位的安装孔63内设有端子螺母65,端子螺栓7与安装孔63内的端子螺母65螺纹连接。每个端子连接位上位于端板槽61的内侧壁还具有横向设置的条形凸台66。每个端子连接位的背面具有凸起的背凸柱67,所述背凸柱67与端子连接板6的安装孔63对应设置,使相邻背凸柱67之间、以及端子连接板6的背面与承压设备壳体1的外壁之间具有排水间隙68。

本实施例在涡旋压缩机10使用过程中可靠性高安全性高,保护盖2整圈焊接在承压设备壳体1的外壁上,端子连接板6整体包裹在接线腔20内,满足压缩机使用的防尘、防触电要求,并且杜绝压缩机因制冷而产生的表面结霜进入接线柱3,既保证压缩机带电部位不会因为冷凝水的影响而短路失效,也保证了接线柱不会因为冷凝水而生锈,提高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特征:

1.一种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其包括有承压设备壳体(1)、保护盖(2)、接线柱(3)、电源线(4)和盖板(5);

所述承压设备壳体(1)上具有接线柱开孔;所述保护盖(2)为顶部具有保护盖开口、底部具有接线柱穿口(21)的壳体结构,所述盖板(5)封挡于保护盖(2)的保护盖开口上、与保护盖(2)连接成内具有接线腔(20)的保护盒;保护盖(2)由底部连接于承压设备壳体(1)的外壁上、其接线柱穿口(21)正对承压设备壳体(1)的接线柱开孔;

所述接线柱(3)包括有接线座(30)、及设于接线座(30)两端的外接头(31)和内接头(32),外接头(31)的末端具有外接头穿孔(310),内接头(32)的末端具有内接头穿孔(320);接线柱(3)由接线座(30)固定安装于承压设备壳体(1)的接线柱开孔上,接线柱(3)的外接头(31)穿入保护盒的接线腔(20)内、内接头(32)设于承压设备壳体(1)内;

所述电源线(4)的末端具有电源线接头(41)并具有电源线接头穿孔,电源线(4)的电源线接头(41)穿入保护盒的接线腔(20)内与接线柱(3)的外接头(31)连接;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端子连接板(6),端子连接板(6)成块状结构、其正面上具有至少1个端子连接位,每个端子连接位包括有1个端板槽(61)、1个端板穿孔(62)和1个安装孔(63);所述端板槽(61)沿端子连接板(6)的正面横向设置、并由端子连接板(6)的中部附近延伸至端子连接板(6)的边部,端子连接板(6)的边部对应端板槽(61)的外端具有槽端口;所述端板穿孔(62)竖向设于端板槽(61)的内端附近、并与端板穿孔(62)的内端连通;所述安装孔(63)竖向设于端板槽(61)的内端上;

所述端子连接板(6)设于保护盖(2)内,电源线(4)的电源线接头(41)通过端子连接板(6)与接线柱(3)的外接头(31)连接;端子连接板(6)的背面贴靠于保护盖(2)的底部、其上的端子连接位与接线柱(3)的外接头(31)及电源线(4)的电源线接头(41)一一对应设置;接线柱(3)的外接头(31)穿出端子连接板(6)的端板穿孔(62)、并具有弯折于端板槽(61)内的外接头弯折段(311),使接线柱(3)的外接头穿孔(310)正对端子连接板(6)的安装孔(63);电源线(4)的电源线接头(41)由端子连接板(6)的槽端口穿入端子连接板(6)的端板槽(61)内、并搭于接线柱(3)的外接头弯折段(311)上,电源线(4)的电源线接头(41)、接线柱(3)的外接头(31)和端子连接板(6)通过端子螺栓(7)、电源线接头穿孔、接线柱(3)的外接头穿孔(310)和端子连接板(6)的安装孔(63)紧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连接板(6)的每个端子连接位上安装孔(63)的末端至端子连接板(6)的背面还具有孔径收窄的端通孔(64),每个端子连接位的安装孔(63)内设有端子螺母(65),端子螺栓(7)与安装孔(63)内的端子螺母(65)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连接板(6)的每个端子连接位上位于端板槽(61)的内侧壁还具有横向设置的条形凸台(6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连接板(6)的每个端子连接位的背面具有凸起的背凸柱(67),所述背凸柱(67)与端子连接板(6)的安装孔(63)对应设置,使相邻背凸柱(67)之间、以及端子连接板(6)的背面与承压设备壳体(1)的外壁之间具有排水间隙(68)。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连接板(6)上具有3个端子连接位,3个端子连接位的3个端板槽(61)依次靠近设置,位于中间的端板槽(61)与其两边的端板槽(61)部分错开,即位于中间的端板槽(61)的内端靠近其两边的端板槽(61)的外端设置,3个端子连接位的3个端板穿孔(62)成三角形均匀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设备为涡旋压缩机(10),所述承压设备壳体(1)为涡旋压缩机壳体、其内设有电机(11),所述接线柱(3)和电源线(4)均为三相结构,接线柱(3)的内接头(32)与电机(11)的引出线(12)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承压设备用接线结构,包括有承压设备壳体、保护盖、接线柱、电源线、盖板和端子连接板。盖板封挡于保护盖上、与保护盖连接成内具有接线腔的保护盒;保护盖焊接于承压设备壳体的外壁上,端子连接板设于保护盖内,其背面贴靠于保护盖的底部、其上的端子连接位与接线柱的外接头及电源线的电源线接头一一对应设置;电源线的电源线接头、接线柱的外接头和端子连接板通过端子螺栓、电源线接头穿孔、接线柱的外接头穿孔和端子连接板的安装孔紧固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生产,不仅满足防水、防尘、防触电的高可靠性要求,而且适用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大大延长承压设备核心部件的使用寿命,提升承压设备稳定运行时间。

技术研发人员:李杨星;杨家祥;陈志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森自控日立万宝压缩机(广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20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205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