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尾部焊线柱用焊接结构。
背景技术:
连接器尾部出线一般是三种方式,压接、焊接与穿刺,在焊接出线这种方式里,一般传统焊杯式是将导线2芯线浸锡后焊接于插针或插孔1尾部的焊杯里(如图1))。传统焊线柱式是将导线2芯线浸锡后紧靠焊线柱1焊接,再用热缩管4封装,如图2。传统的焊接技术具有以下缺陷:a.焊接点不牢固,有脱焊、断线风险;b.在焊线柱上进行多芯焊接时,容易造成相邻出线焊点接触或靠近,导致连接器电气性能不合格;c.对于间距小的连接器,焊接位置与锡焊量要求高、操作难度大,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连接牢固、操作性好、生产效率高的连接器尾部焊线柱用焊接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尾部焊线柱用焊接结构,包括焊线柱和导线,还包括焊杯,所述焊杯一端设置有压接孔,所述导线设置在压接孔内,焊杯另一端套接在焊线柱上,焊杯表面对应焊线柱和导线连接处设置有焊接窗口,焊线柱和导线通过焊锡连接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焊锡的厚度小于压接孔的外径。
作为优选,所述焊杯、焊线柱与导线之间封装有热缩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能改善焊接可靠度,增加焊点强度,采用先压接、后焊接的方式,改善操作工艺性,操作更简单;提高了出线可靠性,先将导线压接与焊杯降低断线风险,再将焊线柱穿入焊杯进行焊接降低了脱焊风险,从而保证了出线连接的可靠性;保证了连接器的电气性能,将所有导线芯线并压于焊杯的压接孔内,减小了出线直径,使出线点不会接触或靠近,从而保证了电气性能;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导线及焊线柱穿入焊杯的固定位置,在专有焊接窗口进行焊接,操作简单、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焊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统的焊接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尾部焊线柱用焊接结构,包括焊线柱1和导线2,还包括焊杯3,所述焊杯3一端设置有压接孔4,所述导线2设置在压接孔4内,焊杯3另一端套接在焊线柱1上,焊杯3表面对应焊线柱1和导线2连接处设置有焊接窗口5,焊线柱1和导线2通过焊锡6连接固定。
所述焊锡6的厚度小于压接孔4的外径,不影响最小电气间隙。
所述焊杯3、焊线柱1和导线2用热缩管封装,热缩管一端至针脚靠近连接器绝缘体后端面,另一头包裹导线2胶皮至少3毫米,保证焊线柱之间的绝缘性能。
利用一个起转接作用的焊杯3(表面镀锡),先将导线2压接于该焊杯3的压接孔4内,然后将压接完成的组件穿于连接器尾部焊线柱1上,抵拢导线2线头,将焊料用烙铁焊接于焊杯3的焊接窗口5内,焊锡6不超过焊杯3的外圆直径,从而保证连接器尾部各个通路之间的最小电气间隙,然后用热缩管封装,一端至针脚靠近连接器绝缘体后端面,另一头包裹导线2胶皮至少3毫米。
实施例
一种三排连接器,连接器尾部孔位排列的间距4毫米,排距4毫米,相邻两排错位排列,尾部出针长度10毫米,尾部出针大小为ф1.3毫米,尾部出导线2的规格为awg20,焊杯3的穿针部分孔径设计为ф1.4毫米,压接导线2孔设计为ф1.8毫米,焊杯3外径设计为ф2.3毫米,焊杯3总长设计为10毫米,压接导线2孔深度设计为5.5毫米,焊杯3的穿针部分完整长度设计为2毫米,焊杯3开口长度设计为4毫米,开口靠近压接导线2一侧设计45度斜面,以方便焊接操作,先将导线2剥头6毫米,将芯线线头穿至压接导线2孔底,即穿入5.5毫米,压接导线2,压接拉脱力大于58n;然后将压接导线2的焊杯3穿入连接器尾部圆头焊针,抵住导线2线头;将焊料用烙铁焊接于焊杯3的焊接窗口5内,焊锡6不超过焊杯3的外圆直径,从而控制好连接器尾部各个通路之间的最小电气间隙,然后用热缩管封装,一端至针脚靠近连接器绝缘体后端面,另一头包裹导线2胶皮至少3毫米。
1.一种连接器尾部焊线柱用焊接结构,包括焊线柱和导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焊杯,所述焊杯一端设置有压接孔,所述导线设置在压接孔内,焊杯另一端套接在焊线柱上,焊杯表面对应焊线柱和导线连接处设置有焊接窗口,焊线柱和导线通过焊锡连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尾部焊线柱用焊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焊锡的厚度小于压接孔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尾部焊线柱用焊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杯、焊线柱与导线之间封装有热缩管。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