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载通信系统的天线电缆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37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车载通信系统的天线电缆。



背景技术:

电缆是电力传输、信号传输的主要设施,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电缆的应用环境多种多样。例如:在车载通信系统中,就采用了一种把辐射电缆天线作为该系统的固定部分并把偶极子天线作为该系统的移动部分的技术。

但是,现有的车用天线上使用的同轴高频电缆由于在使用中经常弯折,容易造成材质的撕裂而破裂,对安全性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同轴高频电缆采用较为耐弯折的材料(例如较为薄的金属屏蔽层)以适应这样的工作环境,但是由于金属屏蔽层较薄,其抗干扰能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采用较厚的金属层等手段来解决电缆的抗干扰性的话则电缆又会变硬,无法适用于工作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载通信系统的天线电缆,能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车载通信系统的天线电缆,包括设置在电缆中心层的多根数据线、信号线和电源导线,位于数据线、信号线和电源导线的间隙之间设置有填充层,位于数据线、信号线和电源导线的外侧设置有总屏蔽层,总屏蔽层的外侧设置有外护层;所述的数据线、信号线和电源导线的外壁两两相切,且内切于总屏蔽层;所述的外护层采用耐低温的弹性体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的外护层采用tpe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的多根数据线绕电缆的中轴线均匀分布,信号线和电源导线均匀的分布在数据线之间;且多根数据线、信号线和电源导线沿电缆横截面的直径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数据线、信号线和电源导线的内间隙之间设置有填充层;所述的数据线、信号线和电源导线与总屏蔽层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填充层;或者,在数据线、信号线和电源导线与总屏蔽层的内壁之间不设置填充层。

进一步的,所述的填充层采用纤维丝。

进一步的,所述的填充层采用芳纶纤维。

进一步的,所述的数据线包括绕数据线的中轴线绞合设置的多根导线,导线的外侧设置有数据线屏蔽层;多根导线的外壁两两相切,且导线另一侧的外壁内切于数据线屏蔽层。

进一步的,所述的总屏蔽层或数据线屏蔽层包括绕包层和编织层。

进一步的,所述的绕包层采用铝箔绕包,绕包的重叠率大于等于15%;所述的编织层采用镀锡线编织层,编织密度大于等于85%。

进一步的,所述的导线包括设置在内侧的导体以及设置在导体外侧的外包层,外包层采用不同的颜色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的导体采用铜线或镀银铜线。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车载通信系统的天线电缆,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技术方案中的外护层采用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制成,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制成的外护层,增加了电缆的高强度,高回弹性,耐候性,抗疲劳性和耐温性。另外,屏蔽层采用铝箔绕包层和镀锡线编织层,双层屏蔽,增加了电缆的屏蔽性;同时,其编织层由镀锡线进行编织,对电缆起到屏蔽的同时,还进一步的增加了电缆的柔韧性。

(2)数据线的设置,其在传输信号的同时,能有效的对外信号进行屏蔽,起到防干扰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的避免传输的数据被外界所窃取。同时,绝缘层采用不同颜色,可以便于后期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数据线的横截面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志:1-数据线、11-导线、12-数据线屏蔽层、2-信号线和电源导线、3-总屏蔽层、31-绕包层、32-编织层、4-外护层、5-填充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车载通信系统的天线电缆,包括设置在电缆中心层的多根数据线1、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位于数据线1、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的外侧设置有总屏蔽层3,总屏蔽层3的外侧设置有外护层4。

多根数据线1绕电缆的中轴线均匀分布,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均匀的分布在数据线1之间,且多根数据线1、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沿电缆横截面的直径对称设置;所有的数据线1、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的外壁两两相切,且内切于总屏蔽层3。

位于数据线1、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的间隙之间设置有填充层5;在数据线1、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的内间隙之间设置有填充层5;一般情况下,由于在数据线1、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与总屏蔽层3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较小,不设置填充层。但是,在数据线1、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的根数较多,使得数据线1、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与总屏蔽层3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较大时,需要设置填充层对间隙进行填充,以此来增大电缆的稳定性和强度。填充层采用纤维丝进行填充,本实施例中,填充层采用芳纶纤维。

总屏蔽层3包括绕包在数据线1、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外侧的绕包层31,以及设置在绕包层31外侧的编织层32。绕包层31采用铝箔绕包,绕包的重叠率大于等于15%;所述的编织层32采用镀锡线编织层,编织密度大于等于85%。

为了考虑工艺方便,一般都会先绕包,后编织;因此,多数都是将绕包层设置在内侧,将编织层设置在绕包层的外侧。但是先编织,后绕包,即将编织层设置在绕包层的内侧也是本技术方案的一种实施方式。

外护层4采用耐低温的弹性体材料制成,外护层4采用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制成,本实施例采用的是tpe材料制成。

数据线1、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的根数可以根据需求增加或减少;数据线1、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根数的改变只会使电缆的横截面发生变化。在本实施例中,电缆的中心层设置有两根数据线1,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总共有四根。

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采用的是绝缘单线,绝缘单线采用镀锡铜线,位于镀锡铜线的外侧设置绝缘层;绝缘层采用氟塑料制成,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标识。

如图2所示,数据线1包括绕数据线的中轴线绞合设置的多根导线11,导线11的外侧设置有数据线屏蔽层12;多根导线11的外壁两两相切,且导线11另一侧的外壁内切于数据线屏蔽层12。在本实施例中,数据线1中设置有两根导线11,绕数据线1的中轴线绞合设置。

导线11包括设置在内侧的导体以及设置在导体外侧的外包层,导体采用软圆铜线或镀银软圆铜线铜线;包裹在软圆铜线外侧的外包层采用由聚乙烯制成的绝缘层;外包层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标识。

数据线屏蔽层12包括绕包在导线外侧的绕包层,以及设置在绕包层外侧的编织层。绕包层采用铝箔绕包,绕包的重叠率大于等于15%;所述的编织层采用镀锡线编织层,编织密度大于等于85%。

为了考虑工艺方便,一般都会先绕包,后编织;因此,多数都是将绕包层设置在内侧,将编织层设置在绕包层的外侧。但是先编织,后绕包,即将编织层设置在绕包层的内侧也是本技术方案的一种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车载通信系统的天线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电缆中心层的多根数据线(1)、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位于数据线(1)、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的间隙之间设置有填充层(5),位于数据线(1)、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的外侧设置有总屏蔽层(3),总屏蔽层(3)的外侧设置有外护层(4);所述的数据线(1)、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的外壁两两相切,且内切于总屏蔽层(3);所述的外护层(4)采用耐低温的弹性体材料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通信系统的天线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护层(4)采用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通信系统的天线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根数据线(1)绕电缆的中轴线均匀分布,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均匀的分布在数据线(1)之间;且多根数据线(1)、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沿电缆横截面的直径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通信系统的天线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数据线(1)、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的内间隙之间设置有填充层(5);所述的数据线(1)、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与总屏蔽层(3)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填充层(5);或者,在数据线(1)、信号线和电源导线(2)与总屏蔽层(3)的内壁之间不设置填充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通信系统的天线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填充层(5)采用纤维丝。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通信系统的天线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数据线(1)包括绕数据线(1)的中轴线绞合设置的多根导线,导线的外侧设置有数据线屏蔽层(12);多根导线的外壁两两相切,且导线另一侧的外壁内切于数据线屏蔽层(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通信系统的天线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总屏蔽层(3)或数据线屏蔽层(12)包括绕包层和编织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通信系统的天线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绕包层采用铝箔绕包,绕包的重叠率大于等于15%;所述的编织层采用镀锡线编织层,编织密度大于等于85%。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通信系统的天线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线包括设置在内侧的导体以及设置在导体外侧的外包层,外包层采用不同的颜色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载通信系统的天线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体采用铜线或镀银铜线。

技术总结
一种用于车载通信系统的天线电缆,包括设置在电缆中心层的多根数据线、信号线和电源导线,所述的数据线、信号线和电源导线的外壁相切,位于数据线、信号线和电源导线的内间隙之间设置有填充层,位于数据线、信号线和电源导线的外侧设置有屏蔽层,屏蔽层的外侧设置有外护层,所述的外护层采用耐低温的弹性体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在增加了电缆的柔韧性的同时,还有效的保证了电缆的屏蔽线。

技术研发人员:吴仁和;茆永洲;陈卫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全兴电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04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22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