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水利大坝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62


本申请涉及水坝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水利大坝。



背景技术:

拦水坝,是拦截江河渠道水流以抬高水位或调节流量的挡水建筑物,可形成水库、抬高水位、调节径流、集中水头,用于防洪、供水、灌溉、水力发电、改善航运等。

相关技术的公告号为cn20626710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组合式简易拦水坝,包括限位板、框架、与框架配合的闸门以及与框架底面固定的固定板,限位板上贯穿开设有供固定板穿过的通孔。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在使用时,相邻框架之间相互贴合,彼此之间的连接作用较差,水坝的整体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增强水坝的整体稳定性,本申请提供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水利大坝。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水利大坝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水利大坝,包括沿河道宽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闸门板,所述闸门板一侧的侧壁上固定有燕尾块,所述闸门板另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燕尾块插接配合的燕尾槽,所述闸门板上设置有用于将相邻两个闸门板固定的固定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拼接水利大坝时,工作人员只需将一个闸门板上的燕尾块与另一个闸门板上的燕尾槽插接,以此使得相邻两个闸门板之间得以连接,在固定组件的固定作用下,相邻两个闸门板之间得以固定,从而增强了水坝在使用过程中的整体稳定性,有利于延长水坝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所述闸门板与燕尾槽相邻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壁固定有阻挡块,所述安装槽靠近燕尾槽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安装槽连通的连通槽,所述燕尾块与连通槽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插接槽,所述安装槽远离燕尾槽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安装槽连通的第一插接孔,所述闸门板与燕尾槽相邻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插接孔连通的第二插接孔。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滑动安装于安装槽内的活动板、与活动板靠近燕尾槽一侧的侧壁固定的插接杆、套设于插接杆上的第一弹簧、与活动板远离插接杆一侧的侧壁固定并与第一插接孔插接配合的抵接杆、与第二插接孔滑移配合的操作杆、套设于操作杆上的第二弹簧以及与操作杆端部固定的操作板,所述插接杆与连通槽以及插接槽均插接配合,所述操作杆远离操作板的一端以及抵接杆远离活动板的一端设有相互配合的倾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相邻两个闸门板进行连接时,工作人员首先需握住操作板并将操作杆朝向远离第二插接孔的一侧移动,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插接杆收缩至连通槽内,此时,工作人员需将燕尾块自上而下插入燕尾槽中,直至相邻闸门板上表面的高度平齐,随后,工作人员需松开操作板,在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使得操作杆端部的倾斜面与抵接杆的倾斜面抵接并将活动板朝向燕尾槽一侧推动,插接杆贯穿连通槽后与燕尾块上的插接槽插接,增强了相邻两个闸门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抵接杆的横截面以及操作杆的横截面均为矩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接杆的横截面为矩形,起到了防止抵接杆在第一插接孔内发生转动的作用,操作杆的横截面为矩形,起到了防止操作杆在第二插接孔内发生转动的作用,以此使得操作杆端部的倾斜面与抵接杆端部的倾斜面持续保持位置对应,以便操作杆端部的倾斜面与抵接杆端部的倾斜面抵接并将抵接杆朝向燕尾槽一侧移动。

可选的,所述操作板侧壁上铰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长度小于操作杆的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相邻两个闸门板时,工作人员需转动支撑杆,使得支撑杆远离操作板的一端与闸门板一侧的侧壁抵接,以此使得操作杆端部与抵接杆端部分离,从而便于插接杆收缩至连通槽中,降低了插接杆对燕尾块沿燕尾槽的移动产生阻碍的概率,有利于工作人员对相邻闸门板进行拼接。

可选的,所述燕尾块一侧的侧壁上固定有弧形凸条,所述燕尾槽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弧形凸条配合的弧形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燕尾块与燕尾槽插接配合,弧形凸条与弧形凹槽配合作用,降低了水流由燕尾块与弧形凹槽之间的缝隙渗出的概率,有利于增强水坝的蓄水作用。

可选的,所述弧形凸条为遇水膨胀橡胶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遇水膨胀橡胶条采用遇水膨胀橡胶材料制成,具有遇水膨胀性能,当少量雨水进入燕尾块与弧形凹槽之间的缝隙时,遇水膨胀橡胶条遇水膨胀,以此使得弧形凸条与弧形凹槽之间的缝隙被充分填满,进一步增强了相邻闸门板之间的密封性。

可选的,所述插接杆远离活动板的一端设有导接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导接部的作用下,降低了插接杆贯穿连通槽并与插接槽插接的难度。

可选的,所述闸门板远离水流上游一侧的侧壁上固定有加强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加强板的作用下,加强板对闸门板起到了良好的加固作用,增强了水坝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本申请中,一个闸门板上的燕尾块与另一个闸门板上的燕尾槽插接配合,使得相邻两个闸门板之间得以连接,在固定组件的固定作用下,相邻两个闸门板之间得以固定,从而增强了水坝在使用过程中的整体稳定性;

本申请中,水利大坝在使用时,在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操作杆将抵接杆向靠近燕尾槽的一侧抵触,插接杆穿过连通槽并与燕尾块上的插接槽插接,从而增强了燕尾块与燕尾槽侧壁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以便增强相邻闸门板之间的连接作用;

本申请在对相邻两个闸门板进行拼接时,工作人员首先需转动支撑杆,使得支撑杆远离操作板的一端与闸门板一侧的侧壁抵接,以此使得操作杆端部与抵接杆端部分离,从而便于插接杆收缩至连通槽中,降低了插接杆对燕尾块沿燕尾槽的移动产生阻碍的概率,有利于工作人员对相邻闸门板进行拼接。

附图说明

图1是申请实施例的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水利大坝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申请实施例的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水利大坝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闸门板;11、燕尾块;111、插接槽;12、燕尾槽;121、弧形凹槽;13、安装槽;131、阻挡块;132、第一插接孔;133、连通槽;14、第二插接孔;2、加强板;3、固定组件;31、活动板;32、插接杆;321、导接部;33、第一弹簧;34、抵接杆;35、操作杆;36、第二弹簧;37、操作板;371、支撑杆;4、弧形凸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水利大坝。参照图1,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水利大坝包括闸门板1、燕尾块11、加强板2以及固定组件3,闸门板1为竖直设置的长方形板状结构,闸门板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闸门板1沿河道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且每个闸门板1一侧的侧壁上均开设有延伸方向竖直的燕尾槽12。

参照图1,燕尾块11的横截面呈燕尾形,其一侧的侧壁与闸门板1远离燕尾槽12一侧的侧壁固定,且燕尾块11与燕尾槽12插接配合。加强板2为直角梯形板状结构,其一侧的侧壁与闸门板1远离水流上游一侧的侧壁固定,加强板2的上表面与闸门板1的上表面平齐,加强板2的底面与闸门板1的底面平齐,以此对闸门板1起到了良好的加固作用,有利于增强坝体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参照图1,闸门板1远离水流上游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槽13,安装槽13的横截面为矩形,且安装槽13的内壁上固定有阻挡块131。固定组件3设置于闸门板1上,用于将相邻两个闸门板1固定,结合图2及图3所示,固定组件3包括活动板31、插接杆32、第一弹簧33、抵接杆34、操作杆35、第二弹簧36以及操作板37。活动板31为矩形块状结构,其安装于安装槽13内,活动板31一侧的侧壁与安装槽13一侧的侧壁抵接,活动板31另一侧的侧壁与阻挡块131一侧的侧壁抵接。插接杆32为圆杆状结构,其一端与活动板31靠近燕尾槽12一侧的侧壁固定,安装槽13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插接杆32插接配合的连通槽133,连通槽133与燕尾槽12连通,且燕尾块11上与连通槽133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与插接杆32插接配合的插接槽111。

参照图3,第一弹簧33设置于安装槽13内,其套设于插接杆32上,第一弹簧33的一端与安装槽13靠近燕尾槽12一侧的侧壁固定,第一弹簧33的另一端与活动板31靠近燕尾槽12一侧的侧壁固定。抵接杆34为方形杆状结构,其一端与活动板31远离燕尾槽12一侧的侧壁固定,安装槽13远离燕尾槽12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抵接杆34插接配合的第一插接孔132。操作杆35为方形杆状结构,与安装槽13同侧的闸门板1侧壁上开设有第二插接孔14,第二插接孔14与第一插接孔132连通,第二插接孔14与操作杆35插接配合,且操作杆35靠近抵接杆34的一端以及抵接杆34远离活动板31的一端设有相互配合的倾斜面。第二弹簧36套设于操作杆35上,操作板37为矩形块状结构,操作板37靠近闸门板1一侧的侧壁与操作杆35远离抵接杆34的一端固定,且第二弹簧36的两端分别与操作块和闸门板1固定。在将相邻两个闸门板1进行拼接时,工作人员首先需握住操作板37并将操作杆35朝向远离第二插接孔14的一侧移动,在第一弹簧33的弹力作用下,活动板31朝向远离燕尾槽12一侧移动,使得插接杆32收缩至连通槽133内,以此便于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将燕尾块11插入闸门板1上的燕尾槽12,直至相邻两个闸门板1的上表面平齐,此时,工作人员需松开操作板37,在第二弹簧36的弹力作用下,操作杆35上的倾斜面与抵接杆34上的倾斜面抵接并将活动板31朝向燕尾槽12一侧推动,从而便于插接杆32与燕尾块11上的插接槽111插接,增强了相邻两个闸门板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参照图3,插接杆32远离活动板31的一端设有导接部321,以此降低了插接杆32与插接槽111插接的难度,有利于闸门板1安装工作的进行。操作板37上设置有支撑杆371,支撑杆371为方形杆状结构,支撑杆371的一端与操作板37靠近闸门板1一侧的侧壁铰接,支撑杆371的长度小于操作杆35的长度,以此便于工作人员在拼接闸门板1前转动支撑杆371,使得支撑杆371远离操作板37的一端与闸门板1侧壁抵接,此时,操作杆35端部远离抵接杆34,在第一弹簧33的弹力作用下,活动板31朝向远离燕尾槽12的一侧移动,以此使得插接杆32收缩至连通槽133内,降低了插接杆32对燕尾块11沿燕尾槽12的移动产生阻碍的概率。

参照图3,燕尾块11靠近水流上游一侧的侧壁上固定有弧形凸条4,燕尾槽12靠近水流上游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弧形凸条4配合的弧形凹槽121,弧形凸条4为遇水膨胀橡胶条,具有良好得遇水膨胀性能,当少量水分渗入燕尾块11与燕尾槽12之间的缝隙处时,弧形凸条4遇水膨胀,使得弧形凸条4与弧形凹槽121之间的缝隙被充分填满,增强了相邻两个闸门板1之间的密封性,有利于提升水坝的蓄水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水利大坝的实施原理为:在拼接闸门板1时,工作人员只需转动支撑杆371,使得支撑杆371远离操作板37的一端与闸门板1远离水流上游一侧的侧壁抵接,在第一弹簧33的弹力作用下,活动板31朝向远离燕尾槽12的一侧移动,插接杆32收缩至连通槽133内,以此便于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将燕尾块11与燕尾槽12插接,当相邻两个闸门板1的上表面平齐时,工作人员需转动支撑杆371并使得支撑杆371端部与闸门板1分离,在第二弹簧36的弹力作用下,操作杆35的倾斜面与抵接杆34的倾斜面抵接,使得插接杆32穿过连通槽133并与插接槽111插接,从而增强了相邻两个闸门板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水利大坝,包括沿河道宽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闸门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闸门板(1)一侧的侧壁上固定有燕尾块(11),所述闸门板(1)另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燕尾块(11)插接配合的燕尾槽(12),所述闸门板(1)上设置有用于将相邻两个闸门板(1)固定的固定组件(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水利大坝,其特征在于:所述闸门板(1)与燕尾槽(12)相邻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安装槽(13),所述安装槽(13)内壁固定有阻挡块(131),所述安装槽(13)靠近燕尾槽(12)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安装槽(13)连通的连通槽(133),所述燕尾块(11)与连通槽(133)对应的位置上开设有插接槽(111),所述安装槽(13)远离燕尾槽(12)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安装槽(13)连通的第一插接孔(132),所述闸门板(1)与燕尾槽(12)相邻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插接孔(132)连通的第二插接孔(14);

所述固定组件(3)包括滑动安装于安装槽(13)内的活动板(31)、与活动板(31)靠近燕尾槽(12)一侧的侧壁固定的插接杆(32)、套设于插接杆(32)上的第一弹簧(33)、与活动板(31)远离插接杆(32)一侧的侧壁固定并与第一插接孔(132)插接配合的抵接杆(34)、与第二插接孔(14)滑移配合的操作杆(35)、套设于操作杆(35)上的第二弹簧(36)以及与操作杆(35)端部固定的操作板(37),所述插接杆(32)与连通槽(133)以及插接槽(111)均插接配合,所述操作杆(35)远离操作板(37)的一端以及抵接杆(34)远离活动板(31)的一端设有相互配合的倾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水利大坝,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杆(34)的横截面以及操作杆(35)的横截面均为矩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水利大坝,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板(37)侧壁上铰接有支撑杆(371),所述支撑杆(371)的长度小于操作杆(35)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水利大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燕尾块(11)一侧的侧壁上固定有弧形凸条(4),所述燕尾槽(12)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弧形凸条(4)配合的弧形凹槽(1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水利大坝,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凸条(4)为遇水膨胀橡胶条。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水利大坝,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杆(32)远离活动板(31)的一端设有导接部(32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水利大坝,其特征在于:所述闸门板(1)远离水流上游一侧的侧壁上固定有加强板(2)。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水利建筑防水结构水利大坝,包括沿河道宽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闸门板,所述闸门板一侧的侧壁上固定有燕尾块,所述闸门板另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燕尾块插接配合的燕尾槽,所述闸门板上设置有用于将相邻两个闸门板固定的固定组件。本申请中,一个闸门板上的燕尾块与另一个闸门板上的燕尾槽插接配合,使得相邻两个闸门板之间得以连接,在固定组件的固定作用下,相邻两个闸门板之间得以固定,从而增强了水坝在使用过程中的整体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启元;韩子阳;李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丰之源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26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232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