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夹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40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夹具,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将麦克风固定在弦乐器的乐器夹具。



背景技术:

以往要采集乐器的声音时,大都是通过一个麦克风架,将一个麦克风架置在邻近乐器的位置。这样的方式,虽然可以达到收音的目的,但是麦克风架无法移动,因此,在收音时,往往会因为乐器随人体摆动或走动,以致于乐器与麦克风的距离并非固定且时常有变化,使收音的音量忽大忽小,而影响收音质量。

为了改善前述缺点,中国台湾专利号第m431407号专利案所公开的一种现有的弦乐器拾音夹座,主要是通过不可变化大小的定位扣夹扣在弦乐器的系弦板上,再通过顶撑杆抵靠于弦乐器上,及以夹持杆夹持麦克风。借此,将麦克风定位于弦乐器上,使收音的音量维持稳定。

惟,由于定位扣的夹口大小固定,因此,第m431407号专利案只能适用特定尺寸的弦乐器,有使用受限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适用不同尺寸的弦乐器,且能够提升收音质量的乐器夹具。

本实用新型的乐器夹具,适用于可卸离地连接麦克风与弦乐器,所述弦乐器包含拉弦板,所述乐器夹具包含第一夹持单元,及第二夹持单元。

所述第一夹持单元包括本体,及可位移地穿置在所述本体且适用于夹持所述麦克风的夹扣件。

所述第二夹持单元包括两个可摆动地枢设在所述第一夹持单元且界定出夹口的夹臂,每一夹臂具有夹持部,所述夹臂在缩口状态与扩口状态间变化,在所述缩口状态时,所述夹臂的夹持部相互邻近,且适用于抵靠所述拉弦板的两侧,在所述扩口状态时,所述夹臂的夹持部相互远离,且适用于脱离所述拉弦板。

本实用新型的乐器夹具,所述第一夹持单元的本体具有界定出孔道的内周面、反向于所述内周面的外周面,及由所述内周面延伸至所述外周面的开口,所述孔道沿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夹扣件沿所述宽度方向可位移地穿置在所述孔道。

本实用新型的乐器夹具,所述第一夹持单元的夹扣件具有由外表面凹陷的凹口,及形成在所述凹口一端的挡止部,所述夹扣件相对所述本体在扣合位置与开放位置间位移,在所述扣合位置时,所述挡止部邻近并朝向所述开口且与所述本体界定出适用于供所述麦克风穿置的通道,在所述开放位置时,所述挡止部脱离所述开口,且所述凹口朝向所述开口并与所述开口界定出开放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乐器夹具,所述第一夹持单元还包括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穿置在所述本体的孔道内,且迫抵于所述本体与所述夹扣件间,恒产生使所述夹扣件位于所述扣合位置的偏压力。

本实用新型的乐器夹具,所述本体还具有形成在所述内周面的限位部,且所述夹扣件还具有形成在外表面且用于抵靠所述限位部的抵靠部。

本实用新型的乐器夹具,所述第一夹持单元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本体且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适用于支撑所述麦克风,使所述麦克风由所述本体沿所述长度方向通过所述支撑座。

本实用新型的乐器夹具,所述支撑座具有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且由邻近所述第二夹持单元的一端沿厚度方向朝远离所述第二夹持单元的另一端倾斜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适用于容纳通过的麦克风。

本实用新型的乐器夹具,所述第一夹持单元还包括软质的接触件,且所述支撑座还具有由远离所述第二夹持单元的所述另一端沿所述厚度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接触件连接于所述支撑座的延伸部,且适用于接触于所述拉弦板的板面。

本实用新型的乐器夹具,所述第一夹持单元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本体且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底座,所述第二夹持单元还包括第一栓件及在所述第一夹持单元注射成型时被埋入所述底座的螺帽,所述夹臂沿厚度方向与所述底座相间隔,且以沿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轴线为中心转动,所述第一栓件沿所述第一轴线穿经所述夹臂与所述底座,且螺合于所述螺帽。

本实用新型的乐器夹具,所述第二夹持单元还包括两个第一软垫,每一个夹臂还具有反向于所述夹持部的串接部,每一个第一软垫可转动地连接于各自的夹持部,并具有夹持面,所述夹持面适用于迫夹所述拉弦板,所述串接部供所述第一栓件通过。

本实用新型的乐器夹具,每一个夹臂还具有连接于所述串接部且可被操作的拨控部,且每一个第一软垫以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为中心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乐器夹具,所述第二夹持单还包括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环绕所述第一栓件且迫抵在所述夹臂的所述拨控部间,恒产生使所述夹臂位于所述缩口状态的偏压力。

本实用新型的乐器夹具,所述第二夹持单元还包括第二软垫,所述第二软垫连接于所述底座,且适用于支撑所述麦克风。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以能够摆动的所述夹臂,使本实用新型可以缩放所述夹口,而适用不同尺寸的弦乐器,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夹持单元与所述第二夹持单元稳固地连接所述麦克风与所述弦乐器,进而提升所述麦克风的收音质量。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附图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乐器夹具的实施例被安装在弦乐器上,且夹持麦克风;

图2是所述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所述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线ⅳ-ⅳ所截取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3中的线ⅴ-ⅴ所截取的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中夹扣件位于扣合位置;

图6是沿着图3中的线ⅵ-ⅵ所截取的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中两个夹臂界定出夹口,且位于缩口位置;

图7是类似于图5的剖视图,但所述夹扣件位于开放位置;

图8是类似于图3的俯视图,但所述夹臂位于扩口位置;及

图9是类似于图6的俯视图,但所述夹口扩大。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2与图3,本实用新型乐器夹具的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乐器夹具的一个实施例,适用于可卸离地连接一个麦克风1与一个弦乐器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弦乐器2是大提琴,并包含一个拉弦板21,及多根连接于所述拉弦板21的琴弦22。所述拉弦板21具有形成在一侧的板面211。所述乐器夹具包含一个第一夹持单元3,及一个第二夹持单元4。

所述第一夹持单元3包括一个本体31、一个可位移地穿置在所述本体31且适用于夹持所述麦克风1的夹扣件32、一个第一弹性组件33、一个支撑座34、一个软质的触接件35,及一个底座36。

所述本体31具有一个界定出一个孔道311的内周面312、一个反向于所述内周面312的外周面313,及一个由所述内周面312延伸至所述外周面313的开口314,及一个形成在所述内周面312的限位部315。所述孔道311沿一个宽度方向y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315是一个凸块。

所述夹扣件32沿所述宽度方向y可位移地穿置在所述本体31的孔道311,并具有一个由外表面凹陷的凹口321、一个形成在所述凹口321一端的挡止部322,及一个形成在外表面且用于抵靠所述限位部315的抵靠部323。参阅图4、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抵靠部323是一个由塑料组成且可被挤压而略变形的凸块,并具有一个朝向所述本体31的内周面312的斜面326,及朝向所述限位部315的抵靠面327。所述斜面326用于使所述夹扣件32沿所述宽度方向y穿置入所述孔道311时,导引抵靠部323在被挤压变形过程中通过所述限位部315。所述抵靠面327用于在所述凸块通过所述限位部315后,抵靠于所述限位部315,防止所述夹扣件32脱出所述孔道311。

所述夹扣件32可相对所述本体31在一个扣合位置(如图5)与一个开放位置(如图7)间位移,在所述扣合位置时,所述挡止部322邻近并朝向所述开口314且与所述本体31界定出一个适用于供所述麦克风1穿置的通道324,在所述开放位置时,所述挡止部322脱离所述开口314,且所述凹口321朝向所述开口314并与所述开口314界定出一个开放空间325。

所述第一弹性组件33沿所述宽度方向y穿置在所述本体31的孔道311内,且迫抵于所述本体31与所述夹扣件32间,恒产生使所述夹扣件32位于所述扣合位置的一个偏压力。

参阅图2与图4,所述支撑座34连接于所述本体31且沿一个长度方向x延伸,并具有一个沿所述长度方向x延伸且由邻近所述第二夹持单元4的一端沿一个厚度方向z朝远离所述第二夹持单元4的另一端倾斜的凹陷部341,及一个由远离所述第二夹持单元4的另一端沿所述厚度方向z延伸的延伸部342。所述凹陷部341适用于容纳通过的麦克风1。所述长度方向x、所述宽度方向y与所述厚度方向z彼此垂直。

所述接触件35连接于所述支撑座34的延伸部342,并适用于接触于所述拉弦板21的板面211。

所述底座36连接于所述本体31反向于所述支撑座34的一侧,且沿所述长度方向x延伸。

参阅图2、图3、图4与图6,所述第二夹持单元4包括两个可摆动地枢设在所述第一夹持单元3的底座36且界定出一个夹口41的夹臂42、一个第一栓件43、一个在所述第一夹持单元3注射成型时被埋入所述底座36的螺帽44、两个第一软垫45、两个第二栓件46、一个第二弹性组件47,及一个第二软垫48。

所述夹臂42沿所述厚度方向z与底座36相间隔,且以一个沿所述厚度方向z延伸的第一轴线l1为中心转动,每一个夹臂42具有一个夹持部421、反向于所述夹持部421的串接部422,及一个连接于所述串接部422且可被操作的拨控部423。

所述夹臂42在一个缩口状态(如图3、图6)与一个扩口状态(如图8、图9)间变化,在所述缩口状态时,所述夹臂42的夹持部421相互邻近,且适用于抵靠所述拉弦板21的两侧,在所述扩口状态时,所述夹臂42的夹持部421相互远离,且适用于脱离所述拉弦板21。

所述第一栓件43沿所述第一轴线l1穿经所述夹臂42的串接部422与所述底座36,且螺合于螺帽44。

每一个第一软垫45具有一个适用于迫夹所述拉弦板21的夹持面451。

每一个第二栓件46以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l1的一个第二轴线l2穿经各自的第一软垫45,使每一个第一软垫45以各自的第二轴线l2为中心,可转动地连接于各自的夹持部421。

所述第二弹性组件47环绕所述第一栓件43且迫抵在所述夹臂42的所述拨控部423间,恒产生使所述夹臂42位于所述缩口状态的一个偏压力。

所述第二软垫48连接于所述底座36,且适用于支撑所述麦克风1。

参阅图1、图4、图8与图9,当要使用所述麦克风1对所述弦乐器2进行收音时,只需将所述第一夹持单元3的接触件35抵靠于所述弦乐器2的板面211,然后,以拇指及食指压缩所述夹臂42的拨控部423,就可以克服所述第二弹性组件47的偏压力,使所述夹臂42以所述第一轴线l1为中心反向转动至所述扩口位置,且扩大所述夹口41,借此,在所述夹口41的口径大于所述弦乐器2的拉弦板21径宽的情形下,使所述拉弦板21穿置入所述夹口41。

参阅图1与图4,接着,再释放压缩所述夹臂42的拨控部423,就可以通过所述第二弹性组件47的偏压力作用,驱动所述夹臂42带动所述第一软垫45以所述第一轴线l1为中心相对转动,并缩小所述夹口41,至以所述第一软垫45接触于所述拉弦板21时,所述第一软垫45会配合所述拉弦板21表面的曲线变化,以所述第二轴线l2为中心转动至以所述夹持面451夹持在拉弦板21的两侧,使本实用新型的夹具稳固地定位于所述弦乐器2上。

参阅图1、图5与图7,然后,只需迫压所述夹扣件32克服所述第一弹性组件33的偏压力,使所述夹扣件32沿所述宽度方向y位移至所述开放位置,就可以在所述凹口321与所述开口314界定出所述开放空间325的情形下,轻易的将麦克风1穿置入所述凹口321,接着,只需松放所述夹扣件32,就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弹性组件33的偏压力作用,使所述夹扣件32沿所述宽度方向y位移至所述扣合位置,使所述麦克风1被夹持在所述挡止部322与所述本体31间,且被限位于所述通道324内,借此,使所述麦克风1稳固地定位于所述第二夹持单元4,且被所述支撑座34与所述第二软垫48支撑,而由所述第二软垫48经所述本体31沿所述长度方向x通过所述支撑座34的凹陷部341,及依循所述凹陷部341的斜度向上扬倾斜,而能够随所述弦乐器2位移,并进行收音。

当要卸离所述麦克风1时,同样只需迫压所述夹扣件32位移至所述开放位置,就可由所述开放空间325取出所述麦克风1,且同样只需压缩所述夹臂42的拨控部423,就可以使所述夹臂42以所述第一轴线l1为中心反向转动至所述扩口位置,且扩大所述夹口41,使所述第二夹持单元4脱离所述弦乐器2。

经由以上的说明,可将前述实施例的优点归纳如下:

1、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特殊的构造,使所述第一夹持单元3与所述第二夹持单元4在不需要其它工具或旋锁动作的情形下,就可以通过简易的迫压或扣合动作,稳固地夹持麦克风1且定位于所述弦乐器2上,不但使用操作相当方便,且所述麦克能够随所述弦乐器2移动,进而提升所述麦克风1的收音质量。

2、重要的是,本实用新型以能够摆动的所述夹臂42、自由调整夹持角度的所述第一软垫45,及与所述第一夹持单元3特殊的空间配置,可以使所述第二夹持单元4配合不同径宽的拉弦板21缩放所述夹口41,而适用不同尺寸或不同形式的弦乐器2。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乐器夹具,适用于可卸离地连接麦克风与弦乐器,所述弦乐器包含拉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乐器夹具包含:

第一夹持单元,包括本体,及可位移地穿置在所述本体且适用于夹持所述麦克风的夹扣件;及

第二夹持单元,包括两个可摆动地枢设在所述第一夹持单元且界定出夹口的夹臂,每一夹臂具有夹持部,所述夹臂在缩口状态与扩口状态间变化,在所述缩口状态时,所述夹臂的夹持部相互邻近,且适用于抵靠所述拉弦板的两侧,在所述扩口状态时,所述夹臂的夹持部相互远离,且适用于脱离所述拉弦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乐器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单元的本体具有界定出孔道的内周面、反向于所述内周面的外周面,及由所述内周面延伸至所述外周面的开口,所述孔道沿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夹扣件沿所述宽度方向可位移地穿置在所述孔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乐器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单元的夹扣件具有由外表面凹陷的凹口,及形成在所述凹口一端的挡止部,所述夹扣件相对所述本体在扣合位置与开放位置间位移,在所述扣合位置时,所述挡止部邻近并朝向所述开口且与所述本体界定出适用于供所述麦克风穿置的通道,在所述开放位置时,所述挡止部脱离所述开口,且所述凹口朝向所述开口并与所述开口界定出开放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乐器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单元还包括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穿置在所述本体的孔道内,且迫抵于所述本体与所述夹扣件间,恒产生使所述夹扣件位于所述扣合位置的偏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乐器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还具有形成在所述内周面的限位部,且所述夹扣件还具有形成在外表面且用于抵靠所述限位部的抵靠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乐器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单元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本体且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适用于支撑所述麦克风,使所述麦克风由所述本体沿所述长度方向通过所述支撑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乐器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具有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且由邻近所述第二夹持单元的一端沿厚度方向朝远离所述第二夹持单元的另一端倾斜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适用于容纳通过的麦克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乐器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单元还包括软质的接触件,且所述支撑座还具有由远离所述第二夹持单元的所述另一端沿所述厚度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接触件连接于所述支撑座的延伸部,且适用于接触于所述拉弦板的板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乐器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单元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本体且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底座,所述第二夹持单元还包括第一栓件及在所述第一夹持单元注射成型时被埋入所述底座的螺帽,所述夹臂沿厚度方向与所述底座相间隔,且以沿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轴线为中心转动,所述第一栓件沿所述第一轴线穿经所述夹臂与所述底座,且螺合于所述螺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乐器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单元还包括两个第一软垫,每一个夹臂还具有反向于所述夹持部的串接部,每一个第一软垫可转动地连接于各自的夹持部,并具有夹持面,所述夹持面适用于迫夹所述拉弦板,所述串接部供所述第一栓件通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乐器夹具,其特征在于:每一个夹臂还具有连接于所述串接部且可被操作的拨控部,且每一个第一软垫以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为中心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乐器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单还包括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环绕所述第一栓件且迫抵在所述夹臂的所述拨控部间,恒产生使所述夹臂位于所述缩口状态的偏压力。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乐器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单元还包括第二软垫,所述第二软垫连接于所述底座,且适用于支撑所述麦克风。

技术总结
一种乐器夹具,包含适用于夹持麦克风的第一夹持单元,及第二夹持单元。所述第二夹持单元包括两个可摆动地枢设在所述第一夹持单元且界定出夹口的夹臂。所述夹臂在缩口状态与扩口状态间变化,在所述缩口状态时,所述夹臂的夹持部相互邻近,且适用于抵靠弦乐器的两侧,在所述扩口状态时,所述夹臂的夹持部相互远离,且适用于脱离所述弦乐器。借此,以能够摆动的所述夹臂,使本实用新型可以缩放所述夹口,而适用不同尺寸的弦乐器,且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夹持单元与所述第二夹持单元稳固地连接所述麦克风与所述弦乐器,进而提升所述麦克风的收音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张昭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佳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01
技术公布日:2021.0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34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