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双肢薄壁墩身抗压能力的托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44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提高双肢薄壁墩身抗压能力的托架结构。



背景技术:

从经济性的角度考虑,根据桥墩的具体形态,可以选择三角托架作为现浇箱梁支架的承重结构,由于箱梁自重较大,双肢薄壁结构墩需要承受由托架传递下来的压力,由于墩身壁体较薄,在压力作用下,有被压坏的可能。为保证墩身结构安全,这时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双肢薄壁墩的抗压承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稳定的可提高双肢薄壁墩身抗压能力的托架结构。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提高双肢薄壁墩身抗压能力的托架结构,所述托架结构包括;

一对横梁,其对称水平设置于所述墩身的外侧壁;

一对斜撑,其一端分别对应连接一对所述横梁远离所述墩身的一端,另一端倾斜连接至所述墩身的侧壁上位于所述横梁的底部位置;

一支撑牛腿,其水平设置,且两端分别对应连接一对所述斜撑远离所述横梁的端部;

一对复合支撑臂,其一端分别对应连接于一对所述横梁的两端部、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墩身外侧壁上位于所述支撑牛腿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托架结构还包括,

第一限位装置,其设置在所述斜撑与所述横梁的连接部分处,所述第一限位装置包括:

第一实体块,与所述横梁的底部固定连接;

内腔,其位于第一实体块内,连通所述横梁的底部并靠近所述墩身方向;

开口,其位于第一实体块上并连通所述内腔,且所述开口的方向靠近所述墩身方向并位于所述横梁的底部;

第一弹性伸缩装置,其位于所述内腔靠近所述横梁;

转动部,位于所述内腔内部;

其中,所述斜撑位于所述横梁的一端伸入所述开口内位于所述内腔,并通过所述转动部转动设置,所述斜撑靠近所述墩身的一侧相抵于所述第一弹性伸缩装置,当所述斜撑朝向所述墩身方向发生位移时,对所述第一弹性伸缩装置产生挤压;

第二限位装置,其位于所述复合支撑臂远离所述横梁的一端,并贴合设置与所述墩身设置,所述第二限位装置包括:

第二实体块,其贴合设置于所述墩身上;

定位槽,其位于所述第二实体块上;

槽口,其连通所述定位槽,且所述槽口的开设方向远离所述墩身方向;

其中,所述复合支撑臂远离所述横梁的一端插接于槽口至所述定位槽内;

第二弹性伸缩装置,其位于上所述第二实体块远离槽口的一面,并连接所述墩身的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托架结构还包括:

调节装置,其包括:

一对第一钢筋缆索,其两端分别对应连接一对横梁位于所述墩身同一侧相对设置的端部。

优选地,所述托架结构还包括,内支撑架,其支撑设置于所述横梁的底部靠近所述墩身方向。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力学平衡的原理,有效解决薄壁墩身在箱梁浇筑过程中受压问题,从而提高薄壁墩身抗压能力,保证结构安全。

2、结构稳定制作、安装、操作简单快捷,通过设置复合支撑臂来进一步提高横梁的横向支撑力以及分担支撑牛腿的水平压力。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限位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横梁与斜撑、墩柱的位置结构图;

图4为图1中a的放大图;

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横梁,2、斜撑,3、复合支撑臂,4、第一限位装置,5、第二限位装置,6、调节装置,7、支撑牛腿,8、第一实体块,9、第一弹性伸缩装置,10、内腔,11、内支撑架,12、第二弹性伸缩装置,13、墩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4所示,一种提高双肢薄壁墩身13抗压能力的托架结构,所述托架结构包括;

一对横梁1,其对称水平设置于所述墩身13的外侧壁;

一对斜撑2,其一端分别对应连接一对所述横梁1远离所述墩身13的一端,另一端倾斜连接至所述墩身13的侧壁上位于所述横梁1的底部位置;

一支撑牛腿7,其水平设置,且两端分别对应连接一对所述斜撑2远离所述横梁1的端部;

一对复合支撑臂3,其一端分别对应连接于一对所述横梁1的两端部、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墩身13外侧壁上位于所述支撑牛腿7的下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横梁1、斜撑2、以及支撑牛腿7形成三角形状,且斜撑2将压力传递至支撑牛腿7,以减轻斜撑2对于薄壁墩身13本体的支撑压力,为提高托架结构整体的稳定性,设置有一对复合支撑臂3,其一端连接于横梁1位于斜撑2的同一高度位置的外侧壁上,另一侧通过一第二限位装置5连接于薄壁墩身13的上;

其中,复合支撑臂3的长度长于一对斜撑2,且斜撑2通过一第一限位装置4设置于横梁1上,当横梁1上部结构压力过大,造成斜撑2支撑负荷过大,发生形变时,使第一限位装置4的第一弹性伸缩装置9压缩到极限,进而将力作用于一对复合支撑壁上,以缓解一对斜撑2的压力。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托架结构还包括,

第一限位装置4,其设置在所述斜撑2与所述横梁1的连接部分处,所述第一限位装置4包括:

第一实体块8,与所述横梁1的底部固定连接;

内腔10,其位于第一实体块8内,连通所述横梁1的底部并靠近所述墩身13方向;

开口,其位于第一实体块8上并连通所述内腔10,且所述开口的方向靠近所述墩身13方向并位于所述横梁1的底部;

第一弹性伸缩装置9,其位于所述内腔10靠近所述横梁1;

转动部,位于所述内腔10内部;

其中,所述斜撑2位于所述横梁1的一端伸入所述开口内位于所述内腔10,并通过所述转动部转动设置,所述斜撑2靠近所述墩身13的一侧相抵于所述第一弹性伸缩装置9,当所述斜撑2朝向所述墩身13方向发生位移时,对所述第一弹性伸缩装置9产生挤压;

第二限位装置5,其位于所述复合支撑臂3远离所述横梁1的一端,并贴合设置与所述墩身13设置,所述第二限位装置5包括:

第二实体块,其贴合设置于所述墩身13上;

定位槽,其位于所述第二实体块上;

槽口,其连通所述定位槽,且所述槽口的开设方向远离所述墩身13方向;

其中,所述复合支撑臂3远离所述横梁1的一端插接于槽口至所述定位槽内;

第二弹性伸缩装置12,其位于所述第二实体块远离槽口的一面,并连接所述墩身13的侧壁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复合支撑臂3以及斜撑2的分别通过第一限位装置4和第二限位装置5固定在对应侧的横梁1以及墩身13的侧壁上,其中复合支撑臂3靠近所述墩身13的一端通过第二限位装置5固定于墩身13的侧壁,斜撑2靠近横梁1的一端通过第一限位装置4固定于横梁1上,第一限位装置4的实体块具有一内腔10,且内腔10的空间将斜撑2限制在靠近所述墩身13的方向的夹角内,内腔10内靠近墩身13方向设置第一弹性伸缩装置9,第一弹性伸缩装置9的末端相抵于斜撑2伸进内腔10的靠近墩身13一侧的侧壁上,当横梁1压力过大时,会压缩横梁1发生形变,将力传导至斜撑2上,斜撑2压缩第一弹性伸缩装置9至极限时,刚好将力作用传导至复合支撑臂3上,进而达到分担斜撑2的压力的目的;

第二限位装置5包括第二实体块以及设置在靠近复合支撑臂3伸入方向的定位槽,用于安置复合支撑臂3靠近墩身13的端部,且第二实体块远离槽口的端部设置第二弹性伸缩装置12,当复合支撑臂3将力传导至第二实体块上时,第二弹性伸缩装置12会形成缓冲减震的技术效果。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托架结构还包括:

调节装置6,其包括:

一对第一钢筋缆索,其两端分别对应连接一对横梁1位于所述墩身13同一侧相对设置的端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钢筋缆索用于束缚住墩身13,使得横梁1固定更稳固。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托架结构还包括,内支撑架11,其支撑设置于所述横梁1的底部靠近所述墩身13方向。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内支撑架11用于进一步提高托架的稳定性,通过在横梁1与墩身13的连接位置处形成加固支撑结构体。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技术特征:

1.一种提高双肢薄壁墩身抗压能力的托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结构包括;

一对横梁,其对称水平设置于所述墩身的外侧壁;

一对斜撑,其一端分别对应连接一对所述横梁远离所述墩身的一端,另一端倾斜连接至所述墩身的侧壁上位于所述横梁的底部位置;

一支撑牛腿,其水平设置,且两端分别对应连接一对所述斜撑远离所述横梁的端部;

一对复合支撑臂,其一端分别对应连接于一对所述横梁的两端部、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墩身外侧壁上位于所述支撑牛腿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双肢薄壁墩身抗压能力的托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结构还包括,

第一限位装置,其设置在所述斜撑与所述横梁的连接部分处,所述第一限位装置包括:

第一实体块,与所述横梁的底部固定连接;

内腔,其位于第一实体块内,连通所述横梁的底部并靠近所述墩身方向;

开口,其位于第一实体块上并连通所述内腔,且所述开口的方向靠近所述墩身方向并位于所述横梁的底部;

第一弹性伸缩装置,其位于所述内腔靠近所述横梁;

转动部,位于所述内腔内部;

其中,所述斜撑位于所述横梁的一端伸入所述开口内位于所述内腔,并通过所述转动部转动设置,所述斜撑靠近所述墩身的一侧相抵于所述第一弹性伸缩装置,当所述斜撑朝向所述墩身方向发生位移时,对所述第一弹性伸缩装置产生挤压;

第二限位装置,其位于所述复合支撑臂远离所述横梁的一端,并贴合设置与所述墩身设置,所述第二限位装置包括:

第二实体块,其贴合设置于所述墩身上;

定位槽,其位于所述第二实体块上;

槽口,其连通所述定位槽,且所述槽口的开设方向远离所述墩身方向;

其中,所述复合支撑臂远离所述横梁的一端插接于槽口至所述定位槽内;

第二弹性伸缩装置,其位于上所述第二实体块远离槽口的一面,并连接所述墩身的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双肢薄壁墩身抗压能力的托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结构还包括:

调节装置,其包括:

一对第一钢筋缆索,其两端分别对应连接一对横梁位于所述墩身同一侧相对设置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双肢薄壁墩身抗压能力的托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结构还包括,内支撑架,其支撑设置于所述横梁的底部靠近所述墩身方向。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高双肢薄壁墩身抗压能力的托架结构,所述托架结构包括;一对横梁,其对称水平设置于所述墩身的外侧壁;一对斜撑,其一端分别对应连接一对所述横梁远离所述墩身的一端,另一端倾斜连接至所述墩身的侧壁上位于所述横梁的底部位置;一支撑牛腿,其水平设置,且两端分别对应连接一对所述斜撑远离所述横梁的端部;一对复合支撑臂,其一端分别对应连接于一对所述横梁的两端部、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墩身外侧壁上位于所述支撑牛腿的下方。可广泛应用于支架技术领域。

技术研发人员:邓松涛;陈小龙;成涛;贺希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16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350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