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沥青路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沥青路面灌浆结构。
背景技术:
沥青路面是指在矿质材料中掺入路用沥青材料铺筑的各种类型的路面,沥青结合料提高了铺路用粒料抵抗行车和自然因素对路面损害的能力,使路面平整少尘、不透水且经久耐用,是道路建设中一种广泛采用的高级路面。当沥青路面产生破损时,其常规修复主要包括面层修补和挖翻原有路面来修复基层或路基两种方法。
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仅仅修补面层难以根本上改变道路状况,而大规模翻挖原有路面的工程量大,其施工周期长,给交通带来较大干扰的同时也存在工程造价较高的问题,此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沥青路面灌浆结构,具有代替开挖的修复方式,有效缩短施工周期并降低工程造价,减小道路修复对交通带来的影响的效果。
一种复合沥青路面灌浆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路面基层、路面底基层以及老路路基,所述路面基层开设有若干路基注浆孔和基层注浆孔,所述基层注浆沿竖直方向穿过路面基层和路面底基层后伸入老路路基内10cm,所述路基注浆孔沿竖直方向穿过路面基层和路面底基层后伸入老路路基内55cm,所述路基注浆孔内由下至上填充有路基加固部和基层加固部,所述路基加固部的深度为75cm。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路面基层上表面形成有不少于一条的车道,所述车道沿纵向均分为两个第一注浆区域和一个第二注浆区域,所述第二注浆区域位于两个第一注浆区域之间,所述路基注浆孔沿第一注浆区域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多个,所述基层注浆孔沿第二注浆区域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多个,所述路基注浆孔和基层注浆孔交错分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个相邻所述路基注浆孔之间的距离为150cm,两个相邻所述基层注浆孔之间的距离为150cm,所述基层注浆孔开设于两个相邻路基注浆孔之间连线中点的垂线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注浆区域和第二注浆区域的宽度均为100cm,所述路基注浆孔和基层注浆孔均开设于第一注浆区域和第二注浆区域长度方向的对称轴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路面基层上表面形成有裂缝,所述基层注浆孔分布于裂缝长度方向两侧,所述路基注浆孔设置于两排所述基层注浆孔远离裂缝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层注浆孔与裂缝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5cm,所述路基注浆孔与基层注浆孔之间两个垂直方向的距离分别为75cm和100cm。
对于需要大面积连续加固路面段落,可将车道均分为第一注浆区域和地位注浆区域,每个第二注浆区域位于两个第一注浆区域之间,在第一注浆区域上钻出路基注浆孔,每两个路基注浆孔之间的距离为75cm,在第二注浆区域上钻出基层注浆孔,每个基层注浆孔均位于两个路基注浆孔的中垂线处。对于路面基层上形成的明显裂缝,在裂缝长度方向两侧钻出基层注浆孔,裂缝两侧的基层注浆孔与裂缝之间的距离为25cm。在基层注浆孔远离裂缝一侧钻出路基注浆孔,路基注浆孔基层注浆孔之间的垂直距离分别为75cm和100cm。布孔完毕后在路基注浆孔和基层注浆孔内进行注浆,其中路基注浆孔需要分两次进行注浆,首次注浆为路基加固部,待4-8小时后再注入基层加固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形成于路面基层上的路基注浆孔和基层注浆孔,可代替现有技术的挖翻法对路面进行修复,有效缩短工期和难度,降低施工成本;
2.通过路基注浆孔和基层注浆孔分别开设于第一注浆区域和第二注浆区域,能够对路面进行大面积修复;
3.通过路基注浆孔和基层注浆孔开设于裂缝两侧的设置,能够对路面基层上的明显裂缝进行有效修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体现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一条车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两条车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中用于体现裂缝为横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中用于体现裂缝为纵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路面基层;11、车道;12、第一注浆区域;13、第二注浆区域;14、裂缝;2、路面底基层;3、老路路基;4、路基注浆孔;41、路基加固部;42、基层加固部;5、基层注浆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用语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设计的一种复合沥青路面灌浆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路面基层1、路面底基层2以及老路路基3,路面基层1开设有若干路基注浆孔4和基层注浆孔5,基层注浆沿竖直方向穿过路面基层1和路面底基层2后伸入老路路基3内10cm,路基注浆孔4沿竖直方向穿过路面基层1和路面底基层2后伸入老路路基3内55cm,路基注浆孔4内由下至上填充有路基加固部41和基层加固部42,路基加固部41的深度为75cm。
如图2和图3所示,路面基层1上表面分布形成有一条和两条车道11,每条车道11沿纵向均分为两个第一注浆区域12和一个第二注浆区域13,第二注浆区域13位于两个第一注浆区域12之间,两条车道11之间通过一个第二注浆区域13相连,路基注浆孔4沿第一注浆区域12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多个,基层注浆孔5沿第二注浆区域13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多个,路基注浆孔4和基层注浆孔5交错分布。
如图2和图3所示,两个相邻路基注浆孔4之间的距离为150cm,两个相邻基层注浆孔5之间的距离为150cm,基层注浆孔5开设于两个相邻路基注浆孔4之间连线中点的垂线处。第一注浆区域12和第二注浆区域13的宽度均为100cm,路基注浆孔4和基层注浆孔5均开设于第一注浆区域12和第二注浆区域13长度方向的对称轴处。
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对于需要大面积连续加固路面段落,可将车道11均分为第一注浆区域12和地位注浆区域,每个第二注浆区域13位于两个第一注浆区域12之间,在第一注浆区域12上钻出路基注浆孔4,每两个路基注浆孔4之间的距离为75cm,在第二注浆区域13上钻出基层注浆孔5,每个基层注浆孔5均位于两个路基注浆孔4的中垂线处。布孔完毕后在路基注浆孔4和基层注浆孔5内进行注浆,其中路基注浆孔4需要分两次进行注浆,首次注浆为路基加固部41,待4-8小时后再注入基层加固部42。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如图4和图5所示,路面基层1上表面形成有裂缝14,裂缝14包括纵缝和横缝两种,基层注浆孔5分布于裂缝14长度方向两侧,路基注浆孔4设置于两排基层注浆孔5远离裂缝14的两侧。
如图4所示,当路面基层1形成横缝时,在裂缝14两侧沿其长度方向钻出两排基层注浆孔5,再钻出两排路基注浆孔4,基层注浆孔5与裂缝14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5cm,基层注浆孔5与同侧的路基注浆孔4之间垂直于裂缝14长度方向的距离为75cm,基层注浆孔5与同侧的路基注浆孔4之间平行于裂缝14长度方向的距离为100cm。
如图5所示,当路面基层1上形成纵缝时,在裂缝14两侧沿其长度方向钻出两排基层注浆孔5,再钻出两排路基注浆孔4,基层注浆孔5与裂缝14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5cm,基层注浆孔5与同侧的路基注浆孔4之间平行于裂缝14长度方向的距离为75cm,基层注浆孔5与同侧的路基注浆孔4之间垂直于裂缝14长度方向的距离为100cm。
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对于路面基层1上形成的明显裂缝14,在裂缝14长度方向两侧钻出基层注浆孔5,裂缝14两侧的基层注浆孔5与裂缝14之间的距离为25cm。在基层注浆孔5远离裂缝14一侧钻出路基注浆孔4,路基注浆孔4基层注浆孔5之间的垂直距离分别为75cm和100cm。布孔完毕后在路基注浆孔4和基层注浆孔5内进行注浆,其中路基注浆孔4需要分两次进行注浆,首次注浆为路基加固部41,待4-8小时后再注入基层加固部42。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1.一种复合沥青路面灌浆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分布的路面基层(1)、路面底基层(2)以及老路路基(3),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基层(1)开设有若干路基注浆孔(4)和基层注浆孔(5),所述基层注浆沿竖直方向穿过路面基层(1)和路面底基层(2)后伸入老路路基(3)内10cm,所述路基注浆孔(4)沿竖直方向穿过路面基层(1)和路面底基层(2)后伸入老路路基(3)内55cm,所述路基注浆孔(4)内由下至上填充有路基加固部(41)和基层加固部(42),所述路基加固部(41)的深度为75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沥青路面灌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基层(1)上表面形成有不少于一条的车道(11),所述车道(11)沿纵向均分为两个第一注浆区域(12)和一个第二注浆区域(13),所述第二注浆区域(13)位于两个第一注浆区域(12)之间,所述路基注浆孔(4)沿第一注浆区域(12)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多个,所述基层注浆孔(5)沿第二注浆区域(13)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多个,所述路基注浆孔(4)和基层注浆孔(5)交错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复合沥青路面灌浆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所述路基注浆孔(4)之间的距离为150cm,两个相邻所述基层注浆孔(5)之间的距离为150cm,所述基层注浆孔(5)开设于两个相邻路基注浆孔(4)之间连线中点的垂线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复合沥青路面灌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浆区域(12)和第二注浆区域(13)的宽度均为100cm,所述路基注浆孔(4)和基层注浆孔(5)均开设于第一注浆区域(12)和第二注浆区域(13)长度方向的对称轴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沥青路面灌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基层(1)上表面形成有裂缝(14),所述基层注浆孔(5)分布于裂缝(14)长度方向两侧,所述路基注浆孔(4)设置于两排所述基层注浆孔(5)远离裂缝(14)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复合沥青路面灌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注浆孔(5)与裂缝(14)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5cm,所述路基注浆孔(4)与基层注浆孔(5)之间两个垂直方向的距离分别为75cm和100cm。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