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39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全面屏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能够实现真正的全面屏显示的方案是在摄像区也能够显示,即屏下摄像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以解决屏下摄像oled在特殊场景下拍摄时出现mura现象的问题。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电致发光显示面板,所述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具有透光区;所述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栅线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数据线;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电致发光显示面板背光侧的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位于所述透光区;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出光侧的偏光片,以及位于所述偏光片背离所述电致发光显示面板一侧的复屈折膜层;其中,

所述复屈折膜层被配置为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所述复屈折膜层的成膜拉伸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锐角为20°-60°。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偏光片的透过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180°。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复屈折膜层的成膜拉伸方向与所述偏光片的透过轴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160°。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锐角为45°。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复屈折膜层的位相差值的范围为1000-20000nm。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复屈折膜层的位相差值为5000nm。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复屈折膜层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超复屈折聚脂薄膜。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当所述复屈折膜层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时,所述复屈折膜层的厚度为30μm-200μm。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复屈折膜层的厚度为50μm。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复屈折膜层整面设置。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复屈折膜层和所述偏光片之间通过压敏胶或光学胶粘结。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还包括位于所述复屈折膜层背离所述电致发光显示面板一侧的盖板。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复屈折膜层复用为所述显示装置的盖板。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复屈折膜层的硬度值≥6h。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用户在室内隔着玻璃(如窗户)拍摄室外景象时,由于室外玻璃表面有灰尘,且在玻璃上形成一道一道的灰尘痕迹,由于玻璃和灰尘的折射率不同,室外自然光穿过玻璃进入室内会发生折射成线偏振光;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偏光片背离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一侧设置复屈折膜层、且复屈折膜层的成膜拉伸方向和电致发光显示面板中栅线延伸的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被设置为锐角,在上述不同偏振态的线偏振光进入偏光片之前先进入复屈折膜层,复屈折膜层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几乎所有圆偏振光均可以穿过偏光片,则原来的mura现象消失。

附图说明

图1为屏下摄像显示装置的屏下摄像显示区及正常显示区的像素分布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6为不同位相差值的复屈折膜层的光线透过率示意图;

图7为位相差膜各个方向的折射率示意图;

图8为复屈折膜层的成膜拉伸方向、偏光片的透过轴延伸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角度关系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线传播路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八;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附图中各层薄膜厚度和形状不反映显示装置的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实用新型内容。

目前,多数的全面屏显示设备都是采用打孔屏,即在摄像区域对显示屏进行打孔处理,将摄像装置安置在打孔的位置,因此在摄像区域仅能完成摄像功能、而不能实现显示功能;真正的全面屏显示设备则是要求摄像区也能够显示画面。

本申请以基于oled显示屏的全面屏显示设备为例,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oled显示面板具有屏下摄像显示区10及围绕屏下摄像显示区10的正常显示区20,图1中p代表r、g、b子像素分别对应的阳极,每一个阳极对应一个驱动电路,图1仅是示意性说明屏下摄像显示区10的驱动电路的数量少于正常显示区20的驱动电路的数量,以实现屏下摄像显示区10透光。另外,为了降低或消除外界环境光对显示面板可视性的影响,增加对比度,需要在显示面板结构中增加偏光片以抵消外界环境光。

在上述全面屏显示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实用新型人发现,在利用图1所示的屏下摄像显示设备透过玻璃窗等透明结构进行拍照时,拍摄画面中会出现亮暗不均的条纹mura。

经过本申请实用新型人的反复研究才发现:

图1中所示的屏下摄像方案的显示面板中偏光片是整面设置的,即在屏下摄像显示区10也具有偏光片,在下雨天,雨水会冲刷室外的玻璃窗(如房屋的窗户),由于室外玻璃窗表面有灰尘,雨水打上玻璃时,在玻璃上形成一道一道雨水冲刷过的痕迹,即玻璃窗有的位置没有灰尘,有的位置有灰尘,这样在有阳光照射的环境下,当用户拿着上述屏下摄像显示设备在室内隔着玻璃窗拍摄室外景象时,室外自然光穿过玻璃窗进入室内会发生折射成线偏振光;玻璃窗被雨水冲刷后,有的位置是干净的玻璃,有的位置还具有灰尘,由于玻璃和灰尘的折射率不同,因此经过玻璃不同位置发生折射进入室内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态不同,使用屏下摄像显示设备拍照时,偏振态不同的线偏振光进入偏光片后,部分区域的线偏振光会被偏光片吸收,造成成像后出现明暗程度的不同(mura现象)。具体地,上述玻璃窗也可以是车窗等其他容易出现异物残留的透明结构,例如用户会使用雨刷器刮拭车辆挡风玻璃,之后车窗上会留下被雨刷器刷过后的痕迹,在车内拍摄车外景象时也会出现上述mura现象。当然,上述玻璃窗不限于房屋的玻璃窗或车窗,还可以是其它能够容纳人的场所中所使用的透明窗体。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2-图5所示,包括电致发光显示面板100,电致发光显示面板100具有显示区,显示区具有透光区bb,图2-图5中仅示意出透光区bb,透光区bb对应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的屏下摄像显示区10;该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栅线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数据线。一般情况下,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可以是相互垂直;需要说明的是,栅线的延伸方向一般为显示面板所在平面内的水平方向,数据线的延伸方向一般为显示面板所在平面内的竖直方向,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方向指水平方向,第二方向指竖直方向;

该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电致发光显示面板100背光侧的摄像头200,摄像头200位于透光区bb;需要说明的是,电致发光显示面板100的背光侧是指与电致发光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相对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电致发光显示面板100出光侧的偏光片300,以及位于偏光片300背离电致发光显示面板100一侧的复屈折膜层400;其中,

复屈折膜层400被配置为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复屈折膜层400的成膜拉伸方向和第一方向(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以下雨天之后有阳光的环境为例,用户在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在室内隔着玻璃(如窗户)拍摄室外景象时,由于室外玻璃表面有灰尘,雨水打上玻璃时,在玻璃上形成一道一道的雨水痕迹,由于玻璃和灰尘的折射率不同,室外自然光穿过玻璃进入室内会发生折射成线偏振光,由于玻璃被雨水冲刷,有的位置是干净的玻璃,有的位置还具有灰尘,因此经过玻璃不同位置发生折射进入室内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态不同,如果此时的线偏振光直接进入偏光片,则部分区域的线偏振光会被偏光片吸收,造成成像后出现明暗程度的不同(mura现象);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偏光片300背离电致发光显示面板100的一侧设置复屈折膜层400,由于复屈折膜层400可以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因此在上述不同偏振态的线偏振光进入偏光片300之前先进入复屈折膜层400,复屈折膜层400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当复屈折膜层400的成膜拉伸方向和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时,几乎所有圆偏振光均可以穿过偏光片300,则原来的mura现象消失。

需要说明的是,雨水冲刷到玻璃窗上形成的一道道灰尘的延伸方向接近于竖直方向,因此在上述显示装置处于竖直使用状态时,可将灰尘的延伸方向视为接近上述第二方向,灰尘的延伸方向与上述所说的第一方向垂直。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为屏下摄像显示装置,透光区bb属于显示区的一部分,即透光区bb也能显示,透光区bb与除了透光区bb之外的显示区的区别在于像素电路的数量减少,以实现透光,可以参见图1的示意图,图1中屏下摄像显示区10即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透光区bb,摄像显示区10和正常显示区20整体相当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显示区。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如图2-图5所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100包括:

衬底1,衬底1可以为柔性衬底(如pi);

位于衬底1面向偏光片300一侧设置的驱动电路2,该驱动电路2包括层叠设置的有源层、栅金属层、源漏金属层、及位于驱动电路2各膜层之间的绝缘层;

位于驱动电路2面向偏光片300一侧设置的阳极3,其中阳极3通过贯穿绝缘层的过孔与驱动电路2中驱动tft(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电连接,每个r、g、b子像素分别对应一个阳极(图中仅为示意);

位于阳极3面向偏光片300一侧设置的发光层(r、g、b表示);

位于发光层面向偏光片300一侧设置的阴极(未示出);以及,

位于阴极面向偏光片300一侧设置的封装层4。

当然,电致发光显示面板100还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其它功能性膜层。具体地,电致发光显示面板100的结构与相关技术中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详述。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图5所示,透光区bb的r、g、b子像素与除透光区bb之外的显示区的r、g、b子像素的排列方式相同,这样可以节省制作工艺,区别在于透光区bb的驱动电路数量减少,由于每个子像素单独驱动发光,各子像素对应的阳极与驱动电路的漏极一一对应电连接,图2-图5中仅示意部分子像素与阳极3电连接,以实现在子像素下方未设置阳极3的区域也不设置驱动电路,实现透光,从而实现屏下摄像。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图5所示,各r、g、b子像素分别与不同的阳极电连接,图2-图5中仅是为了示意性说明透光区bb存在不设置驱动电路和阳极的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是以透光区的像素密度与除透光区之外的显示区的像素密度相同,但是像素电路的数量不同来实现透光区透光的;当然,在具体实施时,也可以是透光区的像素密度小于除透光区之外的显示区的像素密度;或者透光区的像素数量与除透光区之外的显示区的像素数量相同,但是透光区的像素的尺寸减小;这些方案均可以实现透光区透光,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光区是可以显示的,当然在具体实施时,透光区也可以仅透光不显示,即透光区形成透明孔,即该透明孔位置不设置驱动电路,但是该透明孔位置设置阳极、发光层、阴极、封装层、偏光片等其它结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的透光区采用透明孔方案时,由于透明孔处也设置有偏光片,因此也会存在雨天之后在室内拍摄室外景象时出现的mura现象,则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设置复屈折膜层的方案来实现消除mura的现象。

具体地,复屈折膜层的材料是指各个方向折射率不同的材料,可以通过高分子材料定向拉伸形成,常见的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膜材和超复屈折聚脂薄膜(superretarderfilm,srf)膜材等。复屈折体膜层具有较大的位相差值,当线偏振光在穿过具有较大位相差值的复屈折体膜层时,线偏振光会转换为圆偏振光。并且,外界可见光能否全波段光线通过复屈折膜层与复屈折膜层的位相差值(re)有关,如图6所示,图6为不同位相差值(re)的复屈折膜层对应的可见光全波段光线(波长λ)通过的透过率,公式为:i/i0=1/2·sin2(π·re/λ),i0为光线穿过复屈折膜层之前的强度,i为光线穿过复屈折膜层之后的强度;其中,曲线1代表位相差值re=800时的透过率,曲线2代表位相差值re=5000时的透过率,可以看出,位相差值(re)越大,可见光波段透过的光越多(也即光强也大),因此优选位相差值较大的复屈折膜层。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复屈折膜层的位相差值可以为大于等于1000nm且小于等于20000nm的数值。当复屈折膜层的位相差值为大于等于1000nm且小于等于20000nm的数值时,可见光波段透过的光较多。

具体地,复屈折膜是位相差膜的一种,透明高分子膜经配向过程(延伸)后,其分子排列方向向配向方向集中,使得膜片中各个方向的光线折射率发生变化,这样的膜片称为位相差膜。如图7所示,通常定义:膜片面内最大折射率方向为迟相轴方向,此方向上折射率为nx;膜片面内迟相轴直交方向为进向轴方向,此方向上折射率为ny;膜片竖直方向折射率为nz。膜片的位相差值re=(nx-ny)·d,可以看出复屈折膜层的位相差值re与复屈折膜层的厚度d有关,厚度d越大,位相差值re越大。

在具体实施时,虽然复屈折膜层的厚度越大,位相差值越大,可见光波段透过的光也较多,即线偏振光转换成圆偏振光的强度越大。但由于目前的显示装置倾向于轻薄化,复屈折膜层的厚度较大时,不利于显示装置轻薄化,因此为了满足尽可能较多的通过可见光波段的光,而又能够满足显示装置轻薄化的要求,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复屈折膜层的位相差值为预设值,其中预设值为5000nm。当复屈折膜层的位相差值为5000nm时,可见光波段透过的光较多,且显示装置还能够实现轻薄化。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复屈折膜层的材料可以为上述所说的pet或srf。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复屈折膜层的材料为pet;如图4和图5所示,复屈折膜层的材料为srf。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当复屈折膜层的材料为pet时,为了确保pet具有足够的位相差值(1000-20000),复屈折膜层的厚度为30μm-200μm。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实现显示装置的轻薄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复屈折膜层的厚度为50μm。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当复屈折膜层的材料为srf时,由于srf这种材料的位相差值通常都≥8000,因此无需进行厚度管控,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一定厚度的srf膜。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提高屏下摄像显示设备拍摄的质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复屈折膜层的成膜拉伸方向和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20°-60°,在夹角为20°-60°时,可以使部分圆偏振光穿过偏光片。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如图8所示,偏光片的透过轴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0°-180°之间的任意角度。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如图8所示,由于复屈折膜层的成膜拉伸方向和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为20°-60°,因此复屈折膜层的成膜拉伸方向与偏光片的透过轴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160°。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偏光片的透过轴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一般为0°或45°,复屈折膜层的成膜拉伸方向和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优选为45°,这样圆偏振光几乎完全可以穿过偏光片,有效地改善mura现象。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如图2和图3所示,复屈折膜层400的拉伸方向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为45°,偏光片300的透过轴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优选为0°时,可以有效消除mura现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如图3和图5所示,复屈折膜层400的拉伸方向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为45°,偏光片300的透过轴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优选为45°时,可以有效消除mura现象。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光线转换原理如图9所示,当外界自然光经过窗户(玻璃)后转换为线偏振光,当复屈折膜层400的成膜拉伸方向和第一方向(灰尘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接近于垂直)之间的夹角为45°时,线偏振光经过复屈折膜层400转换成圆偏振光后出射进入摄像头。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菲涅尔公式,光线折射后,p波(平行于入射面的振动)的能量大于s波(垂直与入射面的振动),即由自然光变成了偏振光。然而,外界自然光经过玻璃后不可能完全转换为线偏振光,其中也可能存在部分椭圆偏振光等,但是大部分为线偏振光。

在具体实施时,由于仅在透光区设置摄像头,则可以仅在透光区设置复屈折膜层,但是这样会造成显示装置不平坦,因此为了保证显示装置的平坦性,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复屈折膜层整面设置。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如图2-图5所示,复屈折膜层400和偏光片300之间可以通过压敏胶(psa)或光学胶(oca)粘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没有示意出压敏胶(psa)或光学胶(oca)。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如图2-图5所示,还包括位于复屈折膜层400背离电致发光显示面板100一侧的盖板500。具体地,盖板500可以为玻璃盖板或塑胶盖板。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如图10-图13所示,图10-图13中的复屈折膜层400的材料及拉伸方向设置角度分别对应图2-图5所示的结构,与图2-图5所示的结构区别在于,图10-图13所示的结构中复屈折膜层400复用为显示装置的盖板。例如,在一些可折叠或者卷曲的显示设备中,就可以利用上述复屈折膜层400复用作为显示装置的盖板。

在具体实施时,当复屈折膜层复用为盖板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中,如图10-图13所示,需要对复屈折膜层400进行硬化处理,该复屈折膜层400的硬度值≥6h。可选地,可以是对复屈折膜层400进行整层硬化处理,也可以是对应屏下摄像显示区的部分复屈折膜层400进行硬化处理。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还包括有触控功能层,该触控功能层可以位于电致发光显示面板100和偏光片300之间。

最后,在下雨天之后出现阳光的环境下,且没有擦除玻璃窗上雨水冲刷的痕迹时,本案的实用新型人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手机)在室内拍摄了室外照片,即将复屈折膜层(pet)设置在屏下摄像显示装置的偏光片(pol)外侧的实拍效果图,看到窗户上的条纹(mura现象)完全消失。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能够提高屏下摄像的质量。

在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可以为如图14所示的全面屏的手机,其中虚线框位置为透光区bb,即安装摄像头200的位置,图14中仅是示意性说明透光区bb的位置,不限于此位置。当然,该显示装置也可以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对于该显示装置的其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均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下雨天之后且有阳光的环境为例,用户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在室内隔着玻璃(如窗户)拍摄室外景象时,由于室外玻璃表面有灰尘,雨水打上玻璃时,在玻璃上形成一道一道的雨水痕迹,由于玻璃和灰尘的折射率不同,室外自然光穿过玻璃进入室内会发生折射成线偏振光,由于玻璃被雨水冲刷,有的位置是干净的玻璃,有的位置还具有灰尘,因此经过玻璃不同位置发生折射进入室内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态不同,如果此时的线偏振光直接进入偏光片,则部分区域的线偏振光会被偏光片吸收,造成成像后出现明暗程度的不同(mura现象);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偏光片背离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一侧设置复屈折膜层,由于复屈折膜层可以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因此在上述不同偏振态的线偏振光进入偏光片之前先进入复屈折膜层,复屈折膜层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当复屈折膜层的成膜拉伸方向和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几乎所有圆偏振光均可以穿过偏光片,则原来的mura现象消失。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致发光显示面板,所述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具有透光区;所述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栅线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数据线;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电致发光显示面板背光侧的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位于所述透光区;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出光侧的偏光片,以及位于所述偏光片背离所述电致发光显示面板一侧的复屈折膜层;其中,

所述复屈折膜层被配置为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所述复屈折膜层的成膜拉伸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锐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锐角为20°-6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片的透过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180°。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屈折膜层的成膜拉伸方向与所述偏光片的透过轴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为0°-160°。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锐角为4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屈折膜层的位相差值的范围为1000nm-20000nm。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屈折膜层的位相差值为5000n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屈折膜层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超复屈折聚脂薄膜。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复屈折膜层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时,所述复屈折膜层的厚度为30μm-200μm。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屈折膜层的厚度为50μm。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屈折膜层整面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屈折膜层和所述偏光片之间通过压敏胶或光学胶粘结。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复屈折膜层背离所述电致发光显示面板一侧的盖板。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屈折膜层复用为所述显示装置的盖板。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屈折膜层的硬度值≥6h。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偏光片背离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一侧设置复屈折膜层,由于复屈折膜层可以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因此在经过玻璃后的不同偏振态的线偏振光进入偏光片之前先进入复屈折膜层,复屈折膜层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当复屈折膜层的成膜拉伸方向和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时,几乎所有圆偏振光均可以穿过偏光片,则原来的Mura现象消失。

技术研发人员:石博;于池;冯远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7.31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396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