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道路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道路施工用人行道路面铺设装置。
背景技术:
人行道指的是道路中用路缘石或护栏及其他类似设施加以分隔的专供行人通行的部分,一般宽度为四米左右,在城市里人行道是非常普遍的,一般街道旁均有人行道,人行道作为城市道路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其使用功能已不在单纯是行人通行的专用通道,它对城市交通的疏导、城市景观的营造和城市公用设施的依托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有在铺设完人行道路面后进行对砖缝进行灌缝的技术是通过人力来完成的,工程大,时间长,没有效率,且长时间体力劳作也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道路施工用人行道路面铺设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道路施工用人行道路面铺设装置,具便于工作人员使用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道路施工用人行道路面铺设装置,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顶端面和底端面中央位置处均开设有通孔,所述车体顶端面的通孔内设有投料仓,所述投料仓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所述车体的底端面内侧壁中央位置处固定设有框体,所述框体的内侧壁上方固定设有连接杆,所述车体的顶端面内侧壁固定设有呈内凹结构的料仓,所述料仓的底端面中央位置处开设有通孔,所述料仓底端面的通孔内设有第一排出管,所述第一排出管与所述料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排出管的底端面固定设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的顶端面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过滤板的通孔均匀的分布在所述过滤板的顶端面上,所述框体的右端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转动轴末端固定设有主齿轮,所述主齿轮通过转轴与所述料仓转动连接,所述主齿轮的外侧壁左端啮合有从齿轮,所述从齿轮通过转轴与所述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从齿轮的顶端面开设有若干个出料口,所述出料口均匀的分布在所述从齿轮的顶端面,所述过滤板与所述从齿轮相贴合,所述料仓的内侧壁固定设有横板,所述横板的顶端面固定设有呈对称设置的挡板,所述车体的底端面的通孔设有第二排出管,所述第二排出管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所述车体的底板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均固定设有水泵,所述车体的箱体的前端面和后端面通过固定架均固定设有水箱,所述水泵的进水端固定设有第一水管,所述第一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水箱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端固定设有喷淋头,所述车体的底板的顶端面固定设有推把。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道路施工用人行道路面铺设装置优选的,所述过滤板呈圆盘型设置,且所述过滤板的直径小于所述从齿轮的直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道路施工用人行道路面铺设装置优选的,所述横板的顶端面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通孔均匀的分布在所述横板的顶端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道路施工用人行道路面铺设装置优选的,所述料仓的后端面内侧壁固定设有呈对称设置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转动轴末端固定设有凸轮,所述凸轮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呈“t”型结构设置的推杆,所述挡板相离端面的下方固定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料仓固定连接,所述推杆的底端面贯穿所述固定板,所述推杆与所述固定板滑动连接,所述推杆的底端面固定设有胶垫,所述固定板顶端面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设有弹簧,两个所述弹簧的顶端面与所述推杆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道路施工用人行道路面铺设装置优选的,所述车体的底端面固定设有四个万向轮,且四个所述万向轮均对称分布在所述车体的底端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道路施工用人行道路面铺设装置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二电机位于两个所述挡板与所述料仓相邻端的内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工作人员将第一电机通电,此时将细沙从投料仓投放进料仓内,细沙从横板上的通孔小股的流到第一排出管内,因第一电机带动主齿轮的旋转,主齿轮带动从齿轮旋转,细沙从过滤板上的通孔与出料口内流入到连接杆内,进而从第二排出管排出,因过滤板上的通孔与出料口交错排开,所以细沙均匀的流出,若工作时发现不在落沙,此时将第二电机通电,进而使胶垫向下弹动横板,使被堵住的横板得以疏通,落沙完成之后,不再投放细沙,此时将水泵通电,进而使水泵抽取水箱内的水,从喷淋头向外喷洒,实现将砖缝填实作业。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框体和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主齿轮和从齿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电机、凸轮和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体;2、框体;3、连接杆;4、第一电机;5、主齿轮;6、从齿轮;7、料仓;8、横板;9、挡板;10、第二电机;11、第二排出管;12、水泵;13、第一水管;14、水箱;15、喷淋头;16、推把;17、万向轮;101、投料仓;601、出料口;701、第一排出管;702、过滤板;1001、凸轮;1002、推杆;1003、弹簧;1004、固定板;1005、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框体和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道路施工用人行道路面铺设装置,包括车体1,车体1的顶端面和底端面中央位置处均开设有通孔,车体1顶端面的通孔内设有投料仓101,投料仓101与车体1固定连接,车体1的底端面内侧壁中央位置处固定设有框体2,框体2的内侧壁上方固定设有连接杆3,车体1的顶端面内侧壁固定设有呈内凹结构的料仓7,料仓7的底端面中央位置处开设有通孔,料仓7底端面的通孔内设有第一排出管701,第一排出管701与料仓7固定连接,第一排出管701的底端面固定设有过滤板702,过滤板702的顶端面开设有若干个通孔,过滤板702的通孔均匀的分布在过滤板702的顶端面上,框体2的右端设有第一电机4,第一电机4与车体1固定连接,第一电机4的转动轴末端固定设有主齿轮5,主齿轮5通过转轴与料仓7转动连接,主齿轮5的外侧壁左端啮合有从齿轮6,从齿轮6通过转轴与连接杆3转动连接,从齿轮6的顶端面开设有若干个出料口601,出料口601均匀的分布在从齿轮6的顶端面,过滤板702与从齿轮6相贴合,料仓7的内侧壁固定设有横板8,横板8的顶端面固定设有呈对称设置的挡板9,车体1的底端面的通孔设有第二排出管11,第二排出管11与车体1固定连接,车体1的底板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均固定设有水泵12,车体1的箱体的前端面和后端面通过固定架均固定设有水箱14,水泵12的进水端固定设有第一水管13,第一水管13的另一端与水箱14连通,水泵12的出水端固定设有喷淋头15,车体1的底板的顶端面固定设有推把16。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过滤板702上的通孔与出料口601交错排开;本实施例中,连接杆3呈杆状设置;本实施例中,喷淋头15朝地面喷射。
本实施方案中:工作人员将第一电机4通电,此时将细沙从投料仓101投放进料仓7内,细沙从横板8上的通孔小股的流到第一排出管701内,因第一电机4带动主齿轮5的旋转,主齿轮5带动从齿轮6旋转,细沙从过滤板702上的通孔与出料口601内流入到连接杆3内,进而从第二排出管11排出,因过滤板702上的通孔与出料口601交错排开,所以细沙均匀的流出,落沙完成之后,不再投放细沙,此时将水泵12通电,进而使水泵12抽取水箱14内的水,从喷淋头15向外喷洒,实现将砖缝填实作业。
如图1所示;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过滤板702呈圆盘型设置,且过滤板702的直径小于从齿轮6的直径。
本实施例中:此设置便于将细沙从从齿轮6内流出。
如图1所示;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横板8的顶端面开设有若干个通孔,通孔均匀的分布在横板8的顶端面。
本实施例中:此设置便于控制投放进料仓7内的细沙的流出,不会发生流出细沙的量过大。
如图1和图5所示;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电机、凸轮和推杆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料仓7的后端面内侧壁固定设有呈对称设置的第二电机10,第二电机10转动轴末端固定设有凸轮1001,凸轮1001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呈“t”型结构设置的推杆1002,挡板9相离端面的下方固定设有固定板1004,固定板1004与料仓7固定连接,推杆1002的底端面贯穿固定板1004,推杆1002与固定板1004滑动连接,推杆1002的底端面固定设有胶垫1005,固定板1004顶端面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设有弹簧1003,两个弹簧1003的顶端面与推杆100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工作人员发现横板8不在漏沙时,此时将第二电机10通电,进而带动凸轮1001转动,进而带动推杆1002作往复运动,此时胶垫1005不断弹动横板8,实现对横板8的疏通。
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车体1的底端面固定设有四个万向轮17,且四个万向轮17均对称分布在车体1的底端面。
本实施例中:此设置便于工作人员推动装置。
如图1所示;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两个第二电机10位于两个挡板9与料仓7相邻端的内侧。
本实施例中:此设置将第二电机10与细沙分隔开,放置细沙阻止第二电机10的伸缩。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装置内所有用电器均由外接电源提供电能,把此装置放置在工作地点,工作人员将第一电机4通电,此时将细沙从投料仓101投放进料仓7内,细沙从横板8上的通孔小股的流到第一排出管701内,因第一电机4带动主齿轮5的旋转,主齿轮5带动从齿轮6旋转,细沙从过滤板702上的通孔与出料口601内流入到连接杆3内,进而从第二排出管11排出,因过滤板702上的通孔与出料口601交错排开,所以细沙均匀的流出,若工作时发现不在落沙,此时将第二电机10通电,进而使胶垫1005向下弹动横板8,使被堵住的横板8得以疏通,落沙完成之后,不再投放细沙,此时将水泵12通电,进而使水泵12抽取水箱14内的水,从喷淋头15向外喷洒,实现将砖缝填实作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道路施工用人行道路面铺设装置,包括车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的顶端面和底端面中央位置处均开设有通孔,所述车体(1)顶端面的通孔内设有投料仓(101),所述投料仓(101)与所述车体(1)固定连接,所述车体(1)的底端面内侧壁中央位置处固定设有框体(2),所述框体(2)的内侧壁上方固定设有连接杆(3),所述车体(1)的顶端面内侧壁固定设有呈内凹结构的料仓(7),所述料仓(7)的底端面中央位置处开设有通孔,所述料仓(7)底端面的通孔内设有第一排出管(701),所述第一排出管(701)与所述料仓(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排出管(701)的底端面固定设有过滤板(702),所述过滤板(702)的顶端面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过滤板(702)的通孔均匀的分布在所述过滤板(702)的顶端面上,所述框体(2)的右端设有第一电机(4),所述第一电机(4)与所述车体(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4)的转动轴末端固定设有主齿轮(5),所述主齿轮(5)通过转轴与所述料仓(7)转动连接,所述主齿轮(5)的外侧壁左端啮合有从齿轮(6),所述从齿轮(6)通过转轴与所述连接杆(3)转动连接,所述从齿轮(6)的顶端面开设有若干个出料口(601),所述出料口(601)均匀的分布在所述从齿轮(6)的顶端面,所述过滤板(702)与所述从齿轮(6)相贴合,所述料仓(7)的内侧壁固定设有横板(8),所述横板(8)的顶端面固定设有呈对称设置的挡板(9),所述车体(1)的底端面的通孔设有第二排出管(11),所述第二排出管(11)与所述车体(1)固定连接,所述车体(1)的底板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均固定设有水泵(12),所述车体(1)的箱体的前端面和后端面通过固定架均固定设有水箱(14),所述水泵(12)的进水端固定设有第一水管(13),所述第一水管(13)的另一端与所述水箱(14)连通,所述水泵(12)的出水端固定设有喷淋头(15),所述车体(1)的底板的顶端面固定设有推把(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施工用人行道路面铺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板(702)呈圆盘型设置,且所述过滤板(702)的直径小于所述从齿轮(6)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施工用人行道路面铺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板(8)的顶端面开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通孔均匀的分布在所述横板(8)的顶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施工用人行道路面铺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仓(7)的后端面内侧壁固定设有呈对称设置的第二电机(10),所述第二电机(10)转动轴末端固定设有凸轮(1001),所述凸轮(1001)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呈“t”型结构设置的推杆(1002),所述挡板(9)相离端面的下方固定设有固定板(1004),所述固定板(1004)与所述料仓(7)固定连接,所述推杆(1002)的底端面贯穿所述固定板(1004),所述推杆(1002)与所述固定板(1004)滑动连接,所述推杆(1002)的底端面固定设有胶垫(1005),所述固定板(1004)顶端面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设有弹簧(1003),两个所述弹簧(1003)的顶端面与所述推杆(1002)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施工用人行道路面铺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的底端面固定设有四个万向轮(17),且四个所述万向轮(17)均对称分布在所述车体(1)的底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道路施工用人行道路面铺设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电机(10)位于两个所述挡板(9)与所述料仓(7)相邻端的内侧。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