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纸袋码垛自动包装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化工企业的产品包装60%以上都采用一种纸塑复合袋,外层为牛皮纸,里层为编织布,其包装物重量在25kg,在使用时便于工人搬运和拆包,其主要产品为pe、pc、eva、塑料、硬胶等。这些材料在机械自动灌装时,都要求纸塑复合袋每叠整齐,在上机灌装时,不会掉落、跑偏、散袋,其必需要求纸塑复合袋发货时整齐有序包装。传统的包装方法都是人工进行码垛,操作工人熟练程度不同其生产效率有高有低,有时还会出现倒包情况,必需重新打包,工作劳动强度较大;码垛好的整托盘包,还需压包机将整托盘货物压实成型,再放上打包托盘上盖,穿过打包扎带,收紧打包扎带固定托盘货物,再用缠绕膜机将托盘货物上下缠绕上防护膜,防止货物运输过程中受潮,最后用铲车送入库房存放,此类繁多的工序,其弊端为占用厂房多,周转时间长,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复合纸袋码垛自动包装系统,能有效的解决传统包装方法的工作劳动强度较大,占用厂房多,周转时间长,工作效率低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复合纸袋码垛自动包装系统,包括输送线、码垛机器人、托盘库、自动托盘上线机、托盘上盖覆板机、液压压包机、打包扎带捆扎机与自动缠绕膜机;所述输送线由复合纸袋输送线、码垛待抓输送线、第一托盘输送线与第二托盘输送线组成;所述复合纸袋输送线的输出端与码垛待抓输送线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码垛机器人设置在码垛待抓输送线与第一托盘输送线一端的外侧;所述托盘库位于第一托盘输送线的外侧,所述自动托盘上线机横跨在第一托盘输送线与托盘库的上方;所述第一托盘输送线的另一端与第二托盘输送线连接;所述第二托盘输送线依次经过托盘上盖覆板机、液压压包机、打包扎带捆扎机与自动缠绕膜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复合纸袋码垛自动包装系统还包含中央控制柜,所述中央控制柜与输送线、码垛机器人、托盘库、自动托盘上线机、托盘上盖覆板机、液压压包机、打包扎带捆扎机与自动缠绕膜机各自配有的独立控制柜相连,并由一台上位机调配与协同控制,所述上位机内设有plc控制程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自动托盘上线机上设有托盘夹抓,通过所述托盘夹抓夹持托盘库中的托盘,后输送给第一托盘输送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托盘上盖覆板机上设有的覆板机夹抓与托盘上盖预存区,通过所述覆板机夹抓夹持托盘上盖预存区中预存的托盘上盖,后输送给第二托盘输送线位于所述托盘上盖覆板机位置处的托盘货物顶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输送线上设有的复合纸袋输送线、码垛待抓输送线、第一托盘输送线分别为两组;所述码垛机器人设置在两组码垛待抓输送线中间的正后方,两组第一托盘输送线分别对称在码垛机器人的两侧,两组第一托盘输送线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托盘输送线的连接,形成两个输送端;两组第一托盘输送线的外侧均设置有托盘库,并在每组第一托盘输送线与托盘库的上方设有横跨的自动托盘上线机,所述第一托盘输送线靠近码垛机器人的一端为托盘载货工位;通过两组自动托盘上线机分别夹取对应位置托盘库内的托盘,并输送给各自的第一托盘输送线,后通过第一托盘输送线将托盘移动到托盘载货工位,由码垛机器人抓取两组码垛待抓输送线上输入的复合纸袋分别放置在两个位置的托盘上,码垛机器人的效果被充分化,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托盘输送线与第二托盘输送线之间设置有托盘转向机,通过所述托盘转向机改变第一托盘输送线输入托盘货物的摆放角度,从而与第二托盘输送线输入端摆放角度一致,方便托盘货物进入第二托盘输送线,通过托盘转向机实现第一托盘输送线与第二托盘输送线垂直连接,进一步减少占地空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托盘输送线、第二托盘输送线由多节独立的输送线工作台联接组成,每节输送线工作台上均设置有光电传感器,通过光电传感接收进入物料的位置信息并反馈给plc控制程序,由plc控制程序控制对应位置的操作单元运行操作,通过多节独立的输送线工作台组成第一托盘输送线或第二托盘输送线,在使用过程中维修、安装、移动更加方便快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输送线工作台的顶部两侧均设有挡板,通过挡板对进入的物料进行位置规整,防止物料移动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影响下道工序的操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有效的解决企业后道包装的生产自动化,生产加工过程整齐有序,运行此套系统有效改观车间生产环境,减少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中:1输送线,2码垛机器人,3托盘库,4自动托盘上线机,5托盘上盖覆板机,6液压压包机,7打包扎带捆扎机,8自动缠绕膜机,9托盘转向机,11复合纸袋输送线,12码垛待抓输送线,13第一托盘输送线,14第二托盘输送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纸袋码垛自动包装系统,包括输送线1、码垛机器人2、托盘库3、自动托盘上线机4、托盘上盖覆板机5、液压压包机6、打包扎带捆扎机7与自动缠绕膜机8;所述输送线1由复合纸袋输送线11、码垛待抓输送线12、第一托盘输送线13与第二托盘输送线14组成;所述复合纸袋输送线11的输出端与码垛待抓输送线1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码垛机器人2设置在码垛待抓输送线12与第一托盘输送线13一端的外侧;所述托盘库3位于第一托盘输送线13的外侧,所述自动托盘上线机4横跨在第一托盘输送线13与托盘库3的上方;所述第一托盘输送线13的另一端与第二托盘输送线14连接;所述第二托盘输送线14依次经过托盘上盖覆板机5、液压压包机6、打包扎带捆扎机7与自动缠绕膜机8。
所述复合纸袋码垛自动包装系统还包含中央控制柜,所述中央控制柜与输送线1、码垛机器人2、托盘库3、自动托盘上线机4、托盘上盖覆板机5、液压压包机6、打包扎带捆扎机7与自动缠绕膜机8各自配有的独立控制柜相连,并由一台上位机调配与协同控制,所述上位机内设有plc控制程序。
所述自动托盘上线机4上设有托盘夹抓,通过所述托盘夹抓夹持托盘库3中的托盘,后输送给第一托盘输送线13。
所述托盘上盖覆板机5上设有的覆板机夹抓与托盘上盖预存区,通过所述覆板机夹抓夹持托盘上盖预存区中预存的托盘上盖,后输送给第二托盘输送线14位于所述托盘上盖覆板机5位置处的托盘货物顶部。
所述输送线1上设有的复合纸袋输送线11、码垛待抓输送线12、第一托盘输送线13分别为两组;所述码垛机器人2设置在两组码垛待抓输送线12中间的正后方,两组第一托盘输送线13分别对称在码垛机器人2的两侧,两组第一托盘输送线1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托盘输送线14的连接,形成两个输送端;两组第一托盘输送线13的外侧均设置有托盘库3,并在每组第一托盘输送线13与托盘库3的上方设有横跨的自动托盘上线机4,所述第一托盘输送线13靠近码垛机器人2的一端为托盘载货工位;通过两组自动托盘上线机4分别夹取对应位置托盘库3内的托盘,并输送给各自的第一托盘输送线13,后通过第一托盘输送线13将托盘移动到托盘载货工位,由码垛机器人2抓取两组码垛待抓输送线12上输入的复合纸袋分别放置在两个位置的托盘上,码垛机器人2的效果被充分化,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所述第一托盘输送线13与第二托盘输送线14之间设置有托盘转向机9,通过所述托盘转向机9改变第一托盘输送线13输入托盘货物的摆放角度,从而与第二托盘输送线14输入端摆放角度一致,方便托盘货物进入第二托盘输送线14,通过托盘转向机9实现第一托盘输送线13与第二托盘输送线14垂直连接,进一步减少占地空间。
所述第一托盘输送线13、第二托盘输送线14由多节独立的输送线工作台联接组成,每节输送线工作台上均设置有光电传感器,通过光电传感接收进入物料的位置信息并反馈给plc控制程序,由plc控制程序控制对应位置的操作单元运行操作;通过多节独立的输送线工作台组成第一托盘输送线13或第二托盘输送线14,在使用过程中维修、安装、移动更加方便快捷。
所述输送线工作台的顶部两侧均设有挡板,通过挡板对进入的物料进行位置规整,通过挡板对进入的物料进行位置规整,防止物料移动过程中位置发生偏移影响下道工序的操作。
工作时,将在托盘库3中预先存放备用托盘,托盘上盖覆板机5中预先存放备用托盘上盖,操作人员通过上位机设置工作指令,由plc控制程序分发指令给各个工序的操作单元进行工作,自动托盘上线机4通过设有的托盘夹抓夹持托盘库3中最上面的托盘,并将托盘放置在第一托盘输送线13上方,后托盘夹抓返回托盘库3上方,第一托盘输送线13上设有光电传感器接收到托盘信息后反馈给plc控制程序,由plc控制程序控制第一托盘输送线13进行反方向输送,使得托盘到达托盘载货工位;同时复合纸袋输送线11将复合纸袋输送给码垛待抓输送线12,码垛待抓输送线12作为码垛机器人3待机工位,当码垛待抓输送线12有复合纸袋时,码垛待抓输送线12上设有的光电传感器接收信息并反馈给plc控制程序,由plc控制程序控制码垛机器人2工作,码垛机器人2上设有的机械手旋转到达码垛待抓输送线12抓取复合纸袋,并将复合纸袋有序摆放到托盘载货工位的托盘上形成托盘货物,后由plc控制程序控制第一托盘输送线13进行正方向输送,将托盘货物输送给第二托盘输送线14,此时第二托盘输送线14上设有的光电传感器接收信息并反馈给plc控制程序,由plc控制程序控制第二托盘输送线14进行输送工作,当托盘货物进入托盘上盖覆板机5位置,通过托盘上盖覆板机5上设有的覆板机夹抓夹持其上预存托盘上盖,盖放在托盘货物顶部;进入液压压包机6位置,通过液压压包机6将松散的托盘货物整形压实;进入打包扎带捆扎机7位置,通过打包扎带捆扎机7快速扎紧收好货物,将货物与托盘和上盖板联成一个整体;后进入自动缠绕膜机8位置,通过自动缠绕膜机8将托盘货物自下而上均匀缠绕上覆膜,使外表整齐,最后通过第二托盘输送线14输送出打包好的货物,可将货物入库。
本实用新型有效的解决企业后道包装的生产自动化,生产加工过程整齐有序,运行此套系统有效改观车间生产环境,减少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1.一种复合纸袋码垛自动包装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线(1)、码垛机器人(2)、托盘库(3)、自动托盘上线机(4)、托盘上盖覆板机(5)、液压压包机(6)、打包扎带捆扎机(7)与自动缠绕膜机(8);所述输送线(1)由复合纸袋输送线(11)、码垛待抓输送线(12)、第一托盘输送线(13)与第二托盘输送线(14)组成;所述复合纸袋输送线(11)的输出端与码垛待抓输送线(1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码垛机器人(2)设置在码垛待抓输送线(12)与第一托盘输送线(13)一端的外侧;所述托盘库(3)位于第一托盘输送线(13)的外侧,所述自动托盘上线机(4)横跨在第一托盘输送线(13)与托盘库(3)的上方;所述第一托盘输送线(13)的另一端与第二托盘输送线(14)连接;所述第二托盘输送线(14)依次经过托盘上盖覆板机(5)、液压压包机(6)、打包扎带捆扎机(7)与自动缠绕膜机(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纸袋码垛自动包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纸袋码垛自动包装系统还包含中央控制柜,所述中央控制柜与输送线(1)、码垛机器人(2)、托盘库(3)、自动托盘上线机(4)、托盘上盖覆板机(5)、液压压包机(6)、打包扎带捆扎机(7)与自动缠绕膜机(8)各自配有的独立控制柜相连,并由一台上位机调配与协同控制,所述上位机内设有plc控制程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纸袋码垛自动包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托盘上线机(4)上设有托盘夹抓,通过所述托盘夹抓夹持托盘库(3)中的托盘,后输送给第一托盘输送线(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纸袋码垛自动包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上盖覆板机(5)上设有的覆板机夹抓与托盘上盖预存区,通过所述覆板机夹抓夹持托盘上盖预存区中预存的托盘上盖,后输送给第二托盘输送线(14)位于所述托盘上盖覆板机(5)位置处的托盘货物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纸袋码垛自动包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线(1)上设有的复合纸袋输送线(11)、码垛待抓输送线(12)、第一托盘输送线(13)分别为两组;所述码垛机器人(2)设置在两组码垛待抓输送线(12)中间的正后方,两组第一托盘输送线(13)分别对称在码垛机器人(2)的两侧,两组第一托盘输送线(13)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托盘输送线(14)的连接,形成两个输送端;两组第一托盘输送线(13)的外侧均设置有托盘库(3),并在每组第一托盘输送线(13)与托盘库(3)的上方设有横跨的自动托盘上线机(4),所述第一托盘输送线(13)靠近码垛机器人(2)的一端为托盘载货工位;通过两组自动托盘上线机(4)分别夹取对应位置托盘库(3)内的托盘,并输送给各自的第一托盘输送线(13),后通过第一托盘输送线(13)将托盘移动到托盘载货工位,由码垛机器人(2)抓取两组码垛待抓输送线(12)上输入的复合纸袋分别放置在两个位置的托盘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纸袋码垛自动包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盘输送线(13)与第二托盘输送线(14)之间设置有托盘转向机(9),通过所述托盘转向机(9)改变第一托盘输送线(13)输入托盘货物的摆放角度,从而与第二托盘输送线(14)输入端摆放角度一致,方便托盘货物进入第二托盘输送线(14),通过托盘转向机(9)实现第一托盘输送线(13)与第二托盘输送线(14)垂直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纸袋码垛自动包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盘输送线(13)、第二托盘输送线(14)由多节独立的输送线工作台联接组成,每节输送线工作台上均设置有光电传感器,通过光电传感接收进入物料的位置信息并反馈给plc控制程序,由plc控制程序控制对应位置的操作单元运行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复合纸袋码垛自动包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线工作台的顶部两侧均设有挡板,通过挡板对进入的物料进行位置规整。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