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倒马鞍式侧石及桥式靠背。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推进,除周边新建道路外,为增强老城区生活品质及缓解老城区交通拥堵现状,综合考虑社会对道路的各项功能需求,合理优化有限的道路空间,其中压缩绿化带来拓宽车行道是一种常用的手段。
现实区别于新建道路,老路中原乔木种植存在空间不对齐的情况,设计时考虑拓宽空间与乔木保护不可兼得。通常情况下,车行道由于部分有限数量的乔木离侧石边较近导致无法全线拓宽,此时要么牺牲拓宽空间,要么进行乔木迁移;人行道区域可通过局部压缩人行道宽度保护乔木,但是视觉上同样不甚美观。
如图1所示,拓宽后车行道边原侧石1与部分树根2较近,施工时侧石靠背无施工空间,导致开挖靠背时会损坏乔木树根,严重影响后期乔木生长。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解决上述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倒马鞍式侧石及桥式靠背,包括新侧石和靠背,所述新侧石布置在绿化带和车行道之间,所述靠背对称布置在所述新侧石上;
所述新侧石包括侧石脚和侧石腹,所述侧石脚对称布置在所述侧石腹上,所述侧石脚和所述侧石腹为一体式结构。
优选的,所述新侧石为倒“u”形。
优选的,所述靠背中间为树根保护区。
优选的,所述靠背的材质为混凝土。
优选的,所述侧石脚的高度与所述车行道的高度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由于上述结构设计,可使车行道拥有更多的拓宽空间;可有效减少车行道拓宽过程中对树根保护区的影响;可使拓宽后车行道边与侧石脚维持一条直线,美化景观。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新侧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靠背部分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原侧石、2树根、3新侧石、4靠背、5侧石脚、6侧石腹、7树根保护区、8绿化带、9车行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实施例:
如图2-图4所示,一种倒马鞍式侧石及桥式靠背,包括新侧石3和靠背4,新侧石3布置在绿化带8和车行道9之间,靠背4对称布置在新侧石3上;
新侧石3包括侧石脚5和侧石腹6,侧石脚5对称布置在侧石腹6上,侧石脚5和侧石腹6为一体式结构。
具体的,新侧石3为倒“u”形。
具体的,靠背4中间为树根保护区7。
具体的,靠背4的材质为混凝土。
具体的,侧石脚5的高度与车行道9的高度一致。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倒马鞍式侧石及桥式靠背,包括新侧石(3)和靠背(4),其特征在于:所述新侧石(3)布置在绿化带(8)和车行道(9)之间,所述靠背(4)对称布置在所述新侧石(3)上;
所述新侧石(3)包括侧石脚(5)和侧石腹(6),所述侧石脚(5)对称布置在所述侧石腹(6)上,所述侧石脚(5)和所述侧石腹(6)为一体式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马鞍式侧石及桥式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新侧石(3)为倒“u”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马鞍式侧石及桥式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4)中间为树根保护区(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马鞍式侧石及桥式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4)的材质为混凝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马鞍式侧石及桥式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石脚(5)的高度与所述车行道(9)的高度一致。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