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的L极接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36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断路器,特别是断路器内部的l极导线的连接方式。



背景技术:

由于各国的标准不同,一些国家的配电箱要求n极的进线侧与l极n极的出线侧设置在同一侧,否则用户使用时无法接线或者接线不方便,部分产品虽然n极进线侧与n极l极出线侧设置在同一侧,但电流回路电流方向设置错误使动触头不能快速的分离,同时电弧不能更好的脱离动静触头使触头烧毁,因触头区域空间小容易发现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够现象,造成产品试后验证失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分断电流时无论电流方向如何变化,动触上均会产生较大的排斥力,从而更好的使动触头向斥开方向移动,当触头斥开后,静触头与动触头之间产生电弧,电弧的变力方向为向引弧部与引弧角方向移动或引弧板与引弧之间移动使电弧在斥力的作用下快速移动,提高电弧转移速度,减少对产品的烧蚀,提高分断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断路器的l极接线结构,包括有脱扣器、磁轭、静触头、动触头和动触头安装座,静触头与磁轭一体或固定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轭包括有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引弧部,其中脱扣器安装在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上设置有触点构成静触头,引弧部位于第二安装部下方成弯折设置,所述动触头设置在动触头安装座上,脱扣器的线圈连接在磁轭的第一安装部的上侧,所述动触头包括有安装部、导电部、接触部和引弧角,动触头通过安装部与动触头安装座连接,断路器的连接导线连接在导电部上端或者安装部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分断电流时无论电流方向如何,动触头上的斥力向斥开方向移动,动触头的电流通电长度最长,磁轭上的电流通道最长有利动触头斥开,当动触头斥开后,静触头与动触头之间产生电弧,电弧的变力方向为向引弧部与引弧角方向移动使电弧在斥力的作用下快速移动,提高电弧转移速度,减少对触点的烧蚀,提高分断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动触头的安装部上设置有安装圆孔,动触头通过安装圆孔与动触头安装座连接,所述动触头的导电部为直条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动触头设置有导电部和接触部和引弧角,产品断开时电弧可转移到引弧角上,减少电弧对接触点的烧蚀,电流可通过圆环和导电部使电流回路的长度最长有利于短路时动触头上斥力的增加,提高动触头分断速度,提高分断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磁轭的第一安装部包括有间隔设置有第一、第二两侧边和位于第一、第二两侧边上端的横边,横边和第一、第二两侧边形成一个u形的安装区,脱扣器安装在u形安装区上,第二侧边下端与第二安装部一体或固定设置,第二侧边为平直状,脱扣器的线圈连接在横边上或者第二侧边上端部;断路器的上盖和中座上且位于动触头和静触头对应处设置增加爬电距离的凸筋。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使磁轭上的电流通道做到尽可能的长,这样有利动触头斥开。在本实用新型中,断路器的底座和中座上且位于动触头和静触头对应处设置增加爬电距离的凸筋,保护断路器不被电弧击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脱扣器和磁轭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底座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座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流通过动、静触头后产生排斥力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一种断路器的l极接线结构,包括有脱扣器1、磁轭2、静触头3、动触头4和动触头安装座5,静触头3与磁轭2一体或固定设置,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磁轭2包括有第一安装部21、第二安装部22和引弧部23,其中脱扣器1安装在第一安装部21,第二安装部22上设置有触点构成静触头3,引弧部23位于第二安装部22下方成弯折设置,所述动触头4设置在动触头安装座5上,脱扣器1的线圈连接在磁轭2的第一安装部21的上侧211,通常连接点越高越好,所述动触头4包括有安装部41、导电部42、接触部43和引弧角44,动触头4通过安装部41与动触头安装座5连接,断路器的连接导线6连接在导电部42上端或者安装部41位置。采用上述方案,当分断电流时无论电流方向如何动触头4上的斥力向斥开方向移动,动触头4的电流通电长度最长,磁轭2上的电流通道最长有利动触头4斥开,当动触头4斥开后,静触头3与动触头4之间产生电弧,电弧的变力方向为向引弧部23与引弧角44方向移动使电弧在斥力的作用下快速移动,提高电弧转移速度,减少对触点的烧蚀,提高分断能力,如图5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动触头4的安装部41上设置有安装圆孔,使安装部41成圆环状,动触头4通过安装圆孔与动触头安装座5连接,使动触头4可随动触头安装座5移动,所述动触头4的导电部42为直条状。动触头4设置有导电部42和接触部43和引弧角44,产品断开时电弧可转移到引弧角44上,减少电弧对接触点的烧蚀,电流可通过圆环和导电部42使电流回路的长度最长有利于短路时动触头4上斥力的增加,提高动触头4分断速度,提高分断能力,如图5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磁轭2的第一安装部21包括有间隔设置有第一、第二两侧边211、212和位于第一、第二两侧边211、212上端的横边213,横边213和第一、第二两侧边211、212形成一个u形的安装区,脱扣器1安装在u形安装区上,第二侧边212下端与第二安装部22一体或固定设置,第二侧边212为平直状,脱扣器1的线圈连接在横边213上或者第二侧边212上端部,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使磁轭2上的电流通道做到尽可能的长,这样有利动触头4斥开。在本实用新型中,断路器的上盖和中座上且位于动触头4和静触头3对应处设置增加爬电距离的凸筋7,该凸筋7还具有电弧通过时使凸筋7产生气体,气体冷却电弧,增大压强,提高分断速度,保护断路器不被电弧击坏。


技术特征:

1.一种断路器的l极接线结构,包括有脱扣器、磁轭、静触头、动触头和动触头安装座,静触头与磁轭一体或固定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轭包括有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引弧部,其中脱扣器安装在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上设置有触点构成静触头,引弧部位于第二安装部下方成弯折设置,所述动触头设置在动触头安装座上,脱扣器的线圈连接在磁轭的第一安装部的上侧,所述动触头包括有安装部、导电部、接触部和引弧角,动触头通过安装部与动触头安装座连接,断路器的连接导线连接在导电部上端或者安装部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的l极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的安装部上设置有安装圆孔,动触头通过安装圆孔与动触头安装座连接,所述动触头的导电部为直条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断路器的l极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轭的第一安装部包括有间隔设置有第一、第二两侧边和位于第一、第二两侧边上端的横边,横边和第一、第二两侧边形成一个u形的安装区,脱扣器安装在u形安装区上,第二侧边下端与第二安装部一体或固定设置,第二侧边为平直状,脱扣器的线圈连接在横边上或者第二侧边上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断路器的l极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断路器的上盖和中座上且位于动触头和静触头对应处设置增加爬电距离的凸筋。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断路器,特别是断路器内部的L极导线的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断路器的L极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轭包括有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引弧部,其中脱扣器安装在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上设置有触点构成静触头,引弧部位于第二安装部下方成弯折设置,所述动触头设置在动触头安装座上,脱扣器的线圈连接在磁轭的第一安装部的上侧,所述动触头包括有安装部、导电部、接触部和引弧角,动触头通过安装部与动触头安装座连接,断路器的连接导线连接在导电部上端或者安装部位置。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电弧转移速度,减少对产品的烧蚀,提高分断能力的断路器。

技术研发人员:周维峰;林凯;胡广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奥来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25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444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