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道路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33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工程道路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代城市的地表逐步被钢筋混凝土的房屋和密实不透水的路面铺装所覆盖。导致遇到暴雨时,地面径流量急剧增高,很快出现峰值,加重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引发城市的内涝灾害。

现有的道路排水结构大多是在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通过排水沟对雨水进行排放。但是排水沟在排水的时候会涌入部分垃圾,时间一长容易导致堵塞,而且在降水量较大时,仅道路两侧的排水沟无法及时排出雨水而导致路面积水,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道路排水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排水沟容易被垃圾堵塞造成排水能力降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工程道路排水结构,包括排水沟、排水组件和控制组件,所述排水沟与路面基层固定连接,并位于路面基层的一侧,所述排水组件包括连接管、处理管、转杆、支撑板和挡板,所述处理管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连接管的横截面积,所述连接管与所述排水沟连通,并位于所述排水沟的一侧,所述处理管与所述连接管连通,并位于所述连接管远离所述排水沟的一侧,所述转杆与所述处理管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处理管内,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处理管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转杆靠近所述连接管的一侧,所述挡板具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挡板与所述处理管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处理管远离所述连接管的一侧,所述控制组件包括过滤板、斜板、拉线和弹簧,所述过滤板具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过滤板与所述连接管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管靠近所述处理管的一侧,所述斜板与所述过滤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过滤板靠近所述转杆的一侧,所述弹簧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斜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斜板和所述支撑板之间,所述拉线与所述斜板和所述挡板固定连接,并与所述转杆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排水组件还包括沉淀盒,所述连接管具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连接管靠近所述过滤板的一侧,所述沉淀盒与所述连接管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三通孔连通。

其中,所述排水组件还包括清理管,所述清理管与所述沉淀盒连接,并位于所述处理管的一侧。

其中,所述排水组件还包括挡盖,所述挡盖与所述清理管可拆卸连接,并封闭所述清理管。

其中,所述排水组件还包括挡袋柱,所述挡袋柱具有多个直齿,所述挡袋柱与所述连接管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管靠近所述斜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加强杆,所述加强杆与所述斜板和所述过滤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斜板和所述过滤板之间。

其中,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与所述处理管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转杆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工程道路排水结构,所述排水沟与路面基层固定连接,路面基层的水会流入所述排水沟中进行集中排出;所述连接管与所述排水沟连通,所述处理管与所述连接管连通,雨水从所述连接管中进入所述处理管中排出;所述转杆与所述处理管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处理管固定连接,所述挡板与所述处理管滑动连接,在雨水较多,流量较大时,雨水冲击所述挡板会使所述挡板下移;所述过滤板与所述连接管滑动连接,所述斜板与所述过滤板固定连接,所述弹簧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斜板固定连接,所述拉线与所述斜板和所述挡板固定连接,并与所述转杆转动连接,在雨水较小时,水流从所述斜板进入所述处理管而被排出,当雨量很大时,雨水冲击所述挡板下移,通过所述拉线拉动所述斜板滑动,从而将所述过滤板置于所述处理管和所述连接管之间,雨水从所述过滤板进入所述处理管,从而可以通过所述过滤板将一些石头和沙子阻挡在所述过滤板外而防止管道堵塞,而在日常排水时则不会启动所述过滤板而对所述过滤板进行保护,从而解决解决现有排水沟容易被垃圾堵塞造成排水能力降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工程道路排水结构的结构图;

图2是图1沿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排水组件和控制组件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1-排水沟、2-排水组件、3-控制组件、4-路面基层、21-连接管、22-处理管、23-转杆、24-支撑板、25-挡板、26-第一通孔、27-沉淀盒、28-第三通孔、29-清理管、30-挡盖、31-过滤板、32-斜板、33-拉线、34-弹簧、35-第二通孔、36-挡袋柱、37-加强杆、38-限位柱、39-直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工程道路排水结构:

包括排水沟1、排水组件2和控制组件3,所述排水沟1与路面基层4固定连接,并位于路面基层4的一侧,所述排水组件2包括连接管21、处理管22、转杆23、支撑板24和挡板25,所述处理管22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连接管21的横截面积,所述连接管21与所述排水沟1连通,并位于所述排水沟1的一侧,所述处理管22与所述连接管21连通,并位于所述连接管21远离所述排水沟1的一侧,所述转杆23与所述处理管22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处理管22内,所述支撑板24与所述处理管22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转杆23靠近所述连接管21的一侧,所述挡板25具有多个第一通孔26,所述挡板25与所述处理管22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处理管22远离所述连接管21的一侧,所述控制组件3包括过滤板31、斜板32、拉线33和弹簧34,所述过滤板31具有多个第二通孔35,所述过滤板31与所述连接管21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管21靠近所述处理管22的一侧,所述斜板32与所述过滤板3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过滤板31靠近所述转杆23的一侧,所述弹簧34与所述支撑板24和所述斜板32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斜板32和所述支撑板24之间,所述拉线33与所述斜板32和所述挡板25固定连接,并与所述转杆23转动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水沟1与路面基层4固定连接,并位于路面基层4的一侧,路面基层4的水会流入所述排水沟1中进行集中排出;所述排水组件2包括连接管21、处理管22、转杆23、支撑板24和挡板25,所述处理管22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连接管21的横截面积,所述连接管21与所述排水沟1连通,并位于所述排水沟1的一侧,所述处理管22与所述连接管21连通,并位于所述连接管21远离所述排水沟1的一侧,雨水从所述连接管21中进入所述处理管22中排出;所述转杆23与所述处理管22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处理管22内,所述支撑板24与所述处理管22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转杆23靠近所述连接管21的一侧,所述挡板25具有多个第一通孔26,所述挡板25与所述处理管22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处理管22远离所述连接管21的一侧,在雨水较多,流量较大时,雨水冲击所述挡板25会使所述挡板25下移;所述控制组件3包括过滤板31、斜板32、拉线33和弹簧34,所述过滤板31具有多个第二通孔35,所述过滤板31与所述连接管21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管21靠近所述处理管22的一侧,所述斜板32与所述过滤板3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过滤板31靠近所述转杆23的一侧,所述弹簧34与所述支撑板24和所述斜板32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斜板32和所述支撑板24之间,所述拉线33与所述斜板32和所述挡板25固定连接,并与所述转杆23转动连接,在雨水较小时,水流从所述斜板32进入所述处理管22而被排出,当雨量很大时,雨水冲击所述挡板25下移,通过所述拉线33拉动所述斜板32滑动,从而将所述过滤板31置于所述处理管22和所述连接管21之间,雨水从所述过滤板31进入所述处理管22,从而可以通过所述过滤板31将一些石头和沙子阻挡在所述过滤板31外而防止管道堵塞,而在日常排水时则不会启动所述过滤板31而对所述过滤板31进行保护,从而解决解决现有排水沟1容易被垃圾堵塞造成排水能力降低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组件2还包括沉淀盒27,所述连接管21具有第三通孔28,所述第三通孔28位于所述连接管21靠近所述过滤板31的一侧,所述沉淀盒27与所述连接管21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三通孔28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沉淀盒27与所述连接管21相通,使得被阻挡在所述过滤板31之外的石头等固体垃圾在所述连接管21中由重力的作用沉淀到所述沉淀盒27中进行存放,从而进一步防止管道被堵塞。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组件2还包括清理管29,所述清理管29与所述沉淀盒27连接,并位于所述处理管22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清理管29与所述沉淀盒27连通,使得可以通过所述清理管29清除所述沉淀盒27中的垃圾,以备下一次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组件2还包括挡盖30,所述挡盖30与所述清理管29可拆卸连接,并封闭所述清理管29。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挡盖30用于封闭所述清理管29,使得在不需要清理所述清理管29时没有其他垃圾掉入所述沉淀盒27中。

进一步的,请参阅图3,所述排水组件2还包括挡袋柱36,所述挡袋柱36具有多个直齿39,所述挡袋柱36与所述连接管21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管21靠近所述斜板32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小雨时,所述挡袋柱36被所述斜板32支撑,可以防止较大的杂物掉入所述连接管21中,而在雨量较大时,所述斜板32滑动,所述挡袋柱36失去支撑而在重力的作用下转动而挡在所述过滤板前,可以通过所述直齿39挡住塑料袋等张面较大的垃圾,从而进一步避免所述过滤板31被堵住。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组件3还包括加强杆37,所述加强杆37与所述斜板32和所述过滤板3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斜板32和所述过滤板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杆37用于加强所述斜板32与所述过滤板31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所述斜板32与所述过滤板因雨量过大,冲击力过大而损坏。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组件3还包括限位柱38,所述限位柱38与所述处理管22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转杆23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柱38用于限制所述斜板32的滑动距离,并对所述斜板32进行支撑,使所述过滤板可以稳定地保持在所述连接管21和所述处理管22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安装好过后,雨量较小时,雨水从所述斜板32流入所述处理管22中,当暴雨来临时,水量较大而冲击所述处理管22,使所述挡板25下移,所述拉线33拉动所述斜板32移动,所述限位柱38限制所述斜板32的位置,使所述过滤板31在所述连接管21和所述处理管22之间,此时雨水只能从所述过滤板31流入所述处理管22中,固体垃圾在重力的作用下沉淀进入所述沉淀盒27中,暴雨结束后可以通过所述清理管29进行清理。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工程道路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排水沟、排水组件和控制组件,所述排水沟与路面基层固定连接,并位于路面基层的一侧,所述排水组件包括连接管、处理管、转杆、支撑板和挡板,所述处理管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连接管的横截面积,所述连接管与所述排水沟连通,并位于所述排水沟的一侧,所述处理管与所述连接管连通,并位于所述连接管远离所述排水沟的一侧,所述转杆与所述处理管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处理管内,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处理管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转杆靠近所述连接管的一侧,所述挡板具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挡板与所述处理管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处理管远离所述连接管的一侧,所述控制组件包括过滤板、斜板、拉线和弹簧,所述过滤板具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过滤板与所述连接管滑动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管靠近所述处理管的一侧,所述斜板与所述过滤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过滤板靠近所述转杆的一侧,所述弹簧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斜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斜板和所述支撑板之间,所述拉线与所述斜板和所述挡板固定连接,并与所述转杆转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程道路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组件还包括沉淀盒,所述连接管具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位于所述连接管靠近所述过滤板的一侧,所述沉淀盒与所述连接管固定连接,并与所述第三通孔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工程道路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组件还包括清理管,所述清理管与所述沉淀盒连接,并位于所述处理管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工程道路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组件还包括挡盖,所述挡盖与所述清理管可拆卸连接,并封闭所述清理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工程道路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组件还包括挡袋柱,所述挡袋柱具有多个直齿,所述挡袋柱与所述连接管转动连接,并位于所述连接管靠近所述斜板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程道路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加强杆,所述加强杆与所述斜板和所述过滤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斜板和所述过滤板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工程道路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限位柱,所述限位柱与所述处理管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转杆的一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工程道路排水结构,包括排水沟、排水组件和控制组件,排水沟和路面基层连接,排水组件包括连接管、处理管、转杆、支撑板和挡板,连接管和排水沟连通,处理管和连接管连通,转杆和处理管转动连接,支撑板和处理管固定连接,挡板和处理管滑动连接,控制组件包括过滤板、斜板、拉线和弹簧,过滤板和斜板固定连接,并和连接管滑动连接,拉线将斜板和挡板连接,在斜板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弹簧。暴雨时,雨水冲击挡板,挡板通过拉线拉动斜板滑动,将过滤板置于处理管和所述连接管之间以将石头和沙子阻挡在过滤板外而防止管道堵塞。

技术研发人员:郑旭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郑旭强
技术研发日:2020.07.30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447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