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应力吸收层的道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62


本申请属于建筑施工领域,涉及一种道路结构中的应力吸收层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大量交通道路,其中90%以上采用沥青混凝土制造,绝大部分采用半刚性下承层,这可能导致下承层产生干缩和温缩裂缝,而裂缝受到其他因素逐渐扩大之后就会形成反射裂缝。沥青路面出现反射裂缝一般在初期都发生在表面层以下,不易发现,但等到沥青路面裂缝情况上升到表面层以上时,就已经发展的比较严重了,这个阶段会产生较深的裂缝,增加沥青路面的养护难度和养护费用。当沥青路面出现反射裂缝时,如果不加以及时修复治理,会导致沥青路面结构遭到破坏,短期会影响交通的运输以及行车过程中的舒适性,长期会降低沥青路面的各方面使用性能,缩短其使用寿命。及时采取措施治理可以减轻由于路表自由水渗入导致的进一步破坏,但由于昼夜温差变大、车辆荷载的增加等,会进一步加剧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发展速度,当反射裂缝密集性出现的时候,沥青路面会出现严重破损,严重影响行车安全。技术实现要素: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含应力吸收层的道路结构,其包括:面层、应力吸收层和下承层。所述下承层位于所述含应力吸收层的道路结构的最下侧,所述应力吸收层铺设在所述下承层的上侧,所述面层铺设在所述应力吸收层的上侧,所述下承层是水泥稳定碎石层,所述应力吸收层包括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层以及位于所述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层上侧的热橡胶沥青层,所述面层为沥青面层。优选地,所述下承层的厚度是25~50cm。优选地,所述下承层与所述应力吸收层之间还设置有由pc-2乳化沥青制备而成的透层油层。优选地,所述透层油层渗入所述下承层的深度大于5mm。优选地,所述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层由玻璃纤维土工格栅铺设而成,所述玻璃纤维土工格栅保持平顺且与所述下承层保持紧贴。优选地,所述玻璃纤维土工格栅通过铁皮和钢钉固定在所述下承层上。优选地,所述热橡胶沥青层将热橡胶沥青喷洒在所述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层上,然后立即撒布单一粒径的封层集料,最后再进行碾压而形成的碎石封层结构。优选地,所述热橡胶沥青层的厚度为1cm。优选地,所述面层的厚度是15~25cm。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含应力吸收层的道路结构可大大提高道路结构层整体的抗裂、防水、应力吸收能力,解决目前路面结构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工序不紧凑、功能层与下层粘接不牢靠、施工车辆引起的功能层褶皱、翘曲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道路应力吸收层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层固定方法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帮助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所示,该含应力吸收层的道路结构包括面层1、应力吸收层和下承层3,其中应力吸收层包括热橡胶沥青层2和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层4,由上到下依次是面层1、应力吸收层以及下承层3。下承层3是水泥稳定碎石层。下承层3的厚度优选为25~50cm,更优选为35~40cm,更优选为36cm,其中包括18cm厚的5%水泥稳定碎石层以及18cm厚的4%水泥稳定碎石层。下承层3的路面纵向平整度、横向路拱坡度及平顺性都要达到设计标准要求。检查透层油层待洒段落无局部水稳松散部位,检查水稳下承层宽度,宽度不够路段或部位,进行补宽处理。透层油层撒布前,将下承层3表面清扫干净,确保下承层3表面洁净,无任何杂质、污染。透层油层设置于下承层3与应力吸收层之间,透层油层优选采用pc-2乳化沥青,pc-2乳化沥青喷洒量优选为0.7~1.5l/m2,洒布后取样检查,透层油层渗入下承层3的深度优选大于5mm。透层油层洒布完成24小时后方可进行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层4的施工。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层4铺设在下承层3的上侧,由玻璃纤维土工格栅铺设而成,玻璃纤维土工格栅铺设方向沿路面纵向行进,遇到转弯时将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做剪裁处理,玻璃纤维土工格栅保持平顺且与下承层3保持紧贴,避免出现重叠、扭曲及褶皱,以确保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具备有效的张力。在铺设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层4之前,将玻璃纤维土工格栅铺设平顺并拉紧,横向搭接优选控制在150~200mm,纵向搭接优选控制在300~400mm,两者搭接边缘采用铅丝串为一体绑扎牢固,防止搭接开裂。如图2所示,采用铁皮401和钢钉402将玻璃纤维土工格栅进行固定到下承层3上,铁皮优选尺寸为50mm×50mm×1mm,钢钉优选尺寸为50mm。钢钉固定时不能钉在玻璃纤维土工格栅上,以免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存在断裂,造成性能减弱。将玻璃纤维土工格栅铺设好之后立即进行热橡胶沥青层2的铺设,减少阳光照射在玻璃纤维土工格栅上的时间,以防玻璃纤维土工格栅性能减弱。热橡胶沥青层2是将热橡胶沥青喷洒在现有的路表面,然后立即撒布单一粒径的封层集料,再进行碾压,将集料嵌入热橡胶沥青中,最终形成厚度优选为1cm的碎石封层结构。热橡胶沥青优选为掺入橡胶粉的70号道路石油沥青,橡胶粉颗粒规格应符合如下表1要求。橡胶粉的筛选应采用水筛法进行试验。橡胶粉密度优选为1.15±0.05g/cm3,橡胶粉内不得存在无铁丝或其它杂质,纤维比例优选不超过0.5%,要求含有橡胶粉重量4%的碳酸钙,以防止胶粉颗粒相互粘结。筛孔尺寸(mm)通过率(%)2.001001.1865~1000.620~1000.30~450.0750~5热橡胶沥青的技术要求优选符合如下表2的技术要求。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粘度,177℃,pa·s1.5-4.0t0625-2000针入度,25℃,100g,5s,0.1mm,最小25t0604-2000软化点,℃,最小57t0606-2000弹性恢复,25℃,1h,最小70t0662-2000封层集料为碎石,碎石为粒径优选在9.5mm~13.2mm之间的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似立方体颗粒的单一粒径碎石。在封层完成后应对热橡胶沥青层2进行清扫,以清除多余的和没有粘结的松散碎石,避免影响热橡胶沥青层2与面层1的粘结,防止行车时碎石飞起对行人和行车造成危害。面层1是沥青面层,其厚度优选是15~25cm,更优选是18cm,包括4cm厚的由ac-13c细粒式密级配sbs改性沥青混凝土制备而成的上面层、6cm厚的由ac-16c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制备而成的中面层以及8cm厚的由ac-26c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制备而成的下面层。摊铺时采用两台摊铺机进行梯队作业,两台摊铺机前后错开8~10m,摊铺机的摊铺速度要与拌和站生产能力相匹配。摊铺完毕后及时跟进压路机进行压实,碾压速度、混合料温度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要求。摊铺碾压完成后对道路实行封闭,防止其余车辆对新摊铺路面造成伤害。本实用新型申请人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了详细的说明与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详尽的说明只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精神,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相反,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精神所作的任何改进或修饰都应当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

1.一种含应力吸收层的道路结构,其包括:面层(1)、应力吸收层和下承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承层(3)位于所述含应力吸收层的道路结构的最下侧,所述应力吸收层铺设在所述下承层(3)的上侧,所述面层(1)铺设在所述应力吸收层的上侧,

所述下承层(3)是水泥稳定碎石层,

所述应力吸收层包括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层(4)以及位于所述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层(4)上侧的热橡胶沥青层(2),

所述面层(1)为沥青面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应力吸收层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承层(3)的厚度是25~5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应力吸收层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承层(3)与所述应力吸收层之间还设置有由pc-2乳化沥青制备而成的透层油层,

所述透层油层渗入所述下承层(3)的深度大于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应力吸收层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层(4)由玻璃纤维土工格栅铺设而成,所述玻璃纤维土工格栅保持平顺且与所述下承层(3)保持紧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含应力吸收层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土工格栅通过铁皮(401)和钢钉(402)固定在所述下承层(3)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应力吸收层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橡胶沥青层(2)是将热橡胶沥青喷洒在所述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层(4)上,然后立即撒布单一粒径的封层集料,最后再进行碾压而形成的碎石封层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含应力吸收层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橡胶沥青层(2)的厚度为1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应力吸收层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1)的厚度是15~25cm。

技术总结
一种含应力吸收层的道路结构,其包括:面层、应力吸收层和下承层。所述下承层位于所述含应力吸收层的道路结构的最下侧,所述应力吸收层铺设在所述下承层上侧,所述面层铺设在所述应力吸收层上侧,所述下承层是水泥稳定碎石层,所述应力吸收层包括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层以及位于所述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层上侧的热橡胶沥青层,所述面层为沥青面层。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含应力吸收层的道路结构可大大提高道路结构层整体的抗裂、防水、应力吸收能力,解决目前路面结构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工序不紧凑、功能层与下层粘接不牢靠、施工车辆引起的功能层褶皱、翘曲等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吴浩楠;刘红雨;南士乾;刘文龙;王文嘉;王涛;刘忠林;刘汉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29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454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