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了断路器制造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断路器盖板。
背景技术:
在电源分配单元产品中,当输入电流大于32a时,电源分配单元需要配置断路器,以用来分配电能,对电源线路及设备等实行保护。断路器往往是配合模块化型材,设计断路器盖板。现有的断路器盖板是通过多个螺丝固定在断路器上,若盖板发生损坏,需将多个螺丝全部拆下,才可对盖板进行更换,大大降低了断路器的生产效率,不易于工人现场施工和维修,增加了维修的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断路器盖板,其用于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断路器盖板,该盖板本体在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两侧设置有卡槽,在断路器本体内设置有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通过所述第一卡槽与第一卡块滑动连接,第二卡槽与第二卡块滑动连接,无需安装螺丝便可实现将盖板固定在所述断路器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且易于工人现场施工和维修。其中,所述断路器盖板包括:
位于断路器本体内的盖板本体,所述盖板本体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分别沿竖直方向固定在所述第一侧板沿第一方向一侧的下部,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临近所述断路器本体的一侧沿第一方向分别开设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
所述断路器本体临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分别沿第一方向设有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所述第一卡块与所述第一卡槽能沿第一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卡块与所述第二卡槽也能沿第一方向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板上部沿竖直方向设有一贯通孔,以放置断路器的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均呈“l”型,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分别沿第一方向贯通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块和所述第二卡块均呈“l”型,所述第一卡块和所述第二卡块的长度与所述断路器本体的长度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块与所述第一卡槽间隙配合,所述第二卡块与所述第二卡槽间隙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断路器本体内沿第一方向设有pcb板,所述pcb板设置在所述断路器本体内的电源开关的下部,用于支撑所述电源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断路器本体临近所述pcb板的一侧分别沿第一方向设有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和所述第二连接块的长度与所述断路器本体的长度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均从临近所述pcb板的一侧沿第二方向开设有第三卡槽、第四卡槽,所述第三卡槽和所述第四卡槽
均沿第一方向贯通所述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卡槽和所述第四卡槽均能与所述pcb板间隙配合,所述第三卡槽和所述第四卡槽均能与所述pcb板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pcb板的下部设有金属插片,所述pcb板通过所述金属插片与所述断路器本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该盖板通过在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两侧分别设置有卡槽,在断路器本体内设置有所述第一卡块和所述第二卡块,使得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一卡块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二卡块滑动连接,该盖板与断路器连接方式无需安装螺丝便可实现将盖板固定在所述断路器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且易于工人现场施工和维修。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断路器盖板沿a-a面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断路器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盖板本体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断路器本体的主视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1、断路器本体;2、盖板本体;3、第一侧板;4、第二侧板;5、第三侧板;6、第一卡槽;7、第二卡槽;8、第一卡块;9、第二卡块;10、pcb板;11、第一连接块;12、第二连接块;13、第三卡槽;14、第四卡槽;15、金属插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所述的断路器盖板,该盖板通过在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两侧分别设置有卡槽,在断路器本体内设置有所述第一卡块和所述第二卡块,使得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一卡块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二卡块滑动连接,无需安装螺丝便可实现将盖板固定在所述断路器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且易于工人现场施工和维修。所述断路器盖板包括:
位于断路器本体1内的盖板本体2,所述盖板本体2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第三侧板5,所述第二侧板4和所述第三侧板5分别沿竖直方向固定在所述第一侧板3沿第一方向一侧的下部,所述第二侧板4和所述第三侧板5临近断路器本体1的一侧沿第一方向分别开设有第一卡槽6和第二卡槽7;
所述断路器本体1临近所述第一侧板3的一侧分别沿第一方向设有第一卡块8和第二卡块9,所述第一卡块8与所述第一卡槽6能沿第一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卡块9与所述第二卡槽7也能沿第一方向滑动连接。
借由上述结构,将两侧分别设有卡槽的盖板本体2与断路器本体1两侧的卡块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一卡槽6与所述第一卡块8卡接上,所述第二卡槽7与所述第二卡块9卡接上,并沿第一方向推动所述盖板,使得所述盖板相对所述断路器本体1沿第一方向滑动至断路器顶部,从而将所述盖板固定在所述断路器本体1上。
结合图1、图2,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断路器盖板包括位于断路器本体1内的盖板本体2。所述盖板本体2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第三侧板5。所述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及第三侧板5均可以呈长方形。所述第一侧板3沿第一方向与所述断路器本体1的顶部相平齐。所述第二侧板4和所述第三侧板5分别沿竖直方向固定在所述第一侧板3沿第一方向一侧的下部。所述第二侧板4和所述第三侧板5临近所述断路器本体1的一侧沿第一方向分别开设有第一卡槽6和第二卡槽7。所述第一卡槽6的长度与所述第二侧板4的长度相匹配。所述第二卡槽7的长度与所述第三侧板5的长度相匹配。所述断路器本体1临近所述第一侧板3的一侧分别沿第一方向设有第一卡块8和第二卡块9。所述第一卡块8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卡槽6的长度相匹配。所述第一卡块8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卡槽6的宽度相匹配。所述第二卡块9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卡槽7的长度相匹配。所述第二卡块9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卡槽7的宽度相匹配。所述第一卡块8与所述第一卡槽6能沿第一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卡块9与所述第二卡槽7也能沿第一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盖板通过所述第一卡槽6和所述第二卡槽7与第一卡块8和所述第二卡块9相卡接的方式,使得所述盖板无需螺丝便可固定在所述断路器上,便于工作人员现场施工和维修。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3上部沿竖直方向设有一贯通孔(图中未标出)。所述贯通孔可以呈长方形。所述贯通孔用于放置断路器的开关,以使所述盖板卡在所述开关上,将所述盖板进行双重固定。
如图3所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槽6和所述第二卡槽7均呈“l”型。所述第一卡槽6和所述第二卡槽7分别沿第一方向贯通所述第二侧板4和所述第三侧板5。所述第一卡块8和所述第二卡块9均呈“l”型。所述第一卡块8和所述第二卡块9的长度与所述断路器本体1的长度相匹配。所述第一卡块8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卡槽6的宽度相匹配。所述第二卡块9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卡槽7的宽度相匹配。所述第一卡块8与所述第一卡槽6能沿第一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卡块9与所述第二卡槽7也能沿第一方向滑动连接,从而使得所述盖板通过卡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断路器上。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卡块8与所述第一卡槽6间隙配合。所述第二卡块9与所述第二卡槽7间隙配合。所述盖板能通过所述第一卡槽6和所述第二卡槽7分别与所述第一卡块8和所述第二卡块9相互卡接,以实现所述盖板固定在所述断路器上。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断路器本体1内沿第一方向设有pcb板10。所述pcb板10设置在所述断路器本体1内的电源开关的下部,用于支撑所述电源开关。
结合图2、图4,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断路器本体1临近所述pcb板10的一侧分别沿第一方向设有第一连接块11和第二连接块12。所述第一连接块11与所述第二连接块12均可以为长方体。所述第一连接块11与所述第二连接块12固定连接在所述断路器本体1上。所述第一连接块11和所述第二连接块12的长度与所述断路器本体1的长度相匹配。所述第一连接块11和第二连接块12均从临近所述pcb板10的一侧沿第二方向开设有第三卡槽13、第四卡槽14。所述第三卡槽13和所述第四卡槽14均沿第一方向贯通所述第一连接块11和第二连接块12。所述第三卡槽13和所述第四卡槽14均能与所述pcb板10间隙配合。所述第三卡槽13和所述第四卡槽14均能与所述pcb板10滑动连接,所述pcb板10固定所述断路器下部,以从底部撑住所述断路器。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pcb板10的下部设有金属插片15。所述金属插片15与所述pcb板10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所述金属插片15固定在所述断路器内电源开关的下部。所述金属插片15使得所述pcb板10与所述断路器本体1固定连接,以进一步支撑所述pcb板10,从而进一步支撑所述断路器。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一种断路器盖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于断路器本体内的盖板本体,所述盖板本体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分别沿竖直方向固定在所述第一侧板沿第一方向一侧的下部,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临近所述断路器本体的一侧沿第一方向分别开设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
所述断路器本体临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分别沿第一方向设有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所述第一卡块与所述第一卡槽能沿第一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卡块与所述第二卡槽也能沿第一方向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上部沿竖直方向设有一贯通孔,以放置断路器的开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均呈“l”型,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分别沿第一方向贯通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块和所述第二卡块均呈“l”型,所述第一卡块和所述第二卡块的长度与所述断路器本体的长度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断路器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块与所述第一卡槽间隙配合,所述第二卡块与所述第二卡槽间隙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本体内沿第一方向设有pcb板,所述pcb板设置在所述断路器本体内的电源开关的下部,用于支撑所述电源开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断路器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本体临近所述pcb板的一侧分别沿第一方向设有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和所述第二连接块的长度与所述断路器本体的长度相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断路器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均从临近所述pcb板的一侧沿第二方向开设有第三卡槽、第四卡槽,所述第三卡槽和所述第四卡槽均沿第一方向贯通所述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断路器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槽和所述第四卡槽均能与所述pcb板间隙配合,所述第三卡槽和所述第四卡槽均能与所述pcb板滑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断路器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的下部设有金属插片,所述pcb板通过所述金属插片与所述断路器本体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