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尤其是一种继电器动触点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继电器动触点组件设在驱动轴上,通过电磁力带动驱动轴进而带动动触点组件移动,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09859991b的一种继电器,所述动触点组件设在所述驱动轴的所述一端,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第一动触板和第二动触板,所述第一动触板相对于所述驱动轴可移动,所述第一动触板的电阻值大于所述第二动触板的电阻值,所述第一动触板与所述第二动触板之间设有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动触板与所述静触点之间的电气间隙小于所述第二动触板与所述静触点之间的电气间隙,当所述驱动轴朝向所述静触点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动触板相对于所述第二动触板先与所述静触点接触。该种动触点的连接方式需要驱动轴与动触点组件连接成一体,因此需要较长的驱动轴,导致产品成本的升高;另外,驱动轴与动触点为一体结构,有可能会因为驱动轴卡住而导致动触点无法复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继电器触点,能够节省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继电器动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片和穿过动触片的塑料头,所述塑料头与动触片为过紧配合。本实用新型将铁芯驱动轴与动触点组件分开,能够缩短铁芯驱动轴的长度,而且动触点组件的复位更有保障;另外,动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片和塑料头,继电器导通时,静触片与动触片接触导通,塑料头不参与电流流通,因此可将作为固定部件的塑料头做成塑料件,能够进一步节省成本。
作为改进,所述动触片的两端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塑料头从动触片的中心穿过。
作为改进,所述塑料头从下至上依次包括顶推部、连接部和导向部,所述顶推部的直径大于连接部的直径,连接部的直径大于导向部的直径,所述动触片套在连接部上,顶推部位于动触片底面一侧,导向部位于动触片顶面一侧。
作为改进,所述动触片为铜件,所述塑料头为耐高温塑料件。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将铁芯驱动轴与动触点组件分开,能够缩短铁芯驱动轴的长度,而且动触点组件的复位更有保障;另外,动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片和塑料头,继电器导通时,静触片与动触片接触导通,塑料头不参与电流流通,因此可将作为固定部件的塑料头做成塑料件,能够进一步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继电器剖视图。
图2为动触点组件示意图。
图3为动触点组件分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组件、一个动触点组件、线圈组件8和与线圈组件8配合的铁芯驱动轴6;线圈组件8产生的磁力与磁性件的磁力配合驱使铁芯驱动轴6上下运动,进而带动动触点组件运动并与静触点组件接触或分离。
如图1至3所示,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片2和穿过动触片2的塑料头1,所述动触片2为导电的铜件,所述塑料头1为不导电的耐高温塑料件;所述动触片2的两端设有弧形凹槽21,用于避让静触点组件的螺杆,动触片2的中心设有穿孔22,所述塑料头1从动触片2的中心穿过,装配时,塑料头1与动触片2通过压合进行过紧配合连接;所述塑料头1从下至上依次包括顶推部13、连接部12和导向部11,所述顶推部13的直径大于连接部12的直径,连接部12的直径大于导向部11的直径,所述动触片2套在连接部12上,顶推部13位于动触片2底面一侧,导向部11位于动触片2顶面一侧;在继电器内部,导向部11与继电器绝缘头盖7内的导向柱孔4配合,动触片2则位于限位槽内,动触片2的顶部还设有小弹簧5,当塑料头1不受铁芯驱动轴6的顶压力时,在小弹簧5的作用下驱动动触片2向下移动并与静触片3接触,当铁芯驱动轴6受磁力而向上移动时,铁芯驱动轴6顶住塑料头1的顶推部13,使整个动触点组件向上移动,使动触点组件于静触点组件分离。
本实用新型将铁芯驱动轴6与动触点组件分开,能够缩短铁芯驱动轴6的长度,而且动触点组件的复位更有保障;另外,动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片2和塑料头1,继电器导通时,静触片与动触片2接触导通,塑料头1不参与电流流通,因此可将作为固定部件的塑料头1做成塑料件,能够进一步节省成本。
1.一种继电器动触点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动触片和穿过动触片的塑料头,所述塑料头与动触片为过紧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动触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片的两端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塑料头从动触片的中心穿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动触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头从下至上依次包括顶推部、连接部和导向部,所述顶推部的直径大于连接部的直径,连接部的直径大于导向部的直径,所述动触片套在连接部上,顶推部位于动触片底面一侧,导向部位于动触片顶面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动触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片为铜件,所述塑料头为耐高温塑料件。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