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28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继电器动触点组件设在驱动轴上,通过电磁力带动驱动轴进而带动动触点组件移动,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09859991b的一种继电器,所述动触点组件设在所述驱动轴的所述一端,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第一动触板和第二动触板,所述第一动触板相对于所述驱动轴可移动,所述第一动触板的电阻值大于所述第二动触板的电阻值,所述第一动触板与所述第二动触板之间设有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动触板与所述静触点之间的电气间隙小于所述第二动触板与所述静触点之间的电气间隙,当所述驱动轴朝向所述静触点的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动触板相对于所述第二动触板先与所述静触点接触。该种动触点的连接方式需要驱动轴与动触点组件连接成一体,因此需要较长的驱动轴,导致产品成本的升高;另外,驱动轴与动触点为一体结构,有可能会因为驱动轴卡住而导致动触点无法复位。

还有些继电器为了增大铁芯的磁通量,继电器产品会在线圈架与绝缘头盖之间设置金属的引磁板,引磁板通常依靠绝缘头盖来压紧,由于制造或装配带来的误差,目前的绝缘头盖往往无法精确的压紧引磁板,从而导致线圈组件松动,严重影响产品的品质。

绝缘头盖与外壳的装配方式为铆接方式,如在金属外壳上端对应绝缘头盖凹槽的位置打铆点,使外壳上指定位置陷入凹槽内。上述方式虽然也能起到铆接的效果,但是由于外壳为一整体结构,各个部分相互制约,导致铆接位置变形困难,导致绝缘头盖与金属外壳的铆合不够牢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继电器,节省成本,结构紧凑;能够压紧大引磁板,从而防止线圈组件松动;能使外壳与继电器绝缘头盖铆合更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继电器,包括绝缘头盖、静触点组件、动触点组件、外壳、设在外壳内的线圈组件、与线圈组件配合的铁芯和设在绝缘头盖与线圈组件之间的大引磁板;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片和穿过动触片的塑料头,所述塑料头与动触片为过紧配合,所述塑料头的一端安装在绝缘头盖底部的导向柱孔内,动触片与绝缘头盖之间设有弹簧;所述绝缘头盖包括塑料本体和若干设在塑料本体底部的顶压立柱,所述顶压立柱与塑料本体一体注塑成型,所述顶压立柱的下端呈锥型,所述顶压立柱的下端压在大引磁板上;所述外壳包括侧围和设在侧围底部的底盖,所述侧围的上部设有两个以上长条形的通孔,侧围上对应通孔上部的区域形成铆接片。

本实用新型结构中,将铁芯与动触点组件分开,不仅能够缩短铁芯的长度,而且动触点组件的复位给更有保障;另外,动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片和塑料头,继电器导通时,静触片与动触片接触导通,塑料头不参与电流流通,因此可将作为固定部件的塑料头做成塑料件,能够进一步节省成本。绝缘头盖的底部增加压顶立柱,压顶立柱与塑料本体一体成型,不但简化制造工艺,而且塑料件可塑性强,能够通过挤压变形的方式使顶压立柱压紧引磁板;另外,顶压立柱的下端呈锥型,锥型部位与大引磁板接触面积小,避免面接触的不平整带来压力不均匀的问题;锥型部位面积小,所以其发生形变的能力更强,更容易使各个顶压立柱保持相同的压力。铆接片通过切割通孔成型,由于通孔呈长条形,所以铆接片对应呈长条形,铆接片中部受力后更容易发生变形,因此可以轻易的将铆接片挤压到绝缘头盖的凹槽内,使铆合更紧;另外,铆接片中部受力变形后呈三角形结构,使铆接片的强度更高,进一步加强铆合的强度。

作为改进,所述动触片的两端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塑料头从动触片的中心穿过。

作为改进,所述塑料头从下至上依次包括顶推部、连接部和导向部,所述顶推部的直径大于连接部的直径,连接部的直径大于导向部的直径,所述动触片套在连接部上,顶推部位于动触片底面一侧,导向部位于动触片顶面一侧。

作为改进,一共设有四个顶压立柱,四个顶压立柱呈矩形分布。

作为改进,所述塑料本体的底部两侧设有凸台,两凸台之间形成安装触片的容置槽,所述顶压立柱设在凸台上。

作为改进,所述塑料本体的底部边缘设有与外壳连接的环形衔接部,所述环形衔接部的开口端呈锥型。

作为改进,所述塑料本体的底部设有供绕线插针穿过的锥形孔。

作为改进,所述大引磁板包括圆形底板和沿底板边缘向上翻折的翻边,所述底板的厚度为1~1.5mm,所述底板的中间设有供铁芯穿出的第一通孔,所述底板上于第一通孔的一侧设有供线圈组件的接线端伸出的第二通孔。

作为改进,所述侧围的上端设有u形定位槽,所述绝缘头盖上设有与所述u形定位槽配合的定位凸起。

作为改进,所述底盖的底部设有两对称设在的弧形凹槽,底盖的底部对应弧形凹槽处形成弧形凸起,两条弧形凸起之间形成限位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将铁芯与动触点组件分开,不仅能够缩短铁芯的长度,而且动触点组件的复位给更有保障;另外,动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片和塑料头,继电器导通时,静触片与动触片接触导通,塑料头不参与电流流通,因此可将作为固定部件的塑料头做成塑料件,能够进一步节省成本。绝缘头盖的底部增加压顶立柱,压顶立柱与塑料本体一体成型,不但简化制造工艺,而且塑料件可塑性强,能够通过挤压变形的方式使顶压立柱压紧引磁板;另外,顶压立柱的下端呈锥型,锥型部位与大引磁板接触面积小,避免面接触的不平整带来压力不均匀的问题;锥型部位面积小,所以其发生形变的能力更强,更容易使各个顶压立柱保持相同的压力。铆接片通过切割通孔成型,由于通孔呈长条形,所以铆接片对应呈长条形,铆接片中部受力后更容易发生变形,因此可以轻易的将铆接片挤压到绝缘头盖的凹槽内,使铆合更紧;另外,铆接片中部受力变形后呈三角形结构,使铆接片的强度更高,进一步加强铆合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继电器剖视图。

图2继电器分解视图。

图3为绝缘头盖示意图。

图4为动触点组件示意图。

图5为动触点组件分解视图。

图6为大引磁板示意图。

图7为外壳底部示意图。

图8为外壳顶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继电器,包括绝缘头盖、静触点组件、动触点组件、外壳、设在外壳内的线圈组件、设在线圈组件外围的磁性件、设在线圈组件内铁芯和设在绝缘头盖与线圈组件之间的大引磁板。

如图1、3所示,继电器绝缘头盖包括塑料本体1,所述塑料本体1的底部两侧设有凸台17,两凸台17之间形成安装触片的容置槽,所述凸台17上设有若干顶压立柱16,所述顶压立柱16与塑料本体1一体注塑成型;本实施例中一共设有四根顶压立柱16,两侧凸台17分别设有两根,且四个顶压立柱16呈矩形分布,因此能在引磁板4上形成四个压点,四个压点对引磁板4的平衡度好;所述顶压立柱16的下端呈锥型,顶压立柱16的长度稍大于引磁板4与凸台17之间的间距,确保顶压立柱16的锥型部位置能够与大引磁板4接触。所述塑料本体1的底部边缘设有与外壳连接的环形衔接部3,所述环形衔接部3的开口端呈锥型,绝缘头盖与外壳配合时,环形衔接部3需要插入外壳5内,开口端呈锥型可以方便环形衔接部3的插入。所述塑料本体1的底部设有供绕线插针穿过的锥形孔15,锥形孔15的小端直径大致与绕线插针直径相同,不仅可以供绕线插针穿出绝缘头盖的顶部进行接线,而且可以限制绕线插针摆动;继电器通常依靠人工进行装配,在塑料本体1的底部设有锥形孔15,通过锥形孔15的斜面引导,方便线圈架8上的绕线插针穿过,从而降低劳动强度。绝缘头盖的底部增加压顶立柱,压顶立柱与塑料本体1一体成型,不但简化制造工艺,而且塑料件可塑性强,能够通过挤压变形的方式使顶压立柱16压紧引磁板4;另外,顶压立柱16的下端呈锥型,锥型部位与引磁板4接触面积小,避免面接触的不平整带来压力不均匀的问题;锥型部位面积小,所以其发生形变的能力更强,更容易使各个顶压立柱16保持相同的压力。

如图1、4、5所示,所述静触点组件包括螺杆、设在螺杆下端的静触片11和与螺杆螺纹连接的螺母,螺母与绝缘头盖的安装面之间设有垫片和弹簧垫。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片12和穿过动触片12的塑料头1,所述动触片12为导电的铜件,所述塑料头1为不导电的耐高温塑料件;所述动触片12的两端设有弧形凹槽122,用于避让静触点组件的螺杆,动触片12的中心设有穿孔121,所述塑料头1从动触片12的中心穿过,装配时,塑料头1与动触片12通过压合进行过紧配合连接;所述塑料头1从下至上依次包括顶推部103、连接部102和导向部101,所述顶推部103的直径大于连接部102的直径,连接部102的直径大于导向部101的直径,所述动触片12套在连接部102上,顶推部103位于动触片12底面一侧,导向部101位于动触片12顶面一侧;在继电器内部,导向部101与继电器绝缘头盖内的导向柱孔14配合,动触片12则位于限位槽内,动触片12的顶部与绝缘头盖之间设有弹簧13,当塑料头1不受铁芯9的顶压力时,在弹簧13的作用下驱动动触片12向下移动并与静触片11接触,当铁芯9受磁力而向上移动时,铁芯9顶住塑料头1的顶推部103,使整个动触点组件向上移动,使动触点组件于静触点组件分离。本实用新型将铁芯9与动触点组件分开,能够缩短铁芯9的长度,而且动触点组件的复位更有保障;另外,动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片12和塑料头1,继电器导通时,静触片11与动触片12接触导通,塑料头1不参与电流流通,因此可将作为固定部件的塑料头1做成塑料件,能够进一步节省成本。

如图1、6所示,所述大引磁板4包括圆形底板401和沿底板401边缘向上翻折的翻边402,所述底板401与翻边402一体冲压成型;所述底板401的厚度为1~1.5mm,所述翻边402的高度为2.5~3mm;所述底板401的中中间设有供铁芯9穿出的第一通孔403,所述底板401上于第一通孔403的一侧设有供线圈组件8的接线端伸出的第二通孔404,所述第二通孔404呈弧形。本实用新型降低底板401的厚度,可以提高磁通量;在底板401变薄的同时,增加翻边402,翻边402不但能使引磁板整体结构强度更高,而且可作为限位机构,装配时,继电器绝缘头盖上的衔接部3与外壳5插合后,衔接部3与外壳5之间留有环形间隙,大引磁板的翻边402伸入所述环形间隙内,依靠外壳与衔接部限制翻边402,进而限制大引磁板的移动。

如图2、7、8所示,所述外壳5为金属冲压件,其包括侧围54和设在侧围54底部的底盖55,侧围54和底盖55围成容置空间,用于安装线圈组件8,装配时与绝缘头盖铆合将线圈组件3封装。所述侧围54呈圆柱形,侧围54的上部设有两个以上长条形的通孔51,所述通孔51由切割形成,本实施例一共设有三个通孔51,且三个通孔51呈圆周均匀分布,即在外壳5的上部形成三个铆合点;侧围54上对应通孔51上部的区域形成铆接片52,所述铆接片52大致呈长条形,其长度方向沿圆周方向,铆接片52的长度为6~7mm,宽度为2~3mm。侧围54的上端设有u形定位槽53,与绝缘头盖上的定位凸19起配合,可以快速将铆接片52定位,提高装配效率。所述底盖55的底部设有两对称设在的弧形凹槽56,所述弧形凹槽56由冲压成型,底盖55的底部对应弧形凹槽56处形成弧形凸起57,两条弧形凸起57之间形成限位槽58,弧形凸起57以限定线圈组件8的移动,同时可以加强底盖55的强度。铆接片52通过切割通孔51成型,由于通孔51呈长条形,所以铆接片52对应呈长条形,铆接片52中部受力后更容易发生变形,因此可以轻易的将铆接片52挤压到绝缘头盖的凹槽18内,使铆合更紧;另外,铆接片52中部受力变形后呈三角形结构,使铆接片52的强度更高,进一步加强铆合的强度。


技术特征:

1.一种继电器,包括绝缘头盖、静触点组件、动触点组件、外壳、设在外壳内的线圈组件、与线圈组件配合的铁芯和设在绝缘头盖与线圈组件之间的大引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片和穿过动触片的塑料头,所述塑料头与动触片为过紧配合,所述塑料头的一端安装在绝缘头盖底部的导向柱孔内,动触片与绝缘头盖之间设有弹簧;所述绝缘头盖包括塑料本体和若干设在塑料本体底部的顶压立柱,所述顶压立柱与塑料本体一体注塑成型,所述顶压立柱的下端呈锥型,所述顶压立柱的下端压在大引磁板上;所述外壳包括侧围和设在侧围底部的底盖,所述侧围的上部设有两个以上长条形的通孔,侧围上对应通孔上部的区域形成铆接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片的两端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塑料头从动触片的中心穿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头从下至上依次包括顶推部、连接部和导向部,所述顶推部的直径大于连接部的直径,连接部的直径大于导向部的直径,所述动触片套在连接部上,顶推部位于动触片底面一侧,导向部位于动触片顶面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一共设有四个顶压立柱,四个顶压立柱呈矩形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本体的底部两侧设有凸台,两凸台之间形成安装触片的容置槽,所述顶压立柱设在凸台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本体的底部边缘设有与外壳连接的环形衔接部,所述环形衔接部的开口端呈锥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本体的底部设有供绕线插针穿过的锥形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引磁板包括圆形底板和沿底板边缘向上翻折的翻边,所述底板的厚度为1~1.5mm,所述底板的中间设有供铁芯穿出的第一通孔,所述底板上于第一通孔的一侧设有供线圈组件的接线端伸出的第二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的上端设有u形定位槽,所述绝缘头盖上设有与所述u形定位槽配合的定位凸起。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的底部设有两对称设在的弧形凹槽,底盖的底部对应弧形凹槽处形成弧形凸起,两条弧形凸起之间形成限位槽。

技术总结
一种继电器,包括绝缘头盖、静触点组件、动触点组件、外壳、线圈组件、铁芯和大引磁板;动触点组件包括动触片和穿过动触片的塑料头,塑料头的一端安装在绝缘头盖底部的导向柱孔内,动触片与绝缘头盖之间设有弹簧;绝缘头盖包括塑料本体和若干设在塑料本体底部的顶压立柱,顶压立柱与塑料本体一体注塑成型,顶压立柱的下端呈锥型,顶压立柱的下端压在大引磁板上;外壳包括侧围和设在侧围底部的底盖,侧围的上部设有两个以上长条形的通孔,侧围上对应通孔上部的区域形成铆接片。动触点组件为分体结构,节省成本,结构紧凑;绝缘头盖上的顶压立柱能够压在大引磁板上,从而防止线圈组件松动;能使外壳与继电器绝缘头盖铆合更紧。

技术研发人员:陈祥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市日信电气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29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46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