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易安装温控器壳体。
背景技术:
温控器是指根据工作环境的温度变化,在开关内部发生物理形变,从而产生某些特殊效应,产生导通或断开动作的一系列自动控制元件,因此,温控器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现有的温控器通过一体成型注塑而成,然后,通过螺钉将温控器的上盖与下盖进行锁合,此种方式安装繁琐,而且拆卸也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以安装温控器壳体,具有拆卸安装快捷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易安装温控器壳体,包括:
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上设有操作面板;
与所述上壳体相铰接的下壳体;以及
用于将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相扣合的锁合机构,所述锁合机构包括:若干固定在所述上壳体内的与铰接侧相对一侧的卡柱、滑动式安装在所述下壳体内的移动杆、若干开设在所述移动杆上且与所述卡柱相对应用于限制所述卡柱活动的卡槽、以及用于将所述移动杆固定在所述下壳体上的锁固件。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初始安装状态前,移动杆滑槽在下壳体内,且卡柱与卡槽相偏离,将pcb主板安装在上壳体后,使上壳体扣接在下壳体上,此时卡柱位于卡槽内,随后推动移动杆向下壳体内滑移,并使各卡柱的凸沿抵接在卡槽的下表面上,并通过锁固件将移动杆与下壳体相锁合,即完成上壳体与下壳体的锁合固定;当需要拆卸时,拧开锁固件,向后滑动移动杆使卡柱与卡槽分离,由于上壳体与下壳体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只需转动上壳体与下壳体便能实现分离,拆卸安装的过程更方便、效率更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卡柱两侧对称设有凸沿,且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相锁合时,所述凸沿的上表面贴合于所述卡槽的下表面。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卡柱设置的凸沿,将卡柱与卡槽相锁合,进而实现上壳体与下壳体的锁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壳体的后侧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移动杆的第一端延伸出所述下壳体,且所述移动杆的第一端设有滑动把手,所述锁固件设置在所述滑动把手上。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移动杆,将滑动把手与下壳体相固定,从而实现温控器壳体的安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下壳体上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滑动把手相配合的承载口,所述卡柱插接于所述卡槽时所述滑动把手嵌入所述承载口内,且所述滑动把手的外表面与所述下壳体的外表面相平齐。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提高温控器外壳的美观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移动杆与所述下壳体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安装在所述下壳体上,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移动杆的第二端。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在锁合状态下,第一弹性件被压缩而产生第一弹性件弹性力;锁固件拆卸后,移动杆在第一弹性件弹性力的作用下向后滑移,而无需人为操作,提高了拆才额便捷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铰接侧还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上壳体、另一端固定于所述下壳体。
实现上述技术方案,上壳体与下壳体相锁合时,第二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弹性力,当卡柱与卡槽相分离时,上壳体和下壳体在弹性了的作用下自动打开,进一步提高了拆卸安装的便捷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一种易安装温控器壳体,包括: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上设有操作面板;与所述上壳体相铰接的下壳体;以及用于将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相扣合的锁合机构,所述锁合机构包括:若干固定在所述上壳体内的与铰接侧相对一侧的卡柱、滑动式安装在所述下壳体内的移动杆、若干开设在所述移动杆上且与所述卡柱相对应用于限制所述卡柱活动的卡槽、以及用于将所述移动杆固定在所述下壳体上的锁固件。初始安装状态前,移动杆滑槽在下壳体内,且卡柱与卡槽相偏离,将pcb主板安装在上壳体后,使上壳体扣接在下壳体上,此时卡柱位于卡槽内,随后推动移动杆向下壳体内滑移,并使各卡柱的凸沿抵接在卡槽的下表面上,并通过锁固件将移动杆与下壳体相锁合,即完成上壳体与下壳体的锁合固定;当需要拆卸时,拧开锁固件,向后滑动移动杆使卡柱与卡槽分离,由于上壳体与下壳体采用铰接的方式连接,只需转动上壳体与下壳体便能实现分离,拆卸安装的过程更方便、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的铰接侧的示意图。
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1、上壳体;2、下壳体;3、第一弹性件;4、卡柱;41、凸沿;5、卡槽;6、移动杆;7、滑动把手;71、第一开口;72、承载口;8、锁固件;9、第二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一种易安装温控器壳体,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上壳体1,上壳体1上设有操作面板;与上壳体1相铰接的下壳体2;以及用于将上壳体1与下壳体2相扣合的锁合机构。
具体的,锁合机构包括:若干固定在上壳体1内的与铰接侧相对一侧的卡柱4、滑动式安装在下壳体2内的移动杆6、若干开设在移动杆6上且与卡柱4相对应用于限制卡柱4活动的卡槽5、以及用于将移动杆6固定在下壳体2上的锁固件8,在本实施例中,卡柱4从上壳体1延伸至下壳内,卡柱4呈t型设置,且当上壳体1与下壳体2相扣合时,可滑动移动杆6将卡柱4卡接在卡槽5内,实现上壳体1与下壳体2的锁合。
在下壳体2的后侧设有第一开口71,移动杆6的第一端延伸出下壳体2,且移动杆6的第一端设有滑动把手7,锁固件8设置在滑动把手7上;同时,下壳体2上位于第一开口71的一侧设有与滑动把手7相配合的承载口72,卡柱4插接于卡槽5时滑动把手7嵌入承载口72内,且滑动把手7的外表面与下壳体2的外表面相平齐,从而提高了遥控整体的美观度,滑动把手7设有连接通孔,下壳体2上设有与连接通孔相对应的螺纹孔,所古剑插接在连接通孔内且与螺纹孔螺纹连接,实现移动杆6与下壳体2的锁合固定。
进一步的,在移动杆6与下壳体2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3,第一弹性件3的一端安装在下壳体2上,另一端抵接于移动杆6的第二端,第一弹性件3选用弹簧,在锁合状态下第一弹性件3被压缩而产生弹性力,当锁固件8拆除后,移动杆6可向后退出,而无需人为操作。
同时,上壳体1与下壳体2的铰接侧还设有第二弹性件9,第二弹性件9的一端固定于上壳体1、另一端固定于下壳体2,第二弹性件9可以选用弹簧或者扭簧,本实施例中选用扭簧,上壳体1与下壳体2通过铰链相铰接,扭簧套接在铰链的铰接轴上,且扭簧的两侧分别固定在上壳体1与下壳体2上,上壳体1与下壳体2相扣合时,第二弹性件9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第二弹性件9弹性力,当卡柱4与卡槽5相脱离时,上壳体1和下壳体2可在第二弹性件9弹性力的作用下自动打开,进一步提高了拆卸的便捷性。
初始安装状态前,移动杆6滑插在下壳体2内,且卡柱4与卡槽5相偏离,将pcb主板安装在上壳体1上后,使上壳体1扣接在下壳体2上,此时卡柱4位于卡槽5的上方,之后滑动移动杆6向下壳体2内移动,并使各卡柱4卡接在卡槽5的下表面上。并通过锁固件8将移动杆6与下壳体2相锁合,即完成上壳体1与下壳体2的锁合固定,需要进行拆卸时,拧开锁合将,向后滑动移动杆6使卡柱4与卡槽5相分离,由于上壳体1与下壳体2通过铰接的方式连接,只需转动上壳体1或下壳体2便可先上壳体1与下壳体2的分离,拆卸安装的过程更加简便、效率更高。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1.一种易安装温控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上设有操作面板;
与所述上壳体相铰接的下壳体;以及
用于将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相扣合的锁合机构,所述锁合机构包括:若干固定在所述上壳体内的与铰接侧相对一侧的卡柱、滑动式安装在所述下壳体内的移动杆、若干开设在所述移动杆上且与所述卡柱相对应用于限制所述卡柱活动的卡槽、以及用于将所述移动杆固定在所述下壳体上的锁固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安装温控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柱两侧对称设有凸沿,且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相锁合时,所述凸沿的上表面贴合于所述卡槽的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易安装温控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的后侧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移动杆的第一端延伸出所述下壳体,且所述移动杆的第一端设有滑动把手,所述锁固件设置在所述滑动把手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易安装温控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上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设有与所述滑动把手相配合的承载口,所述卡柱插接于所述卡槽时所述滑动把手嵌入所述承载口内,且所述滑动把手的外表面与所述下壳体的外表面相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易安装温控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杆与所述下壳体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安装在所述下壳体上,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移动杆的第二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易安装温控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铰接侧还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上壳体、另一端固定于所述下壳体。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