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件编带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元件自动检测编带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水平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现有的电子产品中一般具有电路板,通过在电路板上集成不同的电子元件,以实现不同的功能。
现有的电子元件在生产后一般需要经过测试和包装等工序,以保证电子元件的合格率。但是,现有的测试和包装工序一般独立进行,从而导致电子元件在完成测试后需要人工将电子元件运输至包装设备处,而这种测试和包装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元件自动检测编带设备,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子元件自动检测编带设备,该电子元件自动检测编带设备包括机台,所述机台上依次设置有供料装置、测试装置和编带装置,所述机台上还设置有将电子元件依次在所述供料装置、测试装置和编带装置之间运输的转运装置。
优选地,所述供料装置包括:
储盘箱,滑动设置在所述机台上并可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储盘箱内可堆叠放置若干物料盘,且所述储盘箱的侧面具有一出盘口;
取料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台上的水平移动组件以及与所述水平移动组件的输出端连接并朝向所述出盘口布置的夹头组件,所述水平移动组件上具有承接物料盘承接部。
优选地,所述水平移动组件上设置有可沿竖直方向移动并位于所述承接部正上方的夹片,所述供料装置还包括滑动设置在所述机台上并可沿竖直方向滑动的顶针,且所述顶针位于所述承接部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测试装置包括测试底座和滑动设置在所述测试底座上并可沿竖直方向移动的测试盖板,所述测试底座上设置有测试治具,且所述测试治具上具有若干测试腔。
优选地,所述转运装置包括:
第一运输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台上并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一直线模组、设置在所述第一直线模组上的第一滑座、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座上的第一摆臂吸附组件和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座上并位于所述第一摆臂吸附组件下料处的第一治具,所述第一摆臂吸附组件上具有可分别对接位于所述供料装置上的物料盘和所述第一治具的第一真空吸嘴,所述第一治具上具有若干环绕布置的第一容纳腔;
第二运输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台上并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二直线模组、与所述第二直线模组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二滑座、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座上并可沿竖直方向滑动的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第二真空吸嘴;
第三运输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台上并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三直线模组、与所述第三直线模组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三滑座以及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三滑座上并可与所述第一真空吸嘴对接的第二治具,且所述第二治具上具有若干第二容纳腔;
第四运输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台上的安装座和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的第二摆臂吸附组件,且所述第二摆臂吸附组件具有可分别与所述第二治具和编带装置对接的第三真空吸嘴。
优选地,所述转运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摆臂吸附组件下方的翻面机构,所述翻面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的基座,所述基座上转动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上远离所述基座的一端设置有安装条,所述安装条的一侧面设有容纳通孔,所述安装条上还相对设置有可沿所述转轴的轴向移动的两个封堵条,且两个所述封堵条可分别封堵所述容纳通孔的两个端口,所述基座上还设置有驱动所述转轴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和分别驱动两个所述封堵条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摆臂吸附组件上具有两个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的所述第三真空吸嘴,其中一个所述第三真空吸嘴可分别对接所述第二治具和所述容纳通孔,另一个所述第三真空吸嘴可分别对接所述容纳通孔和编带装置。
优选地,所述封堵条与所述转轴滑动连接,所述封堵条上设置有凸条,且两个所述封堵条上的凸条端部之间间隔预设距离布置;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直线气缸和设置在所述直线气缸输出端上的推杆,且所述推杆上设置有可容纳所述凸条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电子元件自动检测编带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台上并位于所述容纳通孔下方的收纳装置,所述收纳装置包括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第四直线模组、与所述第四直线模组的输出端连接的第四滑座以及设置在所述第四滑座上的若干收纳盒,且若干所述收纳盒的开口端均可位于所述容纳通孔的正下方。
优选地,所述编带装置上具有用于收纳料带的夹盘,所述夹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圆盘和第二圆盘,以及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圆盘和所述第二圆盘并用于装夹料带的套轴,所述第一圆盘与所述编带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圆盘上设有若干用于抵持所述料带的弹性夹持机构,所述弹性夹持机构包括可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圆盘的摆杆,所述摆杆的一端连接有抵持件,所述抵持件贯穿所述第二圆盘并凸出所述第二圆盘朝向所述第一圆盘的一侧面布置,且所述摆杆通过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圆盘连接。
优选地,所述机台上设置有位于所述供料装置下方的第一ccd组件;所述第一运输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座上的第二ccd组件和第三ccd组件,且所述第三ccd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治具的正上方;所述机台上还设置有第四ccd组件和第五ccd组件,且所述第四ccd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治具移动轨迹正上方,所述第五ccd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摆臂吸附组件移动轨迹的正下方;所述第四运输机构还包括设置在安装座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摆臂吸附组件上料点的正上方的第六ccd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元件自动检测编带设备,通过在机台上设置供料装置进行电子元件的供料,利用测试装置对电子元件进行测试以及编带装置对检测后的电子元件进行包装,同时利用转运装置依次在供料装置、测试装置和编带装置之间运输电子元件,从而自动完成了对电子元件的测试和包装工序,以此有利于提高检测和包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电子元件自动检测编带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供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所示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所示供料装置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所示的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所示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所示第一运输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所示第二运输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所示第三输送机构、第四输送机构和收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所示第三运输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所示第四运输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所示翻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所示转轴、安装条和封堵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1中所示第二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中所示编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所示夹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所示夹盘的爆炸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所示第一安装座与弹性夹持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子元件自动检测编带设备,特别适用于对硅麦产品的测试和包装,如图1所示,该电子元件自动检测编带设备包括机台100,所述机台100上依次设置有供料装置200、测试装置300和编带装置400,机台100上还设置有将电子元件依次在供料装置200、测试装置300和编带装置400之间运输的转运装置500。
本实施例中,机台100的形式优选采用现有的框架形式即可,优选机台100上具有一安装平台,以便于安装各个部件。机台100上依次设置有供料装置200、测试装置300和编带装置400,且机台100上还设置有用于运输电子元件的转运装置500。其中,供料装置200的形式可以是利用料盘、圆振等方式,测试装置300和编带装置400即可参照现有的形式进行即可,而转运电子元件的方式可以为机械手的形式,优选采用真空吸附的方式抓取电子元件,从而有利于避免抓取电子元件时损伤电子元件。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机台100上设置供料装置200进行电子元件的供料,利用测试装置300对电子元件进行测试以及编带装置400对检测后的电子元件进行包装,同时利用转运装置500依次在供料装置200、测试装置300和编带装置400之间运输电子元件,从而自动完成了对电子元件的测试和包装工序,以此有利于提高检测和包装效率。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优选供料装置200包括储盘箱210和取料机构220,储盘箱210滑动设置在机台100上并可沿竖直方向移动,具体滑动连接的方式通过滑柱和滑套配合即可,至于驱动储盘箱210移动的方式采用现有的直线驱动机构即可,如丝杠组件等。其中,储盘箱210内可堆叠放置若干物料盘,即储盘箱210内壁的相对侧上设置若干沿竖直方向排列的横槽,从而即可将物料盘嵌入在相对布置的两个横槽内,从而便于物料盘的固定。此时,储盘箱210的一侧面设置有出盘口,从而便于物料盘的取放。
同时,取料机构220包括水平移动组件221和夹头组件222,该水平移动组件221呈平台状,以用于承载物料盘并可带着该物料盘在水平面上移动(物料盘水平的放置在水平移动组件221上),即水平移动组件221上具有承接物料盘的承接部。其中,水平移动组件221具体的结构可以为两组层叠布置并呈交叉状态的直线模组,优选每组直线模组的数量为两个,此时承接部为两个,分别位于上方的一组两个直线模组上。而夹头组件222则与位于上部的一组直线模组的输出端连接即可,其中,优选夹头组件222包括分别与上述直线模组的输出端连接的安装板和设置在安装板上的气爪,从而即可利用水平移动组件221驱动气爪抓取位于储盘箱210内的物料盘。此时,优选气爪的夹口处设置有感应部件,从而便于物料盘位于气爪的夹口内后进行夹持,感应部件优选为接触式传感器。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优选水平移动组件221上滑动设置有夹片223,且夹片223位于承接部的正上方并可沿竖直方向移动,其具体的驱动方式则优选为直线气缸则可,当然也可为其余形式的直线驱动机构也可,至于夹片223的布置形式和布置数量则优选为上述位于上部的一组直线模组中的两个直线模组分别布置有至少一个夹片223,从而即可有利于增加固定物料盘的稳定性,当然也可以是布置多个夹片223。
同时,优选供料装置200还包括滑动设置在机台100上并可沿竖直方向滑动,且顶针230位于承接部的下方,即在承接部上放置物料盘后,顶针230即可与物料盘的底部接触。此时,优选本方案中的设备产品适用于为uv膜上的硅麦产品,从而有利于利用顶针230抵接uv膜的底部,从而有利于硅麦从uv膜上脱离。其中,优选,顶针230的端部具有真空吸附口,从而便于顶针230与uv膜接触后对uv膜形成真空吸附状态,以便于增加顶针230抵接uv膜的稳定性。而本方案中的供料装置200在具体运行时为:首先水平移动组件221驱动夹头组件222朝向储盘箱210的出盘口移动,且储盘箱210沿竖直方向移动并使其中的一个物料盘可与夹头组件222中的气爪的夹口对接,从而即可通过气爪夹持物料盘后利用夹片223将物料盘固定,最后夹头组件222即可在水平移动组件221的驱动下复位即可。至于是顶针230与转运装置500联动(此时则需要顶针230位于转运装置500取料点的正下方),而物料盘固定不动,从而在顶针230抵接uv膜后,转运装置500即可取下对应点的硅麦,当然还可以使水平移动组件221移动,而顶针230则不动,且转运装置500的上料点位于顶针230的正上方即可。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优选机台100上还设置有推盘组件211,此时推盘组件211背离储盘箱210的出盘口的一侧面布置,且储盘箱210的该侧面也设置有供推盘组件211穿过的通孔,从而便于推盘组件211将位于储盘箱210内的物料盘推出后以供夹头组件222夹持物料盘即可。其中,推盘组件211采用现有的直线驱动机构驱动对应的推杆沿水平方向移动并穿过上述通孔即可。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测试装置300包括测试底座310和测试盖板320,且测试盖板320滑动布置在测试底座310上并可沿竖直方向移动,而测试底座310上设置有测试治具311,且测试治具311上具有若干测试腔,此时测试盖板320具有与测试腔一一对应的测试探针,或者测试腔内均具有测试探针即可,以利用测试盖板320与测试底座310的接触供测试探针与电子元件上的导电触点紧密接触,然后即可完成测试。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6所示,优选转运装置500包括依次对接的第一运输机构510、第二运输机构520、第三运输机构530和第四运输机构540。
其中,如图7所示,第一运输机构510包括第一直线模组511、第一滑座512、第一摆臂吸附组件513和第一治具514,第一直线模组511沿水平方向布置在机台100上,而第一滑座512与第一直线模组511的输出端连接,且第一摆臂吸附组件513和第一治具514均位于第一滑座512上。此时,第一摆臂吸附组件513上具有第一真空吸嘴515,而第一治具514上具有若干用于放置电子元件的第一容纳腔,且第一容纳腔均可根据第一治具514依次移动移动至第一真空吸嘴515的下料点,优选第一治具514上的第一容纳腔呈环状布置,而第一治具514则与第一滑座512转动连接,至于驱动第一治具514转动的方式为由电机直接驱动或利用同步带组件间接驱动均可。
如图8所示,第二运输机构520包括第二直线模组521、第二滑座522、支架523和第二真空吸嘴524,第二直线模组521沿水平方向布置在机台100上,第二滑座522与第二直线模组521的输出端连接,而支架523的一端与第二滑座522滑动连接并可沿竖直方向移动(驱动支架523的方式采用直线气缸即可),另一端上则优选设置有若干第二真空吸嘴524,且第二吸嘴的数量和布置形式优选与第一容纳腔一致即可。
进一步地,优选测试装置300为三个,其三个测试装置300依次沿直线排列,此时,其中第一个测试装置300用于对物料进行烧录或检测烧录程序,第二个和第三个均为对电子元件的功能进行测试。此时,优选支架523的数量为四个,即支架523的数量比测试装置300的数量多一个,且多个支架523沿第二直线模组521的移动方向依次间隔布置,从而便于将第一治具514上的电子元件运输至第一个测试装置300上,而第一个测试治具311上的电子元件运输至第二测试装置300上并以此类推至最后一个测试装置300(即第三个测试装置300)上的电子元件运输至第三运输机构530上。
当然,测试装置30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均可,在此不作特别限定,而支架523的数量则根据测试装置300的数量对应更改即可。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三运输机构530包括第三直线模组531、第三滑座532和第二治具533,第三直线模组531水平设置在机台100上,而第三滑座532与第三直线模组531的输出端连接,且第二治具533转动设置在第三滑座532上,至于驱动第二治具533转动的方式优选为采用电机直接驱动。其中,第二治具533上参照第一治具514设置有同样布置的第二容纳腔,从而方便一次性承接位于若干第二真空吸嘴524上的电子元件,如第一容纳腔、第二真空吸嘴524、测试腔以及第二容纳腔的数量均为16个。
如图11所示,第四运输机构540包括安装座541和第二摆臂吸附组件542,安装座541设置在机台100上,而第二摆臂吸附组件542则设置在安装座541上即可。其中,第二摆臂吸附组件542上具有第三真空吸嘴543,且第三真空吸嘴543可分别对接第二治具533和编带装置400,优选第三真空吸嘴543弹性连接,从而有利于避免第三真空吸嘴543在抓取电子元件时刚性接触从而损伤电子元件。至于第二摆臂吸附组件542的形式参照现有的方式进行即可,如包括皮带传动单元、活动曲柄以及连杆,皮带传动单元沿水平或竖直方向设置在安装座541上,优选利用步进电机驱动皮带传动单元转动,活动曲柄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与皮带传动单元的两个输出轴连接,且连杆分别与两个活动曲柄转动连接,而第三真空吸嘴543则位于连杆上。上述第一摆臂吸附组件513也可参照第二摆臂吸附组件542的样式进行布置即可。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优选转运装置500还包括设置在安装座541上的翻面机构550,翻面机构550包括设置在安装座541上的基座551,基座551的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如框架型、壳状体以及块状体中的任意一种。基座551上转动设置有转轴552(优选转轴552通过轴承设置在基座551上),且转轴552上远离基座551的一端设有安装条553,安装条553优选与转轴552一体成型,从而有利于增加连接强度。安装条553的侧面设有与物料(即电子元件)相适配的容纳通孔554,即容纳通孔554贯穿安装条553的相对两侧,此时安装条553上相对设有两个封堵条555,且两个封堵条555可沿转轴552的轴向移动并能分别封堵容纳通孔554的两个端口。
同时,基座551上还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556和第二驱动机构557,第一驱动机构556与转轴552传动连接,以便于驱动转轴552转动,而第二驱动机构557分别驱动两个封堵条555移动。其中,第二驱动机构557的形式可以是在安装条553上设置两个直线气缸,以分别驱动两个封堵条555移动即可。此时,优选第二摆臂吸附组件542具有两个第三真空吸嘴543,且两个第三真空吸嘴543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在连杆上,从而便于利用其中一个第三真空吸嘴543分别与第二治具533和容纳通孔554对接,另一个第三真空吸嘴543分别与容纳通孔554和编带装置400对接,即第一个第三真空吸嘴543将位于第二治具533上的电子元件运输至容纳通孔554内进行翻面处理,而第二个第三真空吸嘴543则将位于容纳通孔554内翻面后的电子元件运输至编带装置400上。
具体对电子元件进行翻面的过程是:初始状态为两个封堵条555均封堵容纳通孔554的两个端口,首先移动封堵条555打开容纳通孔554朝上的端口并利用第一个第三真空吸嘴543将电子元件通过该端口放入,然后移动封堵条555封堵该容纳通孔554的端口并使转轴552旋转180°,最后移动另一个封堵条555打开容纳通孔554此时朝上布置的端口,从而即可利用第二个第三真空吸嘴543取出翻面后的电子元件。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安装条553上设置容纳电子元件的容纳通孔554,并利用第二驱动机构557分别驱动两个封堵条555封堵和/或打开容纳通孔554的两个端口,同时利用第一驱动机构556驱动转轴552并带动安装条553转动,从而即可对放入容纳通孔554内的电子元件进行翻面,本翻面机构550结构简易,从而便于控制,同时有利于降低设备的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优选第一驱动机构556包括电机和同步带轮组件,电机设置在基座551上并通过同步带轮组件与转轴552传动连接。具体的,同步带轮组件中的主动轮设置在电机的输出轴上,同步带轮组件中的从动轮设置在转轴552上,而同步带轮组件中同步带则分别连接主动轮和从动轮即可,以此完成电机对转轴552的驱动。当然,其中的电机还可替换为旋转气缸。同时,优选基座551内部具有容纳空间,即基座551为壳状体,从而便于将同步带轮组件设置在容纳空间内,以此有利于避免外界环境影响电机通过同步带轮组件驱动转轴552转动的精度。此时,基座551上还应设置与容纳空间连通的检修窗口以及封堵检修窗口的封板,从而便于同步带轮组件的安装和检修。
进一步地,优选第二驱动机构557包括直线气缸和设置在直线气缸的输出端上的推杆,且推杆可分别推拉两个封堵条555移动。其中,推杆分别驱动两个封堵条555移动的方式可以是磁性吸附的方式或通过卡位配合的方式均可。当然,直线气缸也可替换为其它形式的直线驱动机构,如齿轮齿条组件或丝杠组件。本实施例中,通过推杆分别驱动两个封堵条555移动,从而有利于简化结构和降低制造成本。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优选封堵条555与转轴552滑动连接,具体的方式可以是通过滑条和滑槽的形式即可。同时,封堵条555上背离安装条553的一侧设有凸条558,且两个封堵条555上的凸条558的端部之间间隔预设距离,以可供推杆穿过。此时,推杆上设有可容纳凸条558的凹槽559,从而当推杆位于两个凸条558的端部之间时,凸条558即可跟随转轴552转动的过程中注逐步嵌入在凹槽559内,然后即可通过直线气缸驱动推杆移动以带动封堵条555移动。其中,优选凹槽559的端口呈由外之内逐渐缩小的喇叭状,从而方便利用喇叭形端口对进入凹槽559的凸条558进行导向。
当然,推杆推动封堵条555移动的方式还可以为,封堵条555上朝向转轴552的一端上设有磁性金属部,推杆上设有电磁铁,且电磁铁可与磁性金属部贴合,从而即可在直线气缸驱动推杆朝向封堵条555移动并与磁性金属部贴合时电磁铁即可启动,以方便利用磁吸的方式推动或拉动封堵板。其中,磁性金属部可参照上述凸条558进行布置,当然也可布置在封堵条555的端部。
进一步地,优选转轴552的周侧设有遮光片,而基座551上设有与遮光片配合的光电开关,即光电开关位于遮光片的移动轨迹上。其中,优选当遮光片的数量为一个,光电开关的数量为两个并围绕转轴552相对布置,且当遮光片位于其中一个光电开关处时容纳通孔554的其中一个端口朝上布置,从而即可方便根据其中一个光电开关检测到遮光片后利用第二驱动机构557驱动对应的封堵条555打开。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优选容纳通孔554的两个端口均呈由外之内逐渐缩小的喇叭状,从而有利于通过喇叭状端口对放入容纳通孔554内的电子元件进行导向,以此更加方便电子元件的放置。
进一步地,优选安装条553上远离所述转轴552的一端设有限位块,优选该限位块呈圆板状,从而便于利用该圆板分别与两个封堵条555的端部抵接。同时,优选,限位块上设置有两个第一磁吸部,而封堵条555上远离转轴552的一端上设有第二磁吸部,且第二磁吸部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磁吸部磁吸配合,从而有利于增加封堵条555封堵容纳通孔554端口时的稳定性。其中,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中可以是两个均为磁铁,也可以是其中一个为磁铁,而另一个为磁性金属。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优选机台100上还设置有位于容纳通孔554下方的收纳装置600,收纳装置600包括第四直线模组、第四滑座和收纳盒。其中,第四直线模组沿水平方向布置,而第四滑座与第四直线模组的输出端连接,若干收纳盒均布置在第四滑座上,此时收纳盒的顶部均具有一个开口端,且若干收纳盒的开口端可在第四直线模组的驱动下依次位于容纳通孔554的正下方,以便于收纳容纳通孔554中掉落的电子元件。本实施例中,当检测到输送的电子元件为不良品或需要对电子元件分等级收纳时,即可利用第一个第三真空吸嘴543将电子元件放置在容纳通孔554内并利用封堵条555打开容纳通孔554的下端口,同时将对应的收纳盒的开口端移动至容纳通孔554的正下方,从而即可对该电子元件进行收纳。其中,需要对电子元件按照不同等级进行收纳时,优选两个封堵条555均打开容纳通孔554的开口端即可,从而便于第一个第三真空吸嘴543上的电子元件直接通过容纳通孔554掉落在对应的收纳盒内。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优选编带装置400上具有用于收纳料带(如编带以及编带中的载带和盖带),夹盘410包括第一圆盘411、第二圆盘412、套轴413和弹性夹持机构414。其中,第一圆盘411与第二圆盘412围合构成用于容置料带的容置空间,在此容置空间内安装有套轴413,料带具体是套设在套轴413上的,套轴4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圆盘411和第二圆盘412连接。此时,第一夹盘410,第二圆盘412与套轴413之间是可拆卸连接,而第一圆盘411与套轴413是固定连接的,也即在装夹料带时,第二圆盘412是可以从套轴413上取下的,以将待装夹料带套设在套轴413上。需要说明的是,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出的料带夹盘410用于装夹载带和盖带时,套轴413为固定轴417,其仅用于承载载带和盖带,而无需带动载带和盖带转动,载带和盖带的转动是通过收料盘驱动的,收料盘的套轴413是可转动的。当然,此仅为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同时,如图18所示,弹性夹持机构414的主要作用在于自适应夹紧不同规格的料带,抵持件416在与料带接触后,若料带的宽度大于第一圆盘411与抵持件416之间的距离,则料带会施加推力于抵持件416上,作用于抵持件416上的推力又会传递给与其连接的摆杆415,摆杆415在此推力的作用下会朝远离料带的方向摆动,也即朝远离容置空间的方向摆动。在摆杆415摆动的过程中,位于摆杆415与固定块之间的弹性件会发生压缩,压缩的弹性件会产生朝向摆杆415的作用力,通过此作用力可保证抵持件416夹紧在料带上。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出的抵持件416为不锈钢轴承,弹性件为伸缩弹簧,伸缩弹簧沿竖直方向布置在摆杆415与固定块之间。其中,弹性件还可以是扭簧,包括但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圆盘412上设置有通孔,以供弹性夹持机构414在此通孔内摆动。
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优选料带夹盘410还包括用于安装弹性夹持机构414和套轴413一端的第一安装块418,第一安装块418位于第二圆盘412的中部位置,第一安装块418朝向第一圆盘411与第二圆盘412之间的一端设有轴孔,第一安装块418的两相对边缘位置处设有两个用于安装弹性夹持机构414的安装位。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块418被构造为具有两个安装位的“十”字形结构,第一安装块418的中部位置设有用于插装套轴413一端的轴孔,在需要更换料带时,先将第二圆盘412从套轴413上取下,而后将新的料带装夹在套轴413上,再将第二圆盘412装回至套轴413上,在将第二圆盘412装回至套轴413上时,具体是通过第一安装块418实现的,也即将第一安装块418的轴孔对准套轴413的一端插入。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出的第二圆盘412上设置有两个相对分布的弹性夹持机构414,两个弹性夹持机构414分别安装在第一安装块418的两个安装位上。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出的安装位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安装部,两个安装部之间设有用于套设摆杆415的固定轴417,摆杆415上设有用于插装弹性件的凹槽559。本实施例中,安装位由两个间隔设置的安装部组成,两个间隔设置的安装部之间横向安装有固定轴417,摆杆415的一端设有与固定轴417相适配的固定轴417孔,在装配弹性夹持机构414时,将摆杆415的固定轴417孔对准固定轴417插入,从而将摆杆415转动连接在两个安装部之间。进一步的,在摆杆415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插装弹性件的凹槽559,此凹槽559为圆形凹槽559,具体用于插装伸缩弹簧的一端,伸缩弹簧的另一端与其上方的固定块抵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出的第一安装块418与套轴413通过磁吸的方式固定。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块418与套轴413之间通过磁吸的方式固定,也即在第一安装块418和/或套轴413上设置有磁铁,另一没有设置磁铁的部件由金属材料制成,以使得其能够与磁铁形成磁吸配合。具体的,可以在第一安装块418和套轴413上同时设置磁铁,也可以在第一安装块418或套轴413上设置磁铁,而对应的套轴413或第一安装块418则由金属材料制成,作业员仅需在第一安装块418上施加预设大小的力即可将第二圆盘412从套轴413上取下。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出的第一安装块418上还设有手持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块418所包括的手持部具体为“圆柱 圆盘”的结构,圆柱结构使得圆盘结构与第一安装块418本体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此空间即为工作人员的手持空间,以方便工作人员将第二圆盘412从套轴413上取下。进一步的,在圆盘结构的边缘处还设置有两个相对的凹槽559结构,此两个相对的凹槽559结构用于供工作人员的两个手指插入。
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优选料带夹盘410还包括用于安装套轴413另一端的第二安装块419,第二安装块419包括位于第一圆盘411外侧的轴套部和位于第一圆盘411内侧的抵接部,轴套部的侧壁上设有用于调节第一圆盘411与第二圆盘412之间的距离的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沿垂直套轴413方向设置的调节孔和位于调节孔内的转动杆。本实施例中,第一圆盘411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块419,第二安装块419包括相互连接的轴套部和抵接部,轴套部位于第一圆盘411的外侧,抵接部则位于第一圆盘411的内侧,轴套部的内部中空以用于供套轴413的另一端穿过,抵接部具有沿第一圆盘411的径向延伸的翻边,以通过此翻边抵接在第一圆盘411上。需要说明的是,内侧和外侧是相对于第一圆盘411和第二圆盘412所围合构成的空间而言的,也即在第一圆盘411与第二圆盘412之间的一侧为内侧,而在第一圆盘411与第二圆盘412之外的一侧为外侧。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所提出的编带机的料带夹盘410还可通过转动杆调节第一圆盘411与第二圆盘412之间的距离,具体的,先将转动杆从调节孔内拧出或者是使得转动杆与套轴413脱离即可,而后再将套轴413朝向第二圆盘412所在一侧移动,套轴413移动也将带动位于其上的第二圆盘412移动,而第一圆盘411是固定不动的,因此,第一圆盘411与第二圆盘412之间的距离得到调整,最后再将转动杆拧入调节孔内并使得转动杆抵接在套轴413的侧壁上,以使得套轴413固定在此位置处。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出的第一圆盘411和第二圆盘412上对应设置有用于观察料带的贯穿孔。本实施例中,料带在使用过程中会慢慢变少,通过第一圆盘411和第二圆盘412上设置的贯穿孔可时刻观察到料带的剩余量,在料带即将耗尽时,工作人员可及时的更换此料带。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出的第一圆盘411上对应贯穿孔的位置设有光电传感器。本实施例中,光电传感器设置在第一圆盘411上且对应贯穿孔所在位置,在料带装夹在套轴413上时,光电传感器所发射的光电信号会被料带所遮挡,而当料带即将耗尽时,光电传感器所发射的光电信号不再被料带遮挡,而是穿过贯穿孔射出,因此光电传感器的信号发生变化,编带机的工控器根据此信号变化可控制报警器发出报警信号,以提醒工作人员及时更换料带。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优选电子元件自动检测编带设备还设置视觉检测装置,以便于对各个位置的电子元件进行检测。具体的,如图3所示,在机台100上设置位于供料装置200(即承接部)下方的第一ccd组件110,从而便于对位于物料盘上的电子元件底部进行外观检测;如图7所示,第一运输机构510还包括设置在滑座上的第二ccd组件516和第三ccd组件517,优选第二ccd组件516位于第一摆臂吸附组件513(即第一真空吸嘴515)的正上方,以便于检测物料盘上定位点的位置,从而即可根据定位点的位置对物料盘进行位置校准,以便于第一摆臂吸附组件513抓取电子元件,当然,第二ccd组件516也可对位于物料盘上的电子元件的顶部进行外观检测,而第三ccd组件517则位于第一治具514的正上方,从而便于对位于第一治具514上的电子元件进行外观检测;如图9所示,机台100上还可设置第四ccd组件120和第五ccd组件130,优选第四ccd组件120位于第二治具533移动轨迹的正上方,从而便于扫描位于第二治具533上的电子元件的二维码和电子元件顶部的外观检测,第五ccd组件130第二摆臂吸附组件542(即第一个第三真空吸嘴543)的正下方,从而便于对电子元件的底部进行外观检测,当然,第五ccd组件130也可进行二维码扫描工作;如图11所示,第四运输机构540还包括设置在安装座541上的第六ccd组件544,且第六ccd组件544位于第二摆臂吸附组件542上料点的正上方,从而便于检测位于第二治具533上的电子元件的位置是否正确;如图15所示,编带装置400还具有第七ccd组件420,且第七ccd组件420位于盖带和载带合成通道的正上方,从而便于检测位于载带上的电子元件的外观以及扫描电子元件的二维码;如图5所示,测试装置300上还具有第八ccd组件330,优选第八ccd组件330位于测试盖板320上,此时测试盖板320上具有避位孔,从而便于第八ccd组件330检测位于测试治具311上的电子元件的外观和扫描电子元件的二维码。其中,上述各个ccd组件均可进行二维码的扫描和外观的检测,从而便于采集电子元件处于各个位置的信息以及状态。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优选电子元件自动检测编带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机台100上的编带飞达700,从便于利用编带飞达700对编带进行拆解,以此对包装好的电子元件进行测试。此时,优选编带飞达700的出料口位于可供转运装置500取料,即利用第一运输机构510抓取编带飞达700上拆解后的电子元件,然后依次进行测试包装即可。
以上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或优选实施例,无论是文字还是附图都不能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凡是在与本实用新型一个整体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1.一种电子元件自动检测编带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台,所述机台上依次设置有供料装置、测试装置和编带装置,所述机台上还设置有将电子元件依次在所述供料装置、测试装置和编带装置之间运输的转运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元件自动检测编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料装置包括:
储盘箱,滑动设置在所述机台上并可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储盘箱内可堆叠放置若干物料盘,且所述储盘箱的侧面具有一出盘口;
取料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台上的水平移动组件以及与所述水平移动组件的输出端连接并朝向所述出盘口布置的夹头组件,所述水平移动组件上具有承接物料盘承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元件自动检测编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移动组件上设置有可沿竖直方向移动并位于所述承接部正上方的夹片,所述供料装置还包括滑动设置在所述机台上并可沿竖直方向滑动的顶针,且所述顶针位于所述承接部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元件自动检测编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装置包括测试底座和滑动设置在所述测试底座上并可沿竖直方向移动的测试盖板,所述测试底座上设置有测试治具,且所述测试治具上具有若干测试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元件自动检测编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装置包括:
第一运输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台上并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一直线模组、设置在所述第一直线模组上的第一滑座、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座上的第一摆臂吸附组件和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座上并位于所述第一摆臂吸附组件下料处的第一治具,所述第一摆臂吸附组件上具有可分别对接位于所述供料装置上的物料盘和所述第一治具的第一真空吸嘴,所述第一治具上具有若干环绕布置的第一容纳腔;
第二运输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台上并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二直线模组、与所述第二直线模组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二滑座、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座上并可沿竖直方向滑动的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第二真空吸嘴;
第三运输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台上并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三直线模组、与所述第三直线模组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三滑座以及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三滑座上并可与所述第一真空吸嘴对接的第二治具,且所述第二治具上具有若干第二容纳腔;
第四运输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台上的安装座和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的第二摆臂吸附组件,且所述第二摆臂吸附组件具有可分别与所述第二治具和编带装置对接的第三真空吸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元件自动检测编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摆臂吸附组件下方的翻面机构,所述翻面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的基座,所述基座上转动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上远离所述基座的一端设置有安装条,所述安装条的一侧面设有容纳通孔,所述安装条上还相对设置有可沿所述转轴的轴向移动的两个封堵条,且两个所述封堵条可分别封堵所述容纳通孔的两个端口,所述基座上还设置有驱动所述转轴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和分别驱动两个所述封堵条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摆臂吸附组件上具有两个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的所述第三真空吸嘴,其中一个所述第三真空吸嘴可分别对接所述第二治具和所述容纳通孔,另一个所述第三真空吸嘴可分别对接所述容纳通孔和编带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元件自动检测编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条与所述转轴滑动连接,所述封堵条上设置有凸条,且两个所述封堵条上的凸条端部之间间隔预设距离布置;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直线气缸和设置在所述直线气缸输出端上的推杆,且所述推杆上设置有可容纳所述凸条的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元件自动检测编带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台上并位于所述容纳通孔下方的收纳装置,所述收纳装置包括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第四直线模组、与所述第四直线模组的输出端连接的第四滑座以及设置在所述第四滑座上的若干收纳盒,且若干所述收纳盒的开口端均可位于所述容纳通孔的正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元件自动检测编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编带装置上具有用于收纳料带的夹盘,所述夹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圆盘和第二圆盘,以及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圆盘和所述第二圆盘并用于装夹料带的套轴,所述第一圆盘与所述编带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圆盘上设有若干用于抵持所述料带的弹性夹持机构,所述弹性夹持机构包括可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圆盘的摆杆,所述摆杆的一端连接有抵持件,所述抵持件贯穿所述第二圆盘并凸出所述第二圆盘朝向所述第一圆盘的一侧面布置,且所述摆杆通过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圆盘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元件自动检测编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台上设置有位于所述供料装置下方的第一ccd组件;所述第一运输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座上的第二ccd组件和第三ccd组件,且所述第三ccd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治具的正上方;所述机台上还设置有第四ccd组件和第五ccd组件,且所述第四ccd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治具移动轨迹正上方,所述第五ccd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摆臂吸附组件移动轨迹的正下方;所述第四运输机构还包括设置在安装座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摆臂吸附组件上料点的正上方的第六ccd组件。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