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寝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
背景技术:
某些儿童、少年甚至成年人存在睡眠中因必要的身体活动导致覆盖物移位进而引起着凉的问题。为了减少睡眠者在睡眠中因必要的身体活动导致覆盖物移位而引起着凉,相关技术人员开发了不同形式的技术,其中应用最广的是让睡眠者穿上防踢被睡袋进行睡眠,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大部分防踢被睡袋存在影响睡眠中身体的透气进而影响睡眠舒适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相对于普通被子,能够减少使用者在睡眠中因必要的身体活动导致覆盖物移位而引起着凉的概率,相对于普通防踢被睡袋,较少影响睡眠中身体的透气;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以下简称为该装置),包括:主覆盖件、第一柔性件、第二柔性件、第一件及第二件;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该装置装配于床面上、使用者使用该装置进行睡眠,类似于普通被子的普遍使用状态,主覆盖件铺设于床面上并覆盖使用者的身体;沿床面的俯视方向观察:第一柔性件及第二柔性件分别设置于中部线的左方及右方的主覆盖件的上方,第一柔性件的第一端连接至主覆盖件的第一部,第一柔性件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部的左前方位置,第二柔性件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一部,第二柔性件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部的右前方位置,以至少限制第一部能够向后方移动的范围;第一件的第一端连接或压接至主覆盖件的第二部,第一件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件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以至少限制第二部能够向后方移动的范围;第二件的第一端连接或压接至主覆盖件的第三部,第二件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二件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以至少限制第三部能够向后方移动的范围;
其中,主覆盖件的前侧边缘向后方凹陷以限定成内凹边缘,内凹边缘大致呈u形、v形或弧形,且内凹边缘的中部大致位于使用者的肩颈部位置;
其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床面的俯视方向观察:第一部被定义为呈大致矩形、且关于第一中心线呈大致对称分布,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一部的左侧边缘与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使用者肩宽尺寸的0.35倍,且沿主覆盖件的长度方向-第一部为位于第二参考线及其向后方偏移15cm形成的直线之间的主覆盖件部分;
其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床面的俯视方向观察:第二部及第三部被定义为分别呈大致矩形、且关于第一中心线呈大致对称设置,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二部的右侧边缘与第三部的左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使用者肩宽尺寸的2倍,且第二部的左侧边缘与第三部的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使用者肩宽尺寸的4倍,并且,沿主覆盖件的长度方向-第二部及第三部分别为位于第一参考线与第二参考线之间的主覆盖件部分;
其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中心线为主覆盖件宽度方向的中心线;第一参考线为大致位于床面的前侧边缘的直线;第二参考线为将第一参考线向后方偏移至使用者肩部的前侧边缘形成的直线;中部线为:经过第二参考线上-沿主覆盖件宽度方向与第一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使用者肩宽尺寸的0.2倍-的一点,且大致沿主覆盖件的长度方向向后方延伸的直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主覆盖件覆盖并保暖使用者的身体;通过定义第一部的范围,在兼顾实用性以及较少影响睡眠舒适性的同时,明确了能够限制主覆盖件前侧中部移位的控制位的范围;通过定义第二部、第三部的范围,在兼顾实用性以及较少影响睡眠舒适性的同时,明确了能够限制主覆盖件前侧左部、前侧右部移位的控制位的范围,其中,较少影响睡眠舒适性是指相对于普通防踢被睡袋而言;当睡眠中的使用者进行必要的身体活动时,通过第一柔性件及第二柔性件的连接设置,能够至少限制主覆盖件的第一部向后方、左方及右方移动的范围,从而能够减少使用者的胸部位置受凉的概率;通过第一件及第二件的设置,能够至少分别限制主覆盖件的第二部及第三部向后方、左方及右方移动的范围,从而能够分别减少使用者的左侧及右侧受凉的概率;通过第一柔性件、第二柔性件、第一件及第二件的设置,相对于普通被子和普通防踢被睡袋,能够减少随使用者身体活动导致覆盖物的前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为主覆盖件的前部)产生大范围翻卷的概率;相对于前侧中部边缘非设置为内凹边缘的覆盖物,主覆盖件的内凹边缘随使用者身体动作发生较大翻卷的概率较小;综上所述,该装置相对于普通被子,能够减少使用者在睡眠中因动作导致覆盖物移位而引起着凉的概率,相对于普通防踢被睡袋一侧或多侧的封闭设置,较少影响睡眠中身体的透气。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安装件,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安装件安装于主覆盖件前方的床上,第一柔性件的第二端、第二柔性件的第二端、第一件的第二端及第二件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安装件上预设的连接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件及第二柔性件为布、软绳、软带、软管、索链、或其任意组合。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端覆盖件、第五柔性件及第六柔性件;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端覆盖件叠置于使用者的至少肩部和/或胸部上方的主覆盖件的上方,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五柔性件的第一端连接至中部线左方的端覆盖件的前侧部,第五柔性件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五柔性件的第一端的左前方位置,第六柔性件的第一端连接至中部线右方的前侧部,第六柔性件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六柔性件的第一端的右前方位置,以至少限制前侧部能够向后方移动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端覆盖件与主覆盖件连接以限制两者的相对移动范围,沿俯视方向观察:端覆盖件的前侧中部边缘大致位于第一参考线的位置、且自然下垂至少至使用者的身体;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端覆盖件的左侧边缘与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3倍~6倍;沿主覆盖件的长度方向,端覆盖件的前侧中部边缘与后侧中部边缘之间的距离至少为20㎝;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第五柔性件及第六柔性件分别设置于端覆盖件的上方,沿俯视方向观察: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五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六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0.5倍~2倍,第五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及第六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均位于床面之上、且沿床面的垂直方向与床面之间的距离为10㎝~60㎝;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五柔性件及第六柔性件关于中部线呈大致对称设置,第五柔性件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第六柔性件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分别呈张紧状态且近似为直线,且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为70°~16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及第二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均位于床面之上、且沿床面的垂直方向与床面之间的距离为10㎝~60㎝;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柔性件及第二柔性件关于中部线呈大致对称设置,第一柔性件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第二柔性件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分别呈张紧状态且近似为直线,且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为70°~16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件为第三柔性件,第二件为第四柔性件;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三柔性件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二部,第三柔性件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三柔性件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第四柔性件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三部,第四柔性件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四柔性件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且第三柔性件及第四柔性件各自的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大致呈张紧状态;其中,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三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与第三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0cm~10cm,且第四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四柔性件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0cm~10cm;并且,沿床面的垂直方向,第三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及第四柔性件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均为低于床面之上10㎝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件为第一固定件,第二件为第二固定件,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的第一端分别固定第二部、第三部的位置,其固定方式包括:按压固定、夹持固定;并且,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透视地观察:在中部线左方的主覆盖件的下侧还设置有第一下垂部,在中部线右方的主覆盖件的下侧还设置有第二下垂部,且第一下垂部与第二下垂部被设置为至少前端相邻接,沿第一下垂部及第二下垂部的横截面观察,第一下垂部及第二下垂部的底面均呈向下凸起的弧形;其中,第一下垂部及第二下垂部分别被设置为至少从主覆盖件的前侧中部边缘的下侧向后方延伸10cm,且第一下垂部与第二下垂部之间的距离从前至后大致相同或逐渐增加。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透视地观察:在中部线左方的主覆盖件的下侧还设置有第三下垂部,在中部线右方的主覆盖件的下侧还设置有第四下垂部,且沿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第三下垂部与第四下垂部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2倍~4倍;其中,第三下垂部及第四下垂部被设置为分别至少从第一参考线向后方延伸20cm,且第三下垂部及第四下垂部分别与中部线之间的距离从前至后大致相同或逐渐增加。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辅助睡眠的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辅助睡眠的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所有实施例的辅助睡眠的装置的俯视方向的中部线x’与中心线x的距离d的放大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辅助睡眠的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辅助睡眠的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俯视图;
图8示出了关于图6中的主覆盖件1及其相关连接件的透视示意图;
图9示出了关于图8的e-e向的剖视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辅助睡眠的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0的分解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所有实施例的使用者的肩宽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所有实施例的各柔性件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呈弧形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主覆盖件;11、第一部;12、第二部;13、第三部;14、第一下垂部;15、第二下垂部;16、第三下垂部;17、第四下垂部;18、内凹边缘;
2、端覆盖件;21、前侧部;22、前侧中部边缘;23、后侧中部边缘;
31、第一件;32、第二件;
41、第一柔性件;42、第二柔性件;43、第三柔性件;44、第四柔性件;45、第五柔性件;46、第六柔性件;401、连接端;
51、第一固定件;52、第二固定件;
6、床;61、床面;62、床栏;621、床栏左上角;622、床栏右上角;623、床栏左下角;624、床栏右下角;63、床垫;
71、第一连接位;72、第二连接位;73、第三连接位;74、第四连接位;75、第五连接位;76、第六连接位;
a、第一参考线;arc、弧形;b、第二参考线;c、直线;d、距离;e-e、剖切线;i、矢高;j、夹角;p、夹角;q、夹角;x、第一中心线;x’、中部线;
f、前方;g、后方;l、左方;r、右方;
lg、主覆盖件的长度方向;w、主覆盖件的宽度方向;
8、安装件;
9、使用者;91、肩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中,需要作出以下说明:
在本申请中默认以辅助睡眠的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进行描述,该装置的部分装配尺寸以使用者9的肩宽91作为参照,肩宽91如图13所示;
通常,床6具有床垫63(包括棉垫、草垫和/或棕垫,以及铺设于其上的床单、床罩和/或凉席,在本申请中统称为床垫63),床垫63的上表面默认限定为床面61;俯视方向默认为床面61的俯视方向。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辅助睡眠的装置包括主覆盖件1、第一柔性件41、第二柔性件42、第三柔性件43及第四柔性件44。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该装置装配于床面61上、使用者9使用该装置进行睡眠,类似于普通被子的普遍使用状态,主覆盖件1铺设于床面61上并覆盖使用者9的身体;沿床面61的俯视方向观察:第一柔性件41及第二柔性件42分别设置于中部线x’的左方及右方的主覆盖件1的上方,第一柔性件41的第一端连接至主覆盖件1的第一部11,第一柔性件41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部11的左前方-床栏左上角621,第二柔性件42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一部11,第二柔性件42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部11的右前方-床栏右上角622,以至少限制第一部11能够向后方移动的范围;第三柔性件43的第一端连接或压接至主覆盖件1的第二部12,第三柔性件43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三柔性件43的第一端的前方-床栏左下角623,以至少限制第二部12能够向后方移动的范围;第四柔性件44的第一端连接或压接至主覆盖件1的第三部13,第四柔性件44的第二端连接至第四柔性件44的第一端的前方-床栏右下角624,以至少限制第三部13能够向后方移动的范围。其中,各柔性件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大致呈直线形、弧形或其它形状;当柔性件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大致呈弧形时,弧形的矢高i小于等于20cm,例如,弧形的矢高i可为20cm,15cm,10cm,或5cm,弧形的矢高i如图14所示;柔性件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大致呈其它形状时-其长度小于等于其呈弧形时的长度,其它形状例如,包括但不限于:直线与弧形混合形、弧形与弧形混合形、不规则形状等。在另外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柔性件41、第二柔性件42、第三柔性件43及第四柔性件44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可设置于家具上、墙壁上或其他物件上。
在第一实施例中,主覆盖件1的前侧边缘向后方凹陷以限定成内凹边缘18,内凹边缘18设置为大致呈u形,且内凹边缘18的中部大致位于使用者9的肩颈部位置;在另外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内凹边缘18可设置为大致呈v形或弧形;具体实施时,可将主覆盖件1的前侧边缘在生产加工时即制作成内凹边缘18,也可将主覆盖件1的前侧边缘在生产加工时制作成直边边缘,通过装配变形形成该内凹边缘18。
在第一实施例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床面61的俯视方向观察:第一部11被定义为呈大致矩形、且关于第一中心线x呈大致对称分布,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一部11的左侧边缘与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0.35倍,且沿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第一部11为位于第二参考线b及其向后方偏移15cm形成的直线c之间的主覆盖件1部分;在另外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一部11的左侧边缘与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可为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0.35倍,0.3倍,0.2倍,0.1倍,或0倍。
在第一实施例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床面61的俯视方向观察:第二部12及第三部13被定义为分别呈大致矩形、且关于第一中心线x呈大致对称设置,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二部12的右侧边缘与第三部13的左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2倍,且第二部12的左侧边缘与第三部13的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4倍,或者说,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二部任一点与第三部任一点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2倍~4倍;并且,沿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第二部12及第三部13分别为位于第一参考线a与第二参考线b之间的主覆盖件1部分;在另外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二部任一点与第三部任一点之间的距离可为使用者肩宽尺寸的的2倍~2.5倍,2倍~3倍,2倍~3.5倍,或2倍~4倍。
在附图中,第一部11、第二部12及第三部13的具体范围示意为矩形虚线框及其内的阴影部分。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由于主覆盖件1的前侧中部边缘被设置为大致呈弧形,导致第二部12及第三部13的范围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第一实施例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中心线x为主覆盖件1宽度方向的中心线;第一参考线a为大致位于床面61的前侧边缘的直线;第二参考线b为将第一参考线a向后方偏移至使用者9肩部的前侧边缘形成的直线。如图4所示,中部线x’为:经过第二参考线b上-沿主覆盖件1宽度方向与第一中心线x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0.2倍-的一点,且大致沿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向后方延伸的直线,其中,中部线x’与第一中心线x之间的夹角j为7°在另外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中部线x’与第二参考线b的交点-与第一中心线x的距离d可为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0.2倍,0.1倍,或0倍,中部线x’与第一中心线x之间的夹角j可为0°~15°,例如,夹角j可为0°,3°,6°,9°,12°,或15°。类似地,在本申请中,大致沿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均为: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与第一中心线x之间的夹角为0°~15°的直线的方向。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以第一固定件51及第二固定件52分别代替第三柔性件43及第四柔性件44,第一固定件51、第二固定件52的第一端分别按压固定前左部12、前右部13,且第一固定件51的第二端、第二固定件5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其第一端的前方的床6上的位置,其具体连接方式,例如,包括但不限于:以床垫63压紧固定,以螺钉固定,或以绑带固定;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51及第二固定件52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实现限制前左部12、前右部13可移动的位置范围,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在第一固定件51及第二固定件52分别设置夹持件-分别夹持前左部12及前右部13以实现限制,或者,在前左部12及前右部13分别设置卡接件-分别与第一固定件51及第二固定件52的进行卡接以实现限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主覆盖件1覆盖并保暖使用者9的身体;通过定义第一部11的范围,在兼顾实用性以及较少影响睡眠舒适性的同时,明确了能够限制主覆盖件1前侧中部移位的控制位的范围;通过定义第二部12、第三部13的范围,在兼顾实用性以及较少影响睡眠舒适性的同时,明确了能够限制主覆盖件1前侧左部、前侧右部移位的控制位的范围,其中,较少影响睡眠舒适性是指相对于普通防踢被睡袋而言;当睡眠中的使用者9进行必要的身体活动时,通过第一柔性件41及第二柔性件42的连接设置,能够至少限制主覆盖件1的第一部11向后方、左方及右方移动的范围,从而能够减少使用者9的胸部位置受凉的概率;通过第一件31及第二件32的设置,能够分别至少限制主覆盖件1的第二部12及第三部13向后方、左方及右方移动的范围,从而能够分别减少使用者9的左侧及右侧受凉的概率;通过各件(41,42,31,32)的设置,相对于普通被子和普通防踢被睡袋,能够减少随使用者9身体活动导致覆盖物的前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为主覆盖件1的前部)产生大范围翻卷的概率;相对于前侧中部边缘非设置为内凹边缘的覆盖物,主覆盖件1的内凹边缘18随使用者9身体动作发生较大翻卷的概率较小;综上所述,该装置相对于普通被子,能够减少使用者9在睡眠中因动作导致覆盖物移位而引起着凉的概率,相对于普通防踢被睡袋一侧或多侧的封闭设置,较少影响睡眠中身体的透气。其中,第一件31具体设置为第三柔性件43或第一固定件51,第二件32具体设置为第四柔性件44或第二固定件52。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6-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装置还包括安装件8,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安装件8安装于主覆盖件1前方的床6上,且安装件8的下端被床垫63所压紧固定;第一柔性件41及第二柔性件42分别设置于主覆盖件1的上方,第一柔性件41的第一端、第二柔性件42的第一端连接于主覆盖件1的前中部11的同一点,第一柔性件41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连接位71,且第二柔性件42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二连接位72;第三柔性件43的第一端连接至主覆盖件1的前左部12,且第三柔性件43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三连接位73,第四柔性件44的第一端连接至主覆盖件1的前右部13,且第四柔性件44的第二端连接至第四连接位74。其中,各连接位(71,72,73,74)均设置于安装件8上;其中,各柔性件(41,42,43,44)各自的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分别大致呈张紧状态。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安装件8可被设置为以螺钉或绑带固定于床6上,各连接位(71,72,73,74)的具体位置可调节,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可调节的螺钉连接、卡扣连接或销钉连接,或者各连接位(71,72,73,74)分别对应于多个具体位置以进行调节。
通过设置安装件8,以针对不同的使用环境及使用环境变化,能够更方便地设置及调节用于各件(41,42,43,44)连接的各连接位(71,72,73,74)的位置,使各件(41,42,43,44)的连接设置能够正常发挥作用。
在第二实施例中,作为更优地设置,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柔性件41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及第二柔性件42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均位于床面61之上、且沿床面61的垂直方向与床面61之间的距离为30㎝;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柔性件41及第二柔性件42关于中部线x’呈大致对称设置,第一柔性件41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第二柔性件42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分别呈张紧状态且近似为直线,且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为130°。
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柔性件41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及第二柔性件42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均位于床面61之上、且沿床面61的垂直方向与床面61之间的距离可为10㎝,20㎝,30㎝,40㎝,50㎝,或60㎝;;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柔性件41及第二柔性件42关于中部线x’呈大致对称设置,第一柔性件41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第二柔性件42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分别呈张紧状态且近似为直线,且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可为70°,80°,90°,100°,110°,120°,130°,140°,150°,或160°。
通过第一柔性件41及第二柔性件42的设置,在允许主覆盖件1的至少第一部11能够向上方移动的同时,能够至少限制主覆盖件1的第一部11向后方、左方及右方移动的范围,且尽量少限制睡眠中使用者9的身体动作;且由于第一柔性件41的第二端及第二柔性件4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较高位置,避免对使用者9产生下压力而影响睡眠舒适性。
在第二实施例中,作为更优地设置,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三柔性件43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二部12,第三柔性件43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三柔性件43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第四柔性件44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三部13,第四柔性件44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四柔性件44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且第三柔性件43及第四柔性件44各自的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大致呈张紧状态;其中,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三柔性件43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与第三柔性件43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5cm,且第四柔性件44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四柔性件44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5cm;并且,沿床面61的垂直方向,第三柔性件43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及第四柔性件44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均为床面61之上0㎝的位置。
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三柔性件43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二部12,第三柔性件43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三柔性件43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第四柔性件44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三部13,第四柔性件44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四柔性件44的第一端的前方位置,且第三柔性件43及第四柔性件44各自的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大致呈张紧状态;其中,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三柔性件43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与第三柔性件43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0cm或10cm,且第四柔性件44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四柔性件44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0cm或10cm;并且,沿床面61的垂直方向,第三柔性件43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及第四柔性件44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可为床面61之上10㎝,5㎝,0㎝,或床面以下的位置。
通过第三柔性件43及第四柔性件44的设置,能够至少限制主覆盖件1的第二部12、第三部13向后方、左方及右方移动的范围,且尽量少限制睡眠中使用者9的身体动作。
在第二实施例中,作为更优地设置,如图8-图9所示,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透视地观察:在中部线x’左方的主覆盖件1的下侧还设置有第一下垂部14,在中部线x’右方的主覆盖件1的下侧还设置有第二下垂部15,且第一下垂部14与第二下垂部15被设置为至少前端相邻接,沿第一下垂部14及第二下垂部15的横截面观察,第一下垂部14及第二下垂部15的底面均呈向下凸起的弧形;其中,第一下垂部14及第二下垂部15分别被设置为从主覆盖件1的前侧中部边缘的下侧向后方延伸20cm,且第一下垂部14与第二下垂部15之间的距离从前至后大致相同。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下垂部14及第二下垂部15分别被设置为从主覆盖件1的前侧中部边缘的下侧向后方延伸10cm,20cm,30cm,40cm,或50cm以上,且第一下垂部14与第二下垂部15之间的距离从前至后大致相同或逐渐增加。
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下垂部14、第二下垂部15能够受重力作用分别下垂并至少填充主覆盖件1的第一部11与使用者9或床面61之间的空隙,能够减少空隙产生的概率,从而至少能够减少第一部11下方的使用者9的身体受凉的概率。
在第二实施例中,作为更优地设置,如图8-图9所示,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沿俯视方向透视地观察:在中部线x’左方的主覆盖件1的下侧还设置有第三下垂部16,在中部线x’右方的主覆盖件1的下侧还设置有第四下垂部17,且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三下垂部16与第四下垂部17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3倍;其中,第三下垂部16及第四下垂部17被设置为分别从第一参考线a向后方延伸50cm,且第三下垂部16及第四下垂部17分别与中部线x’之间的距离从前至后逐渐增加。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三下垂部16与第四下垂部17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2倍,2.5倍,3倍,3.5倍,或4倍;其中,第三下垂部16及第四下垂部17可被设置为分别从第一参考线a向后方延伸20cm,30cm,40cm,或50cm以上,且第三下垂部16及第四下垂部17分别与中部线x’之间的距离从前至后大致相同或逐渐增加。
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三下垂部16、第四下垂部17能够受重力作用分别下垂并至少分别填充主覆盖件1的第二部12、第三部13与床面61之间的空隙,能够减少空隙产生的概率,从而能够减少使用者9左侧或右侧受凉的概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下垂部(14,15,16,17)可设为:在主覆盖件1的上侧设置布、线或绳进行拉扯从而在主覆盖件1的下侧形成下垂的褶皱部;或者,在主覆盖件1的下侧设置下垂的附加物,可用于下侧设置的附加物,例如,包括但不限于:布片、绒片、毛片。
在第三实施例中,如图10-图12所示,在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端覆盖件2、第五柔性件45及第六柔性件46;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端覆盖件2叠置于使用者9的至少肩部和胸部上方的主覆盖件1的上方,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五柔性件45的第一端连接至中部线x’左方的端覆盖件2的前侧部21,第五柔性件45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五柔性件45的第一端的左前方位置,第六柔性件46的第一端连接至中部线x’右方的前侧部21,第六柔性件46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第六柔性件46的第一端的右前方位置,以至少限制前侧部21能够向后方移动的范围。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端覆盖件2叠置于使用者9的至少肩部或胸部上方的主覆盖件1的上方。
通过端覆盖件2、第五柔性件45及第六柔性件46的设置,能够减少因使用者9身体活动而造成主覆盖件1的第一部11向后方移动的概率,且能够在发生主覆盖件1单独移位后起到补充覆盖的作用。
在第三实施例中,作为更优地设置,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端覆盖件2的后侧边缘与主覆盖件1连接以限制两者的相对移动范围,沿俯视方向观察:端覆盖件2的前侧中部边缘22大致位于第一参考线a的位置、且自然下垂至少至使用者9的身体;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端覆盖件2的左侧边缘与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4.5倍;沿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端覆盖件2的前侧中部边缘22与后侧中部边缘23之间的距离为30㎝;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第五柔性件45及第六柔性件46分别设置于端覆盖件2的上方,沿俯视方向观察: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五柔性件45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六柔性件46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1倍,第五柔性件45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及第六柔性件46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均位于床面61之上、且沿床面61的垂直方向与床面61之间的距离为30㎝;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五柔性件45及第六柔性件46关于中部线x’呈大致对称设置,第五柔性件45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第六柔性件46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分别呈张紧状态且近似为直线,且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为130°。
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端覆盖件2的左右侧或多点与主覆盖件1连接以限制两者的相对移动范围,沿俯视方向观察:端覆盖件2的前侧中部边缘22大致位于第一参考线a的位置、且自然下垂至少至床面61;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端覆盖件2的左侧边缘与右侧边缘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3倍,4倍,5倍,或6倍;沿主覆盖件1的长度方向,端覆盖件2的前侧中部边缘22与后侧中部边缘23之间的距离为20㎝,30㎝,40㎝,或50㎝及以上;当该装置处于装配及使用状态时,第五柔性件45及第六柔性件46分别设置于端覆盖件2的上方,沿俯视方向观察:沿主覆盖件1的宽度方向,第五柔性件45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六柔性件46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使用者9肩宽尺寸的0.5倍,1倍,1.5倍,或2倍,第五柔性件45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及第六柔性件46的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均位于床面61之上、且沿床面61的垂直方向与床面61之间的距离可为10㎝,20㎝,30㎝,40㎝,50㎝,或60㎝;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五柔性件45及第六柔性件46关于中部线x’呈大致对称设置,第五柔性件45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第六柔性件46两连接端之间的部分分别呈张紧状态且近似为直线,且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可为70°,80°,90°,100°,110°,120°,130°,140°,150°,或160°。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当端覆盖件2叠设于主覆盖件1上侧,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柔性件41的第一端的位置位于端覆盖件2的范围之内时,第一柔性件41的第一端穿过端覆盖件2后连接至主覆盖件1(未示出)。在另一个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当端覆盖件2叠设于主覆盖件1上侧,且沿俯视方向观察第一柔性件41的第一端的位置位于端覆盖件2的范围之内时,第一柔性件41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处-设置为端覆盖件2与主覆盖件1相互连接。此外,第二柔性件42的第一端的连接设置同理,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端覆盖件2、第五柔性件45及第六柔性件46的设置,端覆盖件2的第五柔性件45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与第六柔性件46的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部位-由于第五柔性件45与第六柔性件46的作用力而大致处于张紧状态,而端覆盖件2与主覆盖件1连接以限制两者的相对移动范围、且两者大致贴合,在允许主覆盖件1的第一部11能够向上方移动的同时,能够至少限制使用者9的身体动作造成第一部11向后方移动的影响,且能够在第一部11发生移位之后起到补充覆盖的作用,且尽量少限制睡眠中使用者9的身体动作;且由于第五柔性件45的第二端及第六柔性件46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较高位置,以避免对使用者9产生下压力而影响睡眠舒适性。通过为端覆盖件2的连接设定更小的范围,能够更进一步减少使用者9在睡眠中因动作导致主覆盖件1的前中部11产生较大移位的概率。
需要说明的是,主覆盖件1可为普通被子改制而成,也可定制为亲肤、保暖、透气的特殊覆盖物;端覆盖件2可为普通薄毯改制而成,也可定制为亲肤、保暖、透气、轻薄、垂悬性佳的特殊覆盖物。各柔性件(41,42,43,44,45,46)可为软绳、软线、布、软带、软管、索链、或其任意组合;各柔性件(41,42,43,44,45,46)与主覆盖件1的连接可设置为缝线连接或活扣连接、与床栏62的连接可设置为系绑连接或活扣连接;各柔性件(41,42,43,44,45,46)可以设置为线状柔性件,或者设置为以面状柔性件将线状柔性件代替或遮蔽。安装件8的形态还可设置为,包括但不限于:面状件和/或异形件;用于制成安装件8及各固定件(51,52)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塑料、金属、碳纤维、木材、和/或竹材等。
上述实施例中的辅助睡眠的装置,当该装置装配于床面61上时,先掀开主覆盖件1的左侧或右侧,然后使用者9进入主覆盖件1与床面61之间适当的位置躺下进行睡眠,类似于普通被子的普遍使用状态,主覆盖件1铺设于床面61上并覆盖使用者9的身体;通过定义第一部11的范围,在兼顾实用性以及较少影响睡眠舒适性的同时,明确了能够限制主覆盖件1前侧中部移位的控制位的范围;通过定义第二部12、第三部13的范围,在兼顾实用性以及较少影响睡眠舒适性的同时,明确了能够限制主覆盖件1前侧左部、前侧右部移位的控制位的范围,其中,较少影响睡眠舒适性是指相对于普通防踢被睡袋而言;当睡眠中的使用者9进行必要的身体活动时,通过第一柔性件41及第二柔性件42的连接设置,能够至少限制主覆盖件1的第一部11向后方、左方及右方移动的范围,从而能够减少使用者9的胸部位置受凉的概率;通过第一件31及第二件32的设置,能够分别至少限制主覆盖件1的第二部12及第三部13向后方、左方及右方移动的范围,从而能够分别减少使用者9的左侧及右侧受凉的概率;通过各件(41,42,31,32)的设置,相对于普通被子和普通防踢被睡袋,能够减少随使用者9身体活动导致覆盖物的前部(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为主覆盖件1的前部)产生大范围翻卷的概率;相对于前侧中部边缘非设置为内凹边缘的覆盖物,主覆盖件1的内凹边缘18随使用者9身体动作发生较大翻卷的概率较小。再通过端覆盖件2的设置,能够至少限制使用者9的身体动作造成第一部11向后方移动的影响,且能够在第一部11发生移位之后起到补充覆盖的作用,且尽量少限制睡眠中使用者9的身体动作;且由于第五柔性件45的第二端及第六柔性件46的第二端分别连接至较高位置,以避免对使用者9产生下压力而影响睡眠舒适性。通过第一下垂部14、第二下垂部15的设置,能够减少至少第一部11下方产生空隙的概率,通过第三下垂部16、第四下垂部17的设置,能够减少至少第二部12、第三部13下方产生空隙的概率。综上所述,上述实施例的辅助睡眠的装置,相对于普通被子,能够减少使用者9在睡眠中因必要的身体活动导致覆盖物移位而引起着凉的概率,相对于普通防踢被睡袋一侧或多侧的封闭设置,较少影响睡眠中身体的透气。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前方、后方、左方及右方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定义,在具体实施时,该装置可装配并使用于其他状态,例如,包括但不限于:相对于床-该装置装配于其它方向,使用者非居中和/或非平躺于该装置中进行睡眠等。
可以理解的是,当气温降低需要增加覆盖物的时候,新增覆盖物可以直接叠加于主覆盖件1之上,由于新增覆盖物与主覆盖件1之间的摩擦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新增覆盖物的相对移动范围;进一步地,还可仿照主覆盖件1的连接设置,为新增覆盖物与第一部11、第二部12、和/或第三部13沿俯视方向分别对应的区域-进行连接设置,以进一步地限制新增覆盖物的移动范围。
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文的实施例中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在附图中示出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能够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