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甲基化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25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应釜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涉及一种新型甲基化反应釜。



背景技术:

反应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染料、医药、食品,用来完成硫化、硝化、氢化、烃化、聚合、缩合等工艺过程的压力容器,例如反应器、反应锅、分解锅、聚合釜等;材质一般有碳锰钢、不锈钢、锆、镍基(哈氏、蒙乃尔、因康镍)合金及其它复合材料。

现有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材料的过程中,容易使得材料粘连在反应釜中,如果材料不能及时清理反应釜中残留的材料,不便于反应釜的后续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甲基化反应釜,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对冲切刀的位置进行调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甲基化反应釜,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釜壳,所述釜壳的底端为敞开设置,所述釜壳的内部设置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的外侧与釜壳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升降板的底端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端与升降板相接触,以及支撑板的底端与底座固定连接;

所述升降板的底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升降板的底部设置有环形板,所述环形板的顶部设置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与环形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环通过螺纹与升降板传动连接,所述连接环的顶端位于凹槽的内部,所述升降板的顶部表面设置有孔槽,所述升降板的顶部设置有引导板,所述引导板的底端位于凹槽的内部,所述引导板的横截面形状为圆环形,所述引导板的外周面与釜壳相接触。

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升降板的运动可以让顶部的引导板以及底部的环形板向上运动,使得引导板与釜壳内壁相接触,推动釜壳内壁的粘连的材料掉落到引导板上,由于引导板的顶部表面自外向内逐渐倾斜,可以让材料自动发生掉落,并落在升降板上,对釜壳内壁进行清理,并让引导板与釜壳相接触,由于升降板的顶部直径小于密封板的直径,可以让升降板的顶端位于釜壳处,使得升降板的顶端与釜壳的顶部表面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便于对材料进行收集,通过环形板的向上运动,可以让毛刷与釜壳内壁相接触,能对釜壳内壁进行清理,减少表面的杂质,便于后续的使用。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导板的顶部表面自外向内逐渐倾斜,所述孔槽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弹簧,对连接弹簧进行挤压。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弹簧与引导板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板的外周面设置有毛刷,所述毛刷与环形板固定连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毛刷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毛刷为竖直共面设置,顶部所述毛刷与釜壳的内壁相接触,可以让毛刷向上运动。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板的底部设置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上设置有控制阀,所述升降板与输送管的连接处相连通,对材料进行排放。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釜壳的顶部表面镶嵌设置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与釜壳相接触,所述密封板的两侧表面均设置有横槽。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釜壳的顶部两侧均设置有限制块,所述限制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限制块关于釜壳的竖直方向呈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所述限制块的顶部设置有钢丝绳,所述钢丝绳与限制块相接触,所述升降板的顶部直径小于密封板的直径,可以让升降板的顶端位于釜壳处,使得升降板的顶端与釜壳的顶部表面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钢丝绳贯穿横槽,所述釜壳的两侧均设置有缠绕辊,所述钢丝绳均匀的卷绕在缠绕辊表面,所述缠绕辊的一侧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端部与缠绕辊传动连接,通过电机可以带动缠绕辊发生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引导板与环形板,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升降板的运动可以让顶部的引导板以及底部的环形板向上运动,使得引导板与釜壳内壁相接触,推动釜壳内壁的粘连的材料掉落到引导板上,由于引导板的顶部表面自外向内逐渐倾斜,可以让材料自动发生掉落,并落在升降板上,对釜壳内壁进行清理,并让引导板与釜壳相接触,由于升降板的顶部直径小于密封板的直径,可以让升降板的顶端位于釜壳处,使得升降板的顶端与釜壳的顶部表面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便于对材料进行收集,通过环形板的向上运动,可以让毛刷与釜壳内壁相接触,能对釜壳内壁进行清理,减少表面的杂质,便于后续的使用;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连接环,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连接环通过螺纹与升降板传动连接,通过螺纹可以让连接环与升降板分开,将环形板与连接环取下,对毛刷进行清理,便于后续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板与连接环底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输送管与毛刷底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板与钢丝绳俯视图。

附图标记为:1底座、2釜壳、3升降板、4支撑板、5凹槽、6环形板、7连接环、8孔槽、9引导板、10毛刷、11输送管、12密封板、13横槽、14限制块、15钢丝绳、16缠绕辊、17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甲基化反应釜,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顶部设置有釜壳2,所述釜壳2的底端为敞开设置,所述釜壳2的内部设置有升降板3,所述升降板3的外侧与釜壳2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升降板3的底端设置有支撑板4,所述支撑板4的顶端与升降板3相接触,以及支撑板4的底端与底座1固定连接。

参照说明书附图1-4,该实施例的新型甲基化反应釜的升降板3的底部设置有凹槽5,所述升降板3的底部设置有环形板6,所述环形板6的顶部设置有连接环7,所述连接环7与环形板6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环7通过螺纹与升降板3传动连接,所述连接环7的顶端位于凹槽5的内部,所述升降板3的顶部表面设置有孔槽8,所述升降板3的顶部设置有引导板9,所述引导板9的底端位于凹槽5的内部,所述引导板9的横截面形状为圆环形,所述引导板9的外周面与釜壳2相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引导板9的顶部表面自外向内逐渐倾斜,所述孔槽8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弹簧与引导板9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板6的外周面设置有毛刷10,所述毛刷10与环形板6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毛刷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毛刷10为竖直共面设置,顶部所述毛刷10与釜壳2的内壁相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板3的底部设置有输送管11,所述输送管11上设置有控制阀,所述升降板3与输送管11的连接处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釜壳2的顶部表面镶嵌设置有密封板12,所述密封板12与釜壳2相接触,所述密封板12的两侧表面均设置有横槽13。

进一步的,所述釜壳2的顶部两侧均设置有限制块14,所述限制块1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限制块14关于釜壳2的竖直方向呈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所述限制块14的顶部设置有钢丝绳15,所述钢丝绳15与限制块14相接触,所述升降板3的顶部直径小于密封板12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钢丝绳15贯穿横槽13,所述釜壳2的两侧均设置有缠绕辊16,所述钢丝绳15均匀的卷绕在缠绕辊16表面,所述缠绕辊16的一侧设置有电机17,所述电机17的输出轴端部与缠绕辊16传动连接。

如图1-4所示,实施方式具体为:在使用时,将密封板12取下,可以把材料放在釜壳2中,通过釜壳2对进行处理,并通过密封板12与釜壳2的合并可以减少材料发生泄漏,便于进行反应处理,之后通过控制阀可以把输送管11打开,可以对材料进行排放,对材料进行收集,当材料排放完成之后,同时使用釜壳2两侧的单机,由于电机17的输出轴端部与缠绕辊16传动连接,通过电机17可以带动缠绕辊16发生转动,可以让钢丝绳15在缠绕辊16上进行卷绕,可以让升降板3向上运动,由于升降板3与釜壳2内壁活动连接,可以保证升降板3的运动,且通过升降板3的运动带动了顶部的引导板9以及底部的环形板6向上运动,通过引导板9的向上运动可以与釜壳2内壁相接触,推动釜壳2内壁的粘连的材料掉落到引导板9上,由于引导板9的顶部表面自外向内逐渐倾斜,可以让材料自动发生掉落,并落在升降板3上,对釜壳2内壁进行清理,当引导板9与釜壳2的顶端内壁相接触时,可以让引导板9向下运动,并进到孔槽8的内部,对连接弹簧进行挤压,由于升降板3的顶部直径小于密封板12的直径,可以让升降板3的顶端位于釜壳2的顶端,与升降板3的顶端与釜壳2的顶部表面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通过环形板6的向上运动,可以让毛刷10与釜壳2内壁相接触,能对釜壳2内壁进行清理,减少表面的杂质,便于后续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和3-4,通过升降板3的运动可以让顶部的引导板9以及底部的环形板6向上运动,使得引导板9与釜壳2内壁相接触,推动釜壳2内壁的粘连的材料掉落到引导板9上,由于引导板9的顶部表面自外向内逐渐倾斜,可以让材料自动发生掉落,并落在升降板3上,对釜壳2内壁进行清理,并让引导板9与釜壳2相接触,由于升降板3的顶部直径小于密封板12的直径,可以让升降板3的顶端位于釜壳2处,使得升降板3的顶端与釜壳2的顶部表面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便于对材料进行收集,通过环形板6的向上运动,可以让毛刷10与釜壳2内壁相接触,能对釜壳2内壁进行清理,减少表面的杂质,便于后续的使用;

参照说明书附图1-2,由于连接环7通过螺纹与升降板3传动连接,通过螺纹可以让连接环7与升降板3分开,将环形板6与连接环7取下,对毛刷10进行清理,便于后续的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甲基化反应釜,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设置有釜壳(2),所述釜壳(2)的底端为敞开设置,所述釜壳(2)的内部设置有升降板(3),所述升降板(3)的外侧与釜壳(2)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升降板(3)的底端设置有支撑板(4),所述支撑板(4)的顶端与升降板(3)相接触,以及支撑板(4)的底端与底座(1)固定连接;

所述升降板(3)的底部设置有凹槽(5),所述升降板(3)的底部设置有环形板(6),所述环形板(6)的顶部设置有连接环(7),所述连接环(7)与环形板(6)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环(7)通过螺纹与升降板(3)传动连接,所述连接环(7)的顶端位于凹槽(5)的内部,所述升降板(3)的顶部表面设置有孔槽(8),所述升降板(3)的顶部设置有引导板(9),所述引导板(9)的底端位于凹槽(5)的内部,所述引导板(9)的横截面形状为圆环形,所述引导板(9)的外周面与釜壳(2)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甲基化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板(9)的顶部表面自外向内逐渐倾斜,所述孔槽(8)的内部设置有连接弹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甲基化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弹簧与引导板(9)固定连接,所述环形板(6)的外周面设置有毛刷(10),所述毛刷(10)与环形板(6)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甲基化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毛刷(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毛刷(10)为竖直共面设置,顶部所述毛刷(10)与釜壳(2)的内壁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甲基化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板(3)的底部设置有输送管(11),所述输送管(11)上设置有控制阀,所述升降板(3)与输送管(11)的连接处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甲基化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釜壳(2)的顶部表面镶嵌设置有密封板(12),所述密封板(12)与釜壳(2)相接触,所述密封板(12)的两侧表面均设置有横槽(1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甲基化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釜壳(2)的顶部两侧均设置有限制块(14),所述限制块(1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限制块(14)关于釜壳(2)的竖直方向呈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所述限制块(14)的顶部设置有钢丝绳(15),所述钢丝绳(15)与限制块(14)相接触,所述升降板(3)的顶部直径小于密封板(12)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新型甲基化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绳(15)贯穿横槽(13),所述釜壳(2)的两侧均设置有缠绕辊(16),所述钢丝绳(15)均匀的卷绕在缠绕辊(16)表面,所述缠绕辊(16)的一侧设置有电机(17),所述电机(17)的输出轴端部与缠绕辊(16)传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甲基化反应釜,具体涉及反应釜领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釜壳,所述釜壳的底端为敞开设置,所述釜壳的内部设置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的外侧与釜壳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升降板的底端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端与升降板相接触。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引导板与环形板,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升降板的运动可以让顶部的引导板以及底部的环形板向上运动,对釜壳内壁进行清理,并让引导板与釜壳相接触,使得升降板的顶端与釜壳的顶部表面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便于对材料进行收集,通过环形板的向上运动,可以让毛刷与釜壳内壁相接触,能对釜壳内壁进行清理,减少表面的杂质,便于后续的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伟;韩同武;陈彦哲;宋彩娟;孙文慧;陈欣然;李肖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技术研发日:2020.08.12
技术公布日:2021.0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509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