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及用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37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电器,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及用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



背景技术:

当前市场上用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因尺寸要求以及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内部空间无法合理利用等的限制,几乎手柄都是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脱离保存,这使得手柄经常性丢失,从而为后续的使用带来很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用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进一步地提供一种改进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用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包括

手持部,包括把手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把手本体一端的第一连接部;

与所述手持部可转动连接的操作部;所述操作部通过转动设定角度形成折叠状态以收容至所述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基座中;

所述操作部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一端以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转轴。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限制所述操作部转动角度的第一限位部;

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限位的第二限位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供所述第二连接部插入装配的装配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第一轴孔;

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一轴孔与所述第二轴孔对应设置;

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中。

优选地,所述把手本体上设有第一防滑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构造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包括基座、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以及盖体;

所述基座上设有容置形成折叠状态的所述折叠手柄的容置槽;

所述盖体设置在所述基座上以盖合或者打开所述容置槽。

优选地,所述容置槽中设有对所述折叠手柄进行支撑定位的第一卡位以及第二卡位;

所述第一卡位和所述第二卡位间隔设置,分别限制所述折叠手柄的手持部和操作部摆动。

优选地,所述第二卡位为弹性卡位。

优选地,所述盖体包括盖合部、设置在所述盖合部上且向所述容置槽延伸的延伸部、设置在所述延伸部上的连接轴部;

所述第一卡位和所述第二卡位上设有与所述连接轴部配合的导轨槽;

所述盖体和所述基座为卡扣连接;

所述盖合部上设有卡勾,所述基座上设有与所述卡勾配合的扣孔。

优选地,所述盖体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防滑结构。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及用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用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可通过手持部的第一连接部和操作部的第二连接部可转动连接,从而可便于该操作部折叠,进而可便于该手柄收容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中,有效避免手柄丢失,并有效利用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空间,便于该手柄和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用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用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的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用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用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的手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是图5所示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基座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8是是图5所示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盖体闭合状态示意图;

图9是是图5所示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盖体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10是是图5所示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存放于基座中的状态示意图;

图11是是图5所示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是图5所示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基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及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用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的一些优选实施例。该折叠手柄1可连接于该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上。该折叠手柄1可通过折叠,减小手柄尺寸,便于该手柄收容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中,有效避免手柄丢失,并有效利用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狭小空间,便于该手柄和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使用。

如图1及图2所示,该折叠手柄1可包括手持部11、操作部12以及转轴13;该手持部11可供用户握持。该操作部12可转动连接于该手持部11的一端,可通过转动实现与该手持部11折叠设置。该转轴13可用于可转动连接该手持部11和该操作部12,从而可便于该操作部12转动,进而可使得该操作部12可与该手持部11折叠设置。

如图3及图4所示,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手持部11可以为塑胶件,该手持部11包括把手本体111以及第一连接部112。该把手本体111可呈长条状,可用于供用户握持。该把手本体111上可设置第一防滑结构1111;该第一防滑结构1111可以为设置于该把手本体111侧壁上的防滑纹,通过该防滑纹可用于提升该手柄操作手感。该第一连接部112可设置于该把手本体111一端,可与该把手本体111一体成型,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部112可与该把手本体111通过注塑一体成型。该手持部11可根据不同型号产品的需求,加长或者缩短设置,从而可提高该手持部11的应用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部112上可设置第一轴孔1121,该第一轴孔1121可设置于该第一连接部112的侧壁上,且沿该第一连接部112的厚度方向贯穿该第一连接部112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部112上可设置装配槽1122,该装配槽1122的开口可从该第一连接部112远离该把手本体111的一端朝一侧延伸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连接部112上可设置第一限位部1123,该第一限位部1123可设置于该第一连接部112的一侧,具体地,可设置于相背于该装配槽1122开口的一侧,该第一限位部1123可用于限制该操作部12转动角度。当操作部12旋转到工作位置时,该第一限位部1123可与该操作部12上的第二限位部1222配合,该第一限位部1123将阻止该操作部12继续转动,此时,该操作部12可处于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操作部12可包括主体部121以及第二连接部122。该操作部12可以为金属件,该主体部121可呈长条状,该主体部121的一端可设置连接凸部123,该连接凸部123可与该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连接。该第二连接部122可设置于该主体部121的另一端,该第二连接部122可插入该装配槽1122中,并与该第一连接部112通过转轴13可转动连接。当该操作部12操作完成时,可将该操作部12旋转回安装位置,此时该操作部12可与该手持部11垂直设置。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连接部122上可设置第二轴孔1221,该第二轴孔1221可与该第一轴孔1121对应设置,该第二轴孔1221可沿该第二连接部122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当该第二连接部122插入该装配槽1122中时,该第二轴孔1221可与该第一轴孔1121对齐,该转轴13可穿设于该第一轴孔1121和该第二轴孔1221上,将该第二连接部122和该第一连接部112可转动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连接部122上可设置第二限位部1222,该第二限位部1222可以为该第二连接部122的一侧壁,该第二限位部1222可与该第一限位部1123对应设置,可与该第一限位部1123配合限位。当该操作部11转动至工作位置时,该第二限位部1222可与该第一限位部1123相抵。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转轴13可包括轴部131以及限位凸缘132,该轴部131可穿设于该第一轴孔1121和该第二轴孔1221中,可将该第一连接部112和该第二连接部122可转动连接。该轴部131可以为圆柱状,以便于该第二连接部122转动。该限位凸缘132可设置于该轴部131的一端,且径向尺寸可大于该轴部131的径向尺寸,并可大于该第一轴孔1121和该第二轴孔1221的径向尺寸,可用于避免该第一连接部112和该第二连接部122脱出。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一些优选实施例。该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可包括基座3、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手柄1以及盖体2。该折叠手柄1可收容于该基座3中。该盖体2可与该基座3装配。

如图6、及图7所示,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基座3可包括座体31。该座体31可大致呈长方体状,且该基座3可以为塑胶制品,从而可便于该弹性功能的实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基座3上可设置容置槽32,该容置槽32可靠近该座体31的一端设置。该容置槽32可用于容置折叠状态的折叠手柄1,进而可在该折叠手柄1不使用时,收容该折叠手柄1,避免该折叠手柄1丢失。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容置槽32可从该座体11的顶壁向底壁延伸设置。

如图10及图12所示,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容置槽32中可设置第一卡位33以及第二卡位34。该第一卡位33和该第二卡位34可设置于该容置槽32的侧壁且可朝该容置槽32的开口方向延伸设置,且该第一卡位33和该第二卡位34可间隔设置。该第一卡位33和该第二卡位34可用于供该折叠手柄11卡入,对该折叠手柄1进行支撑定位,该第一卡位33和该第二卡位34可分别与该把手本体111和第一连接部112配合,并可分别限制该折叠手柄1的手持部11和操作部12摆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卡位34可以为弹性卡位。当该操作部12操作完成时,可将该操作部12旋转回安装位置,即该操作部12与该手持部11垂直,然后将该操作部12放置入该基座3上的容置槽32,并位于该第一卡位33和第二卡位34上,使得该把手本体111卡入该第一卡位33中,该第一连接部112卡入该第二卡位34中,该操作部12的侧壁与该第二卡位34的侧壁贴合,从而使得该折叠手柄1稳定地设置于该容置槽32中。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盖体2可与该基座3可翻转设置,并可与该基座3通过卡扣连接,该盖体2可用于盖合该容置槽32。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盖体2可包括盖合部21,该盖合部21的纵截面可呈l形。该盖合部21可包括顶壁211以及侧壁212。该顶壁211可盖合该容置槽32的顶部开口,该侧壁212可与该容置槽32的侧壁开口配合。该盖合部21上可设置卡勾213,该卡勾213可设置于该顶壁211远离该侧壁212的一侧,且可向下延伸设置。该卡勾213卡入在该基座3上设置的扣孔311中,进而使得该盖合部21与该基座3卡扣连接。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该盖体2还可包括延伸部22以及连接转轴23。该延伸部22可从该盖合部21的侧壁212向下延伸设置,该延伸部22可以为两个,该两个延伸部22可间隔设置。连接转轴23可以为两个,该两个连接转轴23可与该两个延伸部22一一对应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转轴23可设置于该延伸部22的一侧,该连接转轴23可用于与该第一卡位33和该第二卡位34可转动连接。两个延伸部22的连接转轴23可相背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卡位33和该第二卡位34上可设置导轨槽35,该导轨槽35可以为u形槽,开口方向可以朝向该容置槽32内侧设置。该两个延伸部22上的连接转轴23可一一对应卡入该第一卡位33和该第二卡位34的导轨槽35中。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盖合部21上还可设置卡扣24,该卡扣24可设置于该盖合部21的侧壁212上且向下延伸设置,其可与该容置槽32侧壁卡接。

如图11所示,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盖体2的外侧壁上设置第二防滑结构25,该第二防滑结构25可设置于该盖合部21的侧壁21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防滑结构25可以为并排设置的多个凸条或者并排设置的多个凹槽形成的防滑纹,通过该防滑纹,可提升该盖体21的操作手感。

如图8及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盖体21与该基座3安装配合,可通过盖体21的连接轴部23与该基座3上的导轨槽35连接,实现盖体21的平行移动以及翻转运动,同时可保证该盖体21与该基座3不会脱离。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盖体21可包括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当该盖体21向后翻转,处于第一工作位置,即该盖体21打开,可供用户取放该折叠手柄1,此时该盖体21可保持翻转状态。当该盖体21向前翻转,并通过卡勾213与该基座3紧密配合,即该盖体处于闭合状态,该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可回归完整。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其特征在于,包括

手持部(11),包括把手本体(111)以及设置在所述把手本体(111)一端的第一连接部(112);

与所述手持部(11)可转动连接的操作部(12);所述操作部(12)通过转动设定角度形成折叠状态以收容至所述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基座(3)中;

所述操作部(12)包括主体部(121)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部(121)一端以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2)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22);

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12)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22)的转轴(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2)上设有限制所述操作部(12)转动角度的第一限位部(1123);

所述第二连接部(12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123)配合限位的第二限位部(12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2)上设有供所述第二连接部(122)插入装配的装配槽(112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2)上设有第一轴孔(1121);

所述第二连接部(122)上设有第二轴孔(1221);所述第一轴孔(1121)与所述第二轴孔(1221)对应设置;

所述转轴(13)穿设于所述第一轴孔(1121)和所述第二轴孔(1221)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本体(111)上设有第一防滑结构(1111)。

6.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3)、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1)、以及盖体(2);

所述基座(3)上设有容置形成折叠状态的所述折叠手柄(1)的容置槽(32);

所述盖体(2)设置在所述基座(3)上以盖合或者打开所述容置槽(3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32)中设有对所述折叠手柄(1)进行支撑定位的第一卡位(33)以及第二卡位(34);

所述第一卡位(33)和所述第二卡位(34)间隔设置,分别限制所述折叠手柄(1)的手持部(11)和操作部(12)摆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位(34)为弹性卡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2)包括盖合部(21)、设置在所述盖合部(21)上且向所述容置槽(32)延伸的延伸部(22)、设置在所述延伸部(22)上的连接轴部(23);

所述第一卡位(33)和所述第二卡位(34)上设有与所述连接轴部(23)配合的导轨槽(35);

所述盖体(2)和所述基座(3)为卡扣连接;

所述盖合部(21)上设有卡勾(213),所述基座(3)上设有与所述卡勾(213)配合的扣孔(311)。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2)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二防滑结构(2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及用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用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折叠手柄,包括手持部,包括把手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把手本体一端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手持部可转动连接的操作部;所述操作部通过转动设定角度形成折叠状态以收容至所述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基座中;所述操作部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一端以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转轴。该有效避免手柄丢失,并有效利用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空间,便于该手柄和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黄正乾;罗飞;朱熔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泰永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23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518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