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有关于图像获取,特别是关于一种外壳、图像捕获装置以及组装治具套件。
背景技术:
现有设计中,具有光学式影像稳定功能的图像捕获装置的组装方法,是先将镜头组件以及光学式影像稳定器固定于顶壳后,进行主动对位制程,接着以黏合等方式将图像传感组件固定于光学式影像稳定器。最后,以底板封住顶壳得的底部开口。
图像传感组件以及底板之间,需要维持足够的间隙,以作为光学式影像稳定器移动图像传感组件进行防手震补偿时的作动空间。但是在黏合图像传感组件之前,会预先进行各种校正、补偿作业,可能会导致图像传感组件以及底板之间的间隙不足。同时,由于用于便携式电子装置的图像捕获装置尺寸小,也使得组装过程中的图像传感组件不易夹取、稳定,而影响图像传感组件的固定作业,使得产品良率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克服公知技术的具有光学式影像稳定功能的图像捕获装置中,由于尺寸小而使得进行防手震补偿时的作动空间不易配置,影响图像捕获装置的组装速率以及产品良率等问题的外壳、图像捕获装置以及组装治具套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图像捕获装置的外壳,包含顶壳以及底壳。顶壳具有顶面侧、底面侧以及侧向壁;顶面侧以及底面侧连通,顶面侧以及底面侧之间形成容置空间,侧向壁连接顶面侧以及底面侧,并且围绕容置空间,并且侧向壁上设置止挡结构。底壳包含承载板以及定位侧壁;定位侧壁垂直地延伸于承载板并且环绕承载板;定位侧壁用以在底面侧与侧向壁互相套接,并且定位侧壁配置为能被止挡结构止挡。
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实施例中,止挡结构位于侧向壁的内侧,并且侧向壁外套接于定位侧壁的外侧面。
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实施例中,侧向壁具有顶侧段、套接段以及水平连接段,顶侧段对应于顶面侧,且套接段对应于底面侧,并且水平连接段向外延伸以连接顶侧段以及套接段,以作为位于侧向壁的内侧的止挡结构。
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实施例中,止挡结构位于侧向壁的外侧,并且定位侧壁外套接于侧向壁的外侧面。
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实施例中,侧向壁具有顶侧段、插接段以及水平连接段,顶侧段对应于顶面侧,且插接段对应于底面侧,并且水平连接段向内延伸以连接顶侧段以及插接段,以作为位于侧向壁的外侧的止挡结构。
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实施例中,侧向壁以及定位侧壁的局部挖空。
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实施例中,侧向壁穿透设置有开窗,定位侧壁设置有凸块,凸块延伸至开窗中;开窗于垂直所述承载板的高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凸块在高度方向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图像捕获装置,包含如前的图像捕获装置的外壳、镜头组件以及图像传感组件。镜头组件设置于容置空间中,并且固定于顶壳。图像传感组件穿过底面侧连接于镜头组件,图像传感组件位于承载板的上方,并且间隔预定距离。
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实施例中,图像捕获装置更包含光学式影像稳定器,光学式影像稳定器连接所述图像传感组件和/或所述镜头组件。
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实施例中,光学式影像稳定器具有上作动件以及下作动件,下作动件用于相对于上作动件位移;上作动件连接于镜头组件,且图像传感组件连接于下作动件。
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实施例中,镜头组件至少包含光学镜片组以及对焦机构;光学镜片组的光轴通过顶面侧以及底面侧,对焦机构连接于光学镜片组并且固定于顶壳,并且上作动件连接于对焦机构。
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实施例中,图像传感组件包含可动基板、图像传感芯片以及承载框架;可动基板的上表面朝向底面侧,图像传感芯片设置于可动基板的上表面,承载框架设置于可动基板的上表面,且环绕图像传感芯片,并且可动基板或承载框架连接于下作动件。
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组装治具套件,用于在图像捕获装置的组装过程中承载图像捕获装置的外壳以及图像传感组件,以结合镜头组件以及图像传感组件的结合。组装治具套件包含如前的图像捕获装置的外壳以及承靠治具。承靠治具用以供承载板被放置于其上,朝向底面侧移动承载板;承靠治具具有承靠面以及承靠凸部,承靠面用以供承载板放置,承靠凸部凸设于承靠面,用以穿过开孔。
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实施例中,承靠凸部的截面积小于开孔的面积,所述承靠凸部用以接触所述图像捕获装置中的图像传感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通过上述的组合,在图像捕获装置的组装过程中,可以维持底壳以及图像传感组件之间的预定距离,再对顶壳以及底壳进行黏合等固定,确保图像传感组件进行防手震补偿时的作动空间。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组装治具套件,配合底壳的开孔,用于再组装过程中抬升图像传感组件,以加速图像捕获装置的组装过程。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图像捕获装置的分解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图像捕获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图像捕获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光学式影像稳定器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图像捕获装置部分组件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组装治具套件的分解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组装治具套件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组装治具套件的另一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变化例中,组装治具套件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变化例中,组装治具套件的另一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变化例中,组装治具套件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变化例中,组装治具套件的另一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图像捕获装置
100:顶壳
110:顶面侧
120:底面侧
130:侧向壁
132:顶侧段
134:套接段
136:水平连接段
138:插接段
139:开窗
140:止挡结构
200:镜头组件
210:光学镜片组
220:对焦机构
300:光学式影像稳定器
310:上作动件
320:下作动件
400:图像传感组件
410:可动基板
420:图像传感芯片
430:承载框架
440:光学玻璃板
500:底壳
510:承载板
512:开孔
520:定位侧壁
522:凸块
600:承靠治具
610:承靠凸部
620:承靠面
z:高度方向
x-y:水平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揭示的一种图像捕获装置1,用以设置于电子装置中;前述电子装置包含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独立摄影机以及空拍机。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图像捕获装置1包含用于图像捕获装置1的外壳、镜头组件200以及图像传感组件400。外壳包含顶壳100以及底壳500。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顶壳100具有顶面侧110、底面侧120以及侧向壁130。顶面侧110以及底面侧120连通,且顶面侧110以及底面侧120之间形成容置空间。侧向壁130连接顶面侧110以及底面侧120并且围绕容置空间。顶壳100的侧向壁130上设置止挡结构140,在第一实施例中,止挡结构140位于侧向壁130的内侧。具体而言,侧向壁130被区隔成顶侧段132以及套接段134,顶侧段132对应于顶面侧110,且套接段134对应于底面侧120。顶侧段132以及套接段134之间以向外延伸的水平连接段136连接,而形成阶梯状结构,以作为位于侧向壁130的内侧的止挡结构140。所述水平连接段136向外延伸是指水平连接段136自顶侧段132朝远离侧向壁130轴心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顶面侧110设有对应于镜头组件200的开口,镜头组件200被容置于顶壳100中且镜头组件200的光轴可穿过顶面侧110的开口。在不同实施例中,前述顶壳100的顶面侧110也可以改为侧面侧,侧面侧与底面侧120连通以形成容置空间;例如顶面侧110可以没有开口,而是在侧面侧设有对应于镜头组件200的开口,镜头组件200被容置于顶壳100中且镜头组件200的光轴可穿过侧面侧的开口。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镜头组件200设置于容置空间中,并且固定于顶壳100。在一具体实施例中,镜头组件200至少包含光学镜片组210以及对焦机构220。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光学镜片组210的光轴通过顶面侧110以及底面侧120,使光学镜片组210的入光面朝向顶面侧110,而光学镜片组210的出光面朝向底面侧120。在不同实施例中,前述顶壳100的顶面侧110可改为侧面侧,且镜头组件200还包含一个光路改变组件,此时光学镜片组210的入光面朝向侧面侧,而光路改变组件朝向底面侧120;前述光路改变组件可为但不限定于棱镜、反射镜。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对焦机构220连接于光学镜片组210并且固定于顶壳100。对焦机构220通常配置成环绕光学镜片组210,并且对焦机构220具有音圈马达、压电组件或记忆金属(shapememoryalloys,sma)等致动器。对焦机构220用以驱动光学镜片组210沿着光轴移动以进行对焦。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图像传感组件400穿过底面侧120连接于镜头组件200。图像传感组件400包含可动基板410、图像传感芯片420、承载框架430以及光学玻璃板440。如图1所示,可动基板410的上表面朝向底面侧120,并且可动基板410的上表面或边缘配置有电连接垫或其他讯号线路,以供电连接于外部电路,例如电连接于电子装置的控制电路。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图像传感芯片420设置于可动基板410的上表面,且通过线路电性连接于前述电连接垫或其他讯号线路。承载框架430设置于可动基板410的上表面,且环绕图像传感芯片420。光学玻璃板440设置于承载框架430,并且对应于图像传感芯片420。可动基板410、承载框架430以及光学玻璃板440定义封闭空间,且图像传感芯片420位于封闭空间中,以对图像传感芯片420提供必要的防尘保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以及图2所示,图像捕获装置1还包括光学式影像稳定器300(opticalimagestabilizeractuator),光学式影像稳定器300用以连接图像传感组件400及/或镜头组件200。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式影像稳定器300用以连接图像传感组件400至镜头组件200。在一些实施例中,图像传感组件400与镜头组件200彼此连接,而光学式影像稳定器300连接至图像传感组件400和/或镜头组件200。
如图1、图2、图4以及图5所示,光学式影像稳定器300具有上作动件310以及下作动件320。上作动件310通过黏胶或其他固定手段连接于对焦机构220,使上作动件310连接于镜头组件200。光学式影像稳定器300更具有中空区域,且光学镜片组210是对应于中空区域配置。可动基板410或承载框架430通过黏胶或其他固定手段连接于下作动件320,使图像传感组件400连接于下作动件320。下作动件320可相对于上作动件310于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上位移。通过下作动件320的连接,可动基板410可被下作动件320带动。因此,下作动件320相对于上作动件310的位移,可以使得图像传感芯片420相对于光轴垂直移动,而达成光学式影像稳定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式影像稳定器300可不有具有上作动件以及下作动件,而光学式影像稳定器300是设置于镜头组件200与图像传感组件400的周围,并通过驱动件连接至镜头组件200和/或图像传感组件400,以带动镜头组件200和/或图像传感组件400相对于光轴平移/转动/倾斜来补偿震动。例如,镜头组件200与图像传感组件400被组装为一个影像模块,而光学式影像稳定器300是设置于图像捕获装置1的外壳或电子装置内部并邻近所述影像模块,且通过驱动件带动所述影像模块平移/转动/倾斜来补偿震动。所述驱动件例如是马达与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所述马达而另一端连接至镜头组件200和/或图像传感组件400。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底壳500包含承载板510以及定位侧壁520。定位侧壁520垂直地延伸于承载板510,并且是环绕承载板510。定位侧壁520匹配顶壳100的底面侧120,定位侧壁520用于在底面侧120与顶壳100的侧向壁130互相套接。在第一实施例中,定位侧壁520对应于套接段134的内侧面配置,使得侧向壁130可以透过套接段134外套接于定位侧壁520的外侧面,并且定位侧壁520配置为能被止挡结构140止挡,例如定位侧壁520的顶部边缘能被止挡结构140止挡,而限制底壳500至镜头组件200之间的最小距离,使得图像传感组件400位于承载板510的上方,并且间隔预定距离,避免承载板510接触可动基板410而影响可动基板410的动作。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由于止挡结构140提供的止挡,承载板510以及图像传感组件400的可动基板410之间维持预定距离,以利图像传感组件400在进行防手震补偿时的移动。由于定位侧壁520以及侧向壁130是互相匹配但是并没有互相卡合,因此可在定位侧壁520以及顶壳100的侧向壁130的交界处涂布胶水并加以固化,使底壳500以及图像传感组件400的相对位置固定。底壳500以及顶壳100的结合,形成保护结构,以固定并保护镜头组件200、光学式影像稳定器300以及图像传感组件400。
如图3所示,在不同实施例中,顶壳100的侧面侧(侧向壁130)以及定位侧壁520的局部可以挖空,使得图像传感组件400的侧面以及其他的组件局部外露,使组件外露以执行电连接作业(如焊接)或其他的固定连接作业(如黏着)。
如图6、图7以及图8所示,基于前述的图像捕获装置1,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进一步提出一种组装治具套件,用于在组装过程中承载图像捕获装置1的外壳以及图像传感组件400,以利镜头组件200以及图像传感组件400的结合。图像传感组件400至镜头组件200的组成如上,以下不再赘述。需注意的是,镜头组件200以及图像传感组件400之间的结合可以是直接连接,例如承载框架430通过黏胶或其他固定手段直接连接于对焦机构220;镜头组件200以及图像传感组件400之间的结合也可以是间接连接,例如光学式影像稳定器300先被固定于对焦机构220,承载框架430或可动基板410再通过黏胶或其他固定手段连接于光学式影像稳定器300。
如图6、图7以及图8所示,组装治具套件包含顶壳100、底壳500以及承靠治具600。底壳500的承载板510更具有开孔512,并且在组装过程中,承载板510是用以供图像传感组件400放置于其上,并使图像传感组件400覆盖开孔512。
如图6、图7以及图8所示,定义承载板510的高度方向z垂直于承载板510,以及承载板510的水平方向x-y平行于承载板510。承靠治具600连接于多轴致动装置(图未示),以使承靠治具600可沿高度方向z上下移动,或是于水平方向x-y进行水平位移。承靠治具600具有承靠面620以及承靠凸部610。承靠治具600的承靠面620用以供底壳500的承载板510放置。承靠凸部610凸设于承靠面620,用以穿过开孔512以抬升图像传感组件400的可动基板410,使图像传感组件400远离承载板510,而在图像传感组件400与承载板510之间维持预定距离,以利图像传感组件400在进行防手震补偿时的作动。
应用组装治具套件的组装过程说明如下。
如图6所示,首先,图像传感组件400被放置在底壳500的承载板510上并覆盖开孔512。接着,承载板510被放置在承靠治具600的承靠面620上,使承靠凸部610穿过承载板510的开孔512,从而利用承靠治具600承托承载板510,并以承靠凸部610抬升图像传感组件400。
如图7所示,承靠治具600沿着高度方向z向上移动,以朝向顶壳100的底面侧120移动承载板510以及图像传感组件400,使定位侧壁520以及顶壳100的侧向壁130在底面侧120互相套接形成暂时性的固定。在不同实施例中,承靠凸部610的截面积可小于开孔512的面积,承靠凸部610用以接触图像捕获装置中的图像传感组件400,使得承靠治具600可以在水平方向x-y相对于承载板510进行水平位移,调整图像传感组件400与顶壳100(固定有镜头组件200)的相对位置以校正光轴,以进行主动对位。
如图8所示,承靠治具600沿着高度方向z继续向上移动,使定位侧壁520以及顶壳100的侧向壁130在底面侧120互相套接并且以止挡结构140止挡定位侧壁520之后,承载板510无法继续上升。此时,通过承靠凸部610穿过开孔512,承靠治具600仍可继续上升,使图像传感组件400被承靠凸部610抬升至可以连接镜头组件200;例如使承载框架430接触光学式影像稳定器300的下作动件320,使得事先涂布的黏胶可以将光学式影像稳定器300的下作动件320连接至图像传感组件400的承载框架430。承靠凸部610抬升图像传感组件400时,在高度方向z对图像传感组件400的位置进行第二阶段调整,也就是前述承载板510以及图像传感组件400之间的间距调整,以保留底壳500的承载板510以及图像传感组件400的间距,确保图像传感组件400进行防手震补偿时的作动空间,并且补偿镜头组件200与图像传感组件400在组装过程或组件本身所产生的公差。
如图8所示,由于定位侧壁520以及顶壳100的侧向壁130是互相匹配但是并没有互相卡合,因此定位侧壁520以及顶壳100的侧向壁130具有在高度方向z上相对位移的能力。定位侧壁520以及顶壳100的侧向壁130或底面侧120的交界处可涂布胶水并加以固化,使底壳500以及图像传感组件400的相对位置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定位侧壁520以及顶壳100的组装前或调整前,定位侧壁520以及顶壳100的交界处也可先涂布胶水,待组装后或调整后再使胶水固化,例如先涂布uv光固化胶水,于组装后或调整后照射uv光使uv光固化胶水固化。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侧壁520以及顶壳100的侧向壁130的相对位置也可互换,也就是定位侧壁520在底面侧120套接于顶壳100的侧向壁130。此时,止挡结构140设置于侧向壁130的外侧,顶壳100的侧向壁130被定位侧壁520套接后,定位侧壁520可被止挡结构140止挡。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具体而言,侧向壁130被区隔成顶侧段132以及插接段138,顶侧段132对应于顶面侧110,且插接段138对应于底面侧120。顶侧段132以及插接段138之间以向内延伸的水平连接段136连接,而形成阶梯状结构,以作为位于侧向壁130外侧的止挡结构140。所述水平连接段136向内延伸是指水平连接段136自顶侧段132朝接近侧向壁130轴心的方向延伸。此时,定位侧壁520对应于插接段138的外侧面配置,使得定位侧壁520可以外套接于插接段138的外侧面,并且定位侧壁520的顶部边缘可被止挡结构140止挡。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顶壳100的侧向壁130穿透设置有开窗139,定位侧壁520设置有凸块522。开窗139是位于套接段134或插接段138,凸块522可延伸至开窗139中。开窗139可以是沿着承载板510的高度方向z延伸的长槽孔,并且开窗139于高度方向z上的长度大于凸块522在高度方向z的长度。因此凸块522可在开窗139的长度范围中移动,定位侧壁520以及顶壳100可通过凸块522与开窗139彼此配合而在高度方向z上有限度的相对移动,并且可以避免底壳500在组装过程中脱落。相应地,由于定位侧壁520仍可有限度的相对移动,藉由前述承靠治具600的移动也可以在高度方向z对图像传感组件400的位置进行第二阶段调整,调整图像传感组件400与镜头组件200之间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开窗139的一部分可作为止挡结构140或凸块522可作为止挡结构140。例如止挡结构140为开窗139在高度方向z上远离底面侧120的一端;或止挡结构140为凸块522,通过凸块522可被开窗139在高度方向z上远离底面侧120的一端止挡。如此一来,侧向壁130也可不被区隔成具有段差的顶侧段132以及套接段134而是可呈无阶梯状的直筒状结构,并基于开窗139与凸块522,使顶壳100与底壳500在高度方向z上可被止挡限位并可被调整相对位置。
于调整完成后,定位侧壁520以及侧向壁130的交界处也可涂布胶水并加以固化,以固定底壳500与顶壳100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凸块522与开窗139的组合实质上是让定位侧壁520以及侧向壁130可互相嵌合,且在高度方向z上做有限度的相对移动的互嵌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凸块与开窗的相对位置可以互换,例如凸块可以设置在侧向壁130而开窗可以设置在定位侧壁52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定位侧壁520以及侧向壁130的组装前或调整前,定位侧壁520以及侧向壁130的交界处也可先涂布胶水,待组装后或调整后再使胶水固化。
通过上述的组合,在图像捕获装置的组装过程中,可以维持底壳以及图像传感组件之间的预定距离,再对顶壳以及底壳进行黏合等固定,确保图像传感组件进行防手震补偿时的作动空间。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组装治具套件,配合底壳的开孔,用于再组装过程中抬升图像传感组件,以加速图像捕获装置的组装过程。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1.一种图像捕获装置的外壳,其特征在于,包含:
顶壳,具有顶面侧、底面侧以及侧向壁;所述顶面侧以及所述底面侧连通,所述顶面侧以及所述底面侧之间形成容置空间,所述侧向壁连接所述顶面侧以及所述底面侧,并且围绕所述容置空间,并且所述侧向壁上设置止挡结构;以及
底壳,包含承载板以及定位侧壁;所述定位侧壁垂直地延伸于所述承载板并且环绕所述承载板;所述定位侧壁用以在所述底面侧与所述侧向壁互相套接,并且所述定位侧壁配置为能被所述止挡结构止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捕获装置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结构位于所述侧向壁的内侧,并且所述侧向壁外套接于所述定位侧壁的外侧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捕获装置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壁具有顶侧段、套接段以及水平连接段,所述顶侧段对应于所述顶面侧,且所述套接段对应于所述底面侧,并且所述水平连接段向外延伸以连接所述顶侧段以及所述套接段,以作为位于所述侧向壁的内侧的所述止挡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捕获装置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结构位于所述侧向壁的外侧,并且所述定位侧壁外套接于所述侧向壁的外侧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捕获装置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壁具有顶侧段、插接段以及水平连接段,所述顶侧段对应于所述顶面侧,且所述插接段对应于所述底面侧,并且所述水平连接段向内延伸以连接所述顶侧段以及所述插接段,以作为位于所述侧向壁的外侧的所述止挡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捕获装置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壁以及所述定位侧壁的局部挖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捕获装置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壁穿透设置有开窗,所述定位侧壁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延伸至所述开窗中;所述开窗于垂直所述承载板的高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凸块在所述高度方向的长度。
8.一种图像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捕获装置的外壳;
镜头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并且固定于所述顶壳;以及
图像传感组件,穿过所述底面侧连接于所述镜头组件,所述图像传感组件位于所述承载板的上方,并且间隔预定距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光学式影像稳定器,所述光学式影像稳定器连接所述图像传感组件和/或所述镜头组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式影像稳定器具有上作动件以及下作动件,所述下作动件用于相对于所述上作动件位移;所述上作动件连接于所述镜头组件,且所述图像传感组件连接于所述下作动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组件至少包含光学镜片组以及对焦机构;所述光学镜片组的光轴通过所述顶面侧以及所述底面侧,所述对焦机构连接于所述光学镜片组并且固定于所述顶壳,并且所述上作动件连接于所述对焦机构。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传感组件包含可动基板、图像传感芯片以及承载框架;所述可动基板的上表面朝向所述底面侧,所述图像传感芯片设置于所述可动基板的上表面,所述承载框架设置于所述可动基板的上表面,且所述环绕所述图像传感芯片,并且所述可动基板或所述承载框架连接于所述下作动件。
13.一种组装治具套件,用于在图像捕获装置的组装过程中承载所述图像捕获装置的外壳以及图像传感组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捕获装置的外壳;其中,所述承载板更具有开孔;以及
承靠治具,用以供所述承载板被放置于其上,朝向所述底面侧移动所述承载板;所述承靠治具具有承靠面以及承靠凸部,所述承靠面用以供所述承载板放置,所述承靠凸部凸设于所述承靠面,用以穿过所述开孔。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组装治具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靠凸部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开孔的面积,所述承靠凸部用以接触所述图像捕获装置中的图像传感组件。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