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搅拌降温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自动搅拌降温设备。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小等诸多特性成为新时期重要的新型能源之一,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二次电池,具有比容量高、电压高、安全性好的特点,在3c数码产品、动力汽车、储能市场等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锂离子电池电芯主要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四大部分组成,其中正极材料占锂离子电芯成本的30~40%,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原材料,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一般由前驱体和锂源混合后在辊道窑中高温烧结制备;在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高温烧结,因此在取出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后需要进行降温,现有技术中通常为自动晾凉的降温方式,或者通过搅拌装置进行搅拌降温,搅拌装置大都为金属材质,当搅拌装置与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接触搅拌后其自身温度升高,降温效率有一定的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搅拌降温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自动搅拌降温设备,能够通过流动的液体流经搅拌降温装置进行降温,进而提高利用搅拌降温装置搅拌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降温的效率,并且能够实现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自动化搅拌降温,减少了人为操作,且大大提高了降温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搅拌降温装置,包括连接杆以及设于所述连接杆下端的搅拌部,所述搅拌部的内部为中空结构形成冷却通道,所述搅拌部上设有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的进液管路和排液管路。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部包括固定设于所述连接杆下端的主管道以及多个并联设于所述主管道上的搅拌桨,所述主管道与所述搅拌桨均为中空结构,所述进液管路和排液管路分别设于所述主管道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通道包括设于所述主管道内的主通道以及设于所述搅拌桨的一端内并与主通道连通的副通道,所述进液管路和排液管路分别设于所述主管道的两端并均与主通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与所述主管道的中间连接,所述进液管路和排液管路分别设于所述连接杆的两侧,且所述连接杆与所述主管道相互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桨与所述主管道相互垂直,且所述搅拌桨和连接杆分设于所述主管道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主管道和所述搅拌桨的材质均为不锈钢。
进一步的,所述主管道和所述搅拌桨的外表面均设有碳化钨涂层。
进一步的,所述碳化钨涂层的厚度为0.1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自动搅拌降温设备,包括上述的搅拌降温装置,还包括工作台以及设于所述工作台上端的工作箱,所述工作箱内设有多个上端为开口的搅拌盒,所述搅拌降温装置设于所述搅拌盒内且上端伸出于所述工作箱的顶端外部,所述工作箱的顶端设有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上设有随着所述升降气缸上下移动的工作板,所述工作板上对应每一个搅拌装置的位置处均设有与所述搅拌装置的上端传动连接的电机,所述工作箱的前侧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搅拌盒位置的限位装置,所述工作箱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搅拌盒的夹紧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工作箱的顶端设有用于遮盖所述升降气缸和电机的防尘罩,所述工作台的底端设有滚轮。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搅拌部为中空式结构且在搅拌部上还设有进液管路和排液管路,通过进液管路可以往搅拌部内注入冷却液,冷却液流经搅拌部,然后从排液管路流出,在搅拌部内形成持续流动的冷却液,当通过转动或者摆动连接杆进而带动搅拌部在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进行搅拌时,搅拌部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接触受到热传递温度升高,冷却液从进液管路进入流经搅拌部,使搅拌部的温度降低,然后从排液管路流出,使得搅拌部能够始终能够保持低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温度进行搅拌,提高了搅拌降温装置的降温效率;通过自动搅拌降温设备实现了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自动化搅拌,能够加快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温度的降低。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中搅拌降温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搅拌降温装置的截面图;
图3为实施例中自动搅拌降温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介绍和说明。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一种搅拌降温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连接杆1以及设置在连接杆1下端的搅拌部45,搅拌部45的内部为中空结构形成冷却通道54,在搅拌部上设有进液管路2和排液管路3,进液管路2和排液管路3均与冷却通道54连通;上述结构中,搅拌部45的内部为中空结构形成冷却通道54且在搅拌部45上还设有与冷却通道54连通的进液管路2和排液管路3,通过进液管路2可以往搅拌部内注入冷却液,冷却液流经冷却通道54,然后从排液管路3流出,如此可在冷却通道54内形成持续流动的冷却液,当通过转动或者摆动连接杆1进而带动搅拌部45在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进行搅拌时,搅拌部45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接触受到热传递温度升高,冷却液从进液管路2进入流经冷却通道54,使搅拌部45的温度降低,然后从排液管路3流出,使得搅拌部45能够始终能够保持低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温度进行搅拌,提高了搅拌降温装置的降温效率。
具体的,搅拌部45包括固定设于连接杆1的下端的横直形的主管道4以及六条并联设于主管道4上的搅拌桨5,六条搅拌桨5均为中空式结构,并且每一条搅拌桨5上远离主管道4的一端均为封闭结构,冷却通道54包括设于主管道4内的主通道41以及设于搅拌桨5的一端内并与主通道41连通的副通道51,进液管路2和排液管路3分别设于主管道4的两端并均与主通道41连通,在进液管路2和排液管路3上分别设有进液口21和排液口31;上述结构中,当冷却液从进液口21流入进液管路2后进而流入主管道4内的主通道41的左端,然后从主通道41上依次流经六条搅拌桨5内部的副通道51,再由主管道4内的主通道41的右端流入排液管路3,最终从排液口31处流出,偶数个的搅拌桨5能够以连接杆1为中心轴对称设置,使得冷却液在冷却通道54中循环均匀,使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更好的均匀降温。
具体的,连接杆1与主管道4的中间连接,进液管路3和排液管路4分别设于连接杆1的两侧,且连接杆1与主管道4相互垂直;连接杆1设置在主管道4的中间并与主管道4垂直,能够使得整个搅拌降温装置的左右两边重量相等,不会出现一边重一边轻的情况,能够更方便的进行搅拌工作。
具体的,六条搅拌桨5等距间隔设于主管道4的下端,六条搅拌桨5的形状均为竖直形且大小相等,六条搅拌桨5均与连接杆1相互平行;通过等距间隔设置大小相等的六条竖直形的搅拌桨5,能够在搅拌的过程中更好的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接触,能够更好的完成搅拌的工作,搅拌桨5与主管道4相互垂直,且搅拌桨5和连接杆1分设于主管道4的两侧,能够使得整个搅拌降温装置的结构更加稳定。
具体的,主管道4和搅拌桨5的材质均为不锈钢,并且在主管道4和搅拌桨5的外表面上均设有厚度为0.1mm的碳化钨涂层(图中未视出),不锈钢材质能够增加主管道4和搅拌桨5的结构刚性,防止在搅拌过程中造成搅拌部的损坏,主管道4和搅拌桨5的外表面上的碳化钨涂层能够防止在搅拌的过程中使主管道4和搅拌桨5上粘接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实施例2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一种自动搅拌降温设备,包括工作台10以及设于工作台10的上端的工作箱11,在工作台10的底端设有滚轮19,在工作箱11的内部并排设有四个上端设有开口的搅拌盒12,搅拌降温装置20设于搅拌盒12内且上端伸出于工作箱11的顶端外部,在工作箱11的顶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升降气缸30和第二升降气缸40,在第一升降气缸30和第二升降气缸40之间设有工作板13,工作板13与第一升降气缸30和第二升降气缸40的缸体固定连接,工作板13能够随着第一升降气缸30和第二升降气缸40的运动而上下移动,在工作板13上对应每一个搅拌装置20的位置处均设有与搅拌装置20的上端传动连接的电机50,在工作箱11的前侧还设有用于限制搅拌盒12位置的限位装置6,在工作箱11的顶端还设有用于遮盖第一升降气缸30、第二升降气缸40、电机50和限位装置6的防尘罩60,在工作箱11的左侧设有穿过工作箱11左侧并与左侧的搅拌盒12抵接的第一夹紧装置61,在工作箱11的右侧设有穿过工作箱11右侧并与右侧的搅拌盒12抵接的第二夹紧装置62;在上述结构中,通过限位装置6限制搅拌盒12的位置,使得搅拌盒12能够位于搅拌装置20的下端,能够防止搅拌装置20与搅拌盒12对不上位,然后通过第一夹紧装置61和第二夹紧装置62将搅拌盒12夹紧保证在后续的搅拌过程中搅拌盒12的状态稳定,当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放入搅拌盒12中后,第一升降气缸30和第二升降气缸40带动工作板13上下移动,进而带动位于工作板13上的电机50上下移动,从而能够使得连接在电机50下端的搅拌装置20上下移动,使搅拌装置20伸入搅拌盒12内并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接触,电机50启动便能够带动搅拌装置20转动,从而利用搅拌装置20转动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进行降温。
于其他实施例中,自动搅拌降温设备还可以用来对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以及其他材料进行降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一种搅拌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杆以及设于所述连接杆下端的搅拌部,所述搅拌部的内部为中空结构形成冷却通道,所述搅拌部上设有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的进液管路和排液管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部包括固定设于所述连接杆下端的主管道以及多个并联设于所述主管道上的搅拌桨,所述主管道与所述搅拌桨均为中空结构,所述进液管路和排液管路分别设于所述主管道的两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搅拌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通道包括设于所述主管道内的主通道以及设于所述搅拌桨的一端内并与主通道连通的副通道,所述进液管路和排液管路分别设于所述主管道的两端并均与主通道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搅拌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与所述主管道的中间连接,所述进液管路和排液管路分别设于所述连接杆的两侧,且所述连接杆与所述主管道相互垂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搅拌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桨与所述主管道相互垂直,且所述搅拌桨和连接杆分设于所述主管道的两侧。
6.如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搅拌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道和所述搅拌桨的材质均为不锈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搅拌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道和所述搅拌桨的外表面均设有碳化钨涂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搅拌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化钨涂层的厚度为0.1mm。
9.一种自动搅拌降温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搅拌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工作台以及设于所述工作台上端的工作箱,所述工作箱内设有多个上端为开口的搅拌盒,所述搅拌降温装置设于所述搅拌盒内且上端伸出于所述工作箱的顶端外部,所述工作箱的顶端设有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上设有随着所述升降气缸上下移动的工作板,所述工作板上对应每一个搅拌装置的位置处均设有与所述搅拌装置的上端传动连接的电机,所述工作箱的前侧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搅拌盒位置的限位装置,所述工作箱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搅拌盒的夹紧装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搅拌降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箱的顶端设有用于遮盖所述升降气缸和电机的防尘罩,所述工作台的底端设有滚轮。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