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套管机。
背景技术:
编织软管是指在不锈钢软管或胶管外面编织一层不锈钢丝后的产品,包括内层的软管和外层的编织管,主要用于电气线路保护和家用龙头、马桶、花洒等管道连接器;现有生产方式通常是通过套管机将编织管套于软管的外侧,考虑到设备成本,目前大多套管机是将编织管和软管预装、编织管和软管组立、编织管校直定位、编织管滴胶定位这几个工序分开工位或设备加工,使套管机的生产流程复杂,设备占地面积大,另外需要较多的人员操作设备并周转材料,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套管机,包括成l形排列的预装工位和组立滴胶工位、控制预装工位和组立滴胶工位运转的主机、预装软管和编织管的组立轴,所述主机设置于预装工位或组立滴胶工位的底座内部,所述组立轴为两端分别套接软管和编织管的一阶梯轴;所述预装工位的工作台面上设置有组立轴上料定位机构、组立轴轴向一侧的软管上料推进机构、组立轴轴向另一侧的编织管上料推进机构;所述组立滴胶工位的工作台面上设置有夹持组立轴的轴向两端的左定位夹持机构和右定位夹持机构、推动编织管轴向与软管套接的推进机构、组立轴上软管一侧上方的滴胶机构;本新型套管机将编织管和软管预装、编织管和软管组立、编织管校直定位、编织管滴胶定位四大功能集成于预装工位和组立滴胶工位上,通过主机的控制操作简单且生产效率高,并能应对不同长度软管和编织管的组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套管机,包括成l形排列的预装工位和组立滴胶工位、控制预装工位和组立滴胶工位运转的主机、预装软管和编织管的组立轴,所述主机设置于预装工位或组立滴胶工位的底座内部,所述组立轴为两端分别套接软管和编织管的一阶梯轴;所述预装工位的工作台面上设置有组立轴上料定位机构、组立轴轴向一侧的软管上料推进机构、组立轴轴向另一侧的编织管上料推进机构;所述组立滴胶工位的工作台面上设置有夹持组立轴的轴向两端的左定位夹持机构和右定位夹持机构、推动编织管轴向与软管套接的推进机构、组立轴上软管一侧上方的滴胶机构。
其中,所述组立轴上料定位机构包括承载有组立轴的一倾斜组立轴上料板、竖直设置于组立轴上料板的斜坡底端的一对上料块、固定待预装组立轴的夹紧单元和定位单元,所述定位单元位于上料块靠近软管的一侧,所述夹紧单元位于定位单元远离上料块的一侧,所述组立轴上料板在倾斜向下的末端设置有一垂直组立轴上料板的挡板;在垂直组立轴的轴向方向上,所述上料块的截面为一直边竖直的直角三角形,所述上料块竖直的直边在组立轴上料板上的投影位于组立轴上料板斜面底端的第一和第二个组立轴之间;所述上料块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组立轴上料板的倾斜方向相同,所述上料块在其倾斜向下的末端设置有一组立轴上料槽,所述组立轴上料槽在远离组立轴上料板的槽边设置有一竖直挡板,所述上料块由一气缸驱动上下移动;所述定位单元包括一支撑块和一相对支撑块水平运动的顶块,所述支撑块顶端设置有一与组立轴轴向平行的半圆形支撑槽,当上料块由气缸驱动移至最下端时,所述支撑槽的中心轴与所述组立轴上料槽的中心轴重合;在垂直待预装的组立轴的水平方向上,所述顶块由一气缸驱动水平移动,所述顶块在靠近组立轴的端部设置有一内凹的1/4弧面,弧面的半径等于所述支撑槽的半径;所述夹紧单元包括组立轴径向上水平对称设置的前夹紧块和后夹紧块,所述前夹紧块和后夹紧块由气缸驱动相向移动,所述前夹紧块和后夹紧块在相对面分别设置有一与组立轴半径相同的半圆柱形挖槽。
其中,所述软管上料推进机构包括承载有软管的一倾斜软管上料板、水平设置于软管上料板斜面底端一侧的软管叉臂、设置于软管上料板底侧的半圆柱形软管推进槽、设置于软管推进槽轴向外端且与软管推进槽同轴的软管推管,所述软管推管由一气缸驱动沿组立轴的轴向移动,所述软管推进槽的中心轴与支撑槽的中心轴重合;所述软管叉臂在与软管接触的端部设置有一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的半径等于软管的半径,所述软管叉臂由一气缸驱动沿垂直软管轴向的方向水平移动;所述软管推进槽在远离软管叉臂的一侧设置有一水平的顶板,所述顶板在与软管接触的端部设置有与软管半径相同的1/4弧形凹槽,所述顶板由一气缸驱动水平移动。
其中,所述编织管上料推进机构包括装有编织管的一竖直编织管上料板、垂直编织管上料板并用于夹持编织管的编织管叉臂、设置于编织管上料板底侧的编织管推进槽、设置于编织管推进槽的轴向外端且与编织管推进槽同轴的编织管推管,所述编织管推管由一气缸驱动沿编织管的轴向水平移动;所述编织管上料板在装载编织管的端面的外侧设置有两竖直的挡条,所述挡条与编织管上料板的距离等于一个编织管的直径;所述编织管叉臂在与编织管接触的端面设置有多个弧形卡槽,所述卡弧形槽的半径与编织管的半径一致,所述编织管叉臂由一气缸驱动沿编织管垂直方向水平移动;在所述编织管叉臂下方设置有一水平的分离杆,所述分离杆和编织管叉臂在编织管上料板的投影的距离为一个编织管的直径,所述分离杆由一气缸驱动水平移动;所述编织管推进槽的直径大于所述编织管的直径,所述编织管推进槽中部的一侧由一活动推块组成,所述推块由一气缸推动水平移动。
其中,所述组立滴胶工位为阶梯两层双工位平行设置,组立滴胶工位的一侧设置有滴胶器,所述组立滴胶工位在远离滴胶器一侧设置有一操作箱,所述操作箱、滴胶器与主机电连接。
其中,所述左定位夹持机构包括支撑组立轴的v形支撑块、组立轴左侧分别定位软管和编织管的两定位杆、限位组立轴左侧轴向端面的侧挡板,所述侧挡板与所述v形支撑块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通过一底座连接于一平行组立轴的滑轨上,所述底座在一气缸驱动下沿滑轨左右移动;所述右定位夹持机构包括支撑组立轴的v形支撑块和限位组立轴右侧轴向端面的侧挡板,所述右定位夹持机构和左定位夹持机构的v形支撑块在组立轴的轴向端面的投影重合;所述右定位夹持机构和左定位夹持机构的v形支撑块的上端设置有一活动的l形压块,所述压块通过一连杆与一电机连接并由电机控制水平转动,所述电机固定于一气缸内并由气缸控制上下移动。
其中,所述推进机构包括组立轴径向两侧水平对称设置的前夹块和后夹块,所述前夹块与后夹块在相对的端面分别设置有一平行于组立轴的半圆形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编织管的外径且大于软管的外径;所述组立滴胶工位的台面上设置有与组立轴平行的导轨,所述前夹块和后夹块通过一底座连接于导轨上并由一气缸驱动。
其中,所述滴胶机构包括一水平横杆和横杆两侧的胶管固定杆,所述胶管固定杆位于组立轴上软管一侧的上端,所述横杆由一气缸驱动上下移动。
其中,所述左定位夹持机构和右定位夹持机构的中间设置有一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包括可90°竖直相向摆动的上夹块和下夹块,所述上夹块和下夹块的接触面分别设置有固定组立轴的一半圆形固定孔;所述上夹块和下夹块分别由一气缸驱动转动。
其中,所述夹紧机构和左定位夹持机构之间设置有一可沿组立轴轴向移动的捋直机构,所述捋直机构包括与工作台面固定连接的基座、组立轴径向两侧水平对称设置的捋直后座和捋直前座,所述捋直后座和捋直前座分别由一气缸驱动相向移动;所述捋直后座和捋直前座的相对面分别设置有一半圆形捋直孔,所述捋直孔的直径与编织管的外径相同;所述捋直机构的底座在一气缸驱动下沿组立轴的轴向左右移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将编织管和软管预装、编织管和软管组立、编织管校直定位、编织管滴胶定位四大功能集成于预装工位和组立滴胶工位上,通过主机的控制操作简单且生产效率高,减少了操作人员和设备占地面积。
2、本实用新型组立轴上料定位机构的组立轴上料板倾斜设置,使承载的组立轴能顺着组立轴上料板的斜面依次排布;上料块竖直的直边在组立轴上料板上的投影位于组立轴上料板斜面底端的第一和第二个组立轴之间,当气缸推动上料块上移时,上料块能精准的将最下面一个组立轴顶出,顶出的组立轴顺着上料块的斜面滑落至组立轴上料槽,组立轴的上料方式精准快速;当气缸将上料块移至下侧工位时,组立轴靠自身重力顺着组立轴上料板的斜面补料,为下一次组立轴的上料做准备,整个上料结构简单且稳定。
3、本实用新型的组立轴上料定位机构包括固定待预装组立轴的夹紧单元和定位单元,其中定位单元的顶块由气缸驱动活动设置,当组立轴上料至支撑槽后,主机控制气缸将顶块推至支撑块上并夹紧组立轴,不仅保证了与组立轴上料槽的同轴度,而且自动化程度高;夹紧单元由主机控制及时夹紧组立轴,保证软管和编织管预装时组立轴的稳定性。
4、本实用新型的软管上料推进机构包括一倾斜软管上料板,使承载的软管能顺着软管上料板的斜面依次排布;软管上料板斜面底端的软管叉臂能根据软管的上料需要,固定时间间隔释放对最下面一个软管的夹持,其中时间间隔等于上一软管滑落至下面软管位置的时间,软管上料结构简单且连续稳定。
5、本实用新型的软管推进槽在远离软管叉臂的一侧设置有一水平的顶板,所述顶板在与软管接触的端部设置有与软管半径相同的1/4弧形凹槽,当软管推管将软管推入组立轴时,顶板在气缸的推动下夹紧软管,保证了软管和组立轴的同轴度,使软管的预装更稳定。
6、本实用新型编织管上料推进机构包括竖直的编织管上料板,编织管上料板在装载编织管的端面的外侧设置有两竖直的挡条,所述挡条与编织管上料板的距离等于一个编织管的直径,挡条使编织管上料板装载的编织管只能单排竖直顺序排列,保证了编织管上料的连贯性且固定间隔;编织管叉臂和编织管分离杆在主机控制下交替水平限位编织管,从而控制编织管的自由下落上料,分离杆和编织管叉臂在编织管上料板的投影的距离为一个编织管的直径,使分离杆松开对编织管的支撑限位时,有且只有一个编织管往下掉落,上料结构简单且自动化程度高。
7、本实用新型编织管推进槽两端固定,中部的一侧由一活动推块组成,两端的固定部能保证对编织管的支撑限位;当编织管由编织管推管推入组立轴时,编织管推进槽的中间的推块在气缸推动下夹持编织管,保证了编织管预装时的稳定性。
8、本实用新型组立滴胶工位为阶梯两层双工位平行设置,因为软管和编织管的预装时间小于组立滴胶时间,双工位设置提高了产能;预装工位和组立滴胶工位l形排布,方便作业人员单人操作。
9、本实用新型的左定位夹持机构和右定位夹持机构的v形支撑块能双边支撑组立轴,v形支撑块的上端设置有一活动的l形压块,当组立轴放置于v形支撑块上后,l形压块在电机和气缸作用下夹紧组立轴,避免软管和编织管组立时组立轴发生错动;左定位夹持机构和右定位夹持机构上的定位杆可相对组立轴轴向移动,能应对不同长度软管和编织管的组立,提高了设备的通用性。
10、本实用新型左定位夹持机构和右定位夹持机构的中间设置有一夹紧机构,夹紧机构包括可90°竖直相向摆动的上夹块和下夹块,当捋直机构工作时,上夹块和下夹块在气缸作用下夹紧组立轴,有效避免组立轴中部无支撑而弯曲变形。
11、本实用新型夹紧机构和左定位夹持机构之间设置有一可沿组立轴轴向移动的捋直机构,捋直机构在软管和编织管组立后能及时将编织管捋直,避免编织管弯曲变形后导致滴胶工序产生不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预装工位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组立滴胶工位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组立轴上料定位机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料块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夹紧单元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定位单元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软管上料推进机构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编织管上料推进机构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左定位夹持机构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推进机构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滴胶机构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夹紧机构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捋直机构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预装工位、11-组立轴上料定位机构、111-组立轴上料板、112-上料块、113-夹紧单元、1131-前夹紧块、1132-后夹紧块、114-定位单元、1141-支撑块、1142-顶块、1143-支撑槽、115-组立轴上料槽、12-软管上料推进机构、121-软管上料板、122-软管叉臂、123-软管推进槽、124-软管推管、125-顶板、13-编织管上料推进机构、131-编织管上料板、132-编织管叉臂、133-编织管推进槽、134-编织管推管、135-挡条、136-分离杆、137-推块、
2-组立滴胶工位、21-左定位夹持机构、211-v形支撑块、212-定位杆、213-侧挡板、214-压块、22-右定位夹持机构、23-推进机构、231-前夹块、232-后夹块、24-滴胶机构、241-横杆、242-胶管固定杆、25-夹紧机构、251-上夹块、252-下夹块、26-捋直机构、261-捋直后座、262-捋直前座、263-捋直孔、
3-主机、4-软管、5-编织管、6-组立轴、7-滴胶器、8-操作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14,一种新型套管机,包括成l形排列的预装工位1和组立滴胶工位2、控制预装工位1和组立滴胶工位2运转的主机3、预装软管4和编织管5的组立轴6,所述主机3设置于预装工位1或组立滴胶工位2的底座内部,所述组立轴6为两端分别套接软管4和编织管5的一阶梯轴;所述预装工位1的工作台面上设置有组立轴上料定位机构11、组立轴6轴向一侧的软管上料推进机构12、组立轴6轴向另一侧的编织管上料推进机构13;所述组立滴胶工位2的工作台面上设置有夹持组立轴6的轴向两端的左定位夹持机构21和右定位夹持机构22、推动编织管5轴向与软管4套接的推进机构23、组立轴6上软管4一侧上方的滴胶机构24;本新型套管机将编织管5和软管4预装、编织管5和软管4组立、编织管5校直定位、编织管5滴胶定位四大功能集成于预装工位1和组立滴胶工位2上,通过主机3的控制操作简单且生产效率高,减少了操作人员和设备占地面积。
进一步的,参见图4至7,所述组立轴上料定位机构11包括承载有组立轴6的一倾斜组立轴上料板111、竖直设置于组立轴上料板111的斜坡底端的一对上料块112、固定待预装组立轴6的夹紧单元113和定位单元114,倾斜的组立轴上料板111使承载的组立轴6能顺着组立轴上料板111的斜面依次排布,当最下面一个组立轴6上料后,组立轴上料板111上剩余的组立轴6靠自身重力顺着组立轴上料板111的斜面向下滚动补料,为下一次组立轴6的上料做准备;所述定位单元114位于上料块112靠近软管4的一侧,所述夹紧单元113位于定位单元114远离上料块112的一侧,所述组立轴上料板111在倾斜向下的末端设置有一垂直组立轴上料板111的挡板,挡板能防止组立轴6滚出组立轴上料板111;在垂直组立轴6的轴向方向上,所述上料块112的截面为一直边竖直的直角三角形,所述上料块112竖直的直边在组立轴上料板111上的投影位于组立轴上料板111斜面底端的第一和第二个组立轴6之间,当气缸推动上料块112上移时,上料块112能精准的将最下面一个组立轴6顶出;所述上料块112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组立轴上料板111的倾斜方向相同,所述上料块112在其倾斜向下的末端设置有一组立轴上料槽115,顶出的组立轴6顺着上料块112的斜面滑落至组立轴上料槽115,所述组立轴上料槽115在远离组立轴上料板111的槽边设置有一竖直挡板,能防止组立轴6滚出组立轴上料槽115;所述上料块112由一气缸驱动上下移动;所述定位单元114包括一支撑块1141和一相对支撑块1141水平运动的顶块1142,所述支撑块1141顶端设置有一与组立轴6轴向平行的半圆形支撑槽1143,当上料块112由气缸驱动移至最下端时,所述支撑槽1143的中心轴与所述组立轴上料槽115的中心轴重合;在垂直待预装的组立轴6的水平方向上,所述顶块1142由一气缸驱动水平移动,所述顶块1142在靠近组立轴6的端部设置有一内凹的1/4弧面,弧面的半径等于所述支撑槽1143的半径,当组立轴6上料至支撑槽1143后,主机3控制气缸将顶块1142推至支撑块1141上并夹紧组立轴6,定位准确并保证了与组立轴上料槽115的同轴度;所述夹紧单元113包括组立轴6径向上水平对称设置的前夹紧块1131和后夹紧块1132,所述前夹紧块1131和后夹紧块1132由气缸驱动相向移动,所述前夹紧块1131和后夹紧块1132在相对面分别设置有一与组立轴6半径相同的半圆柱形挖槽,夹紧单元113由主机3控制及时夹紧组立轴6,保证软管4和编织管5预装时组立轴6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参见图8,所述软管上料推进机构12包括承载有软管4的一倾斜软管上料板121、水平设置于软管上料板121斜面底端一侧的软管叉臂122、设置于软管上料板121底侧的半圆柱形软管推进槽123、设置于软管推进槽123轴向外端且与软管推进槽123同轴的软管推管124,倾斜的软管上料板121使承载的软管4能顺着软管上料板121的斜面依次排布;所述软管推管124由一气缸驱动沿组立轴6的轴向移动,所述软管推进槽123的中心轴与支撑槽1143的中心轴重合;所述软管叉臂122在与软管4接触的端部设置有一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的半径等于软管4的半径,所述软管叉臂122由一气缸驱动沿垂直软管4轴向的方向水平移动,软管叉臂122能根据软管4的上料需要,固定时间间隔释放对最下面一个软管4的夹持,其中时间间隔等于上一软管4滑落至下面软管4位置的时间;所述软管推进槽123在远离软管叉臂122的一侧设置有一水平的顶板125,所述顶板125在与软管4接触的端部设置有与软管4半径相同的1/4弧形凹槽,所述顶板125由一气缸驱动水平移动,当软管推管124将软管4推入组立轴6时,顶板125在气缸的推动下夹紧软管4,保证了软管4和组立轴6的同轴度,使软管4的预装更稳定。
进一步的,参见图9,所述编织管上料推进机构13包括装有编织管5的一竖直编织管上料板131、垂直编织管上料板131并用于夹持编织管5的编织管叉臂132、设置于编织管上料板131底侧的编织管推进槽133、设置于编织管推进槽133的轴向外端且与编织管推进槽133同轴的编织管推管134,所述编织管推管134由一气缸驱动沿编织管5的轴向水平移动;所述编织管上料板131在装载编织管5的端面的外侧设置有两竖直的挡条135,所述挡条135与编织管上料板131的距离等于一个编织管5的直径,挡条135使编织管上料板131装载的编织管5只能单排竖直顺序排列,保证了编织管5上料的连贯性且固定间隔;所述编织管叉臂132在与编织管5接触的端面设置有多个弧形卡槽,所述卡弧形槽的半径与编织管5的半径一致,所述编织管叉臂132由一气缸驱动沿编织管5垂直方向水平移动;在所述编织管叉臂132下方设置有一水平的分离杆136,所述分离杆136和编织管叉臂132在编织管上料板131的投影的距离为一个编织管5的直径,当分离杆136松开对编织管5的支撑限位时,有且只有一个编织管5往下掉落,所述分离杆136由一气缸驱动水平移动,编织管叉臂132和分离杆136在主机3控制下交替水平限位编织管5,从而控制编织管5的自由下落上料;所述编织管推进槽133的直径大于所述编织管5的直径,所述编织管推进槽133两端固定,中部的一侧由一活动推块137组成,编织管推进槽133两端的固定部能保证对编织管5的支撑限位,所述推块137由一气缸推动水平移动,当编织管5由编织管推管134推入组立轴6时,编织管推进槽133的中间的推块137在气缸推动下夹持编织管5,保证了编织管5预装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组立滴胶工位2为阶梯两层双工位平行设置,因为软管4和编织管5的预装时间小于组立滴胶时间,双工位设置提高了产能;组立滴胶工位2的一侧设置有滴胶器7,所述组立滴胶工位2在远离滴胶器7一侧设置有一操作箱8,所述操作箱8、滴胶器7与主机3电连接。
进一步的,参见图10,所述左定位夹持机构21包括支撑组立轴6的v形支撑块211、组立轴6左侧分别定位软管4和编织管5的两定位杆212、限位组立轴6左侧轴向端面的侧挡板213,所述侧挡板213与所述v形支撑块211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212通过一底座连接于一平行组立轴6的滑轨上,所述底座在一气缸驱动下沿滑轨左右移动,定位杆212可相对组立轴6的轴向移动,能应对不同长度软管4和编织管5的组立,提高了设备的通用性;所述右定位夹持机构22包括支撑组立轴6的v形支撑块211和限位组立轴6右侧轴向端面的侧挡板213,所述右定位夹持机构22和左定位夹持机构21的v形支撑块211在组立轴6的轴向端面的投影重合;所述右定位夹持机构22和左定位夹持机构21的v形支撑块211的上端设置有一活动的l形压块214,所述压块214通过一连杆与一电机连接并由电机控制水平转动,所述电机固定于一气缸内并由气缸控制上下移动,当组立轴6放置于v形支撑块211上后,l形压块214在电机和气缸作用下夹紧组立轴6,避免软管4和编织管5组立时组立轴6发生错动。
进一步的,参见图11,所述推进机构23包括组立轴6径向两侧水平对称设置的前夹块231和后夹块232,所述前夹块231与后夹块232在相对的端面分别设置有一平行于组立轴6的半圆形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编织管5的外径且大于软管4的外径;所述组立滴胶工位2的台面上设置有与组立轴6平行的导轨,所述前夹块231和后夹块232通过一底座连接于导轨上并由一气缸驱动。
进一步的,参见图12,所述滴胶机构24包括一水平横杆241和横杆241两侧的胶管固定杆242,所述胶管固定杆242位于组立轴6上软管4一侧的上端,所述横杆241由一气缸驱动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参见图13,所述左定位夹持机构21和右定位夹持机构22的中间设置有一夹紧机构25,所述夹紧机构25包括可90°竖直相向摆动的上夹块251和下夹块252,所述上夹块251和下夹块252的接触面分别设置有固定组立轴6的一半圆形固定孔;所述上夹块251和下夹块252分别由一气缸驱动转动,当捋直机构26工作时,上夹块251和下夹块252在气缸作用下夹紧组立轴6,有效避免组立轴6中部无支撑而弯曲变形。
进一步的,参见图14,所述夹紧机构25和左定位夹持机构21之间设置有一可沿组立轴6轴向移动的捋直机构26,所述捋直机构26包括与工作台面固定连接的基座、组立轴6径向两侧水平对称设置的捋直后座261和捋直前座262,所述捋直后座261和捋直前座262分别由一气缸驱动相向移动;所述捋直后座261和捋直前座262的相对面分别设置有一半圆形捋直孔263,所述捋直孔263的直径与编织管5的外径相同;所述捋直机构26的基座在一气缸驱动下沿组立轴6的轴向左右移动,捋直机构26在软管4和编织管5组立后能及时将编织管5捋直,避免编织管5弯曲变形导致滴胶工序产生不良。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在预装工位1启动工作前,上料块112回位至最下端,定位单元114的顶块1142移动至远离支撑块1141一侧,夹紧单元113的前夹紧块1131和后夹紧块1132处于打开状态;将组立轴6顺序放入组立轴上料板111上,然后将待预装的软管4和编织管5分别装入软管上料板121和编织管上料板131上,此时软管推管124和编织管推管134位于远离组立轴6的外端,软管4由顶板125的上端支撑限位,编织管5由分离杆136支撑限位;然后将胶管固定于胶管固定杆242上,胶管入口端连接于滴胶器7上;在组立滴胶工位2启动工作前,压块214未按压于v形支撑块211的凹槽上,夹紧机构25的上夹块251和下夹块252处于打开状态。
通过操作箱8设置套管机的运行参数,然后按下启动按钮,套管机上的气缸、滴胶器7等在主机3控制下开始运转;首先气缸推动上料块112并将组立轴上料板111上最下面的一个组立轴6顶出,顶出的组立轴6顺着上料块112的斜面滑落至组立轴上料槽115内,然后组立轴6随着上料块112下降至待预装的工位,同时组立轴6中部移动至支撑槽1143内并由支撑块1141支撑;然后顶块1142在气缸推动下按压固定组立轴6,同时夹紧单元113夹持固定组立轴6;软管叉臂122在气缸推动下夹持住最下面一个软管4,随后顶板125回退并释放对最下面软管4的支撑,主机3控制软管叉臂122回退并释放对最下面软管4的夹持,在软管4下落至软管推进槽123内的同时,软管叉臂122在气缸推动下夹持住掉落下来的第二个软管4,同时顶板125由气缸推动夹持住软管推进槽123内的软管4;编织管叉臂132在气缸推动下夹持从下至上的第2~4个编织管5,然后分离杆136回退并释放对最下面一个编织管5的支撑,编织管5随后掉落至编织管推进槽133内;在软管推管124和编织管推管134的推动下,软管4和编织管5套入到组立轴6上,当软管4套入时,夹紧单元113在主机3控制下避开软管推管124的推进,防止软管4与夹紧单元113相撞;然后定位单元114的顶块1142移动至远离支撑块1141一侧,夹紧单元113在主机3控制下打开,操作人员取下预装好软管4和编织管5的组立轴6。
操作人员将套好软管4和编织管5的组立轴6放入组立滴胶工位2,其中组立轴6两端分别由左定位夹持机构21和右定位夹持机构22的侧挡板213定位,组立轴6由左右两v形支撑块211支撑,随后压块214在气缸和电机带动下移动至v形支撑块211的凹槽内并压紧固定组立轴6;然后编织管5在推进机构23的推动下与软管4组立,组立时软管4和编织管5左侧被定位杆212限位,有效防止软管4错动并保证编织管5与软管4的相对位置;组立完成后,夹紧机构25夹持组立轴6中部位置,随后捋直机构26从夹紧机构25一侧向左定位夹持机构21方向移动,完成对编织管5的捋直;最后滴胶机构24带动胶管固定杆242上的胶管完成编织管5两端与软管4的粘结固定。
随后循环以上编织管5和软管4预装、编织管5和软管4组立、编织管5校直定位、编织管5滴胶定位步骤,实现编织管5和软管4组立的持续生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1.一种新型套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成l形排列的预装工位(1)和组立滴胶工位(2)、控制预装工位(1)和组立滴胶工位(2)运转的主机(3)、预装软管(4)和编织管(5)的组立轴(6),所述主机(3)设置于预装工位(1)或组立滴胶工位(2)的底座内部,所述组立轴(6)为两端分别套接软管(4)和编织管(5)的一阶梯轴;所述预装工位(1)的工作台面上设置有组立轴上料定位机构(11)、组立轴(6)轴向一侧的软管上料推进机构(12)、组立轴(6)轴向另一侧的编织管上料推进机构(13);所述组立滴胶工位(2)的工作台面上设置有夹持组立轴(6)的轴向两端的左定位夹持机构(21)和右定位夹持机构(22)、推动编织管(5)轴向与软管(4)套接的推进机构(23)、组立轴(6)上软管(4)一侧上方的滴胶机构(2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套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组立轴上料定位机构(11)包括承载有组立轴(6)的一倾斜组立轴上料板(111)、竖直设置于组立轴上料板(111)的斜坡底端的一对上料块(112)、固定待预装组立轴(6)的夹紧单元(113)和定位单元(114),所述定位单元(114)位于上料块(112)靠近软管(4)的一侧,所述夹紧单元(113)位于定位单元(114)远离上料块(112)的一侧,所述组立轴上料板(111)在倾斜向下的末端设置有一垂直组立轴上料板(111)的挡板;在垂直组立轴(6)的轴向方向上,所述上料块(112)的截面为一直边竖直的直角三角形,所述上料块(112)竖直的直边在组立轴上料板(111)上的投影位于组立轴上料板(111)斜面底端的第一和第二个组立轴(6)之间;所述上料块(112)的斜面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组立轴上料板(111)的倾斜方向相同,所述上料块(112)在其倾斜向下的末端设置有一组立轴上料槽(115),所述组立轴上料槽(115)在远离组立轴上料板(111)的槽边设置有一竖直挡板,所述上料块(112)由一气缸驱动上下移动;所述定位单元(114)包括一支撑块(1141)和一相对支撑块(1141)水平运动的顶块(1142),所述支撑块(1141)顶端设置有一与组立轴(6)轴向平行的半圆形支撑槽(1143),当上料块(112)由气缸驱动移至最下端时,所述支撑槽(1143)的中心轴与所述组立轴上料槽(115)的中心轴重合;在垂直待预装的组立轴(6)的水平方向上,所述顶块(1142)由一气缸驱动水平移动,所述顶块(1142)在靠近组立轴(6)的端部设置有一内凹的1/4弧面,弧面的半径等于所述支撑槽(1143)的半径;所述夹紧单元(113)包括组立轴(6)径向上水平对称设置的前夹紧块(1131)和后夹紧块(1132),所述前夹紧块(1131)和后夹紧块(1132)由气缸驱动相向移动,所述前夹紧块(1131)和后夹紧块(1132)在相对面分别设置有一与组立轴(6)半径相同的半圆柱形挖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套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上料推进机构(12)包括承载有软管(4)的一倾斜软管上料板(121)、水平设置于软管上料板(121)斜面底端一侧的软管叉臂(122)、设置于软管上料板(121)底侧的半圆柱形软管推进槽(123)、设置于软管推进槽(123)轴向外端且与软管推进槽(123)同轴的软管推管(124),所述软管推管(124)由一气缸驱动沿组立轴(6)的轴向移动,所述软管推进槽(123)的中心轴与支撑槽(1143)的中心轴重合;所述软管叉臂(122)在与软管(4)接触的端部设置有一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的半径等于软管(4)的半径,所述软管叉臂(122)由一气缸驱动沿垂直软管(4)轴向的方向水平移动;所述软管推进槽(123)在远离软管叉臂(122)的一侧设置有一水平的顶板(125),所述顶板(125)在与软管(4)接触的端部设置有与软管(4)半径相同的1/4弧形凹槽,所述顶板(125)由一气缸驱动水平移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套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管上料推进机构(13)包括装有编织管(5)的一竖直编织管上料板(131)、垂直编织管上料板(131)并用于夹持编织管(5)的编织管叉臂(132)、设置于编织管上料板(131)底侧的编织管推进槽(133)、设置于编织管推进槽(133)的轴向外端且与编织管推进槽(133)同轴的编织管推管(134),所述编织管推管(134)由一气缸驱动沿编织管(5)的轴向水平移动;所述编织管上料板(131)在装载编织管(5)的端面的外侧设置有两竖直的挡条(135),所述挡条(135)与编织管上料板(131)的距离等于一个编织管(5)的直径;所述编织管叉臂(132)在与编织管(5)接触的端面设置有多个弧形卡槽,所述弧形卡槽的半径与编织管(5)的半径一致,所述编织管叉臂(132)由一气缸驱动沿编织管(5)垂直方向水平移动;在所述编织管叉臂(132)下方设置有一水平的分离杆(136),所述分离杆(136)和编织管叉臂(132)在编织管上料板(131)的投影的距离为一个编织管(5)的直径,所述分离杆(136)由一气缸驱动水平移动;所述编织管推进槽(133)的直径大于所述编织管(5)的直径,所述编织管推进槽(133)中部的一侧由一活动推块(137)组成,所述推块(137)由一气缸推动水平移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套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组立滴胶工位(2)为阶梯两层双工位平行设置,组立滴胶工位(2)的一侧设置有滴胶器(7),所述组立滴胶工位(2)在远离滴胶器(7)一侧设置有一操作箱(8),所述操作箱(8)、滴胶器(7)与主机(3)电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套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定位夹持机构(21)包括支撑组立轴(6)的v形支撑块(211)、组立轴(6)左侧分别定位软管(4)和编织管(5)的两定位杆(212)、限位组立轴(6)左侧轴向端面的侧挡板(213),所述侧挡板(213)与所述v形支撑块(211)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212)通过一底座连接于一平行组立轴(6)的滑轨上,所述底座在一气缸驱动下沿滑轨左右移动;所述右定位夹持机构(22)包括支撑组立轴(6)的v形支撑块(211)和限位组立轴(6)右侧轴向端面的侧挡板(213),所述右定位夹持机构(22)和左定位夹持机构(21)的v形支撑块(211)在组立轴(6)的轴向端面的投影重合;所述右定位夹持机构(22)和左定位夹持机构(21)的v形支撑块(211)的上端设置有一活动的l形压块(214),所述压块(214)通过一连杆与一电机连接并由电机控制水平转动,所述电机固定于一气缸内并由气缸控制上下移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套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机构(23)包括组立轴(6)径向两侧水平对称设置的前夹块(231)和后夹块(232),所述前夹块(231)与后夹块(232)在相对的端面分别设置有一平行于组立轴(6)的半圆形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编织管(5)的外径且大于软管(4)的外径;所述组立滴胶工位(2)的台面上设置有与组立轴(6)平行的导轨,所述前夹块(231)和后夹块(232)通过一底座连接于导轨上并由一气缸驱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套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滴胶机构(24)包括一水平横杆(241)和横杆(241)两侧的胶管固定杆(242),所述胶管固定杆(242)位于组立轴(6)上软管(4)一侧的上端,所述横杆(241)由一气缸驱动上下移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套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定位夹持机构(21)和右定位夹持机构(22)的中间设置有一夹紧机构(25),所述夹紧机构(25)包括可90°竖直相向摆动的上夹块(251)和下夹块(252),所述上夹块(251)和下夹块(252)的接触面分别设置有固定组立轴(6)的一半圆形固定孔;所述上夹块(251)和下夹块(252)分别由一气缸驱动转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新型套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机构(25)和左定位夹持机构(21)之间设置有一可沿组立轴(6)轴向移动的捋直机构(26),所述捋直机构(26)包括与工作台面固定连接的基座、组立轴(6)径向两侧水平对称设置的捋直后座(261)和捋直前座(262),所述捋直后座(261)和捋直前座(262)分别由一气缸驱动相向移动;所述捋直后座(261)和捋直前座(262)的相对面分别设置有一半圆形捋直孔(263),所述捋直孔(263)的直径与编织管(5)的外径相同;所述捋直机构(26)的底座在一气缸驱动下沿组立轴(6)的轴向左右移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