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光学分筛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34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分筛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动光学分筛机构。



背景技术:

自动光学检查为工业自动化有效的检测方法,使用机器视觉做为检测标准技术,大量应用于lcd/tft、晶体管与pcb工业制程上,在民生用途则可延伸至保全系统。自动光学检查是工业制程中常见的代表性手法,利用光学方式取得成品的表面状态,以影像处理来检出异物或图案异常等瑕疵,因为是非接触式检查,所以可在中间工程检查半成品。aoi是最近才兴起的一种新型测试技术,但发展迅速,很多厂家都推出了aoi测试设备。以smt检测为例,当自动检测时,机器通过摄像头自动扫描pcb,采集图像,测试的焊点与数据库中的合格的参数进行比较,经过图像处理,检查出pcb上缺陷,并通过显示器或自动标志把缺陷显示/标示出来,供维修人员修整。

但是,现有光学分筛机构通常需要长时间运行,但其动力来源没有采用较为环保的机构,从而在能源的节约上较为缺乏的问题;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自动光学分筛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光学分筛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光学分筛机构通常需要长时间运行,但其动力来源没有采用较为环保的机构,从而在能源的节约上较为缺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光学分筛机构,包括分筛机主体,所述分筛机主体的一端设置有进料输送带,所述分筛机主体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输出带,所述分筛机主体的后端面设置有第二输出带,所述分筛机主体、进料输送带、第一输出带和第二输出带的下端面均设置有柱脚,且柱脚设置有若干个,所述分筛机主体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一封盖板,所述第一封盖板通过第一六角铆钉与分筛机主体螺纹连接,且第一六角铆钉设置有四个。

优选的,所述第一封盖板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一连接管道,且第一连接管道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分筛机主体的内部,所述第一连接管道的另一端设置有伺服电机,且第一连接管道的另一端贯穿并延伸至伺服电机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伺服电机的上方设置有第二封盖板,所述第二封盖板通过第二六角铆钉与伺服电机螺纹连接,且第二六角铆钉设置有四个,所述伺服电机的一端设置有电线端口。

优选的,所述第二封盖板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二连接管道,且第二连接管道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伺服电机的内部,所述第二连接管道的上方设置逆变器,所述逆变器通过旋转铰链与第二连接管道转动连接,所述逆变器的上方设置有太阳能板。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管道的内部设置有蓄电池。

优选的,所述分筛机主体内部的下方设置有内腔体,所述内腔体内部的上方设置有交换器,所述交换器的下端面设置有检测探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该装置上设置的太阳能板、逆变器和蓄电池,让该装置可以在光线充足的时候,进行能源上的环保利用,将光能利用太阳能板进行吸收,通过逆变器机构进行能源的转化,将光能转化成电能,从而存储存在蓄电池,可以减少外部的电力输入,加大该装置的能源来源的多样化,使得该装置更加的环保,更适用于长时间运行使用。

2、通过第一输出带和第二输出带的设置,根据检测探头拍摄后的传送信号,让不同的物件通过不同的输送带进行输送,以达到分筛物料中不良品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筛机主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伺服电机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分筛机主体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分筛机主体;2、柱脚;3、进料输送带;4、第一输出带;5、第一封盖板;6、第一六角铆钉;7、第一连接管道;8、伺服电机;9、电线端口;10、第二封盖板;11、第二六角铆钉;12、第二连接管道;13、旋转铰链;14、逆变器;15、太阳能板;16、蓄电池;17、第二输出带;18、内腔体;19、交换器;20、检测探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自动光学分筛机构,包括分筛机主体1,分筛机主体1的一端设置有进料输送带3,分筛机主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输出带4,分筛机主体1的后端面设置有第二输出带17,分筛机主体1、进料输送带3、第一输出带4和第二输出带17的下端面均设置有柱脚2,且柱脚2设置有若干个,分筛机主体1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一封盖板5,第一封盖板5通过第一六角铆钉6与分筛机主体1螺纹连接,且第一六角铆钉6设置有四个,第一六角铆钉6的设置,让安装或拆卸较为便捷。

进一步,第一封盖板5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一连接管道7,且第一连接管道7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分筛机主体1的内部,第一连接管道7的另一端设置有伺服电机8,且第一连接管道7的另一端贯穿并延伸至伺服电机8的内部,伺服电机8的设置,将电能进行利用,从而使得该装置进行运行。

进一步,伺服电机8的上方设置有第二封盖板10,第二封盖板10通过第二六角铆钉11与伺服电机8螺纹连接,且第二六角铆钉11设置有四个,伺服电机8的一端设置有电线端口9,电线端口9的设置,让存储在蓄电池16内部的电能使用完后,可接上外部电力的输入。

进一步,第二封盖板10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二连接管道12,且第二连接管道12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伺服电机8的内部,第二连接管道12的上方设置逆变器14,逆变器14通过旋转铰链13与第二连接管道12转动连接,逆变器14的上方设置有太阳能板15,旋转铰链13的设置,让太阳能板15可最大化对着光线充足的方向。

进一步,第二连接管道12的内部设置有蓄电池16,设置的蓄电池16可将转化后的电能进行存储。

进一步,分筛机主体1内部的下方设置有内腔体18,所述内腔体18内部的上方设置有交换器19,所述交换器19的下端面设置有检测探头20,检测探头20的型号为jty-gd-js100。

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进料输送带3将物料输送至分筛机主体1的内部,通过在该分筛机主体1装置上设置的太阳能板15,将吸收的光能通过逆变器14进行能源的转化,从而可以将光能转化成可利用的电能,储蓄在蓄电池16的内部,在该装置运行的时候,能源首先使用蓄电池16内部存储的电能,加大了该装置在环保上的功效,减少能源的浪费,而内部的检测探头20可对进入的物件进行图像后台检测,将不合格物件通过第二输出带17输走,合格物件则由第一输出带4正常运输至下一工序。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技术特征:

1.一种自动光学分筛机构,包括分筛机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筛机主体(1)的一端设置有进料输送带(3),所述分筛机主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输出带(4),所述分筛机主体(1)的后端面设置有第二输出带(17),所述分筛机主体(1)、进料输送带(3)、第一输出带(4)和第二输出带(17)的下端面均设置有柱脚(2),且柱脚(2)设置有若干个,所述分筛机主体(1)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一封盖板(5),所述第一封盖板(5)通过第一六角铆钉(6)与分筛机主体(1)螺纹连接,且第一六角铆钉(6)设置有四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光学分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盖板(5)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一连接管道(7),且第一连接管道(7)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分筛机主体(1)的内部,所述第一连接管道(7)的另一端设置有伺服电机(8),且第一连接管道(7)的另一端贯穿并延伸至伺服电机(8)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光学分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电机(8)的上方设置有第二封盖板(10),所述第二封盖板(10)通过第二六角铆钉(11)与伺服电机(8)螺纹连接,且第二六角铆钉(11)设置有四个,所述伺服电机(8)的一端设置有电线端口(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动光学分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封盖板(10)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二连接管道(12),且第二连接管道(12)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伺服电机(8)的内部,所述第二连接管道(12)的上方设置逆变器(14),所述逆变器(14)通过旋转铰链(13)与第二连接管道(12)转动连接,所述逆变器(14)的上方设置有太阳能板(1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动光学分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道(12)的内部设置有蓄电池(1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光学分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筛机主体(1)内部的下方设置有内腔体(18),所述内腔体(18)内部的上方设置有交换器(19),所述交换器(19)的下端面设置有检测探头(2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光学分筛机构,涉及光学分筛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光学分筛机构通常需要长时间运行,但其动力来源没有采用较为环保的机构,从而在能源的节约上较为缺乏的问题。所述分筛机主体的一端设置有进料输送带,所述分筛机主体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输出带,所述分筛机主体的后端面设置有第二输出带,所述分筛机主体、进料输送带、第一输出带和第二输出带的下端面均设置有柱脚,且柱脚设置有若干个,所述分筛机主体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一封盖板,所述第一封盖板通过第一六角铆钉与分筛机主体螺纹连接,且第一六角铆钉设置有四个。

技术研发人员:鲁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新技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0.13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594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