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重力舱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55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天试验器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工重力舱。



背景技术:

数十万年来,人类在地球上进化繁衍,人体的生长代谢已经高度适应了地球上的1g重力环境。与地面环境相比,航天环境的一个极大的不同点,也是对航天员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的最重要影响就是微重力。

在航天飞行环境中,航天员会受到微重力的极大影响,出现心血管功能失调、航天贫血症、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等,严重危害航天员的健康和安全。

cn105947240a中公开了一种重力舱,但是该重力舱只能够对试验人员进行单一方向的模拟,使用期间具有很大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人工重力舱,能够进行不同方向的重力模拟试验,在航天环境中减轻微重力对人的影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圆形的磁悬浮装置,磁悬浮装置内设置有舱体,舱体能够在磁悬浮装置的驱动下旋转,舱体内设置有座椅;

座椅包括固定座,固定座固定在舱体的内壁上,固定座上设置有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固定盘,固定盘与座椅本体连接。

舱体上开设有舱门。

磁悬浮装置上开设有与舱门位置对应的推拉门。

舱体为胶囊型。

舱体上设置有用于与磁悬浮装置配合使用的磁悬浮部件。

舱体的两端为半球形,中间为圆柱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磁悬浮装置与舱体相配合,使舱体能够旋转,该舱体内壁构成容纳该人员的空间。这样,可以通过重力舱建立类似于地球上的重力环境,使得航天员在航天飞行中受到从头到脚的惯性力作用,以减轻微重力的影响,并且在座椅底部设置有步进电机,步进电机能够带动座椅旋转,从而使试验人员能够在舱体内调整不同位置,进行不同方向的重力模拟试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示意图;

其中,1、磁悬浮装置,2、舱体,3、座椅,4、舱门,5、推拉门,6、磁悬浮部件,3-1、固定座,3-2、步进电机,3-3、固定盘,3-4、座椅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圆形的磁悬浮装置1,磁悬浮装置1内设置有舱体2,舱体2能够在磁悬浮装置1的驱动下旋转,舱体2内设置有座椅3;舱体2上设置有用于与磁悬浮装置1配合使用的磁悬浮部件6。舱体2上开设有舱门4。磁悬浮装置1上开设有与舱门4位置对应的推拉门5。

参见图3,座椅3包括固定座3-1,固定座3-1固定在舱体2的内壁上,固定座3-1上设置有步进电机3-2,步进电机3-2的输出轴连接固定盘3-3,固定盘3-3与座椅本体3-4连接。

优选的,舱体2为胶囊型。舱体2的两端为半球形,中间为圆柱形。

试验人员坐在本实用新型的座椅3上,通过调整步进电机3-2的转动角度,调整座椅3转动到所需试验角度,并固定。本实用新型采用异极相吸的原理,该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可以分别包括n极和s极;在舱体开始旋转的过程中,第二磁极中的n极受到第一磁极中的s极的吸引和第一磁极中的n极的排斥的作用即会发生运动。当磁极不再发生变化时,旋转就会失去动力而慢慢停止。本实用新型重力舱建立类似于地球上的重力环境,使得航天员在航天飞行中受到从头到脚的惯性力作用,以减轻微重力的影响,且该重力舱稳定性强,易于操作。


技术特征:

1.一种人工重力舱,其特征在于,包括圆形的磁悬浮装置(1),磁悬浮装置(1)内设置有舱体(2),舱体(2)能够在磁悬浮装置(1)的驱动下旋转,舱体(2)内设置有座椅(3);

座椅(3)包括固定座(3-1),固定座(3-1)固定在舱体(2)的内壁上,固定座(3-1)上设置有步进电机(3-2),步进电机(3-2)的输出轴连接固定盘(3-3),固定盘(3-3)与座椅本体(3-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重力舱,其特征在于,舱体(2)上开设有舱门(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人工重力舱,其特征在于,磁悬浮装置(1)上开设有与舱门(4)位置对应的推拉门(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重力舱,其特征在于,舱体(2)为胶囊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重力舱,其特征在于,舱体(2)上设置有用于与磁悬浮装置(1)配合使用的磁悬浮部件(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重力舱,其特征在于,舱体(2)的两端为半球形,中间为圆柱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工重力舱,本实用新型通过磁悬浮装置与舱体相配合,使舱体能够旋转,该舱体内壁构成容纳该人员的空间。这样,可以通过重力舱建立类似于地球上的重力环境,使得航天员在航天飞行中受到从头到脚的惯性力作用,以减轻微重力的影响,并且在座椅底部设置有步进电机,步进电机能够带动座椅旋转,从而使试验人员能够在舱体内调整不同位置,进行不同方向的重力模拟试验。

技术研发人员:孙嘉星;王炜中;孙喜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0.07.23
技术公布日:2021.0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602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