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附件动态特性试验台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45


本实用新型属于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油附件动态特性试验台。



背景技术:

在飞机设计和生产过程中,飞机油箱作为主要的燃油附件,需要模拟飞机油箱在转动过程中的加油、加气状态,并监测相关数据为飞机结构的改进提供参考数据,以及为产出的飞机油箱进行性能测试。因此需要一种工作效果好的试验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工作效果好的燃油附件动态特性试验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旋转框架一端设置有从动轴,旋转框架另一端设置有主动轴,从动轴上设置有刹车盘,刹车盘两侧相应于刹车盘设置有刹车装置,从动轴内部平行于从动轴轴线方向设置有进气通道,进气通道与输气管路相连;

主动轴内部平行于主动轴轴线方向设置有进油通道,进油通道与输油管路连通,主动轴外端与电机的动力输出端相连;

所述从动轴设置在第一支撑架上,从动轴穿过第一支撑架上端的进气套管,进气套管一侧设置有进气口,进气口向外侧凸出并设置有连接法兰,进气套管内的从动轴上设置有与进气通道连通的进气孔,进气套管内壁与从动轴外壁动密封;

所述主动轴设置在第二支撑架上,主动轴穿过第二支撑架上端的进油套管,进油套管上设置有进油口,进油口向外侧凸出并设置有连接法兰,进油套管内的主动轴上设置有与进油通道连通的进油孔,进油套管内壁与主动轴外壁动密封。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进气套管内壁设置有环形槽,环形槽内设置有密封圈;进气套管外壁套有第一抱箍,第一抱箍下半部分与第一支撑架上端固定,第一支撑架上端为与进气套管对应的弧形槽。

其次,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底板,底板四角设置有连接孔,底板两侧设置有立板,立板上端为与进气套管对应的弧形槽,两侧立板中部之间通过横连板相连,立板所在平面与从动轴的轴线垂直,立板外侧与底板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进油口为两个,沿主动轴的轴向布置,两个进油口的朝向相同,进油通道为两条,每个进油通道对应一个进油孔,每个进油孔对应一个进油口。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试验油箱连接到旋转框架上,通过电机驱动旋转框架旋转,通过进气口给试验油箱加气,通过进油口给试验油箱加油,完成试验油箱在旋转过程中的油、气添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以下内容的表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4是图2的b-b剖视图。

图5是图2的a处剖视图。

图中,1为侧部直杆、2为斜梁、3为侧连杆、4为直连杆、5为端连杆、6为端部斜连杆、7为轴套、8为工字钢、9为球状连接件、10为螺纹套、11为螺纹杆、12为油箱支架、13为横连杆、14为横连接斜杆、15为长柱体、16为长直杆、17为侧连接斜杆、18为侧杆、19为竖连接斜杆、20为电机、21为进油口、22为主动轴、23为输油管路、24为试验油箱、25为旋转框架、26为输气管路、27为刹车盘、28为从动轴、29为进气口、30为刹车装置、31为第二支撑架、32为第一支撑架、33为轴套固定凸出面、34为刹车盘固定螺母、35为密封圈、36为刹车盘固定凸出面、37为轴套固定螺母、38为进油通道、39为进油套管、40为连接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旋转框架25,旋转框架25一端设置有从动轴28,旋转框架25另一端设置有主动轴22,从动轴28上设置有刹车盘27(刹车盘27一侧卡在轴的刹车盘固定凸出面36,另一侧由刹车盘固定螺母34固定),刹车盘27两侧相应于刹车盘27设置有刹车装置30(碟刹),从动轴28内部平行于从动轴28轴线方向设置有进气通道,进气通道与输气管路26相连;

主动轴22内部平行于主动轴22轴线方向设置有进油通道38,进油通道38与输油管路23连通,主动轴22外端与电机20的动力输出端相连。

输气管路26和输油管路23与进气口29和进油口21经过轴中间的空心通道传输,在空心轴的圆形表面有出口,出口四周有螺纹孔,与管路端的法兰使用螺栓固定;输气与输油管路23随着轴和油箱旋转。

所述从动轴28设置在第一支撑架32上,从动轴28穿过第一支撑架32上端的进气套管,进气套管一侧设置有进气口29,进气口29向外侧凸出并设置有连接法兰,进气套管内的从动轴28上设置有与进气通道连通的进气孔,进气套管内壁与从动轴28外壁动密封。在装置运行过程中,进气套管固定不动,从动轴28转动,动密封提高密封性能。进气口29处设置连接法兰便于与进气管道相连。

所述进气孔为两个,对称设置。

所述进气套管内壁设置有两个环形槽,两个环形槽沿周向布置,每个环形槽内设置一个密封圈35。

所述进气套管内壁设置有环形槽,环形槽内设置有密封圈35;进气套管外壁套有第一抱箍,第一抱箍下半部分与第一支撑架32上端固定,第一支撑架32上端为与进气套管对应的弧形槽。通过抱箍便于进气套管与第一支撑架32的可靠连接。进气套管内壁向外凸出,进气套管内壁中部形成进气腔。

所述第一支撑架32包括底板,底板四角设置有连接孔,底板两侧设置有立板,立板上端为与进气套管对应的弧形槽,两侧立板中部之间通过横连板相连,立板所在平面与从动轴28的轴线垂直,立板外侧与底板之间设置有加强筋。设置底板、连接孔、立板、加强筋便于第一支撑架32的固定,增加结构强度。

所述进气套管内壁每侧设置有两个环形槽,两个环形槽沿周向布置,每个环形槽内设置一个动密封圈35;提供密封性能。

所述主动轴22设置在第二支撑架31上,主动轴22穿过第二支撑架31上端的进油套管39,进油套管39上设置有进油口21,进油口21向外侧凸出并设置有连接法兰,进油套管39内的主动轴22上设置有与进油通道38连通的进油孔,进油套管39内壁与主动轴22外壁动密封(可采用o型密封圈)。设置连接法兰便于进油口21与进油管道的连接。

所述进油口21为两个,沿主动轴22的轴向布置,两个进油口21的朝向相同,进油通道38为两条,每个进油通道38对应一个进油孔,每个进油孔对应一个进油口21。

所述两个进油口21之间的进油套管39外壁套有第二抱箍,第二抱箍下半部分与第二支撑架31上端固定,第二支撑架31上端为与进气套管对应的弧形槽。通过抱箍便于进油套管39与第二支撑架31的可靠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架31包括底板,底板四角设置有连接孔,底板设置有交叉板,交叉板上端为与进油套管39对应的弧形槽。设置底板、连接孔、交叉板,便于第二支撑架31的固定和增加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将进气通道设置在从动轴28内,将进油通道38设置在主动轴22内,通过进油套管39和进气套管输入油、气,进油套管39和进气套管不随轴转动,与进气套管连接的进气管道和与进油套管39连接的进油管道不随轴和试验油箱24转动,可避免传输管路缠绕情况的发生,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所述旋转框架25包括四个平行长柱体15,长柱体15的长度方向与主动轴22和从动轴28的轴向平行,四个平行长柱体15围绕主动轴22和从动轴28设置;

长柱体15端部通过第一法兰与连接框40一端相连,连接框40另一端通过第二法兰和间距调节机构与端部斜连杆6相连。通过法兰便于旋转框架25的拆装,便于试验油箱24放入内框架。

间距调节机构包括螺纹杆11,螺纹杆11一端与法兰固定连接,螺纹杆11另一端旋入内外都有螺纹的螺纹套10内,螺纹套10靠近法兰侧外壁固定连接螺母,螺纹套10远离法兰侧旋入球状连接件9的螺纹孔内,球状连接件9与端部斜连杆6固定连接。通过间距调节机构便于旋转框架25的连接组装。

相邻所述球状连接件9之间通过直连杆4相连。

连接框40与下方长柱体15之间通过侧连杆3相连,两侧侧连杆3之间通过端连杆5相连,前后端连杆5之间设置有工字钢8。

端部斜连杆6与从动轴或主动轴外壁上的轴套7(轴套7一侧卡在轴的轴套固定凸出面33,另一侧由轴套固定螺母37固定)相连。

前后侧连杆3之间通过长直杆16相连,长直杆16的通过侧连接斜杆17与侧杆18相连。

两侧长柱体之间设置有的多个横连杆13相连,相邻横连杆13通过横连接斜杆14相连。

长直杆16与长柱体15之间设置有多个竖连杆相连,相邻竖连杆通过竖连接斜杆19相连。

旋转框架25可采用钢管焊接结构,中间采用三角形结构,既美观又有效的加强了框架的强度提高承载能力。

试验油箱24上的油箱支架12可通过紧固件与旋转框架25相连。

侧杆18通过侧部直杆1与长柱体15相连。

长直杆16与长柱体15之间通过斜梁2相连。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和工作过程。

将第一支撑架32和第二支撑架31通过底板上的连接孔和螺栓固定在平面上,通过连接法兰将进气口29与进气管道连接,进油口21与进油管道连接。将试验油箱24连接到旋转框架25上。

电机20驱动主动轴22转动,从动轴28和旋转框架25跟随转动,试验油箱24随旋转框架25转动,油经过进油通道38及输油管路23从油箱的进油口21输入,气经过进气通道及输气管路26从油箱的进气口29输入,模拟在高空环境,旋转框架25在旋转时完成试验油箱24油、气的传输。试验时,旋转框架25向两侧往复转动(不是向一个转向一直转),比如向右转80度,回到初始角度再向左转80度。通过连接在油箱上的传感器对试验油箱24进行检测。

当需要停止试验时,关闭电机20电源,启动刹车装置30,使旋转框架25停止转动,卸下试验油箱24。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燃油附件动态特性试验台,包括旋转框架,其特征在于旋转框架一端设置有从动轴,旋转框架另一端设置有主动轴,从动轴上设置有刹车盘,刹车盘两侧相应于刹车盘设置有刹车装置,从动轴内部平行于从动轴轴线方向设置有进气通道,进气通道与输气管路相连;

主动轴内部平行于主动轴轴线方向设置有进油通道,进油通道与输油管路连通,主动轴外端与电机的动力输出端相连;

所述从动轴设置在第一支撑架上,从动轴穿过第一支撑架上端的进气套管,进气套管一侧设置有进气口,进气口向外侧凸出并设置有连接法兰,进气套管内的从动轴上设置有与进气通道连通的进气孔,进气套管内壁与从动轴外壁动密封;

所述主动轴设置在第二支撑架上,主动轴穿过第二支撑架上端的进油套管,进油套管上设置有进油口,进油口向外侧凸出并设置有连接法兰,进油套管内的主动轴上设置有与进油通道连通的进油孔,进油套管内壁与主动轴外壁动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燃油附件动态特性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套管内壁设置有环形槽,环形槽内设置有密封圈;进气套管外壁套有第一抱箍,第一抱箍下半部分与第一支撑架上端固定,第一支撑架上端为与进气套管对应的弧形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燃油附件动态特性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底板,底板四角设置有连接孔,底板两侧设置有立板,立板上端为与进气套管对应的弧形槽,两侧立板中部之间通过横连板相连,立板所在平面与从动轴的轴线垂直,立板外侧与底板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燃油附件动态特性试验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口为两个,沿主动轴的轴向布置,两个进油口的朝向相同,进油通道为两条,每个进油通道对应一个进油孔,每个进油孔对应一个进油口。

技术总结
燃油附件动态特性试验台属于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油附件动态特性试验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工作效果好的燃油附件动态特性试验台。本实用新型包括旋转框架,其特征在于旋转框架一端设置有从动轴,旋转框架另一端设置有主动轴,从动轴上设置有刹车盘,刹车盘两侧相应于刹车盘设置有刹车装置,从动轴内部平行于从动轴轴线方向设置有进气通道,进气通道与输气管路相连;主动轴内部平行于主动轴轴线方向设置有进油通道,进油通道与输油管路连通,主动轴外端与电机的动力输出端相连。

技术研发人员:王晟诚;殷思羽;张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沈阳多元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5.24
技术公布日:2021.0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603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