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45


本实用新型涉及原稿读取装置以及具备该原稿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具备adf(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原稿读取装置、具备该原稿读取装置的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通过在adf的前表面设置把手形状的把持部,从而消除在原稿载置台与adf之间夹手指的情况,并且容易进行adf的开闭操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4897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根据专利文献1的结构,由于大的把持部从adf的前表面突出,因此存在装置的尺寸变大这样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原稿读取装置,该原稿读取装置具备将装置的尺寸抑制得较小,并且安全且容易操作的抓手部。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该原稿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原稿读取装置具备:原稿载置台,具有原稿读取部;及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以能够在覆盖所述原稿载置台的上表面的关闭位置与开放所述原稿载置台的上表面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原稿载置台,所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具备:第一托盘,由支承读取前的原稿的原稿托盘或支承读取后的原稿的原稿排出托盘中的一方构成;第二托盘,隔着空间配置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方,由所述原稿托盘或所述原稿排出托盘中的另一方构成;输送部,从所述原稿托盘向所述原稿排出托盘输送原稿;前壁部,位于所述第一托盘的前方,并具有沿着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开放所述空间的前方的缺口部;及抓手部,位于所述前壁部的所述缺口部的上缘,用于将所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从所述关闭位置向所述打开位置抬起。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前壁部设置缺口部,容易确认位于第二托盘的原稿。另外,通过在缺口部的上缘设置抓手部,能够将装置的尺寸抑制得较小,并且安全且容易操作。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托盘是所述原稿托盘,所述第二托盘是所述原稿排出托盘。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缺口部向前方开放原稿排出托盘的排出空间,所以容易从缺口部取出原稿。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托盘能够在第一位置与比所述第一位置靠上方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从前方观察时,所述第一托盘的不与所述前壁部重叠的部分位于比与所述前壁部重叠的部分靠后方处。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第一托盘转动,容易访问第二托盘。另外,通过使第一托盘的不与前壁部重叠的部分位于后方,能够抑制使用者在使自动原稿输送装置转动时接触第一托盘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第一托盘的破损。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抓手部具有从前表面到下表面凹陷的凹部。

根据上述结构,用户容易识别抓手部。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抓手部的下表面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抓手部的前方的空间扩大,因此手容易进入抓手部,从而容易进行抓握。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输送部和所述第二托盘配置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不同的位置,所述抓手部的下表面沿着从所述输送部朝向所述第二托盘的方向向上方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抓手部的侧方的空间扩大,因此手容易进入抓手部,从而容易进行抓握。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前表面与所述原稿载置台的前表面齐平或位于比所述原稿载置台的前表面靠内侧处。

根据上述结构,在抬起自动原稿输送装置时,能够消除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与原稿载置台之间插入手指的部位。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两侧面与所述原稿载置台的两侧面齐平或位于比所述原稿载置台的两侧面靠内侧处。

根据上述结构,在抬起自动原稿输送装置时,能够消除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与原稿载置台之间插入手指的部位。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二托盘的位于所述抓手部的正下方的部分是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沿着倾斜面顺利地从第二托盘取出原稿。另外,由于相对于抓手部的上下方向的间隔扩大,所以容易抓握抓手部。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位于所述第二托盘的前方且所述缺口部与所述输送部之间的所述前壁部的后表面是随着朝向所述缺口部而向前方倾斜的倾斜面。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沿着倾斜面顺利地从第二托盘取出原稿。

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上述原稿读取装置;操作面板,设置于所述输送部的前方且所述原稿载置台的前端部,并具有触摸面板;及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原稿载置台的下方,并具有图像形成部,所述触摸面板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抓手部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在从前方观察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抓手部的所述输送部侧的侧端位于所述操作面板的一侧端与所述触摸面板的一侧端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在手抓在抓手部时,触摸面板的目视确认性不会受损。另外,由于抓手部与触摸面板接近,所以容易连续地进行操作。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片材排出托盘,该片材排出托盘支承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而形成有图像的片材,在从前方观察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抓手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与所述片材排出托盘重叠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抓手部与片材排出托盘接近,所以容易连续地进行操作。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从前方观察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操作面板与所述片材排出托盘配置于不同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从片材排出托盘取出片材时操作面板不会成为阻碍,所以容易取出片材。

本实用新型的原稿读取装置具备:原稿载置台,具有原稿读取部;及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以能够在覆盖所述原稿载置台的上表面的关闭位置与开放所述原稿载置台的上表面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原稿载置台,所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具备:第一托盘,由原稿托盘或原稿排出托盘中的一方构成;第二托盘,隔着空间配置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方,由所述原稿托盘或所述原稿排出托盘中的另一方构成;及前壁部,位于所述第一托盘的前方,并具有沿着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开放所述空间的前方的缺口部,所述前壁部在所述缺口部的上缘具有凹部。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凹部具有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凹部具有从所述倾斜面的后方向下方延伸的前表面。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前壁部设置缺口部,容易确认位于第二托盘的原稿。另外,通过在缺口部的上缘设置抓手部,能够将装置的尺寸抑制得较小,并且安全且容易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右视图。

图5是表示在图1中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6是图2的a-a截面的放大概略图。

图7是图2的b-b截面的放大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所示,以图像形成装置1设置成能够使用的状态为基准,将设置前壁部75的一侧设为前,并将其相反侧设为后,从前侧观察图像形成装置1来规定左右方向,而且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第二框体3侧设为上,并将第一框体2侧设为下,来确定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方向是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其主视图,图3是其俯视图,图4是其右视图。图5是表示在图1中自动原稿输送装置7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的图。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被称为所谓的体内排出型的形态。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作为装置主体的一例的第一框体2、第二框体3、支脚部4、操作面板5。

在第一框体2收容有:支承图像形成前的片材的片材托盘21;从片材托盘21输送片材的输送机构(未图示);在由输送机构输送来的片材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未图示);及从图像形成部向第一框体2外输送片材的排出机构(未图示)。

片材托盘21能够在收容于第一框体2的收容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与从第一框体2向前方拉出的拉出位置之间滑动。对于图像形成部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电子照相方式、喷墨方式、热敏头方式等结构。

另外,在第一框体2的上表面设置有支承由排出机构排出的片材的片材排出托盘6。片材排出托盘6在第一框体2的上表面22形成为从后侧朝向前侧一边呈凸状弯曲一边以爬升的方式倾斜的形状。由此,形成有图像的片材由排出机构从后侧朝向前侧排出到片材排出托盘6。

第二框体3设置于第一框体2的上方,并具备原稿读取装置31。原稿读取装置31具有原稿载置台32,该原稿载置台32对读取支承于上表面32a的原稿的图像的图像读取部(未图示)进行收容。另外,原稿读取装置31具有配置于原稿载置台32的上方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以下,记为adf(autodocumentfeeder))7。adf7在其后端部通过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的铰链33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原稿载置台32。adf7能够在覆盖原稿载置台32的上表面32a的关闭位置和开放上表面32a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

支脚部4具有左支脚部41、右支脚部42和后支脚部43。左支脚部41、右支脚部42、后支脚部43分别在第一框体2的上表面配置于左端部、右端部、后端部,抬起并支承第二框体3。由此,第二框体3隔着排出片材的排出空间61而设置于片材排出托盘6的上方。另外,通过左支脚部41、右支脚部42、第一框体2的上表面和第二框体3的下表面而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表面侧形成开口部44,通过开口部44而将排出空间61向前方开放。因此,用户能够通过开口部44将排出到片材排出托盘6的片材取出。

操作面板5是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面板,以左表面5a与原稿载置台32的左表面32d齐平的方式,从原稿载置台32的前表面32b向前方突出设置。操作面板5具备:用于操作图像形成部及图像读取部的触摸面板51;以及包围触摸面板51的边框52。

如图5所示,在从前方观察时,在左右方向上,操作面板5配置于与片材排出托盘6不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面板5的右端配置成与片材排出托盘6的左端齐平。由此,由于在从片材排出托盘6向近前取出片材时操作面板5不会成为阻碍,因此容易取出片材。

[adf]

adf7具有原稿按压件71、作为第一托盘的一例的原稿托盘72、作为第二托盘的一例的原稿排出托盘73、输送部74、前壁部75、抓手部76、后壁部77。

原稿按压件71是位于adf7的最下部,覆盖原稿载置台32的上表面32a,并按压载置于上表面32a的原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部件。原稿按压件71在俯视时构成为与原稿载置台32正好重叠的大小。即,原稿按压件71的前表面71a、后表面71b、左表面71c及右表面71d分别处于与原稿载置台32的前表面32b、后表面32c、左表面32d及右表面32e齐平。由此,在抬起adf7时,能够消除在adf7与原稿载置台32之间插入手指的部位,由此能够抑制在原稿载置台32与adf7之间夹手指的情况。

另外,原稿按压件71的前表面71a、后表面71b、左表面71c和右表面71d也可以为分别位于比原稿载置台32的前表面32b、后表面32c、左表面32d和右表面32e靠内侧处的形态,并且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并且,只要至少原稿按压件71的前表面71a是与原稿载置台32的前表面32b齐平或位于比原稿载置台32的前表面32b靠内侧处的形态即可。

原稿托盘72是配置于原稿按压件71的上方,并支承读取前的原稿的部件。原稿托盘72的前端部的左端被前壁部75支承,后端部的左端被后壁部77支承,并构成为能够转动。原稿托盘72能够在能够输送原稿的第一位置(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位置)和比第一位置靠上方的第二位置(图2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之间转动。由于在原稿托盘72位于第二位置时,原稿排出托盘73的上方开放,因此容易从原稿排出托盘73取出原稿。此外,原稿托盘72也可以是不能转动而被固定的结构。

如图3所示,在从前方观察时原稿托盘72的不与前壁部75重叠的右部分72a位于比与前壁部75重叠的左部分72b靠后方处。即,在从上方观察时,原稿托盘72具有右前部分被切掉的形状。由此,在用户使adf7转动时,由于原稿托盘72的右部分72a远离前壁部75,因此能够抑制接触原稿托盘72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因带着原稿托盘72使adf7转动而引起的原稿托盘72的破损。另外,原稿托盘72的右部分72a也可以设置于与左部分72b在前后方向上相同的位置。

原稿排出托盘73是隔着空间配置于原稿托盘72的下方,并支承读取后的原稿的部件。本实施方式的原稿排出托盘73形成于原稿按压件71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图6是图2的a-a截面放大概略图,图7是图2的b-b截面的放大概略图。

如图6所示,原稿排出托盘73的外缘部具有第一左端部73a、第一前端部73b、第二左端部73c、第二前端部73d、右端部73e、后端部73f。第一左端部73a沿着输送部74的右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一前端部73b从第一左端部73a的前端起沿着前壁部75向右斜前方延伸。

第二左端部73c从第一前端部73b的右端起沿着前壁部75向前方延伸。第二前端部73d从第二左端部73c的前端起与原稿按压件71的前表面71a平行地向右方延伸。右端部73e从第二前端部73d的右端起与原稿按压件71的右表面71d平行地向后方延伸。后端部73f从右端部73e的后端起沿着后壁部77的前端向左方延伸到第一左端部73a的后端。

如图7所示,原稿排出托盘73的位于抓手部76的正下方的前部73g是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这里所说的倾斜面既可以是如图7所示的弯曲面,也可以是平面。由此,能够沿着前部73g从原稿排出托盘73顺利地取出原稿。另外,通过将前部73g设为倾斜面而将原稿排出托盘73配置得较低,相对于抓手部76的上下方向的间隔扩大,因此用户容易抓握抓手部76。

如图6所示,输送部74配置于原稿按压件71的上方且配置在前壁部75与后壁部77之间。如图2所示,输送部74具有多个输送辊741,从原稿托盘72向原稿排出托盘73输送原稿。原稿在输送中途被图像读取部读取。

如图6所示,前壁部75被固定于原稿托盘72及输送部74的前方且固定于原稿按压件71的上表面。前壁部75的前表面75a配置成与原稿按压件71的前表面71a齐平。如图2所示,前壁部75具有沿着左右方向开放原稿排出托盘73的上方的空间的前方部分的缺口部75b。

缺口部75b由与处于第一位置的原稿托盘72的下表面72c齐平地延伸的上缘75c以及与输送部74的排出口相比位于右方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左缘75d形成。这样,通过在前壁部75设置缺口部75b,能够容易确认处于原稿排出托盘73的原稿,并容易取出。

如图6所示,位于原稿排出托盘73的第一前端部73b的前方且缺口部75b的左缘75d与输送部74的右前端之间的前壁部75的后表面75e是朝向缺口部75b向前方倾斜的倾斜面。这里所说的倾斜面既可以是如图6所示的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平面,也可以是弯曲面。

这样,位于原稿排出托盘73的前方的前壁部75的后表面75e朝向从原稿排出托盘73取出原稿的方向即前方倾斜,由此能够从原稿排出托盘73沿着后表面75e顺利地取出原稿。

如图2所示,抓手部76是设置于前壁部75的缺口部75b的上缘75c,并在将adf7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抬起时供手抓握的部分。通过在缺口部75b的上缘75c设置抓手部76,能够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尺寸抑制得较小。另外,能够抑制在原稿载置台32与adf7之间夹手指的情况,由此能够安全且容易地进行操作。

如图7所示,抓手部76由从前壁部75的前表面75a到下表面(上缘75c)凹陷的凹部构成。通过形成为凹部,使用者容易识别抓手部76。具体而言,抓手部76的凹部具有下表面76a和从下表面76a的后端起向下延伸的前表面76b。

下表面76a是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这里所说的倾斜面既可以是如图7所示的弯曲面,也可以是平面。由此,由于抓手部76的前方的空间扩大,因此手容易放入抓手部76,从而容易抓握。另外,下表面76a也可以不是倾斜面而是水平面。

另外,如图2所示,抓手部76的下表面76a也是沿着从输送部74朝向原稿排出托盘73的方向即右方向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这里所说的倾斜面,既可以是如图2所示的平面,也可以是弯曲面。由此,由于抓手部76的右方的空间扩大,因此手容易放入抓手部76,从而容易抓握。另外,下表面76a也可以不是倾斜面而是水平面。

如图2所示,在从前方观察时,在左右方向上,抓手部76的输送部74侧的侧端部即左端部76c位于操作面板5的一侧端即右表面5b与触摸面板51的一侧端即右端部51a之间。由此,在将手抓在抓手部76时,触摸面板51的目视确认性不会受损。另外,由于抓手部76与触摸面板51接近,所以容易连续地进行操作。

如图2所示,在从前方观察时,在左右方向上,抓手部76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与片材排出托盘6重叠的位置。由此,抓手部76与片材排出托盘6接近,从而容易连续地进行adf7的开闭和片材从片材排出托盘6的取出。

如图6所示,后壁部77被固定于原稿托盘72及输送部74的后方且固定于原稿按压件71的上表面。后壁部77的后表面77a与原稿按压件71的后表面71b配置为齐平。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原稿托盘72配置于原稿排出托盘73的上方,但原稿托盘72和原稿排出托盘73也可以上下颠倒地配置。即,也可以为,第一托盘是原稿排出托盘,第二托盘是原稿托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凹部构成了抓手部76,但也可以通过实施纹理加工,或者使颜色与前壁75的其它部位的颜色不同而构成。

标号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

2第一框体(装置主体)

5操作面板

6片材排出托盘

7自动原稿输送装置

32原稿载置台

51触摸面板

72原稿托盘

73原稿排出托盘

74输送部

75前壁部

75b缺口部

76抓手部


技术特征:

1.一种原稿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原稿载置台,具有原稿读取部;及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以能够在覆盖所述原稿载置台的上表面的关闭位置与开放所述原稿载置台的上表面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原稿载置台,

所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具备:

第一托盘,由支承读取前的原稿的原稿托盘或支承读取后的原稿的原稿排出托盘中的一方构成;

第二托盘,隔着空间配置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方,由所述原稿托盘或所述原稿排出托盘中的另一方构成;

输送部,从所述原稿托盘向所述原稿排出托盘输送原稿;

前壁部,位于所述第一托盘的前方,并具有沿着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开放所述空间的前方的缺口部;及

抓手部,位于所述前壁部的所述缺口部的上缘,用于将所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从所述关闭位置向所述打开位置抬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托盘是所述原稿托盘,所述第二托盘是所述原稿排出托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托盘能够在第一位置与比所述第一位置靠上方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在从前方观察时,所述第一托盘的不与所述前壁部重叠的部分位于比与所述前壁部重叠的部分靠后方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抓手部具有从前表面到下表面凹陷的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抓手部的下表面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部和所述第二托盘配置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不同的位置,

所述抓手部的下表面沿着从所述输送部朝向所述第二托盘的方向向上方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前表面与所述原稿载置台的前表面齐平或位于比所述原稿载置台的前表面靠内侧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与所述宽度方向正交的两侧面与所述原稿载置台的两侧面齐平或位于比所述原稿载置台的两侧面靠内侧处。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托盘的位于所述抓手部的正下方的部分是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第二托盘的前方且所述缺口部与所述输送部之间的所述前壁部的后表面是随着朝向所述缺口部而向前方倾斜的倾斜面。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

操作面板,设置于所述输送部的前方且所述原稿载置台的前端部,并具有触摸面板;及

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原稿载置台的下方,并具有图像形成部,

所述触摸面板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抓手部的位置不同的位置,

在从前方观察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抓手部的所述输送部侧的侧端位于所述操作面板的一侧端与所述触摸面板的一侧端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片材排出托盘,该片材排出托盘支承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而形成有图像的片材,

在从前方观察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抓手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与所述片材排出托盘重叠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前方观察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操作面板与所述片材排出托盘配置于不同的位置。

14.一种原稿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原稿载置台,具有原稿读取部;及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以能够在覆盖所述原稿载置台的上表面的关闭位置与开放所述原稿载置台的上表面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原稿载置台,

所述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具备:

第一托盘,由原稿托盘或原稿排出托盘中的一方构成;

第二托盘,隔着空间配置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方,由所述原稿托盘或所述原稿排出托盘中的另一方构成;及

前壁部,位于所述第一托盘的前方,并具有沿着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开放所述空间的前方的缺口部,

所述前壁部在所述缺口部的上缘具有凹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具有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原稿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具有从所述倾斜面的后方向下方延伸的前表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具备将装置的尺寸抑制得较小并且安全且容易操作的抓手部的原稿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搭载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原稿读取装置(31)具备:原稿载置台(32),具有原稿读取部;及ADF(7),以能够在覆盖原稿载置台(32)的上表面(32A)的关闭位置与开放原稿载置台(32)的上表面(32A)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原稿载置台(32)。ADF(7)具备:原稿托盘(72);原稿排出托盘(73),隔着空间配置于原稿托盘(72)的下方;输送部(74),从原稿托盘(72)向原稿排出托盘(73)输送原稿;前壁部(75),固定于原稿托盘(72)的前方,并具有沿着宽度方向开放上述空间的前方的缺口部(75B);及抓手部(76),位于前壁部(75)的缺口部(75B)的上缘(75C),用于将ADF(7)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抬起。

技术研发人员:冈本佳大;藤原崇;水野智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0.10.19
技术公布日:2021.0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625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