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门襟自动折边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24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服装加工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双门襟自动折边机。



背景技术:

衬衫门襟在缝制时,为了达到良好的定型效果,衬衫大多采用双门襟。而现有的双门襟在制作时,操作者手动对门襟部分进行折叠,折叠后再进行缝制,即一边折叠一边缝制,对操作者的技巧性要求较高,在缝制过程中容易出现质量不均匀的现象,且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的一种双门襟自动折边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双门襟自动折边机,包括机架、拉筒和机针,机架设有工作台,拉筒和机针均设于工作台上,机针位于拉筒的出口一侧,拉筒包括本体,本体上设有依次连通的第一导槽、第二导槽和第三导槽,第一导槽、第二导槽和第三导槽平行设置,第二导槽位于第一导槽的上方,第三导槽位于第一导槽与第二导槽之间,第一导槽和第三导槽分别与第二导槽的相对两端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拉筒上设有依次连通的三个导槽,且第三导槽位于第一导槽与第二导槽之间,因此,使得工作台上的面料经过拉筒各导槽的导向作用实现折叠,然后经拉筒的出口一侧拉出后在机针处进行缝制即可得到双门襟,可以保证双门襟的一致性,保证了服装的质量,同时,无需人工手动进行折叠,通过拉筒对布料进行快速折叠,提高了加工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拉筒还包括安装板,安装板设于本体的底部,安装板与本体为一体成型结构,安装板上设有安装孔,安装板设于工作台上。由此,通过设有安装板,可以方便拉筒在工作台上的安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机针的针尖与第三导槽内侧边缘的垂直距离为3~8mm。由此,便于机针在缝制时,缝纫线与面料的边缘预留一定距离,保证双门襟的每层布料均可缝制固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槽与第二导槽连通处设有第一弧形部。由此,可以使得面料能够沿着第一弧形部平滑的过渡,防止面料被卡死,从而保证了生产加工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导槽与第三导槽连通处设有第二弧形部。由此,可以使得面料能够沿着第二弧形部平滑的过渡,防止面料被卡死,从而保证了生产加工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导槽的长度小于第一导槽的长度,第三导槽的长度小于第二导槽的长度。由此,可以使得第三导槽处的面料包覆在第一导槽和第二导槽处面料的中间,实现了面料的折叠,满足双门襟的缝制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门襟自动折边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双门襟自动折边机中拉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和图2。双门襟自动折边机,包括机架1、拉筒2和机针3,机架1设有工作台11,拉筒2和机针3均设于工作台11上,机针3位于拉筒2的出口一侧,拉筒2包括本体21,本体21上设有依次连通的第一导槽22、第二导槽23和第三导槽24,第一导槽22、第二导槽23和第三导槽24平行设置,第二导槽23位于第一导槽22的上方,第三导槽24位于第一导槽22与第二导槽23之间,第一导槽22和第三导槽24分别与第二导槽23的相对两端连通。

该双门襟自动折边机在使用时,面料4放置在工作台11上,然后将面料4的一端沿着第一导槽22推入,使得面料4的一端推入到第一导槽22、第二导槽23和第三导槽24内,实现面料一端的折叠,即实现双门襟折叠,实现了面料的自动折边。

拉筒2还包括安装板25,安装板25设于本体21的底部,安装板25与本体21为一体成型结构,安装板25上设有安装孔251,安装板25设于工作台11上。其中,拉筒2采用不锈钢材质,保证了面料在推入拉筒时的流畅性。安装板25通过贯穿安装孔251的螺钉紧固在工作台11上,方便拉筒2的固定。

机针3的针尖与第三导槽24内侧边缘的垂直距离为3~8mm,即折边后的面料经拉筒2拉出缝制时,机针3在面料上的缝制线与面料的边缘的距离为3~8mm,保证折边后的各层面料均被缝制线缝制固定,保证了衬衫的加工质量。

第一导槽22与第二导槽23连通处设有第一弧形部26。设有第一弧形部26,可以方便面料从第一导槽22沿着第一弧形部26顺畅的导入到第二导槽23。

第二导槽23与第三导槽24连通处设有第二弧形部27。设有第二弧形部27,可以方便面料从第二导槽23沿着第二弧形部27顺畅的导入到第三导槽24。

第三导槽24的长度小于第一导槽22的长度,第三导槽24的长度小于第二导槽23的长度。由此,可以使得第三导槽24处的面料夹紧在第一导槽22与第二导槽23处的面料之间,实现了面料的折边包覆,满足双门襟的折边要求。

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双门襟自动折边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拉筒(2)和机针(3),所述机架(1)设有工作台(11),所述拉筒(2)和机针(3)均设于工作台(11)上,所述机针(3)位于拉筒(2)的出口一侧,所述拉筒(2)包括本体(21),所述本体(21)上设有依次连通的第一导槽(22)、第二导槽(23)和第三导槽(24),所述第一导槽(22)、第二导槽(23)和第三导槽(24)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导槽(23)位于第一导槽(22)的上方,所述第三导槽(24)位于第一导槽(22)与第二导槽(23)之间,所述第一导槽(22)和第三导槽(24)分别与第二导槽(23)的相对两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门襟自动折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筒(2)还包括安装板(25),所述安装板(25)设于本体(21)的底部,所述安装板(25)与本体(21)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安装板(25)上设有安装孔(251),所述安装板(25)设于工作台(1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门襟自动折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针(3)的针尖与第三导槽(24)内侧边缘的垂直距离为3~8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门襟自动折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槽(22)与第二导槽(23)连通处设有第一弧形部(2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门襟自动折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槽(23)与第三导槽(24)连通处设有第二弧形部(27)。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双门襟自动折边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槽(24)的长度小于第一导槽(22)的长度,所述第三导槽(24)的长度小于第二导槽(23)的长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门襟自动折边机,包括机架、拉筒和机针,机架设有工作台,拉筒和机针均设于工作台上,机针位于拉筒的出口一侧,拉筒包括本体,本体上设有依次连通的第一导槽、第二导槽和第三导槽,第一导槽、第二导槽和第三导槽平行设置,第二导槽位于第一导槽的上方,第三导槽位于第一导槽与第二导槽之间,第一导槽和第三导槽分别与第二导槽的相对两端连通。使得工作台上的面料经过拉筒各导槽的导向作用实现折叠,然后经拉筒的出口一侧拉出后在机针处进行缝制即可得到双门襟,可以保证双门襟的一致性,保证了服装的质量,同时,无需人工手动进行折叠,通过拉筒对布料进行快速折叠,提高了加工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黄建明;李燕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佛山市迈迪服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23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641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