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终端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的功能愈发强大,成为帮助人们处理生活各类繁杂事务的最有利帮手,同时,也成为人们生活娱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移动终端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为对其进行保护往往会佩戴保护壳以进行保护,但是保护壳的佩戴会导致移动终端散热性能下降,当移动终端过热时,会产生卡顿甚至自动关机,严重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在现有技术中,解决移动中终端散热不佳的问题是通过散热器进行解决的,但是散热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拆卸手机后盖,安装背夹进行固定,十分繁琐费时。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佩戴保护壳时容易积蓄热量,导致移动终端性能下降,切换散热器时需要进行反复拆装,费时费力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其中,所述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导热窗;
导热层,所述导热层贴合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侧,且覆盖所述导热窗,所述导热层的面积大于所述导热窗的面积。
所述的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其中,所述导热层包括导热部和散热部,所述导热部环绕所散热部设置,所述散热部的形状与所述导热窗的形状相同,所述散热部与所述导热窗的位置相互对应。
所述的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其中,所述导热层与所述壳体贴合的相反一侧设置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的面积大于所述导热层的面积,且所述保护层覆盖所述导热层、贴合固定在所述壳体上。
所述的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其中,所述壳体上与所述导热窗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
所述的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其中,所述散热器包括卡合件,所述卡合件的形状与所述导热窗的形状相同,所述卡合件卡合固定在所述导热窗内。
所述的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其中,所述卡合件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壳体的厚度。
所述的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其中,所述散热器包括制冷件和设置在所述制冷件一侧的鳍片,所述鳍片均匀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鳍片固定设置在所述制冷件与所述壳体贴合的相反一侧。
所述的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其中,所述制冷件包括制冷端和散热端,所述制冷件的制冷端与所述壳体的外侧贴合固定。
所述的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其中,所述制冷件为半导体制冷片。
所述的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其中,所述壳体设置有配合孔,所述配合孔用于配合露出移动终端的摄像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保护壳的壳体上设置导热窗,在导热窗对应的壳体内侧设置有导热层,导热层将移动终端背侧积蓄的热量传导至导热窗对应的位置,从而提高了移动终端背侧热量散失的效率,有效降低移动终端的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上散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散热器中制冷件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至图3中:100、壳体;110、导热窗;120、配合孔;200、导热层;210、导热部;220、散热部;300、保护层;400、散热器;410、卡合件;420、鳍片;430、制冷件;431、制冷端;432、散热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所述“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移动终端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为对其进行保护往往会佩戴保护壳以进行保护,但是保护壳的佩戴会导致移动终端散热性能下降,当移动终端过热时,会产生卡顿甚至自动关机,严重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在现有技术中,解决移动中终端散热不佳的问题是通过散热器进行解决的,但是散热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拆卸手机后盖,安装背夹进行固定,十分繁琐费时。
基于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包括:壳体100,所述壳体100上设置有导热窗110;导热层200,所述导热层200贴合设置在所述壳体100的内侧,且覆盖所述导热窗110,所述导热层200的面积大于所述导热窗110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保护壳的壳体100上设置导热窗110,在导热窗110对应的壳体100内侧设置有导热层200,导热层200将移动终端背侧积蓄的热量传导至导热窗110对应的位置,从而提高了移动终端背侧热量散失的效率,有效降低移动终端的温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壳体100是与现有技术中市面上售卖的保护壳相似的构件,壳体100为凹槽形,包括一个与移动终端背侧尺寸适配的平板,平板的四周设置有用于卡合移动终端侧边的边沿结构,在实际设置时,壳体100可根据移动终端的不同型号设置有多种,在本申请中,壳体100泛指能够匹配不同型号的移动终端的一个大类,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多种适配不同型号移动终端的壳体100都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具体地,在壳体100上设置有导热窗110,导热窗110的形状并不固定,可根据使用及审美需求等设置为多种形状,例如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导热窗110的设置是通过直接在壳体100上进行镂空处理形成的,在传统的保护壳中,移动终端与壳体100之间形成封闭的空间,这是移动终端热量积聚的根源,而设置了导热窗110后,移动终端背侧的热量能够与壳体100外部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因此提高了移动终端在安装保护壳时散热的效率。
在壳体100内部设置有导热层200,导热层200是一片状结构,采用易于导热的材料制成,例如:可采用金属材料进行制作,例如铜、铝等材料,也可以采用非金属材料进行制作,例如导热橡胶、导热硅胶、石墨烯导热层200等等,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导热层采用铜片进行制作,同时,在铜片上镀设一层石墨烯,石墨烯的辅助铜片进行热传导,实现更佳的热传导效果。当采用金属材料进行制作时,可通过冲压的制作工艺将导热层200制作成0.3mm厚度的片体,贴覆在壳体100的内侧,而当采用非金属材料进行制作时,可控制厚度在0.2mm,因此导热层200的加入几乎不会占用壳体100内的空间,即不会影响移动终端的正常安装。
具体地,导热层200在实际设置时可设置为不同的形状,可以是规则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例如可按移动终端的形状进行定制,针对移动终端中发热严重的区域进行覆盖,以确保移动终端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窗口与散热器400进行热交换,提高热交换的效率。同时,导热层200还可设置成图1所示的带有缺口的样式,避免与移动终端的摄像头之间形成干涉。
当进行使用时,移动终端的背侧产生热量,由于产生热量的位置与导热层200贴合的位置对应,因此热量被传导到导热层200上,而导热层200的面积大于导热窗110,暴露在导热窗110位置的导热层200可以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当对应导热窗110位置的导热层200与空气热交换温度降低后,导热层200其它位置的热量又不断平均到导热窗110对应的导热层200的位置,从而实现持续不断的热交换过程。
更加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导热层200还包括导热部210和散热部220,其中导热部210围绕散热部220进行设置,散热部220的形状与导热窗110的形状相同,在实际进行设置时,散热部220的位置与导热窗110的位置对应贴合,导热部210贴合在壳体100上导热窗110周围的位置,从而形成上述的导热层200装配,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导热层200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材料进行制作,例如:导热部210可采用传导温度性能更佳的材料进行制作,散热部220可采用散热性能更佳的材料进行制作,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导热部210采用铜片进行制作,散热部220与导热部210的轮廓通过粘接剂粘合,散热部220采用导热橡胶进行制作,由于导热橡胶的散热性能优于铜,因此能够实现更高的热交换效率。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该壳体100上还可设置散热器400,散热器400与壳体100之间通过可拆卸的结构进行连接,散热器400的作用是加速热量的散失效果,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400对应壳体100上导热窗110的位置进行设置,有效提升导热层200转移壳体100内移动终端上积聚的热量。
具体地,如图3所示,散热器400上设置有卡合件410,卡合件410的形状与导热窗110的形状相同,例如,当导热窗110设置为图2所示的正方形开口时,卡合件410设置为与导热窗110长宽尺寸相同的正方形,同时,卡合件410的高度大于等于导热窗110所在的壳体100的厚度,因此在对散热器400进行安装时,将卡合件410对准导热窗110所在的位置用力按下,即可实现散热器400的装配,在此种情况下,散热器400能够实现简便安装或拆卸的效果,当用户无需使用时,可以快速拆卸实现散热器400的收纳,大概用户急需对移动终端进行降温时,也可快速进行散热器400的安装,十分便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实施方式中,导热窗110也可不设置开口,而是将导热窗110的区域采用利于散热的材料制成,同样可以取得传导热量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与导热窗110相互对应的,散热器400与壳体100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采用粘贴的形式进行实现,例如在壳体100内埋覆磁性材料,在散热器400与壳体100贴合的一侧设置磁铁,则同样能够实现安装散热器400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提高散热器400的安装稳定性,还可在卡合件410朝向壳体100的一侧设置纳米胶,当散热器400安装到壳体100上时,纳米胶的一侧与导热层200相互贴合,不影响导热的同时还可实现进一步的固定,在实际设置时,上述卡合件410同样采用利于导热的材料进行制作,以便于将导热层200上的热量传输到散热器400中,实现热量交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实施方式中,在散热器400上设置有制冷件43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制冷件430可采用半导体制冷片,该半导体制冷片的结构包括n型半导材料和p型半导材料,其二者相互联结,形成热电偶对,当对该热电偶对进行电流输送时,n型半导材料和p型半导材料之间会形成热量转移,热量从制冷片的一端转移到另一端,从而产生温差,即形成制冷片的制冷端431和散热端432,制冷端431温度的热量经电流作用转移到散热端432一侧,在电流的持续供给状态下,制冷端431与散热端432的温差不断扩大,在该过程中,n型半导体材料端与p型半导体材料端之间的热量也会通过空气和材料自身的传导性能进行逆向热传递,当制冷端431和散热端432的温度达到一定温差后,两种热传递的量相等,即形成一个平衡点,此时正逆向热传递相互抵消,制冷端431和散热端432的温度不会发生变化。
在散热器400中,还设置有鳍片420,鳍片420设置在制冷件430的一侧,具体为制冷件430上散热端432的一侧,鳍片420采用易于导热效果的材料制成,例如铜、铝等,鳍片420呈平行排列的形式设置在壳体100内部,鳍片420之间设置有预定间隔,以便于空气流通到相邻鳍片420之间,形成热交换。
在本实施例中,鳍片420可采用cnc(数控铣床)进行制作,将鳍片420铣削至一定厚度的同时,规范相邻鳍片420的大小,以实现使散热器400形成一定的形状,适配用电器的同时缩小占用的空间,以满足用电器所需的便携性的使用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鳍片420还可采用冲压的方式进行制作,将铜片或铝片通过冲压的方式制作成厚度极薄的薄片,从而可进一步缩小鳍片420之间设置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相对更薄的鳍片420上的热量更多集中在鳍片420的表面,因此能够实现与空气更快速热交换的效果,同时,在单位面积上,更薄的鳍片420能设置更多的层次,从而达到进一步增大与空气接触面积的效果,有效提高散热效率。
通过上述鳍片420的散热作用,可将制冷件430中散热端432的热量与空气进行交换,多个鳍片420的设置增大了散热端432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更佳的散热效果,在实际设置时,在鳍片42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镂空设置,从而便于空气在多个相邻鳍片420之间进行流通,实现更佳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散热器400上还应设置电源端口,电源端口优选设置为type-c数据端口,或type-a数据端口,从而便于用户通过数据线进行供电,电源端口设置在散热器400长度方向的上侧或下侧,从而在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过程中,连接的数据线不会影响到用户的操作,在实际使用时,用户可通过数据线将电源端口和外置电源进行连接,从而实现对制冷件430的开启,其中,外置电源可以是家用电源、移动电源或其它具有电力储存功能的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上述壳体100上还设置有配合孔120,配合孔120的形状与移动终端相机的形状相同,当移动终端与壳体100之间卡合适配后,移动终端上的相机能够通过配合孔120实现裸露,从而对相机实现保护作用的同时还不会影响相机的正常使用,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壳体100上还设置有与移动终端按钮相互适配的配合结构,这些配合结构对按键实现保护的同时,也不会影响到按键的正常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该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导热窗;导热层,所述导热层贴合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侧,且覆盖所述导热窗,所述导热层的面积大于所述导热窗的面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保护壳的壳体上设置导热窗,在导热窗对应的壳体内侧设置有导热层,导热层将移动终端背侧积蓄的热量传导至导热窗对应的位置,从而提高了移动终端背侧热量散失的效率,有效降低移动终端的温度。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1.一种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导热窗;
导热层,所述导热层贴合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侧,且覆盖所述导热窗,所述导热层的面积大于所述导热窗的面积;
所述壳体上与所述导热窗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层包括导热部和散热部,所述导热部环绕所散热部设置,所述散热部的形状与所述导热窗的形状相同,所述散热部与所述导热窗的位置相互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层与所述壳体贴合的相反一侧设置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的面积大于所述导热层的面积,且所述保护层覆盖所述导热层、贴合固定在所述壳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卡合件,所述卡合件的形状与所述导热窗的形状相同,所述卡合件卡合固定在所述导热窗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件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壳体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制冷件和设置在所述制冷件一侧的鳍片,所述鳍片均匀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鳍片固定设置在所述制冷件与所述壳体贴合的相反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件包括制冷端和散热端,所述制冷件的制冷端与所述壳体的外侧贴合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件为半导体制冷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散热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置有配合孔,所述配合孔用于配合露出移动终端的摄像头。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