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护壳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32

本申请涉及终端设备与拍摄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保护壳。
背景技术
::随着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更新,手机成为当今生活、工作中所必不可少的电子产品。为了适应广大消费者的需求,现有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以具有拍摄功能的手机为例,从之前的后置摄像头发展到当今的前、后双置摄像头,方便人们通过手机利用后置摄像头进行拍摄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前置摄像头进行自拍(又称前置自拍)。当前的手机一般仅设有后置闪光灯,该后置闪光灯设置于后置摄像头附近并用于后置拍摄时的补光,但其只能辅助后置摄像头拍摄,在光线不佳的情况下利用手机前置摄像头自拍,由于没有闪光灯的补光效果,人脸会偏暗而成像不佳。为了增强在暗光环境下的自拍效果,业界研发出了自带电池或者可插接手机进行供电的保护壳,通过该保护壳自带的补光灯实现前置摄像头拍摄时的补光。但是,补光灯占据空间较大,导致保护壳体积较大,不利于用户持握,并且会消耗电能,导致自身发热,不仅不利于手机本体散热,反而会将自身热量传导给手机,容易影响手机正常运行。尤为重要的是,保护壳内置有补光灯及相关电子器件,抗摔性能不高,作为手机保护壳反而需要特别保护。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保护壳,以解决现有保护壳不利于手机等拍摄终端执行前置拍摄时的补光的问题。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保护壳,贴合于拍摄终端外侧,包括:壳本体,设置有出光孔,所述壳本体贴合于拍摄终端的背面,所述出光孔与拍摄终端的后置闪光灯对齐;所述壳本体的边缘部沿拍摄终端的至少一侧边外围设置,允许光从壳本体的边缘部朝向拍摄终端的正面引导。可选地,所述保护壳还包括反射层,设置于所述壳本体背向所述拍摄终端的一侧面上。可选地,壳本体掺杂有导光体,用于将光朝向壳本体的边缘部引导。可选地,所述导光体为光导纤维。可选地,壳本体设有与后置闪光灯对齐的聚光透镜,并在聚光透镜的聚光路径上设有第一反射面,用于将光朝向壳本体的边缘部引导。可选地,拍摄终端设有前置摄像头,壳本体还设有第二反射面,用于将传导至壳本体的边缘部的光朝向前置摄像头的拍摄区域反射。可选地,第二反射面为菲涅尔反射面,菲涅尔反射面呈倾斜状,该菲涅尔反射面的一端位于壳本体的边缘部的最外侧,该菲涅尔反射面的另一端位于壳本体背向拍摄终端的表面。可选地,所述菲涅尔反射面为阶梯型倾斜反射面。可选地,所述菲涅尔反射面为漫反射面,其设置有凹凸不平的凸起或者磨砂颗粒。可选地,保护壳还包括导光侧壁,设置于壳本体的边缘部,且朝向拍摄终端的正面延伸,并覆盖拍摄终端的至少一侧边。基于上述,本申请设置保护壳的壳本体的边缘部沿拍摄终端的至少一侧边外围设置,后置闪光灯发出的光具有发散性,其发出的光可以传导至壳本体内,并从壳本体的边缘部朝向拍摄终端的正面传导,从而能够实现前置自拍的补光,有利于增强暗光环境下的前置自拍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拍摄终端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保护壳与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配合后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保护壳与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配合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的保护壳沿a-a方向的局部结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考虑到现有技术中,手机在没有前置闪光灯时,使用前置摄像头拍摄、成像的效果较差的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由于手机配置前置闪光灯需要一定的成本,且已经出厂的手机也无法配置前置闪光灯,无法通过改变硬件设备来解决。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成本较低且实现较为便捷、有效的补光手机壳。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尤其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各个实施例及其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和简化描述,而非指示或暗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图2和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保护壳与拍摄终端配合的结构示意图。该保护壳的作用之一是罩设于拍摄终端外侧,保护拍摄终端的外观以及提高抗摔、抗冲击能力。拍摄终端具有前后双摄功能,具体可以为智能手机、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或平板电脑)、便捷式媒体播放器(portablemediaplayer,pmp)、导航装置等移动设备,也可以为可佩戴于肢体或者嵌入于衣物、首饰、配件等中的可穿戴设备。后续描述中将以图1至图3所示的智能手机为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除了特别用于移动目的的元件之外,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固定类型的电子设备。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拍摄终端10的背面设置有相临近的后置摄像头11和后置闪光灯12,其正面,即拍摄终端10的显示面设置有前置摄像头13,而未设置有闪光灯。拍摄终端10利用后置摄像头11进行拍摄,采用前置摄像头13进行自拍(又称前置自拍)。保护壳20主要包括壳本体21,该壳本体21设置有出光孔211。在保护壳20罩设于拍摄终端10外侧的状态下,壳本体21贴合于拍摄终端10的背面,出光孔211与拍摄终端10的后置闪光灯12对齐;壳本体21的边缘部21a沿拍摄终端10的至少一侧边外围设置,例如,一并结合图2和图3所示,壳本体21的上、下、左、右四个边缘部21a分别沿着拍摄终端10的上、下、左、右四个侧边的外围设置。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为了适应各种品牌型号的手机等拍摄终端10,保护壳20也相应设计与各种品牌型号相适配的尺寸,主要是壳本体21的尺寸,包括出光孔211的位置、形状与尺寸。后置闪光灯12发出的光具有发散性,其发出的光朝向四周发散,可以通过出光孔211的侧壁传导进入壳本体21的内部,并在壳本体21的内部朝向壳本体21的上、下、左、右四个边缘部21a传导,并最终从四个边缘部21a朝向拍摄终端10的正面出射,从而能够实现前置自拍的补光,有利于增强暗光环境下的前置自拍效果。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无需拍摄终端10配置前置闪光灯,无需拍摄终端10通过改变自身硬件设备来实现自拍补光,成本低。在一实现中,请参阅图3,保护壳20还包括四个导光侧壁22,分别与壳本体21的上、下、左、右四个边缘部21a相配合,且朝向拍摄终端10的正面延伸。在保护壳20罩设于拍摄终端10外侧的状态下,四个导光侧壁22分别覆盖拍摄终端10的四个侧边。导光侧壁22的主要作用之一是贴合拍摄终端10侧边之外,保护侧边外观以及提高抗摔、抗冲击能力。除此之外,后置闪光灯12发出的光从壳本体21的边缘部21a传入导光侧壁22之后,由于导光侧壁22朝向拍摄终端10的正面延伸,因此可以有利于将光朝向拍摄终端10的正面引导并出射,进一步提高前置自拍的补光效果。导光侧壁22的设置数量并不限于前述四个,可以根据拍摄终端10的结构设计予以适应性设置。例如,对于可吸附触控笔的拍摄终端10,其中一侧边设置有磁性吸附区,则保护壳20可以不设置对应该侧边的导光侧壁22。又例如,考量到前置摄像头13通常临近设置于拍摄终端10的上侧边,前置摄像头13与拍摄终端10的下侧边距离较远,则保护壳20可以不设置对应该下侧边的导光侧壁22。另外,导光侧壁22与壳本体21可采用相同材料和/或同一工序制备而成,即,保护壳20可以为一体成型件,例如采用注塑成型或者压塑成型工艺制备。保护壳20为高导光性透明壳体,所谓高导光性应理解为在可制备前提下保护壳20具有最高的导光性,导光性越高,从拍摄终端10正面出射的光量越高,补光效果越好。在一实现中,保护壳20内掺杂有导光体,用于引导光朝向预定方向传导。例如,壳本体21内的导光体,引导光朝向壳本体21的边缘部21a传导,边缘部21a内的导光体引导光朝向导光侧壁22传导;导光侧壁22内的导光体,引导光朝向拍摄终端10的正面传导。在另一实现中,保护壳20(即壳本体21和/或导光侧壁22)本身就是导光体,而非其主体内部掺杂有导光体。导光体具体为光导纤维,或者其他具有前述功用的光导件。在前述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壳20还可以设置有反射层(图1至图3中未示出),该反射层(又称光反射层)设置于保护壳20背向拍摄终端10的一侧面上,即设置于保护壳20的外侧。具体地,该反射层可以设置于壳本体21和/或导光侧壁22的外侧。反射层的光反射面朝向拍摄终端10,用于将朝向保护壳20外部传导的光反射折回保护壳20(壳本体21和/或导光侧壁22)内部,避免光从保护壳20的其他方向及位置出射,进一步有利于将光朝向拍摄终端10的正面引导并出射,提高前置自拍的补光效果。另外,光反射面设置于反射层的内侧,不会受到用户持握拍摄终端10的影响,不会产生磨损或者刮花等损伤,光反射效果稳定。请一并结合图1至图4所示,壳本体21设置有与后置闪光灯12对齐的聚光透镜212,另外,壳本体21在聚光透镜212的聚光路径上设有第一反射面213。请参阅图4中箭头所示的方向,聚光透镜212用于将后置闪光灯12发散的光聚拢,并朝向第一反射面213引导;第一反射面213用于将传导至其上的光朝向壳本体21的边缘部21a引导。在一实现中,聚光透镜212可以为凹透镜,例如装配于壳本体21上的微型玻璃透镜,或者与壳本体21一体成型的塑料凹形透镜。如图4所示,壳本体21还可以设置有第二反射面214,具体可以设置于壳本体21的边缘部21a,用于将光朝向拍摄终端10正面的上侧边引导。具体地,拍摄终端10的前置摄像头13通常设置于显示屏幕的上部,即拍摄终端10正面的上侧边,因此,第二反射面214将光朝向拍摄终端10正面的上侧边引导,更加有利于前置自拍的补光。应理解,壳本体21的边缘部21a是凸出于拍摄终端10侧边的结构,该凸出的结构可以视为装配导光侧壁22的区域,其具有一定程度的尺寸,因此具备设置第二反射面214的条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反射面214可以为菲涅尔反射面,第二反射面214通过设置于壳本体21中的反射材料形成,反射材料与壳本体21的临界面形成菲涅尔反射面。菲涅尔反射面所采用的光学反射原理及规律可参阅本领域公知常识,此处不予以赘述。参阅图4所示,所述菲涅尔反射面214呈倾斜状,该菲涅尔反射面214的一端位于壳本体21的边缘部21a的最外侧,该菲涅尔反射面214的另一端位于壳本体21背向拍摄终端10的表面。在一实现中,请参阅图4所示,所述菲涅尔反射面214可以为漫反射面,即不规则散射面。为实现该漫反射面,菲涅尔反射面214可以通过在表面上设置例如多个凹凸不平的凸起,或者磨砂颗粒予以实现。在另一实现中,菲涅尔反射面214可以为阶梯型倾斜反射面,所述阶梯型倾斜反射面的台阶由顶部至下部(即沿光传导的反方向)依次变小。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不同实施例中具有同样命名的部件、特征、要素可能具有相同含义,也可能具有不同含义,其具体含义需以其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的解释或者进一步结合该具体实施例中上下文进行确定。另外,尽管本文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文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术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再者,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中有相反的指示。术语“或”和“和/或”被解释为包括性的,或意味着任一个或任何组合。因此,“a、b或c”或者“a、b和/或c”意味着“以下任一个:a;b;c;a和b;a和c;b和c;a、b和c”。仅当元件、功能、步骤或操作的组合在某些方式下内在地互相排斥时,才会出现该定义的例外。尽管已经相对于一个或多个实现方式示出并描述了本申请,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对本说明书和附图的阅读和理解将会想到等价变型和修改。本申请包括所有此修改和变型,并且由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支撑。即,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例如各实施例之间技术特征的结合,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

1.一种保护壳,贴合于拍摄终端外侧,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本体,设置有出光孔,所述壳本体贴合于所述拍摄终端的背面,所述出光孔与所述拍摄终端的后置闪光灯对齐;

所述壳本体的边缘部沿所述拍摄终端的至少一侧边外围设置,允许光从所述壳本体的边缘部朝向所述拍摄终端的正面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还包括反射层,设置于所述壳本体背向所述拍摄终端的一侧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本体内掺杂有导光体,用于将光朝向所述壳本体的边缘部引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体为光导纤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本体设有与所述后置闪光灯对齐的聚光透镜,所述壳本体在所述聚光透镜的聚光路径上设有第一反射面,用于将光朝向所述壳本体的边缘部引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拍摄终端的正面设置有前置摄像头,所述壳本体还设有第二反射面,用于将传导至所述壳本体的边缘部的光朝向前置摄像头的拍摄区域反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为菲涅尔反射面,所述菲涅尔反射面呈倾斜状,其一端位于所述壳本体的边缘部的最外侧,另一端位于所述壳本体背向所述拍摄终端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菲涅尔反射面为阶梯型倾斜反射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菲涅尔反射面为漫反射面,其设置有凹凸不平的凸起或者磨砂颗粒。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还包括导光侧壁,设置于所述壳本体的边缘部,且朝向所述拍摄终端的正面延伸,并覆盖所述拍摄终端的至少一侧边。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保护壳,其壳本体的边缘部沿拍摄终端的至少一侧边外围设置,后置闪光灯发出的光具有发散性,其发出的光可以传导至壳本体内,并从壳本体的边缘部朝向拍摄终端的正面传导,从而能够实现前置自拍的补光,有利于增强暗光环境下的前置自拍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刘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0.22
技术公布日:2021.0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648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