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36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机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飞行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飞行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飞行器除了用于人们日常出行以外,还可用于消防救援,特别是高层救援,社会治安,方便于民警辖区巡逻,农林鱼副牧的辖区巡逻和农药播撒,医疗救护以及旅游业等等,因此研发出一款性能优良的飞行器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传统的飞行器有旋翼飞机、固定翼飞机以及涵道飞机,旋翼飞机的续航里程短,速度较慢,不适合用于远程交通,固定翼飞机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因为固定翼飞机都需要具有跑道的机场,来供固定翼飞机进行起飞和降落,并且对起降场地要求相对比较苛刻,现有的涵道飞机的涵道推进器都是固定不动的设置在机身上,导致涵道推进器所产生的推力的方向始终为一个方向,从而使飞机在运行的过程中能耗较大,减少了飞机的电池或者燃料消耗的时间。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飞行器的能耗较大,续航里程短以及对起降场地要求比较苛刻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飞行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飞行器的能耗较大,续航里程短以及对起降场地要求比较苛刻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飞行器,包括:

机身,所述机身在空气中飞行时,所述机身在远离地面一侧的空气流速大于所述机身在靠近地面一侧的空气流速;

推进器,所述机身的前方在靠近地面的一侧间隔并排设置有两个所述推进器,所述机身的后方在远离地面的一侧间隔并排设置有两个所述推进器,各个所述推进器均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机身上;

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设置在所述机身的内部,所述机身前方的所述推进器与所述机身后方的所述推进器通过所述连杆组件一一对应可转动连接,并且所述连杆组件能够使各个所述推进器绕所述机身进行水平与竖直方向的旋转。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的,还包括贯穿所述机身前方的第一转轴以及贯穿所述机身后方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平行并排设置,所述机身前方的两个所述推进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上,并且所述机身前方的两个所述推进器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能够绕所述机身进行旋转,所述机身后方的两个所述推进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转轴上,并且所述机身后方的两个所述推进器通过所述第二转轴能够绕所述机身进行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两组液压油缸组以及与所述液压油缸组可转动连接的多个拉杆,每组所述液压油缸组均包括两个液压油缸,并且两个所述液压油缸的活塞杆分别与所述机身前后的两个所述推进器通过所述拉杆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每组所述液压油缸组中的一个所述液压油缸通过所述拉杆与所述机身前方的所述推进器可转动连接,并且所述拉杆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的下方,另一个所述液压油缸通过所述拉杆与所述机身后方的所述推进器可转动连接,并且所述拉杆连接在所述第二转轴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机身上设置有用于供人员进行乘坐的机舱。

进一步的,所述推进器为涵道电动风扇推进器或者为涵道涡轮风扇推进器。

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机身后方的尾翼,并且所述尾翼设置在远离地面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尾翼的形状为v型或者为t型。

进一步的,所述机身与所述尾翼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机身的材质为碳纤维。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飞行器,包括机身、推进器以及连杆组件,机身在空气中飞行时,机身在远离地面一侧的空气流速大于机身在靠近地面一侧的空气流速,机身的前方在靠近地面的一侧间隔并排设置有两个推进器,机身的后方在远离地面的一侧也间隔并排设置有两个推进器,各个推进器均可转动的连接在机身上,连杆组件设置在机身的内部,机身前方的推进器与机身后方的推进器通过连杆组件一一对应可转动连接,并且连杆组件能够使各个推进器绕机身进行水平与竖直方向的旋转。如此设置,机身本身就起到了一个机翼的作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机翼的设置,大大的降低了飞行器整体的重量以及体积,延长了电池或者燃料的消耗时间,提升了飞行器的续航时间,同时也解决了停放飞行器占用公共空间过大的问题,机身取消了控制翼面,只需要控制机身前后四个推进器的推力大小以及倾转角度,则可以实现对机身的飞行姿态进行控制,当飞行器处于停止状态时,四个推进器均处于与水平地面垂直的状态,各个推进器的尾部与地面接触,从而使机身平稳的停在地面上,飞行器起飞的初期,四个推进器与地面之间产生竖直向上的推力将机身推离地面,飞行器起飞的中期,当向前行驶的速度不足以形成机身所需要的升力时,四个推进器均向前倾转,推动机身保持高度向前加速,飞行器起飞的末期,当机身上升到安全高度时,四个推进器均继续向前倾转且与地面呈水平方向,各个推进器共同为机身提供向后的推力,而不再提供升力,此时机身已获得了足够的速度来维持其升力,此时所有的推进器均可以以半功率运行,以节省能耗,大大延长了飞行器的续航时间,而且各个推进器能够绕机身进行水平与竖直方向的旋转,使飞行器实现垂直起降,能够停在各类平台上,无需任何跑道;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飞行器的能耗较大,续航里程短以及对起降场地要求比较苛刻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飞行器停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飞行器起飞中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飞行器起飞末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各个推进器连接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各个推进器连接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

1、机身;2、推进器;3、连杆组件;4、第一转轴;5、第二转轴;6、拉杆;7、液压油缸;8、活塞杆;9、机舱;10、尾翼;11、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飞行器;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飞行器的能耗较大,续航里程短以及对起降场地要求比较苛刻的问题。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请参阅图1-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飞行器,包括机身1、推进器2以及连杆组件3,机身1的材质以及机身1的形状均可以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进行设定,本实施例中机身1的材质优选为碳纤维,因为碳纤维具有高强度、高刚性、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抗蠕变、传热和热膨胀系数小以及质量轻等一系列优异性能,机身1上还设置有用于供人员进行乘坐的机舱9,推进器2可以为涵道电动风扇推进器,也可以为涵道涡轮风扇推进器,由于涵道电动风扇推进器以及涵道涡轮风扇推进器已经是现有技术,固本文不再进行详细赘述,机身1在空气中飞行时,机身1在远离地面一侧的空气流速大于机身1在靠近地面一侧的空气流速,机身1的前方在靠近地面的一侧间隔并排设置有两个推进器2,机身1的后方在远离地面的一侧也间隔并排设置有两个推进器2,各个推进器2均可转动的连接在机身1上,四个推进器2的上下布局,能够保证四个推进器2的进排气互不干扰,使飞行器的性能达到最优化,连杆组件3设置在机身1的内部,机身1前方的推进器2与机身1后方的推进器2通过连杆组件3一一对应可转动连接,并且连杆组件3能够使各个推进器2绕机身1进行水平与竖直方向的旋转。

如此设置,机身1本身就起到了一个机翼的作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机翼的设置,大大的降低了飞行器整体的重量以及体积,延长了电池或者燃料的消耗时间,提升了飞行器的续航时间,同时也解决了停放飞行器占用公共空间过大的问题,机身1取消了控制翼面,只需要控制机身1前后四个推进器2的推力大小以及倾转角度,则可以实现对机身1的飞行姿态进行控制,当飞行器处于停止状态时,四个推进器2均处于与水平地面垂直的状态,各个推进器2的尾部与地面接触,从而使机身1平稳的停在地面上,飞行器起飞的初期,四个推进器2与地面之间产生竖直向上的推力将机身1推离地面,飞行器起飞的中期,当向前行驶的速度不足以形成机身1所需要的升力时,四个推进器2均向前倾转,推动机身1保持高度向前加速,飞行器起飞的末期,当机身1上升到安全高度时,四个推进器2均继续向前倾转且与地面呈水平方向,各个推进器2共同为机身1提供向后的推力,而不再提供升力,此时机身1已获得了足够的速度来维持其升力,此时所有的推进器2均可以以半功率运行,以节省能耗,大大延长了飞行器的续航时间,而且各个推进器2能够绕机身1进行水平与竖直方向的旋转,使飞行器实现垂直起降,能够停在各类平台上,无需任何跑道;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飞行器的能耗较大,续航里程短以及对起降场地要求比较苛刻的问题。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转轴4贯穿机身1的前方,第二转轴5贯穿机身1的后方,第一转轴4与第二转轴5平行并排设置,机身1前方的两个推进器2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第一转轴4上,并且机身1前方的两个推进器2通过第一转轴4能够绕机身1进行旋转,机身1后方的两个推进器2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第二转轴5上,并且机身1后方的两个推进器2通过第二转轴5能够绕机身1进行旋转。

更具体的实施方式,连杆组件3包括两组液压油缸组以及与液压油缸组可转动连接的多个拉杆6,每组液压油缸组均包括两个液压油缸7,并且两个液压油缸7的活塞杆8分别与机身1前后的两个推进器2通过拉杆6可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液压油缸7的活塞杆8与拉杆6通过销轴11实现可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推进器2与拉杆6通过销轴11实现可转动连接,由于液压油缸7已经是现有技术,故本文不再进行详细赘述。

更具体的实施方式,每组液压油缸组中的一个液压油缸7通过拉杆6与机身1前方的推进器2可转动连接,并且拉杆6连接在第一转轴4的下方,另一个液压油缸7通过拉杆6与机身1后方的推进器2可转动连接,并且拉杆6连接在第二转轴5的上方。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机身1的后方还固定连接有尾翼10,并且尾翼10设置在远离地面的一侧,如此设置,尾翼10的设计能够保持机身1整体气动布局的静稳定性以及偏航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机身1与尾翼10优选为一体式结构,尾翼10的形状可以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进行设定,本实施例中尾翼10的形状可以为v型,也可以为t型,当然,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情况,也可以将机身1后面的尾翼10去除,从而达到更加小巧轻量化的目的,进一步的提高了飞行器的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身(1),所述机身(1)在空气中飞行时,所述机身(1)在远离地面一侧的空气流速大于所述机身(1)在靠近地面一侧的空气流速;

推进器(2),所述机身(1)的前方在靠近地面的一侧间隔并排设置有两个所述推进器(2),所述机身(1)的后方在远离地面的一侧间隔并排设置有两个所述推进器(2),各个所述推进器(2)均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机身(1)上;

连杆组件(3),所述连杆组件(3)设置在所述机身(1)的内部,所述机身(1)前方的所述推进器(2)与所述机身(1)后方的所述推进器(2)通过所述连杆组件(3)一一对应可转动连接,并且所述连杆组件(3)能够使各个所述推进器(2)绕所述机身(1)进行水平与竖直方向的旋转;

还包括贯穿所述机身(1)前方的第一转轴(4)以及贯穿所述机身(1)后方的第二转轴(5),所述第一转轴(4)与所述第二转轴(5)平行并排设置,所述机身(1)前方的两个所述推进器(2)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4)上,并且所述机身(1)前方的两个所述推进器(2)通过所述第一转轴(4)能够绕所述机身(1)进行旋转,所述机身(1)后方的两个所述推进器(2)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转轴(5)上,并且所述机身(1)后方的两个所述推进器(2)通过所述第二转轴(5)能够绕所述机身(1)进行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3)包括两组液压油缸组以及与所述液压油缸组可转动连接的多个拉杆(6),每组所述液压油缸组均包括两个液压油缸(7),并且两个所述液压油缸(7)的活塞杆(8)分别与所述机身(1)前后的两个所述推进器(2)通过所述拉杆(6)可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液压油缸组中的一个所述液压油缸(7)通过所述拉杆(6)与所述机身(1)前方的所述推进器(2)可转动连接,并且所述拉杆(6)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4)的下方,另一个所述液压油缸(7)通过所述拉杆(6)与所述机身(1)后方的所述推进器(2)可转动连接,并且所述拉杆(6)连接在所述第二转轴(5)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1)上设置有用于供人员进行乘坐的机舱(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器(2)为涵道电动风扇推进器或者为涵道涡轮风扇推进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机身(1)后方的尾翼(10),并且所述尾翼(10)设置在远离地面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10)的形状为v型或者为t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1)与所述尾翼(10)为一体式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1)的材质为碳纤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飞行器,涉及航空机械技术领域。包括机身、推进器以及连杆组件,机身在空气中飞行时,机身在远离地面一侧的空气流速大于机身在靠近地面一侧的空气流速,机身的前方在靠近地面的一侧间隔并排设置有两个推进器,机身的后方在远离地面的一侧也间隔并排设置有两个推进器,各个推进器均可转动的连接在机身上,连杆组件设置在机身的内部,机身前方的推进器与机身后方的推进器通过连杆组件一一对应可转动连接,并且连杆组件能够使各个推进器绕机身进行水平与竖直方向的旋转;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飞行器的能耗较大,续航里程短以及对起降场地要求比较苛刻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刘畅;刘思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刘畅
技术研发日:2020.10.26
技术公布日:2021.06.2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677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