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特别涉及一种无人机。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其包括有机身和连接于机身的尾翼。目前,相关技术中的无人的机身和尾翼通常呈一体结构设置,两者无法进行拆卸。如此使得在无人的尾翼发生损坏时,需要对无人机整体进行维修更换,导致降低了对无人机维护的便利性。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无人机,旨在提高对无人机维护的便利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无人机包括:机身;机翼,所述机翼设有所述机身;以及尾翼,所述尾翼的部分插入所述机身内,且插入所述机身内的所述尾翼可拆卸连接地连接于所述机身。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定义所述机身具有呈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机身的上表面设有安装孔;所述尾翼安装于所述机身的上表面,所述尾翼面向所述机身的表面设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插入所述安装孔内,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机身。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贯穿所述机身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机身的下表面设有锁扣;所述安装柱远离所述尾翼的一端由所述安装孔穿出至外界并设有扣槽,所述锁扣扣入所述扣槽内,使所述安装柱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机身。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机身的下表面形成安装区域,所述机身位于所述安装区域内的下表面呈平面设置,所述锁扣设于所述安装区域内。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机身的上表面还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和所述安装孔呈间隔分布;所述尾翼面向所述机身的表面设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插入所述限位孔内。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机身的上表面还设有安装槽,所述限位孔和所述安装孔设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所述尾翼的部分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内,并抵接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和槽侧壁。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机身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嵌设有插口,所述机身面向所述安装槽之槽底壁的表面设有插头,所述插头插接于所述插口,使所述尾翼和所述机身电性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尾翼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部分插入所述机身内,且插入所述机身内的所述主体部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机身;和两个翼臂,两个所述翼臂设于所述主体部,且两个所述翼臂和所述主体部为一体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翼臂呈v型、t型或者倒t型状。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机身设有飞机控制模块,所述尾翼设有伺服器控制模块,所述伺服器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尾翼内的伺服器的动作,并和所述飞机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无人机将尾翼设置为可拆卸地连接于机身,使得尾翼在发生损坏时,可以将该尾翼从机身上拆卸下来以便对其进行维修更换,从而提高了对无人机维护的便利性。进一步地,尾翼用于连接于机身的部分插入机身内,如此可以增大尾翼和机身之间的抵接面积而提高机身对尾翼的限位作用,从而提高了该尾翼安装的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无人机一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无人机的另一视角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1中无人机的机身和尾翼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图1中无人机的尾翼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机身50尾翼11安装孔51安装柱12锁扣511扣槽13限位孔53限位柱15安装槽55插头17插口57主体部30机翼59翼臂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无人机。请结合参考图1、图2以及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无人机包括机身10、机翼30以及尾翼50;其中,机翼30设于机身10;尾翼50的部分插入机身10内,且插入机身10内的尾翼50可拆卸连接地连接于机身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机身10主要可以用于将无人机各个部分联接成一个整体,起到连接和支撑作用。同时,机身10内部可以装载必要的控制机件,设备和燃料等。机翼30主要可以用于在无人机起飞时产生升力,以助无人机起飞,其可以连接于机身10的左右两侧。同时,在无人机的飞行过程中,机翼30也能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尾翼50主要可以用于控制无人机的俯仰、偏航和倾斜等动作,以改变无人机的飞行姿态。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无人机将尾翼50设置为可拆卸地连接于机身10,使得尾翼50在发生损坏时,可以将该尾翼50从机身10上拆卸下来以便对其进行维修更换,从而提高了对无人机维护的便利性。进一步地,尾翼50用于连接于机身10的部分插入机身10内,如此可以增大尾翼50和机身10之间的抵接面积而提高机身10对尾翼50的限位作用,从而提高了该尾翼50安装的稳定性。请结合参考图3、图4以及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定义机身10具有呈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机身10的上表面设有安装孔11;尾翼50安装于机身10的上表面,尾翼50面向机身10的表面设有安装柱51,安装柱51插入安装孔11内,并可拆卸地连接于机身10。可以理解,尾翼50安装于机身10的上表面,通过机身10的上表面可以对尾翼50进行抵接支撑,增加尾翼50和机身10的接触面积;同时,尾翼50也可以在自身的重力向下紧贴于机身10,从而能够提高尾翼50安装的稳定性。而尾翼50由设于尾翼50下方的安装柱51插设于安装孔11,简化了尾翼50和机身10的插接结构,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其中,安装柱51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正方形或者长方形,以使得该安装柱51的形状较为规则而便于成型制造,安装孔11的形状保证与安装柱51的形状相适配即可。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该尾翼50也可以是安装于机身10后端的端面,并可以是机身10后端的端面设有和尾翼50相适配容置槽,尾翼50的部分直接嵌设于该容置槽内。请结合参考图4、图5以及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安装孔11贯穿机身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机身10的下表面设有锁扣12;安装柱51远离尾翼50的一端由安装孔11穿出至外界并设有扣槽511,锁扣12扣入扣槽511内,使安装柱51可拆卸地连接于机身10。可以理解,通过锁扣12扣入安装柱51的扣槽511内即可完成安装柱51和机身10的固定,通过锁扣12脱离于安装柱51的扣槽511即可完成安装柱51和机身10的拆卸。如此简化了尾翼50和机身10的拆装过程,从而能够大幅度提高对尾翼50维护的效率。其中,锁扣12扣入扣槽511内实现固的原理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锁扣12的工作原理,故在此对锁扣12不作详述。而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对尾翼50的锁紧固定效果,安装柱5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等,此时锁扣12和安装柱51的数量相同、且位置对应即可。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安装柱51在穿过安装孔11后也可以是通过螺钉连接于机身10;亦或者是,安装孔11呈未贯穿设置,此时可以于安装孔11内设有第一磁吸件,安装柱51对应的设有第二磁吸件,通过第二磁吸件和第一磁性件相吸附固定安装柱51和机身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机身10的下表面形成安装区域,机身10位于安装区域内的下表面呈平面设置,锁扣12设于安装区域内。可以理解,机身10位于安装区域内的下表面呈平面状设置,便于机身10和锁扣12进行较好的抵接。如此可以提高锁扣12的固定效果,而提高锁扣12对安装柱51的锁紧效果。同时,机身10位于安装区域内的下表面呈平面状设置,也便于在该安装区域内设置连接结构以固定锁扣12。其中,该锁扣12可以是通过螺钉或者卡扣固定于机身10。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于此,在锁扣12和机身10相抵接的表面设置为弧面时,机身10位于安装区域内的下表面也可以对应呈弧面状设置,能够保证机身10和锁扣12进行较好的抵接即可。请结合参考图4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机身10的上表面还设有限位孔13,限位孔13和安装孔11呈间隔分布;尾翼50面向机身10的表面设有限位柱53,限位柱53插入限位孔13内。可以理解,通过限位柱53和限位孔13的配合,对尾翼50的安装具有限位作用,能够降低尾翼50在安装过程围绕安装柱51发生转动的可能,从而有利于保证尾翼50准确的安装于预设安装位置。其中,限位柱53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等,以使其形状较为规则而便于成型制造,而限位孔13的形状和限位柱53的形状相适配即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机身10的上表面还设有安装槽15,限位孔13和安装孔11设于安装槽15的槽底壁;尾翼50的部分嵌设于安装槽15内,并抵接于安装槽15的槽底壁和槽侧壁。可以理解,通过安装槽15的槽侧壁可以对尾翼50进行一定的限位,降低尾翼50和机身10发生相对移动的可能,从而能够提高尾翼50的安装效果。同时,通过该安装槽15也可以对尾翼50给予一定的安装空间,使得该尾翼50在机身10上安装的更为紧凑而降低对空间的占用,从而能够减小该无人机的整体体积。请结合参考图4、图5以及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机身10于安装槽15的槽底壁嵌设有插口17,机身10面向安装槽15之槽底壁的表面设有插头55,插头55插接于插口17,使尾翼50和机身10电性连接。可以理解,插头55和插口17的设置,使得机身10和尾翼50实现快速的电性连接,无需于尾翼50内独立设置电源。如此能够简化尾翼50的结构,从而降低了尾翼50的制造成本。而插口17的嵌设设置,可以便于尾翼50的下表面和安装槽15的槽底壁进行较好的抵接,而保证机身10对尾翼50的支撑效果。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尾翼50包括主体部57和两个翼臂59,主体部57的部分插入机身10内,且插入机身10内的主体部57可拆卸地连接于机身10;两个翼臂59设于主体部57,且两个翼臂59和主体部57为一体结构。可以理解,两个翼臂59和主体部57为一体结构,能够增强几者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保证尾翼50的整体强度。同时,如此设置也可以降低两个翼臂59在机身10左右两侧上出现强度差异的可能,从而便于无人机能够较为平稳的飞行。其中,两个翼臂59之间可以不具有连接关系,而均连接于主体部57;也可以是两个翼臂59之间具有连接关系,且两个翼臂59中的其中之一连接于主体部57。此时,尾翼50的主体部57嵌设于机身10的安装槽15内,并设有安装柱51、限位柱53以及插头55。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于其他实施例中,两个翼臂59和主体部57之间也可以是呈可拆卸连接,以便在可以对其进行拆卸保存和维修,例如可以是通过螺钉或者卡扣实现几者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两个翼臂59呈v型、t型或者倒t型状。可以理解,当两个翼臂59呈v型设置时,也即由两块对称的翼臂59按照一定的v形夹角安装在机身10尾部。如此使得尾翼50只有两个安定面,降低了气动阻力对该尾翼50的干扰,从而能够对提高无人机的航时航程。当两个翼臂59呈t型设置时,也即垂直设置的翼臂59和水平设置的翼臂59呈t型状。如此使得尾翼50的俯仰操控性好,高度控制上尾翼50的舵面效率高;远离机身10的机翼30下洗,有利于提高整机升阻比,也避开了无人机的机翼30后方气流扰动。当两个翼臂59呈倒t型设置时,也即垂直设置的翼臂59和水平设置的翼臂59呈倒t型状。使得尾翼50的结构强度易保障,垂直设置的翼臂59和水平设置的翼臂59均可借助机身10强度来设置;同时该尾翼50的垂直设置的翼臂59和水平设置的翼臂59可独立控制航向和俯仰,无需尾翼50的其他舵面过多的辅助参与,使得飞行控制简单方便。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尾翼50的两个翼臂59也可以呈其他形状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机身10设有飞机控制模块,尾翼50设有伺服器控制模块,伺服器控制模块控制尾翼50内的伺服器的动作,并和飞机控制模块电性连接。可以理解,通过伺服器控制模块接收飞机控制模块的飞行指令,再由伺服器控制模块该控制尾翼50的伺服器动作,以便控制无人机的飞行姿态。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飞机控制模块直接控制尾翼50的伺服器的动作,并且根据不同类型的尾翼50需要在飞机控制模块内的设置好对应控制该类型的尾翼50的控制模式。本方申请中的无人机在更换不同类型的尾翼50后,无需对飞机控制模块根据尾翼50的类型设置相应的控制模式,从而提高了无人机使用的便利性。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1.一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身;
机翼,所述机翼设有所述机身;以及
尾翼,所述尾翼的部分插入所述机身内,且插入所述机身内的所述尾翼可拆卸连接地连接于所述机身;
定义所述机身具有呈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机身的上表面设有安装孔;所述尾翼安装于所述机身的上表面,所述尾翼面向所述机身的表面设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插入所述安装孔内,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机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贯穿所述机身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机身的下表面设有锁扣;
所述安装柱远离所述尾翼的一端由所述安装孔穿出至外界并设有扣槽,所述锁扣扣入所述扣槽内,使所述安装柱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机身。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的下表面形成安装区域,所述机身位于所述安装区域内的下表面呈平面设置,所述锁扣设于所述安装区域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的上表面还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和所述安装孔呈间隔分布;
所述尾翼面向所述机身的表面设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插入所述限位孔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的上表面还设有安装槽,所述限位孔和所述安装孔设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
所述尾翼的部分嵌设于所述安装槽内,并抵接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和槽侧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壁嵌设有插口,所述机身面向所述安装槽之槽底壁的表面设有插头,所述插头插接于所述插口,使所述尾翼和所述机身电性连接。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包括: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部分插入所述机身内,且插入所述机身内的所述主体部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机身;和
两个翼臂,两个所述翼臂设于所述主体部,且两个所述翼臂和所述主体部为一体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翼臂呈v型、t型或者倒t型状。
9.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设有飞机控制模块,所述尾翼设有伺服器控制模块,所述伺服器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尾翼内的伺服器的动作,并和所述飞机控制模块电性连接。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人机,该无人机包括机身;机翼,所述机翼设有所述机身;以及尾翼,所述尾翼的部分插入所述机身内,且插入所述机身内的所述尾翼可拆卸连接地连接于所述机身。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提高对无人机维护的便利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健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高远无人机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27
技术公布日:202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