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媒调整装置、冷媒回收设备及冷媒回收设备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5-09  114


本申请涉及冷媒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媒调整装置、冷媒回收设备及冷媒回收设备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氟利昂气体的排放会破坏大气层、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升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利用氟利昂冷媒的制冷设备应用于各行各业,从源头生产检测到用户使用、售后维修及报废处理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氟利昂冷媒的泄露,甚至存在人为的私自排放等现象。随着对氟利昂冷媒的监管越来越严格,需要对上述各个流程环节中的氟利昂冷媒进行严格的监控、回收再生利用等,特别是在测试、维修过程中经常需要对制冷设备内的冷媒进行腾挪操作,需要确保在断开连接管的时候冷媒不会泄露到大气环境中。

售后维修难于监管,使用冷媒回收设备进行售后维修的更是少见,特别是家用空调的售后维修存在大量的冷媒泄露、收取加雪种费用的现象。另一方面,有些特种空调特别是机房空调的压缩机放置在低压的室内机侧,在生产测试过程中的保压检漏冷媒与机组的额定灌注冷媒存在差别,频繁的连接测试过程很难精确控制出厂时机组内的冷媒灌注量,基本上只能抽真空重新灌注冷媒,这个过程非常浪费冷媒、造成生产成本高;抽真空保压重新灌注冷媒也非常浪费生产时间、造成生产效率低下。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冷媒回收调整设备,用于在进行冷媒迁移时对制冷设备内的原有冷媒进行精确的转移,确保不浪费、不泄露。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冷媒调整装置、冷媒回收设备及冷媒回收设备的控制方法,能够在进行冷媒迁移时对制冷设备内的原有冷媒进行精确的转移,确保不浪费、不泄露。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冷媒调整装置,包括储液罐、第一压缩机和冷媒出管,储液罐上连接有冷媒进管和吸气管,冷媒出管的第一端包括第一接口a,冷媒进管伸出储液罐外的第一端包括第二接口b,第一压缩机的吸气口通过吸气管与储液罐的气态冷媒区域连通,第一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有排气管路,排气管路连接至冷媒出管的第二端,冷媒调整装置还包括抽真空管路,抽真空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抽真空管路被配置为对冷媒调整装置抽真空。

优选地,排气管路上设置有冷媒换热器,排气管路和冷媒换热器均位于储液罐外。

优选地,排气管路上设置有冷媒换热器,冷媒换热器位于储液罐内,并与储液罐内的冷媒进行换热,排气管路和冷媒换热器所形成的冷媒通道与储液罐的内腔相互独立。

优选地,储液罐上还连接有出液管,出液管连接至冷媒出管的第二端。

优选地,出液管上设置有防止冷媒回流至储液罐的第一单向阀;和/或,排气管路靠近冷媒出管的一端设置有防止冷媒向第一压缩机回流的第二单向阀。

优选地,冷媒出管上设置有第四阀门,抽真空管路连接在第四阀门与第一接口a之间的冷媒出管上。

优选地,第一压缩机的排气端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或,第一压缩机的吸气端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

优选地,抽真空管路上还设置有真空泵,第一阀门设置在真空泵的吸气端,抽真空管路连接在冷媒出管上。

优选地,冷媒调整装置还包括油分离管路,油分离管路包括油分离器,油分离器的进口连接有进口管路,进口管路具有第四接口d,油分离器的出口连接有出口管路,出口管路具有第三接口c,油分离器的回油口通过回油管路连接至冷媒出管。

优选地,出口管路上设置有第三阀门;和/或,回油管路上设置有第二阀门。

优选地,回油管路上设置有毛细管和/或第三单向阀。

优选地,第一接口a连接有排气接管,第二接口b连接有吸气接管,排气接管远离第一接口a的一端设置有启闭手柄,吸气接管远离第二接口b的一端设置有启闭手柄。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媒回收设备,包括制冷机组,制冷机组包括室内机组和室外机组,该冷媒回收设备还包括上述的冷媒调整装置。

优选地,第一接口a连接至室内机组的进口,第二接口b连接至室外机组的出口。

优选地,冷媒调整装置还包括油分离管路,油分离管路包括第三接口c和第四接口d时,第三接口c连接至室外机组的进口,第四接口d连接至室内机组的出口。

优选地,室内机组还包括机组压缩机和室内换热器,机组压缩机设置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机组压缩机与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气阀,室内换热器与室内机组的进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液阀。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媒回收设备,包括制冷机组,制冷机组包括室内机组和室外机组,该冷媒回收设备还包括上述的冷媒调整装置。

优选地,室内机组还包括机组压缩机和室内换热器,机组压缩机设置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机组压缩机与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注氟装置,机组压缩机与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气阀,室内换热器与室内机组的进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液阀,排气接管连接至气阀,吸气接管连接至注氟装置。

优选地,室内机组还包括机组压缩机和室内换热器,机组压缩机设置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机组压缩机与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注氟装置,机组压缩机与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气阀,室内换热器与室内机组的进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液阀,排气接管连接至注氟装置,吸气接管连接至气阀。

优选地,室内机组还包括机组压缩机和室内换热器,机组压缩机设置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机组压缩机与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注氟装置,机组压缩机与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气阀,室内换热器与室内机组的进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液阀,排气接管连接至注氟装置,吸气接管连接至液阀。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述的冷媒回收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

关闭气阀和液阀;

关闭排气接管和吸气接管;

打开第一阀门和第四阀门,启动真空泵进行抽真空;

在抽真空合格后,关闭第一阀门,保持第四阀门打开,打开排气接管和吸气接管;

启动第一压缩机将室内机组的冷媒迁移至室外机组;

关闭排气接管和吸气接管,对室内机组进行维护;

当室内机组维护完毕后,断开吸气接管和排气接管与制冷机组的连接;

打开制冷机组的气阀和液阀。

优选地,启动第一压缩机将室内机组的冷媒迁移至室外机组的步骤还包括:

检测吸气管路的压力pl是否达到设定压力;

当吸气管路的压力pl达到设定压力时,维持当前真空度t2时间,之后停止第一压缩机;

关闭第一阀门和第四阀门;

关闭吸气接管和排气接管。

优选地,在室内机组维护完毕后,断开吸气接管和排气接管与制冷机组的连接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打开吸气接管,使得冷媒调整装置与室内机组处于连通状态;

开启第一阀门和第四阀门,打开真空泵对室内机组进行抽真空,直至真空度满足要求;

顺序关闭第一阀门、真空泵和吸气接管。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述的冷媒回收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

关闭气阀和液阀;

关闭排气接管和吸气接管;

打开冷媒调整装置的第一阀门和第四阀门,启动真空泵进行抽真空;

在抽真空合格后,关闭冷媒调整装置的第一阀门,保持第四阀门打开,打开排气接管和吸气接管;

启动第一压缩机将室外机组的冷媒迁移至室内机组;

关闭排气接管和吸气接管,对室外机组进行维护;

当室外机组维护完毕后,断开吸气接管和排气接管与制冷机组的连接;

打开制冷机组的气阀和液阀。

优选地,启动第一压缩机将室外机组的冷媒迁移至室内机组的步骤还包括:

检测吸气管路的压力pl是否达到设定压力;

当吸气管路的压力pl达到设定压力时,维持当前真空度t2时间,之后停止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

关闭第一阀门和第四阀门;

关闭吸气接管和排气接管。

优选地,在室外机组维护完毕后,断开吸气接管和排气接管与制冷机组的连接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打开吸气接管,使得冷媒调整装置与室外机组处于连通状态;

开启第一阀门和第四阀门,打开真空泵对室外机组进行抽真空,直至真空度满足要求;

顺序关闭第一阀门、真空泵和吸气接管。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述的冷媒回收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

关闭排气接管和吸气接管;

打开冷媒调整装置的第一阀门和第四阀门,启动真空泵进行抽真空;

在抽真空合格后,关闭冷媒调整装置的第一阀门和第四阀门;

获取制冷机组内的冷媒灌注量;

当冷媒灌注量过多时,打开吸气接管,将制冷机组的冷媒迁移至储液罐内,直至制冷机组内的冷媒灌注量达到目标值,关闭吸气接管;

当冷媒灌注量不足时,打开排气接管,打开第四阀门,启动第一压缩机,将储液罐内的冷媒迁移至制冷机组,直至制冷机组内的冷媒灌注量达到目标值,关闭排气接管,关闭第四阀门,关停第一压缩机;或,当冷媒灌注量不足时,打开排气接管,打开第四阀门,控制第四阀门的通断时间控制储液罐内的制冷剂从单向阀流出被机组压缩机吸入,直至制冷机组内的冷媒灌注量达到目标值。

本申请提供的冷媒调整装置,包括储液罐、第一压缩机和冷媒出管,储液罐上连接有冷媒进管和吸气管,冷媒出管的第一端包括第一接口,冷媒进管伸出储液罐外的第一端包括第二接口,压缩机的吸气口通过吸气管与储液罐的气态冷媒区域连通,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有排气管路,排气管路连接至冷媒出管的第二端,冷媒调整装置还包括抽真空管路,抽真空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抽真空管路被配置为对冷媒调整装置抽真空。该冷媒调整装置通过设置储液罐以及第一压缩机,同时设置抽真空管路,可以在对制冷机组进行生产测试时,利用储液罐与第一压缩机的配合,使得冷媒调整装置中的第一压缩机可以替代制冷机组中的机组压缩机,实现冷媒迁移等调整动作,利用冷媒调整装置中冷媒量的一致性保证冷媒迁移前后制冷机组内冷媒量的一致性,在进行冷媒迁移时对制冷设备内的原有冷媒进行精确的转移,确保不浪费、不泄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冷媒回收设备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冷媒回收设备的结构原理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冷媒回收设备的结构原理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冷媒回收设备的结构原理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冷媒回收设备的结构原理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储液罐;2、第一压缩机;3、冷媒出管;4、冷媒进管;5、出液管;6、吸气管;7、排气管路;8、抽真空管路;9、第一阀门;10、第二阀门;11、第三阀门;12、第四阀门;13、换热器;14、第一单向阀;15、第二单向阀;16、第三单向阀;17、第一压力传感器;18、第二压力传感器;19、真空泵;20、油分离器;21、进口管路;22、出口管路;23、回油管路;24、毛细管;25、排气接管;26、吸气接管;27、机组压缩机;28、气阀;29、液阀;30、注氟装置;31、节流装置;32、室内换热器;33、室外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至5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冷媒调整装置包括储液罐1、第一压缩机2和冷媒出管3,储液罐1上连接有冷媒进管4和吸气管6,冷媒出管3的第一端包括第一接口a,冷媒进管4伸出储液罐1外的第一端包括第二接口b,第一压缩机2的吸气口通过吸气管6与储液罐1的气态冷媒区域连通,第一压缩机2的排气口连接有排气管路7,排气管路7连接至冷媒出管3的第二端,冷媒调整装置还包括抽真空管路8,抽真空管路8上设置有第一阀门9,抽真空管路8被配置为对冷媒调整装置抽真空。

该冷媒调整装置通过设置储液罐1以及第一压缩机2,同时设置抽真空管路8,可以在对制冷机组进行生产测试时,利用储液罐1与第一压缩机2的配合,使得冷媒调整装置中的第一压缩机2可以替代制冷机组中的机组压缩机27,实现冷媒迁移等调整动作,利用冷媒调整装置中冷媒量的一致性保证冷媒迁移前后制冷机组内冷媒量的一致性,在进行冷媒迁移时对制冷设备内的原有冷媒进行精确的转移,确保不浪费、不泄露。

上述的储液罐1可以与第一压缩机2配合,在线调整制冷机组的冷媒运行量,从而方便确定制冷机组的最佳灌注量;测试机组富余的冷媒可以储存于储液罐,使得测试机组与标准测试工装搭配时能以较佳的冷媒运行量进行测试,不容易出现运行保护。

在一个实施例中,排气管路7上设置有冷媒换热器13,排气管路7和冷媒换热器13均位于储液罐1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排气管路7上设置冷媒换热器13,能够利用冷媒换热器13对流经排气管路7的冷媒进行换热,从而降低第一压缩机2排出的冷媒热量,提高冷媒冷量,提高冷媒的换热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排气管路7上设置有冷媒换热器13,冷媒换热器13位于储液罐1内,并与储液罐1内的冷媒进行换热,排气管路7和冷媒换热器13所形成的冷媒通道与储液罐1的内腔相互独立。在本实施例中,冷媒换热器13设置在储液罐1内,且靠近储液罐1的底部设置,第一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冷媒在流经冷媒换热器13时,能够与储液罐1内的冷媒进行换热,既能够利用储液罐1内的冷媒吸收冷媒换热器13内的冷媒热量,对第一压缩机2的排气进行降温,提高冷媒冷量,又能够利用第一压缩机2的排气对储液罐1内的冷媒进行加热,使得储液罐1内的冷媒能够加速气化,提高换热效率,同时提高排气热量的利用率。在本实施例中,排气管路7的两端分别穿过储液罐1的顶部和底部,在储液罐1内部的冷媒换热器13连接在排气管路7上,排气管路7贯穿储液罐1的周壁,并且与储液罐1的周壁之间焊接密封,使得排气管路7和冷媒换热器13所形成的冷媒通道与储液罐1的内腔相互独立,因此从排气管路7进入的冷媒通过冷媒换热器13后从出液管5流出,不会与储液罐1内部的冷媒混杂或者相互泄露。

储液罐1上还连接有出液管5,出液管5连接至冷媒出管3的第二端,能够方便将储液罐1内的液态冷媒从出液管5输送至冷媒出管3,实现冷媒的快速迁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储液罐1包括上罐体和下罐体,上罐体和下罐体同轴焊接,形成一个整体式的储液罐。本实施例的储液罐1为单罐结构,也即储液罐1为单层结构,通过各种管路的组合和设计,能够利用简单的罐体结构实现储液罐的多种不同功能,实现了储液罐的功能多样化,可以利用储液罐自身的结构特点,不仅实现储液功能,同时还能够实现闪发功能,满足冷媒补气需要,例如压缩机的补气需要,此外,还可以配合压缩机等补气结构,方便实现冷媒从储液罐的迁出。由于储液罐1的冷媒进管4和出液管5处均不会发生气态冷媒的泄漏,因此气态冷媒与储液罐1外部连通仅有吸气管6一条路径,也就使得储液罐1内的气态冷媒在进行迁出时,无法从外部补充气体压力,更加方便实现储液罐1内液态冷媒的气化,使得储液罐1能够同时具备闪发功能。

优选地,冷媒换热器13呈螺旋管状、盘管状或波浪线状,能够增加冷媒换热器13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高外部流体与储液罐1内的冷媒的换热效率。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冷媒换热器13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形状,例如圆柱状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储液罐1的底部设置有支脚,储液罐1的底壁与支脚的底部之间形成走管空间,冷媒进管4、出液管5和排气管路7位于冷媒换热器13出口的一端均从储液罐1的底部穿出,并经走管空间进行布管。支脚与储液罐1的底部焊接,主要起到支撑和安装作用,将冷媒进管4、出液管5和排气管路7位于冷媒换热器13出口的一端的出管均设置在支脚与储液罐1之间的走管空间内,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储液罐1的设置所衍生出来的空间,而不会额外占用其他空间,因此能够使得布管更加合理,空间利用率更高,空间占用更小。此外,由于液态冷媒位于气态冷媒的下方,因此,使得冷媒进管4、出液管5以及排气管路7位于冷媒换热器13出口的一端均从储液罐1的底部伸出,也更加符合液态冷媒的流动特性,使得管路的布置更加合理。

本实施例中,支脚设置在储液罐1的底部中间位置,从而能够在储液罐1的底部周边均形成走管空间,更加方便进行管路的布设,管路布设位置更加灵活。

在一个实施例中,储液罐1的外壁面上设置有换热结构,该换热结构能够加大储液罐1表面与外部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储液罐1内部的冷媒与外部空气的换热效率。

一般而言,储液罐内部的液态冷媒气化速度过慢,在液态冷媒气化吸热过程中,容易导致储液罐1的外周出现凝露水甚至结霜,这都是由于储液罐1的外壁与空气接触面积过小,与空气之间的换热效率过低所致,因此,通过在储液罐1的外壁面上设置换热结构,能够使得储液罐1的表面积增大,与外界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能够形成立体式换热结构,方便液态冷媒通过储液罐1以及储液罐1表面的换热结构进行换热,不仅能够加快冷媒的吸热气化效率,而且可以降低甚至避免储液罐1外周出现凝露水甚至结霜现象。

在一个实施例中,换热结构为分布在储液罐1的外壁面上的散热片,散热片为多片,多片散热片沿储液罐1的周向和轴向排布,从而可以有效增大储液罐1的表面积,提高储液罐1内部冷媒与外部空气的换热效率。换热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例如在储液罐1的外表面设置盘管,盘管具有外接接口,通过引入外部热源的方式来加快储液罐1内部的冷媒换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冷媒进管4、出液管5和吸气管6分别贯穿储液罐1,并且与储液罐1之间采用焊接密封,三个管路均在储液罐1外部预留有管口,方便取用。冷媒进管4在储液罐1内部的端口略高于出液管5在储液罐1内部的端口高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出液管5的第二端连接在储液罐1的底壁上,出液管5的第二端端口与储液罐1的底壁内壁面齐平,从而能够保证储液罐1内部的液态冷媒能够顺利排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吸气管6呈u形,吸气管6的底部设置有回油孔。由于冷冻油一般会汇集在储液罐1的底部,因此,需要使得吸气管6能够在储液罐1的底部位置与储液罐1内部连通,从而使得冷冻油能够进入到吸气管6内,实现冷冻油的回收利用,避免冷冻油在储液罐1内大量积存。因此,本实施例中将吸气管6设置为u形,可以使得吸气管6能够经过储液罐1的底部位置,同时又能够使得吸气管6在储液罐1内的端口位于储液罐1的上部,方便气态冷媒的吸入,避免液态冷媒的吸入。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吸气管6位于储液罐1内的第二端端口设置在储液罐1的顶部位置。

通过将吸气管6设置为u形之后,可以吸气管6的使得u形底部位于储液罐1的底部位置,并且将回油孔设置在吸气管6的u形底部,从而能够在外部机构从吸气管6进行引气时,使得储液罐1底部的冷冻油或者液态冷媒能够经回油孔被吸入吸气管6内,并在吸气管6内喷射雾化,然后与气态冷媒混合,从吸气管6吸出,如此,汇集在储液罐1内的冷冻油或者液态冷媒就能够方便地从储液罐中迁出,提高了冷冻油的循环利用效率。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吸气管6从回油孔吸入冷冻油时有杂质堵塞回油孔,在回油孔的进口位置还设置有过滤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吸气管6在靠近储液罐1的焊接位置处设置有均压孔,用于对吸气管6内的冷媒进行均压,均压孔的技术属于成熟技术,此处不再详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吸气管6的u形底部与储液罐1的底壁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回油孔设置在吸气管6的侧壁上,因此可以将吸气管6的u形底部与储液罐1的底壁接触,使得回油孔的高度尽可能降低,从而保证储液罐1内的冷冻油或者冷媒能够被充分回收。

在一个实施例中,吸气管6的u形底部与储液罐1的底壁之间具有预定间隔h,优选地,预定间隔h满足1mm≤h≤8mm。在本实施例中,回油孔可以设置在吸气管6的侧壁上,也可以设置在吸气管6的u形底部,由于吸气管6与储液罐1的底壁之间不接触,因此将回油孔设置在吸气管6的u形底部的底壁上,能够使得冷冻油或者是底部的液态冷媒能够更加彻底地从储液罐1内经吸气管6被排出储液罐1外。

在一个实施例中,出液管5上设置有防止冷媒回流至储液罐1的第一单向阀14。

在一个实施例中,排气管路7靠近冷媒出管3的一端设置有防止冷媒向第一压缩机2回流的第二单向阀15。

在出液管5以及排气管路7上分别设置单向阀,能够防止冷媒发生回流,保证冷媒迁移量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冷媒出管3上设置有第四阀门12,抽真空管路8连接在第四阀门12与第一接口a之间的冷媒出管3上。该第四阀门12能够控制冷媒出管3的管路通断,可以在需要将冷媒迁移进储液罐1内时,关闭第四阀门12,避免冷媒从冷媒出管3处发生泄漏,当需要使得冷媒从储液罐1内迁出时,可以打开第四阀门12,保证冷媒能够顺利从冷媒出管3流出。

第一压缩机2的排气端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17;和/或,第一压缩机2的吸气端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18。在本实施例中,冷媒进管4上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18,抽真空管路8上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17,第一压力传感器17设置在第一阀门9靠近冷媒出管3的一端。第一压力传感器17作为高压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压缩机2的排气口处的压力,第二压力传感器18作为低压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压缩机2的吸气口或者是冷媒进管4内的压力,通过这两个压力的测定,可以计算冷媒调整装置内的真空度,从而确定冷媒调整装置内的真空度是否达到要求,为其它测试的实现提供可靠的测试基础。

在一个实施例中,抽真空管路8上还设置有真空泵19,第一阀门9设置在真空泵19的吸气端,抽真空管路8连接在冷媒出管3上。在本实施例中,真空泵19的出口与回收容器(此处没有示出)连通,在冷媒调整装置首次使用时没有冷媒回收的情况下,真空泵19抽吸的是空气时,则真空泵19的出口可以直接与大气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抽真空管路8上也可以不设置真空泵19,在需要抽真空时,可以直接将该抽真空管路8连接至外接的抽真空系统,进行抽真空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冷媒调整装置还包括油分离管路,油分离管路包括油分离器20,油分离器20的进口连接有进口管路21,进口管路21具有第四接口d,油分离器20的出口连接有出口管路22,出口管路22具有第三接口c,油分离器20的回油口通过回油管路23连接至冷媒出管3。通过在冷媒调整装置上增加油分离管路,可以使得测试机组的冷冻油提前返回,而不至于在冷媒调整装置中富集过多,能够保证测试机组冷冻油的正常回收。

出口管路22上设置有第三阀门11;和/或,回油管路23上设置有第二阀门10。其中第三阀门11用来控制出口管路22的通断,第二阀门10用来控制回油管路23的通断。

优选地,第二阀门10、第三阀门11和第四阀门12为断电常开型,第一阀门9为断电常闭型,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媒调整装置的控制能力和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回油管路23上设置有毛细管24和/或第三单向阀16,其中第三单向阀16能够防止冷媒沿着回油管路23回流,提高冷媒回收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结合参见图3至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接口a连接有排气接管25,第二接口b连接有吸气接管26,排气接管25远离第一接口a的一端设置有启闭手柄,吸气接管26远离第二接口b的一端设置有启闭手柄。

结合参见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冷媒回收设备包括制冷机组,制冷机组包括室内机组和室外机组,冷媒回收设备还包括上述的冷媒调整装置。

第一接口a连接至室内机组的进口,第二接口b连接至室外机组的出口。

冷媒调整装置还包括油分离管路,油分离管路包括第三接口c和第四接口d时,第三接口c连接至室外机组的进口,第四接口d连接至室内机组的出口。

室内机组还包括机组压缩机27、节流装置31和室内换热器32,机组压缩机27设置在室内换热器32和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机组压缩机27与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气阀28,室内换热器32与室内机组的进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液阀29。室内机组还包括室内机组的进口和出口,通常气阀28和液阀29上还具备有注氟嘴,气阀28和液阀29只能手动开启或者关闭,当气阀28和/或液阀29关闭时,气阀28或者液阀29上自带的注氟嘴只能与室外机组或者室内机组连通,本申请默认为气阀28或者液阀29关闭时,其自带的注氟嘴与室外机组连通,与室内机组不连通;室外机组至少包括室外换热器33、室外机组的进口和室外机组的出口。节流装置31例如为电子膨胀阀。

结合参见图3至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冷媒回收设备包括制冷机组,制冷机组包括室内机组和室外机组,冷媒回收设备还包括上述的冷媒调整装置。

结合参见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室内机组还包括机组压缩机27和室内换热器32,机组压缩机27设置在室内换热器32和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机组压缩机27与室内换热器32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注氟装置30,机组压缩机27与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气阀28,室内换热器32与室内机组的进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液阀29,排气接管25连接至气阀28,吸气接管26连接至注氟装置30。

结合参见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室内机组还包括机组压缩机27和室内换热器32,机组压缩机27设置在室内换热器32和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机组压缩机27与室内换热器32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注氟装置30,机组压缩机27与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气阀28,室内换热器32与室内机组的进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液阀29,排气接管25连接至注氟装置30,吸气接管26连接至气阀28。

结合参见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室内机组还包括机组压缩机27和室内换热器32,机组压缩机27设置在室内换热器32和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机组压缩机27与室内换热器32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注氟装置30,机组压缩机27与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气阀28,室内换热器32与室内机组的进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液阀29,排气接管25连接至注氟装置30,吸气接管26连接至液阀29。

上述的注氟装置23例如为注氟嘴。

上述的阀门例如为电磁阀,上述的排气接管25和吸气接管26例如为软管。

结合参见图3至图5所示,室内机组和室外机组之间可以通过气连管和液连管连接,气连管连接室内机组的出口和室外机组的进口,液连管连接室内机组的进口和室外机组的出口。如图1和图2所示则不需要气连管和液连管,第一接口a直接连接至室内机组的进口,第二接口b直接连接至室外机组的出口,第三接口c直接连接至室外机组的进口,第四接口d直接连接至室内机组的出口。

生产测试时,室内机组和室外机组是分离状态的,同时因为室外机组非常简单,故不配置复杂的电控系统,但室内机组构成复杂,配置有电控系统,因此在生产线上主要是对室内机组进行在线测试和制冷系统检漏。通常的做法是:室内机组灌注少量冷媒作为检漏使用,室外机组采用测试工装配置有足量的冷媒,室内外机组连接起来后采用室外机组的测试工装自带冷媒运行,测试完毕后关闭液阀29,通过机组压缩机27把冷媒全部压入室外机组的测试工装,这其中包括原来室内机组检漏用的少量冷媒。由于采用同一个室外机组的测试工装,测试多台室内机组后,众多的原来室内机组的检漏冷媒也会逐一累积到室外机组的测试工装内,导致测试工装的冷媒越来越多,只能定期排放或者调整,影响测试准确性的同时还会造成生产成本的浪费、生产时间的延长、降低生产效率。

采用本申请的冷媒调整装置连接室外机组后,冷媒调整装置和室外机组将作为生产线上的用于进行在线测试的测试工装,只需要把第一接口a与室内机组的进口连接、第四接口d与室内机组的出口连接,同时要求室内机组内灌注机组的额定灌注量替代原来的少量检漏用冷媒。

本申请中的冷媒调整装置在生产测试时的工作过程如下:

①→冷媒调整装置与室内机组连接后,气阀28和液阀29都处于原来的关闭状态不要打开,确保连接准确和紧密后,打开冷媒调整装置上的第一阀门9、第三阀门11和第四阀门12(第二阀门10状态无关),各种阀门按照下表动作到位后,冷媒调整装置启动首次抽真空运行,首次抽真空运行时不需要连接冷媒回收容器,真空泵19直接与大气联通:

真空泵19启动运行,直到第一压力传感器17即高压传感器ph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8即低压传感器pl探测到真空压力满足抽真空要求时停止真空泵19,同时关闭第一阀门9保持t1分钟,真空度还满足要求时则认为抽真空合格,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否则检查各处连接后再打开第一阀门9重新进行抽真空,直到满足要求。

②→抽真空符合要求后,关闭冷媒调整装置上的第一阀门9,冷媒调整装置的其它电磁阀打开,再手动打开气阀28和液阀29联通室内机组和室外机组,然后可以开始制冷机组的测试,此时各种电磁阀动作状态如下表:

③→制冷机组测试完毕后,表明室内机组生产合格,可以从室外机组的测试工装上断开连接进入下一步的生产工序,此时需要把原来室内机组上灌注的全部冷媒转移回去,因此要把室外机组和冷媒调整装置管路上的冷媒压入室内机组。关闭气阀28和第一阀门9,打开其它阀门,然后启动第一压缩机2把室外机组的冷媒压入室内机组,最终第四阀门12出口到液阀29之间的联通管路上是高压气态冷媒,存留量较少。冷媒迁移时各电磁阀状态如下表:

当pl满足真空度时表明室外机组的冷媒基本上都已经被压入室内机组,维持真空度t2分钟后停止第一压缩机2,同时冷媒调整装置上的所有电磁阀全部关闭,然后手动关闭液阀29,完成制冷机组的冷媒迁移到室内机组。

冷媒迁移完成时各电磁阀状态如下表: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第四阀门12出口到液阀29之间的联通管路上是高压气态冷媒,此处的联通管路空间尽量减少有利于减少冷媒的存留,并尽量使得存留冷媒量处于额定灌注量偏差之内(或者测试机组即室内机组在额定灌注量上预先增加此处的存留量)。冷媒迁移工作都完成后,并确保气阀28和液阀29都完成了手动关闭后,可以断开第一接口a和进口连接、断开第四接口d和出口的连接,至此完成首套室内机组的生产测试工序,进入下一步生产工序。

④→下一台室内机组与冷媒调整装置连接后,不再执行首台室内机组的首次抽真空程序,而是采用二次抽真空操作。重新连接的室内机组的气阀28和液阀29都处于原来的关闭状态不要打开,确保连接准确和紧密后,打开第一阀门9和第二阀门10,其它电磁阀维持关闭状态,各种阀门按照下表动作到位后,冷媒调整装置启动二次抽真空运行:

二次抽真空不会把上一次储存到储液罐1和排气管路7内的冷媒抽到室外大气环境之中,从而实现环保目标,同时可以确保后面的室内机组的冷媒迁移量更准确。因为上一套室内机组留存到储液罐1和排气管路7内的冷媒质量为m,本套室内机组留存到储液罐1和排气管路7内的冷媒质量也是近似为m,故后面的室内机组最终的冷媒质量基本上可以保持测试前和测试后不变,机组的出厂额定灌注量更准确。

真空泵19启动运行,直到第一压力传感器17探测到真空压力满足抽真空要求时停止真空泵19,同时关闭第一阀门9保持t1分钟,真空度还满足要求时则认为抽真空合格,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否则检查各处连接后再打开第一阀门9重新进行抽真空,直到满足要求。后续的制冷机组的生产测试、迁移冷媒到室内机组、存留冷媒迁移到气液分离器等与首台机组的操作②→③相同。

故首台室内机组的操作步骤为①②③,第二台及以后的室内机组的操作步骤为④②③。

很显然,如果室外机组上具备有气阀28和液阀29,类似上述操作,可以把室内机组的冷媒迁移到室外机组然后断开制冷机组,但图1或者图2所示的制冷机组可以依靠本身的室内压缩机把室内机组的冷媒迁移到室外机组,这是普通制冷机组收氟的常规操作,因此不再赘述。图1和图2中室外机组不具备气阀28和液阀29,虽然可以把冷媒迁移到室外机组使得室内机组维持一定的真空度,但无法在接口处断开制冷机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冷媒回收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关闭气阀28和液阀29;通过启闭手柄关闭排气接管25和吸气接管26;打开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启动真空泵19进行抽真空;在抽真空合格后,关闭第一阀门9,保持第四阀门12打开,通过启闭手柄打开排气接管25和吸气接管26;启动第一压缩机2将室内机组的冷媒迁移至室外机组;通过启闭手柄关闭排气接管25和吸气接管26,对室内机组进行维护;当室内机组维护完毕后,通过启闭手柄断开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与制冷机组的连接;打开制冷机组的气阀28和液阀29。

启动第一压缩机2将室内机组的冷媒迁移至室外机组的步骤还包括:检测吸气管6路的压力pl是否达到设定压力;当吸气管6路的压力pl达到设定压力时,维持当前真空度t2时间,之后停止第一压缩机2;关闭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关闭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

在室内机组维护完毕后,断开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与制冷机组的连接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打开吸气接管26,使得冷媒调整装置与室内机组处于连通状态;开启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打开真空泵19对室内机组进行抽真空,直至真空度满足要求;顺序关闭第一阀门9、真空泵19和吸气接管26。

实验室联机测试或者用户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室内机系统故障时,特别是机组压缩机27容易出现烧毁、卡缸等现象,这时候维护室内机的系统时需要把冷媒排空,这就涉及到冷媒的回收存储问题。如果采用本提案的冷媒调整装置,可以把室内机组的冷媒迁移到室外机组,然后对室内机组进行系统维修,维修完毕抽真空后再把室外机组的冷媒释放到整个制冷机组,则不需要专门的冷媒回收容器,同时保证制冷机组内部的冷媒量前后保持一致。

由于图1和图2中的散热器和回热管只是位置的不同,不影响冷媒调整装置的其它控制,因此图3采用图2所示的冷媒调整装置为示例,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替换为图1中的冷媒调整装置。

本申请中的冷媒调整装置在室内机组故障时对室内机组进行维修时的冷媒迁移过程如下:

①连接冷媒调整装置前手动关闭制冷机组的气阀28和液阀29,然后采用吸气接管26连接接口b和室内机组的注氟嘴;采用排气接管25连接第一接口a和气阀28自带的注氟嘴(或者液阀29自带的注氟嘴,或者同时连接气阀28和液阀29的注氟嘴),因为气阀28或者液阀29关闭后其自带的注氟嘴与室外机组是联通的,因此排气接管25排出的冷媒会进入室外机组,而不会返回室内机组。特别说明的是,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连接到室内机组的端部带有启闭手柄,手柄打开后可以把注氟嘴内部的顶针压入,从而打开注氟嘴实现管路联通,冷媒可以在管道内部流动。

②上述连接确保准确无误后,保持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端部的手柄在关闭状态,使得冷媒调整装置和室内机组、室外机组处于不连通状态。

③打开冷媒调整装置的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关闭第二阀门10(第三阀门11状态不做要求),启动真空泵19进行抽真空操作,直到第一压力传感器17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8探测到真空压力满足抽真空要求时停止真空泵19,同时关闭第一阀门9保持t1分钟,真空度还满足要求时则认为抽真空合格,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否则检查各处连接后再打开第一阀门9重新进行抽真空,直到满足要求。

④抽真空合格后,关闭冷媒调整装置的第一阀门9,维持第四阀门12打开和第二阀门10关闭,然后手动打开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端部的手柄,使得冷媒调整装置与室内机组和室外机组处于连通状态。

⑤启动第一压缩机2把室内机组的冷媒压入室外机组,当pl满足真空度时表明室内机组的冷媒基本上都已经被压入室外机组,维持真空度t2分钟后停止第一压缩机2,同时冷媒调整装置上的第一阀门9至第四阀门12全部关闭,然后手动关闭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端部的手柄,完成制冷机组的冷媒全部迁移到室外机组。

⑥室内机组系统维护完毕,需要对室内机组进行抽真空。打开吸气接管26端部的手柄,使得冷媒调整装置与室内机组处于连通状态,然后开启冷媒调整装置的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冷媒调整装置的其它第二阀门10和第三阀门11全部处于关闭状态)、打开真空泵19对室内机组进行抽真空操作,直到真空度满足要求,最后顺序关闭第一阀门9、真空泵19和吸气接管26端部的手柄。

⑦打开制冷机组的气阀28和液阀29,把冷媒调整装置上的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从制冷机组上断开连接,完成室内机组的系统维护。

在一个实施例中,冷媒回收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关闭气阀28和液阀29;通过启闭手柄关闭排气接管25和吸气接管26;打开冷媒调整装置的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启动真空泵19进行抽真空;在抽真空合格后,关闭冷媒调整装置的第一阀门9,保持第四阀门12打开,通过启闭手柄打开排气接管25和吸气接管26;启动第一压缩机2将室外机组的冷媒迁移至室内机组;通过启闭手柄关闭排气接管25和吸气接管26,对室外机组进行维护;当室外机组维护完毕后,通过启闭手柄断开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与制冷机组的连接;打开制冷机组的气阀28和液阀29。

启动第一压缩机2将室外机组的冷媒迁移至室内机组的步骤还包括:检测吸气管6路的压力pl是否达到设定压力;当吸气管6路的压力pl达到设定压力时,维持当前真空度t2时间,之后停止第一压缩机2和第二压缩机;关闭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关闭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

在室外机组维护完毕后,断开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与制冷机组的连接的步骤之前还包括:打开吸气接管26,使得冷媒调整装置与室外机组处于连通状态;开启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打开真空泵19对室外机组进行抽真空,直至真空度满足要求;顺序关闭第一阀门9、真空泵19和吸气接管26。

实验室联机测试或者用户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室外机系统故障时,这时候维护室外机的系统时需要把冷媒排空,这就涉及到冷媒的回收存储问题。如果采用本提案的冷媒调整装置,可以把室外机组的冷媒迁移到室内机组,然后对室外机组进行系统维修,维修完毕抽真空后再把室内机组的冷媒释放到整个制冷机组,则不需要专门的冷媒回收容器,同时保证制冷机组内部的冷媒量前后保持一致。

由于图1和图2中的散热器和回热管只是位置的不同,不影响冷媒调整装置的其它控制,因此图4采用图2所示的冷媒调整装置为示例,其实也可以替换为图1中的冷媒调整装置。

本申请中的冷媒调整装置在室外机组故障时对室外机组进行维修时的冷媒迁移过程如下:

①连接冷媒调整装置前手动关闭制冷机组的气阀28和液阀29,然后采用排气接管25连接第一接口a和室内机组的注氟嘴;采用吸气接管26连接第二接口b和气阀28自带的注氟嘴(或者液阀29自带的注氟嘴,或者同时连接气阀28和液阀29的注氟嘴),因为气阀28或者液阀29关闭后其自带的注氟嘴与室外机组是联通的,因此吸气接管26吸入的冷媒会通过冷媒调整装置进入室内机组,而不会返回室外机组。特别说明的是,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连接到制冷机组的端部带有启闭手柄,手柄打开后可以把注氟嘴内部的顶针压入,从而打开注氟嘴实现管路联通,冷媒可以在管道内部流动。

②上述连接确保准确无误后,保持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端部的手柄在关闭状态,使得冷媒调整装置和室内机组、室外机组处于不连通状态。

③打开冷媒调整装置的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关闭第二阀门10(第三阀门11状态不做要求),启动真空泵19进行抽真空操作,直到第一压力传感器17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8探测到真空压力满足抽真空要求时停止真空泵19,同时关闭第一阀门9保持t1分钟,真空度还满足要求时则认为抽真空合格,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否则检查各处连接后再打开第一阀门9重新进行抽真空,直到满足要求。

④抽真空合格后,关闭冷媒调整装置的第一阀门9,维持第四阀门12打开和第二阀门10关闭,然后手动打开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端部的手柄,使得冷媒调整装置与室内机组和室外机组处于连通状态。

⑤启动第一压缩机2把室外机组的冷媒压入室内机组,当pl满足真空度时表明室外机组的冷媒基本上都已经被压入室内机组,维持真空度t2分钟后停止第一压缩机2,同时冷媒调整装置上的所有第一阀门9至第四阀门12全部关闭,然后手动关闭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端部的手柄,完成制冷机组的冷媒全部迁移到室内机组。

⑥室外机组系统维护完毕,需要对室外机组进行抽真空。打开吸气接管26端部的手柄,使得冷媒调整装置与室外机组处于连通状态,然后开启冷媒调整装置的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冷媒调整装置的其它第二阀门10和第三阀门11全部处于关闭状态)、打开真空泵19对室外机组进行抽真空操作,直到真空度满足要求,最后顺序关闭第一阀门9、真空泵19和吸气接管26端部的手柄。

⑦打开制冷机组的气阀28和液阀29,把冷媒调整装置上的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从制冷机组上断开连接,完成室外机组的系统维护。

在一个实施例中,冷媒回收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关闭排气接管25和吸气接管26;打开冷媒调整装置的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启动真空泵19进行抽真空;在抽真空合格后,关闭冷媒调整装置的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获取制冷机组内的冷媒灌注量;当冷媒灌注量过多时,打开吸气接管26,将制冷机组的冷媒迁移至储液罐1内,直至制冷机组内的冷媒灌注量达到目标值,关闭吸气接管26;当冷媒灌注量不足时,打开排气接管25,打开第四阀门12,启动第一压缩机2,将储液罐1内的冷媒迁移至制冷机组,直至制冷机组内的冷媒灌注量达到目标值,关闭排气接管25,关闭第四阀门12,关停第一压缩机2;或,当冷媒灌注量不足时,打开排气接管25,打开第四阀门12,控制第四阀门12的通断时间控制储液罐1内的制冷剂从单向阀14流出被机组压缩机27吸入,直至制冷机组内的冷媒灌注量达到目标值。

通过冷媒调整装置还可以对制冷机组的冷媒灌注量进行在线实时调整。

在对制冷机组的冷媒灌注量进行在线实时调整时,可以参照如下过程进行:

①参照图5所示,冷媒调整装置所有第一阀门9至第四阀门12关闭后,第二接口b采用吸气接管26与液阀29的注氟嘴连接、第一接口a采用排气接管25与注氟嘴连接。

②打开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启动真空泵抽真空,抽真空合格后关闭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然后可以实施冷媒灌注量调整工作。

③制冷机组的冷媒灌注量过多时,打开吸气接管26与制冷机组液阀29注氟嘴连接处的手柄把多余的冷媒迁移到储液罐,直到灌注量合适时关闭吸气接管26端部的手柄停止冷媒调整工作。

④制冷机组的冷媒灌注量不足时,打开第四阀门12,通过室内机组的压缩机自行抽吸补充即可,直到灌注量合适时关闭排气接管25端部的手柄停止冷媒调整工作,然后关闭第四阀门12;或,当冷媒灌注量不足时,打开排气接管25,打开第四阀门12,控制第四阀门12的通断时间控制储液罐1内的制冷剂从单向阀14流出被机组压缩机27吸入,直至制冷机组内的冷媒灌注量达到目标值。由于注氟嘴内部存在顶针并且通道的口径非常小,因此室内机组压缩机抽吸储液罐内的液体冷媒时,液体冷媒被室内机组吸气管内的高速冷媒气体诱导抽吸经过注氟嘴后会迅速气化,因此不会对室内机组的压缩机形成液击破坏。

⑤优化测试完毕后,断开冷媒调整装置与制冷机组的连接,最后通过计量储液罐及冷媒调整装置内存留的冷媒质量,可以计算知道制冷机组的冷媒质量调整数据。

上述四种冷媒调整装置的使用情况,每种情况下的步骤都可以成为一个标准的控制模块,其中某些控制模块是通用的,步骤中出现手动操作比如连接软管、打开或者关闭手柄等都有系统提示,完成后确认通过冷媒调整装置才会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很显然,室内机组和室外机组同时出现故障时,通过本提案申请所涉及的冷媒调整装置,可以逐一进行维护最终实现整个制冷机组的故障排除。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冷媒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液罐(1)、第一压缩机(2)和冷媒出管(3),所述储液罐(1)上连接有冷媒进管(4)和吸气管(6),所述冷媒出管(3)的第一端包括第一接口a,所述冷媒进管(4)伸出所述储液罐(1)外的第一端包括第二接口b,所述第一压缩机(2)的吸气口通过所述吸气管(6)与所述储液罐(1)的气态冷媒区域连通,所述第一压缩机(2)的排气口连接有排气管路(7),所述排气管路(7)连接至所述冷媒出管(3)的第二端,所述冷媒调整装置还包括抽真空管路(8),所述抽真空管路(8)上设置有第一阀门(9),所述抽真空管路(8)被配置为对所述冷媒调整装置抽真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路(7)上设置有冷媒换热器(13),所述排气管路(7)和所述冷媒换热器(13)均位于所述储液罐(1)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路(7)上设置有冷媒换热器(13),所述冷媒换热器(13)位于所述储液罐(1)内,并与所述储液罐(1)内的冷媒进行换热,所述排气管路(7)和所述冷媒换热器(13)所形成的冷媒通道与所述储液罐(1)的内腔相互独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1)上还连接有出液管(5),所述出液管(5)连接至所述冷媒出管(3)的第二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媒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管(5)上设置有防止冷媒回流至所述储液罐(1)的第一单向阀(14);和/或,所述排气管路(7)靠近所述冷媒出管(3)的一端设置有防止冷媒向所述第一压缩机(2)回流的第二单向阀(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出管(3)上设置有第四阀门(12),所述抽真空管路(8)连接在所述第四阀门(12)与所述第一接口a之间的所述冷媒出管(3)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缩机(2)的排气端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17);和/或,所述第一压缩机(2)的吸气端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1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真空管路(8)上还设置有真空泵(19),所述第一阀门(9)设置在所述真空泵(19)的吸气端,所述抽真空管路(8)连接在所述冷媒出管(3)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调整装置还包括油分离管路,所述油分离管路包括油分离器(20),所述油分离器(20)的进口连接有进口管路(21),所述进口管路(21)具有第四接口d,所述油分离器(20)的出口连接有出口管路(22),所述出口管路(22)具有第三接口c,所述油分离器(20)的回油口通过回油管路(23)连接至所述冷媒出管(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媒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管路(22)上设置有第三阀门(11);和/或,所述回油管路(23)上设置有第二阀门(10)。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媒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管路(23)上设置有毛细管(24)和/或第三单向阀(16)。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a连接有排气接管(25),所述第二接口b连接有吸气接管(26),所述排气接管(25)远离所述第一接口a的一端设置有启闭手柄,所述吸气接管(26)远离所述第二接口b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启闭手柄。

13.一种冷媒回收设备,包括制冷机组,所述制冷机组包括室内机组和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回收设备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调整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冷媒回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a连接至所述室内机组的进口,所述第二接口b连接至所述室外机组的出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冷媒回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调整装置还包括油分离管路,所述油分离管路包括第三接口c和第四接口d时,所述第三接口c连接至所述室外机组的进口,所述第四接口d连接至所述室内机组的出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冷媒回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组还包括机组压缩机(27)和室内换热器(32),所述机组压缩机(27)设置在所述室内换热器(32)和所述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所述机组压缩机(27)与所述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气阀(28),所述室内换热器(32)与所述室内机组的进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液阀(29)。

17.一种冷媒回收设备,包括制冷机组,所述制冷机组包括室内机组和室外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回收设备还包括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媒调整装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冷媒回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组还包括机组压缩机(27)和室内换热器(32),所述机组压缩机(27)设置在所述室内换热器(32)和所述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所述机组压缩机(27)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2)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注氟装置(30),所述机组压缩机(27)与所述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气阀(28),所述室内换热器(32)与所述室内机组的进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液阀(29),所述排气接管(25)连接至所述气阀(28),所述吸气接管(26)连接至所述注氟装置(30)。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冷媒回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组还包括机组压缩机(27)和室内换热器(32),所述机组压缩机(27)设置在所述室内换热器(32)和所述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所述机组压缩机(27)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2)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注氟装置(30),所述机组压缩机(27)与所述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气阀(28),所述室内换热器(32)与所述室内机组的进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液阀(29),所述排气接管(25)连接至所述注氟装置(30),所述吸气接管(26)连接至所述气阀(28)。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冷媒回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组还包括机组压缩机(27)和室内换热器(32),所述机组压缩机(27)设置在所述室内换热器(32)和所述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所述机组压缩机(27)与所述室内换热器(32)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注氟装置(30),所述机组压缩机(27)与所述室内机组的出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气阀(28),所述室内换热器(32)与所述室内机组的进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液阀(29),所述排气接管(25)连接至所述注氟装置(30),所述吸气接管(26)连接至所述液阀(29)。

21.一种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冷媒回收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关闭气阀(28)和液阀(29);

关闭排气接管(25)和吸气接管(26);

打开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启动真空泵(19)进行抽真空;

在抽真空合格后,关闭第一阀门(9),保持第四阀门(12)打开,打开排气接管(25)和吸气接管(26);

启动第一压缩机(2)将室内机组的冷媒迁移至室外机组;

关闭排气接管(25)和吸气接管(26),对室内机组进行维护;

当室内机组维护完毕后,断开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与制冷机组的连接;

打开制冷机组的气阀(28)和液阀(29)。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启动第一压缩机(2)将室内机组的冷媒迁移至室外机组的步骤还包括:

检测吸气管(6)路的压力pl是否达到设定压力;

当吸气管(6)路的压力pl达到设定压力时,维持当前真空度t2时间,之后停止第一压缩机(2);

关闭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

关闭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室内机组维护完毕后,断开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与制冷机组的连接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打开吸气接管(26),使得冷媒调整装置与室内机组处于连通状态;

开启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打开真空泵(19)对室内机组进行抽真空,直至真空度满足要求;

顺序关闭第一阀门(9)、真空泵(19)和吸气接管(26)。

24.一种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冷媒回收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关闭气阀(28)和液阀(29);

关闭排气接管(25)和吸气接管(26);

打开冷媒调整装置的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启动真空泵(19)进行抽真空;

在抽真空合格后,关闭冷媒调整装置的第一阀门(9),保持第四阀门(12)打开,打开排气接管(25)和吸气接管(26);

启动第一压缩机(2)将室外机组的冷媒迁移至室内机组;

关闭排气接管(25)和吸气接管(26),对室外机组进行维护;

当室外机组维护完毕后,断开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与制冷机组的连接;

打开制冷机组的气阀(28)和液阀(29)。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启动第一压缩机(2)将室外机组的冷媒迁移至室内机组的步骤还包括:

检测吸气管(6)路的压力pl是否达到设定压力;

当吸气管(6)路的压力pl达到设定压力时,维持当前真空度t2时间,之后停止第一压缩机(2)和第二压缩机;

关闭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

关闭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室外机组维护完毕后,断开吸气接管(26)和排气接管(25)与制冷机组的连接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打开吸气接管(26),使得冷媒调整装置与室外机组处于连通状态;

开启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打开真空泵(19)对室外机组进行抽真空,直至真空度满足要求;

顺序关闭第一阀门(9)、真空泵(19)和吸气接管(26)。

27.一种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冷媒回收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关闭排气接管(25)和吸气接管(26);

打开冷媒调整装置的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启动真空泵(19)进行抽真空;

在抽真空合格后,关闭冷媒调整装置的第一阀门(9)和第四阀门(12);

获取制冷机组内的冷媒灌注量;

当冷媒灌注量过多时,打开吸气接管(26),将制冷机组的冷媒迁移至储液罐(1)内,直至制冷机组内的冷媒灌注量达到目标值,关闭吸气接管(26);

当冷媒灌注量不足时,打开排气接管(25),打开第四阀门(12),启动第一压缩机(2),将储液罐(1)内的冷媒迁移至制冷机组,直至制冷机组内的冷媒灌注量达到目标值,关闭排气接管(25),关闭第四阀门(12),关停第一压缩机(2);或,当冷媒灌注量不足时,打开排气接管(25),打开第四阀门(12),控制第四阀门(12)的通断时间控制储液罐(1)内的制冷剂从单向阀(14)流出被机组压缩机(27)吸入,直至制冷机组内的冷媒灌注量达到目标值。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冷媒调整装置、冷媒回收设备及冷媒回收设备的控制方法。该冷媒调整装置包括储液罐、第一压缩机和冷媒出管,储液罐上连接有冷媒进管和吸气管,冷媒出管的第一端包括第一接口A,冷媒进管伸出储液罐外的第一端包括第二接口B,第一压缩机的吸气口通过吸气管与储液罐的气态冷媒区域连通,第一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有排气管路,排气管路连接至冷媒出管的第二端,冷媒调整装置还包括抽真空管路,抽真空管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抽真空管路被配置为对冷媒调整装置抽真空。根据本申请的冷媒调整装置,能够在进行冷媒迁移时对制冷设备内的原有冷媒进行精确的转移,确保不浪费、不泄露。

技术研发人员:黄玉优;林海佳;赵材波;桂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28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72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