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造含水层结合浅层同轴套管的新型地源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5-09  91


本发明属于地源热泵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人造含水层结合浅层同轴套管的新型地源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地源热泵主要采用浅层地埋管的形式进行供暖及制冷,这种形式存在以下问题:目前地埋管主要选用pvc管,该管导热系数很低,约为0.4w/(m·k),而且钻孔回填中易产生大孔隙,进一步降低了钻孔整体导热系数,造成管内循环工质与地层之间综合导热系数低,使得单孔换热量较低,需要大量的钻孔才能满足建筑负荷要求,因此既占用了大量土地面积,又增加了投资,阻碍了地源热泵的推广。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增加管内循环工质与地层之间的导热系数。这二者之间主要包括地埋管和回填材料(导热系数约为1.4w/(m·k),如果回填工艺不好产生孔隙,导热系数会大大降低)。地层导热系数一般为1.8~4w/(m·k),其中黏土地层导热系数较低,火成岩地层导热系数较高。近年来中深层同轴套管供暖比较热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结构及运行见图2,水从内外管之间的环空注入到管底部,再通过内部绝热管抽出。外管采用钢管(导热系数约为45w/(m·k)),水泥注浆导热系数约为1.6w/(m·k),而且该注浆工艺在石油上非常成熟,可避免大孔隙产生。因此,循环工质与地层之间导热系数比传统地埋管大很多,每延米换热量可达100~150w/m,是传统地埋管的3~4倍。然而,中深层同轴套管系统的缺点是目前只能供暖,而且深井费用太高。

天然地下水的渗流对地埋管换热有增益效果,但是申请人通过研究发现这种增益是有条件的,必须同时使钻孔综合导热系数和地下水流速达到某一值时才有效。若单纯采用同轴套管形式,即使钻孔综合导热系数得到大幅提升,由于天然地下水流速较低(细砂岩约0.01m/d),因此几乎没有增益效果。若单纯提高地下水流速,而采用传统地埋管形式,由于导热系数太低的缘故,因此也几乎没有增益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人造含水层结合浅层同轴套管的新型地源热泵系统。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人造含水层结合浅层同轴套管的新型地源热泵系统,包括设置在场地两侧的地下水槽i和地下水槽ii,地下水槽i和地下水槽ii之间设置有带有斜坡的地下人造含水层,地下人造含水层上层设置有原位土壤,原位土壤上侧为反斜坡,反斜坡地下铺设有水利回路管线;所述的场地内设置有若干钻孔,钻孔内侧设置有一层水泥注浆层,水泥注浆层内侧设置有外管,外管内设置内管。

进一步的,地下水槽i和地下水槽ii为墙体状结构;地下水槽i顶面的高程与地下水槽ii顶面的高程相同,地下水槽i底面的高程大于地下水槽ii底面的高程;地下水槽i面向含水层的一面均匀开有漏孔;地下水槽ii分为上下两段,地下水槽ii的下段内侧与地下人造含水层连接,并且该段面相含水层的一面均匀开有漏孔,地下水槽ii的上段没有漏孔。

进一步的,地下水槽ii上段的高度为h1,h1的计算方法如下:(1)通过对整个系统进行数值模拟,得出最优地下水流速v;(2)根据达西定律求解h1=v·l/k,其中l是a1b0之间的水平距离,k是含水层渗透系数。

进一步的,反斜坡表面设置有防渗层。

进一步的,地下人造含水层为充填有坚硬岩石形成的孔隙介质含水层,地下人造含水层的下水流速值>1m/d。

进一步的,所述的垂直地下水流方向相邻钻孔的间距为l1,平行地下水流方向相邻钻孔的间距为l2,l1和l2的数值根据不同厚度人造含水层,模拟当地下水流速为1m/d时得到的钻孔附近温度场影响范围。

进一步的,地下水槽i和地下水槽ii连接太阳能集热器。

进一步的,内管内部通过热泵抽水并输送给用户;内管与外管之间进行注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中深层同轴套管约2000m深,只能供暖,由于孔少,改造含水层增益效果不明显而且改造投资大;而浅层同轴套管只有100~200m,既可制冷又可供暖,改造含水层后采用群孔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地下水增益效果。

(2)相比传统地埋管,浅层同轴套管循环工质与地层之间的导热系数要高很多,而且注浆材料导热系数还有提升空间。经申请人研究发现,改造10m厚的人工含水层(流速1m/d)就可使换热量提高40%左右。改造60m厚可提高100%,但60m施工费用高,不现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剖面示意图(以单孔为例);

图2为钻孔的横切面图;

图3为本发明平面示意图;

图4为单孔附近温度场变化云图;

图中1-地下水槽i,2-地下水槽ii,3-地下人造含水层,4-钻孔,5-水泥注浆层,6-外管,7-内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人造含水层结合浅层同轴套管的新型地源热泵系统,包括设置在场地两侧的地下水槽i1和地下水槽ii2,地下水槽i1和地下水槽ii2之间设置有带有斜坡的地下人造含水层3,地下人造含水层3上层设置有原位土壤,原位土壤上侧为反斜坡,反斜坡地下铺设有水利回路管线;所述的场地内设置有若干钻孔4,钻孔4内侧设置有一层水泥注浆层5,水泥注浆层5内侧设置有外管6,外管6内设置内管7。

地下水槽i1和地下水槽ii2为墙体状结构;地下水槽i1顶面的高程与地下水槽ii2顶面的高程相同,地下水槽i1底面的高程大于地下水槽ii2底面的高程;地下水槽i1面向含水层的一面均匀开有漏孔;地下水槽ii2分为上下两段,地下水槽ii2的下段内侧与地下人造含水层3连接,并且该段面相含水层的一面均匀开有漏孔,地下水槽ii2的上段没有漏孔。

地下人造含水层3为充填有坚硬岩石形成的孔隙介质含水层,地下人造含水层3的下水流速值>1m/d。

内管7内部通过热泵抽水并输送给用户;内管7与外管6之间进行注水。

本发明系统的建造过程:

1)根据建筑负荷设计及理论计算,得出大概场地面积,确定长宽及l1和l2(图3)。

2)开挖地下人造含水层。a1a2断面处含水层顶板为地表,斜向下开挖至b1b2断面,两端面各建造一个覆盖全断面的地下水槽(呈墙体状)。在开挖的底板上(a2b2)开始逐层均匀回填砾石等大孔隙岩石材料,至顶板(a1b1)。人造含水层顶、底板及两侧均浇筑混凝土以形成不渗透边界。然后,a1b1以上开始回填之前开挖的原位土壤,直至形成一个反斜坡(ca1)。在ca1地下1米深处,按照图2铺设从出水水槽(b1b2)回流至进水水槽(a1a2)的水力回路管线(ca1)。

3)根据图3开始施工浅层同轴套管群孔,地表通过分集水管路和总集水管路进行汇聚,再与热泵及用户终端进行管路连接。

系统运行:

(1)从a1a2向地下人造含水层均匀注入地下水,在b1b2处通过水泵抽出,再通过管线ca1回流至a1a2,形成水流回路。可以调整a1a2的进水流量和水温。

(2)运行浅层同轴套管群孔(环空注水,内管抽水),开始按照地区制冷及供暖工况的要求运行。

浅层同轴套管:组成及施工工艺参照现有油气井及中深层同轴套管。各管径大致如图1所示,可根据具体情况再调整。

人造含水层:层厚建议10m,如果研究区有地下废弃煤矿巷道或存在矿山复垦、工业固体废渣堆砌等条件,可以增加层厚。换热量与层厚近似呈正比。出水处含水层顶板深度h1决定了整个含水层静态水力梯度(h1为地下水槽ii2上段的高度)。h1结合含水层渗透系数可以确定人造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流速。因此,需要结合实际工程计算h1。h1的计算方法如下:(1)通过对整个系统进行数值模拟,得出最优地下水流速v;(2)根据达西定律求解h1=v·l/k,其中l是a1b0之间的水平距离,k是含水层渗透系数。

采用模拟软件tough2,根据某地热工程的钻孔资料,建立了三维地热换热数值模型。该模型包含100m深地热管以及一定厚度的含水层(aquifer)。地下水从模型的oyz面流入,从另一侧流出。该模型可以调整地下水流速,以模拟不同地下水流速下地热管出水温度以及温度场的影响。l1和l2是发明人在10m人造含水层条件下,模拟当地下水流速为1m/d时得到的钻孔附近温度场影响范围(垂直和平行地下水流两个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施工人员没有进行任何勘察和计算时,该l1和l2值可以作为参考(该值偏保守);如果施工人员根据具体场地地层资料进行模拟计算,则以其计算结果为准。l1是垂直地下水流方向相邻钻孔间距。l2是平行地下水流方向相邻钻孔间距。l1和l2均是根据10m人造含水层时通过数值模拟得出。本次给出的l1和l2值可以避免钻孔间的热干扰,l1约为2.3米,l2约为4.5米。

具体模拟过程如下:

(1)假设人造含水层厚10m,根据场地地层资料建立下图数值模型;(2)地层导热系数和比热容等参数通过现场试验得到,注入水流速和温度一般有规范要求(gb50366一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3)此时给定一个地下水流速v1,可得到对应的地热管出水温度t1。如果t1满足用户对温度的要求,则根据地下水流速v1计算h1=v·l/k.(4)如果t1不满足用户对温度的要求,则改变地下水流速为v2,继续模拟,直到出水温度满足要求。(5)如果不管怎么改变地下水流速,出水温度仍无法满足要求,可以在模型中改变人造含水层厚度,然后继续上述(3)-(4)的操作。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得到满足要求的人造含水层厚度、地下水流速和h1值。

填充砾石:含水层中填充坚硬的砾石等岩石材料,形成孔隙介质含水层。根据要形成的地下水流速值(>1m/d),反算填充砾石的渗透率,进而确定砾石粒径大小及填充工艺。

地下水槽:a1a2水槽面向含水层的一面要均匀开漏孔,使得水槽水能均匀的流入含水层整个断面。b0b2是整个水槽,其中b1b2段设计同a1a2,b0b1段不设计漏孔。

人造斜坡:斜坡表面设置防渗层,目的是可以将降雨回流至a1a2水槽,上覆可以进行绿化等设计。

群孔布置:由于地下水渗流将使钻孔附近温度场反生扭曲(见图4),为了保证钻孔间不发生热干扰,需要计算孔间距l1及l2。图4为比较可能的间距值供施工参考。

人造含水层可作为蓄能水库。可在a1a2和b0b2连接太阳能集热器,在冬季可把太阳能贮存到含水层中提高供暖效率,春秋季也可以贮存到含水层为居民提供生活热水。

人造含水层水温和流量灵活性大,可与各种水源对接,可利用各种废水进行循环,比如工业废水,该废水余温较高,灌入人造含水层后可大幅提高供暖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人造含水层结合浅层同轴套管的新型地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场地两侧的地下水槽i(1)和地下水槽ii(2),地下水槽i(1)和地下水槽ii(2)之间设置有带有斜坡的地下人造含水层(3),地下人造含水层(3)上层设置有原位土壤,原位土壤上侧为反斜坡,反斜坡地下铺设有水利回路管线;所述的场地内设置有若干钻孔(4),钻孔(4)内侧设置有一层水泥注浆层(5),水泥注浆层(5)内侧设置有外管(6),外管(6)内设置内管(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造含水层结合浅层同轴套管的新型地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下水槽i(1)和地下水槽ii(2)为墙体状结构;地下水槽i(1)顶面的高程与地下水槽ii(2)顶面的高程相同,地下水槽i(1)底面的高程大于地下水槽ii(2)底面的高程;地下水槽i(1)面向含水层的一面均匀开有漏孔;地下水槽ii(2)分为上下两段,地下水槽ii(2)的下段内侧与地下人造含水层(3)连接,并且该段面相含水层的一面均匀开有漏孔,地下水槽ii(2)的上段没有漏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造含水层结合浅层同轴套管的新型地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下水槽ii(2)上段的高度为h1,h1的计算方法如下:(1)通过对整个系统进行数值模拟,得出最优地下水流速v;(2)根据达西定律求解h1=v·l/k,其中l是地下水槽i(1)和地下水槽ii(2)之间的水平距离,k是含水层渗透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造含水层结合浅层同轴套管的新型地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斜坡表面设置有防渗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造含水层结合浅层同轴套管的新型地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下人造含水层(3)为充填有坚硬岩石形成的孔隙介质含水层,地下人造含水层(3)的下水流速值>1m/d。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人造含水层结合浅层同轴套管的新型地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垂直地下水流方向相邻钻孔的间距为l1,平行地下水流方向相邻钻孔的间距为l2,l1和l2的数值根据不同厚度人造含水层,模拟当地下水流速为1m/d时得到的钻孔附近温度场影响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造含水层结合浅层同轴套管的新型地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下水槽i(1)和地下水槽ii(2)连接太阳能集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造含水层结合浅层同轴套管的新型地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管(7)内部通过热泵抽水并输送给用户;内管(7)与外管(6)之间进行注水。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地源热泵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人造含水层结合浅层同轴套管的新型地源热泵系统。包括设置在场地两侧的地下水槽I和地下水槽II,地下水槽I和地下水槽II之间设置有带有斜坡的地下人造含水层,地下人造含水层上层设置有原位土壤,原位土壤上侧为反斜坡,反斜坡地下铺设有水利回路管线;所述的场地内设置有若干钻孔,钻孔内侧设置有一层水泥注浆层,水泥注浆层内侧设置有外管,外管内设置内管。

技术研发人员:郭亮亮;靳佩桦;王子红;周雪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太原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04.07
技术公布日:2021.08.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doc.8miu.com/read-2735.html

最新回复(0)